莫问争名,但为争鸣

来源 :教师·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anb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百家讲坛》,一大批学术明星便会闪现眼前,他们走上电视荧屏,讲历史、说典范、论学术,侃侃而谈备受追捧。紧随其后,湖南教育电视《湖湘讲堂》面世,收视率亦是节节攀高,观众一路叫好。搬学术上电视,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瞬间即有蔚然成风之势,一幅学术繁荣的欣欣景象绽放中国文化界。
  冷静下来,细细思考,这是新时期的“百家争鸣”,还是各方利益交织的“争名”呢?
  查史阅经,“争鸣”一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时,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兼并战争不断,“儒道法墨”各家纷纷走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奔走疾呼。他们关心时政,心系黎民;他们一身傲骨,来去随心;他们彼此诘难,又互相学习,留下了浩瀚的学术成果和不朽的思想文明,为文人墨客所吟诵景仰。
  由此说来,“争鸣”不愧是将思想和文化发扬光大、推陈成出新的堂堂正道,应该受到尊重和推崇。然而近年来,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置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于千里之外,热衷炒作而陶然于镁光灯下。这些所谓的“大师”粉墨登场、登高而呼,为的不是学术争鸣,为的不是弘扬传统文化,而是为了披学术的外衣走利益之路。纵观整个社会生态,不难发现,争鸣的少了,争名的却多了,社会跟着崇尚名人,却不重视鸣人,鸣人成了疯子,而名人则被顶礼膜拜。更有一种观点认为,争鸣必须建立在争名的基础上,欲争鸣先争名,宣称乱世争鸣,治世争名。
  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无限感怀:“在这个喧嚣浮华的时代,货真价实、坚守学术良知的大师正逐渐成为大熊猫,俨然是大道即隐。”安定的社会,名利的世俗,蒙蔽了人心、冲散了人的斗志激情,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顺势抬头,圈住了太多学术界的人,他们思考的脚步,深陷泥沼,举步维艰。
  学术是一项圣洁的工程,历史是一件庄严的事情,容不得拿来哗众取宠贻笑大方。莫问争名,但为争鸣,真正潜心于学问,为学术而鸣,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才能不名而名,才能流芳百世。也许,“百花争鸣难觅影,淡容素雅沁寒冬”,这样的境界才是学者之道啊。
其他文献
楔子(幕内妇人高声:你个杀千刀的、挨油炸的,成日喝酒耍钱的,你看看人家起楼的起楼,置地的置地,再不济点儿的,就是拿本书,一辈子当个老秀才,也好歹是知道些上进。嘿嘿嘿,说说说,说你几句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有效减少病虫害,提高粮食产量,我国的农药使用量正在逐年增加。但由于施药技术落后,残余农药进入土壤,导致土地污染严重。所以,对土壤农药污染的修复极为
学什么和怎么学是教育的最根本问题。《论语》里和“学”有关的表述有这样几句:“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
身为教师,我做梦都想成为一名理想的优秀教师。近日,读着朱永新先生的《我心中的理想教师》,自己的教师梦益发澄澈明晰起来。  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冲动停止,教育就会终结。  一名理想的教师,应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可爱之处和
最近几年来,随着各种新政策的推出,新形势的发展,各个地方都在注重现代特色农业的培育,各级政府对农业市场的监督力度也正在增加,尤其是对于种子市场,要加强执法力量,提高种
在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在描述莎士比亚传播特点的基础上,对莎学研究者进行了采访。莎士比亚的“阅读”通过丰富的形式,已经从平面阅读进入了立体阅读。
“中国莎士比亚论丛”第一系列是给莎翁诞辰450周年的隆重献礼。论丛收录了中国20世纪80~90年代出版的重要莎学成果。这些成果梳理了中国莎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
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自然和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们要不断地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其中环境执法是最要的组成部分。在环境执法中,环境监测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环境监测是对
人生有许多乐趣,或远足,或琴棋,或丝竹……这些都能为我们带来许多感官上的快乐。但我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读书。读书之乐,是心底的快慰,是精神的愉悦。一本好书,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