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与自然的最初决裂,以及后来人对自然逐渐取得优势的过程,未必对人类解放带来进展,人类对自然的支配,迫使人类遭受空前深重的压迫。《启蒙辩证法》中叙述的辩证法确立的“本体论根基”与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寻找启蒙辩证法的溯根的异同性是值得我们多思量的。
关键词:启蒙辩证法;辩证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B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09-01
《启蒙辩证法》作为一种长安批判和文化批判理论,开启的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述,实际上集中于两个核心问题:第一是提出一个完蒙辩证法”的分析以解释启蒙理性如何成为神话;第二是提出一个文化工业”的概念,以解释意识形态的操纵与文化操纵问题开启了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的理论先河。
然而,启蒙辩证法的隐形的主体理性回归之后,克服异化从而实现人的本真存在状态的复归,需要辩证法这样一种理性思维。但自启蒙运动以后,辩证法仅被理解为一种认识论工具,始终没能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拯救启蒙需要为辩证法确立“本体论根基,这是《启蒙辩证法》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寻找启蒙辩证法的溯根的异同性是我们多思量的。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这样描述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的恐怖和恐怖,原田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鯽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和革命的。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践中对辩证法”的经典描述:“辩证法”内在于人类历史当中,而不是某种异己的力量。马克思破除了“概念辩证法”的绝对”框架,将其转变为批判的、革命的实践辩证法。辩证法不再满足于思想体系的认识论建构,而是诉诸于人生意义的确证,前者最多只是意识领域的更替。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说“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是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误所由产生的现实关系,才把他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概念的辩证运动对人类认识外物、把握必然性从而趋向自由有巨大的作用,但将历史的前提归为绝对精神,而不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历史的出发点是人类实践,而不是意识的自我运动。历史的动力不在于意识领域的变迁,而在于现实领域的变革,所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其次,马克思为辩证法找到了载体——实践,实践最初以劳动的形式呈现,在《1844科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劳动异化思想。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对辩证法的形而上学改造,“并不是出于黑格尔的‘思辨’的‘偏好’,而是由于‘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抽象存在”正是马克思所发掘的劳动异化的根源——私有财产的资本形态。“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绝不仅仅是批判‘抽象理性’的辩证法,而是批判‘抽象存在’(资本)的辩证法,是通过这种批判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变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的辩证法。”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中理解的“历史前提”的“颠倒”,即从精神转变为实践,是追求现实人类生存的辯证法。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实践辩证法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内涵逻辑”,内涵逻辑也就是辩证逻辑。“马克思以感性实践活动取代了抽象的精神劳动,实现了对黑格尔批判和改造,从而使辩证逻辑成为了以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为内容的内涵逻辑。”辩证法在实践中完成两个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人的存在与本质的统一。传统认识论范式的概念辩证法的前提是主客体的二分,所以,无论是感性的经验还是理性的抽象都是一种对待“外物”的态度。以这种态度来对待人,则会导致人的“物化(人成为某种特定的物种)。马克思通过“实践”中介将自然外物理解为“人化自然”,而纯粹的外在于人的自然等于“无”意义,人在认识自然外物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认识自己。人在获得物质资料保证自身“存在”的过程中不断确证自身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
于是,马克思将辩证法的载体归结为人的实践:人是一种复杂的、不确定的“二律背反”式存在,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动态平衡是辩证法的表现方式。人化自然的私有化使得人的本质确证变成劳动力的被迫出卖,通过实践(革命)使得自然普遍化或公有制成为必然;实践使得生产力不断发展,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实践使人不断否定今天的“现实”趋近明天的“理想”;人在实践中使得深刻的理性与体验的感性保持协调。总之,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不是外在于人的绝对精神,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体现,是人的生命意义的跃迁。
不过,还有一种精致的说法:在1844年的马克思看来,思维的抽象一直被视为某种要避免的东西,就像被视为不能把握的现实世界的东西,或者至少是被视为只能以某种片面的方式把握现实世界的东西一样。但是,尽管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3一1858)》和《资本论》中对于他的描述是辩证的,这种辩证法并不是诸种概念之一,由于历史的运动是辩证的,因而对于这种运动的自我意识的理论本身也必须是辩证的。马克思所指的“科学辩证法的秘密”,是要把经济范畴当成“与物质生产的特定阶段相对应,对于历史生产关系的理论表达”。这种辩证法之所以科学的是由于通过抽象的过程,它超越了市场关系的表面现象,并按照生产关系的本质”来解释这些想像。所谓,生产关系,也就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在克思看来它是辩证法的基本形式。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启蒙辩证法》也有类似理论旨趣,还原主体的生存本境。同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哈贝马斯著有《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及《交往行为理论》在这两本书里他指出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的“启蒙辩证法”是一种主体哲学,他批判了这种哲学的试图穷尽―切的主体范式,而提出一种交往范式,认为只有这种“交往”范式才能解决社会进步问题。所以,马克思实践辩证法可以作为启蒙辩证法的理论前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版
[2]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3]孙正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关键词:启蒙辩证法;辩证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B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09-01
《启蒙辩证法》作为一种长安批判和文化批判理论,开启的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述,实际上集中于两个核心问题:第一是提出一个完蒙辩证法”的分析以解释启蒙理性如何成为神话;第二是提出一个文化工业”的概念,以解释意识形态的操纵与文化操纵问题开启了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的理论先河。
然而,启蒙辩证法的隐形的主体理性回归之后,克服异化从而实现人的本真存在状态的复归,需要辩证法这样一种理性思维。但自启蒙运动以后,辩证法仅被理解为一种认识论工具,始终没能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拯救启蒙需要为辩证法确立“本体论根基,这是《启蒙辩证法》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寻找启蒙辩证法的溯根的异同性是我们多思量的。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这样描述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的恐怖和恐怖,原田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鯽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和革命的。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践中对辩证法”的经典描述:“辩证法”内在于人类历史当中,而不是某种异己的力量。马克思破除了“概念辩证法”的绝对”框架,将其转变为批判的、革命的实践辩证法。辩证法不再满足于思想体系的认识论建构,而是诉诸于人生意义的确证,前者最多只是意识领域的更替。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说“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是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误所由产生的现实关系,才把他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概念的辩证运动对人类认识外物、把握必然性从而趋向自由有巨大的作用,但将历史的前提归为绝对精神,而不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历史的出发点是人类实践,而不是意识的自我运动。历史的动力不在于意识领域的变迁,而在于现实领域的变革,所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其次,马克思为辩证法找到了载体——实践,实践最初以劳动的形式呈现,在《1844科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劳动异化思想。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对辩证法的形而上学改造,“并不是出于黑格尔的‘思辨’的‘偏好’,而是由于‘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抽象存在”正是马克思所发掘的劳动异化的根源——私有财产的资本形态。“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绝不仅仅是批判‘抽象理性’的辩证法,而是批判‘抽象存在’(资本)的辩证法,是通过这种批判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变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的辩证法。”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中理解的“历史前提”的“颠倒”,即从精神转变为实践,是追求现实人类生存的辯证法。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实践辩证法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内涵逻辑”,内涵逻辑也就是辩证逻辑。“马克思以感性实践活动取代了抽象的精神劳动,实现了对黑格尔批判和改造,从而使辩证逻辑成为了以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为内容的内涵逻辑。”辩证法在实践中完成两个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人的存在与本质的统一。传统认识论范式的概念辩证法的前提是主客体的二分,所以,无论是感性的经验还是理性的抽象都是一种对待“外物”的态度。以这种态度来对待人,则会导致人的“物化(人成为某种特定的物种)。马克思通过“实践”中介将自然外物理解为“人化自然”,而纯粹的外在于人的自然等于“无”意义,人在认识自然外物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认识自己。人在获得物质资料保证自身“存在”的过程中不断确证自身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
于是,马克思将辩证法的载体归结为人的实践:人是一种复杂的、不确定的“二律背反”式存在,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动态平衡是辩证法的表现方式。人化自然的私有化使得人的本质确证变成劳动力的被迫出卖,通过实践(革命)使得自然普遍化或公有制成为必然;实践使得生产力不断发展,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实践使人不断否定今天的“现实”趋近明天的“理想”;人在实践中使得深刻的理性与体验的感性保持协调。总之,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不是外在于人的绝对精神,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体现,是人的生命意义的跃迁。
不过,还有一种精致的说法:在1844年的马克思看来,思维的抽象一直被视为某种要避免的东西,就像被视为不能把握的现实世界的东西,或者至少是被视为只能以某种片面的方式把握现实世界的东西一样。但是,尽管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3一1858)》和《资本论》中对于他的描述是辩证的,这种辩证法并不是诸种概念之一,由于历史的运动是辩证的,因而对于这种运动的自我意识的理论本身也必须是辩证的。马克思所指的“科学辩证法的秘密”,是要把经济范畴当成“与物质生产的特定阶段相对应,对于历史生产关系的理论表达”。这种辩证法之所以科学的是由于通过抽象的过程,它超越了市场关系的表面现象,并按照生产关系的本质”来解释这些想像。所谓,生产关系,也就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在克思看来它是辩证法的基本形式。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启蒙辩证法》也有类似理论旨趣,还原主体的生存本境。同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哈贝马斯著有《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及《交往行为理论》在这两本书里他指出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的“启蒙辩证法”是一种主体哲学,他批判了这种哲学的试图穷尽―切的主体范式,而提出一种交往范式,认为只有这种“交往”范式才能解决社会进步问题。所以,马克思实践辩证法可以作为启蒙辩证法的理论前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版
[2]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3]孙正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