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内涵出发,阐述了高职院校评估中质量文化的建构,并提出了高职院校评建过程中质量文化建构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院 评建工作 质量文化
[作者简介]颜莉芝(1962- ),女,湖南株洲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湖南 株洲41200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4-0021-02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为规范办学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实施了五年一轮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评建工作也就成了各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高职院校的评建过程中,由对质量的追求逐渐升华到对一种质量文化的追求。
一、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内涵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目前比较认同的表述是:指高等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制度保障、法律法规、环境意识及传统惯例、风俗习惯等“软件”的总和。简单概括,就是全体师生员工涉及质量空间的一切精神活动、精神行为以及精神物化产品的总称。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水平评估中的评估要素及指标内涵,对高职院校质量文化这一概念,可以理解为:它是学校内部成员在以评估促进建设的过程中的质量行为模式,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质量观念和价值规范的集合,包括质量意识、质量管理理念、质量形象、质量环境等因素,以及学校为提高办学水平所提供的硬件的总和。它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又是一种物化形态,它的价值导向决定着一个人会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的质量文化建设,不仅直接显现为评建过程中的工作质量,还延伸表现为教学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环境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高职院校评建过程中质量文化的建构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目的是通过评估推动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上一个新水平。高职院校只有在评建过程中,通过树立现代质量观念、建立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建构具有高职特色的质量文化,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
1.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念是高职院校评建过程中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石。质量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与质量意识,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决定着教师的价值取向。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先后在第二次和第三次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研结合交流会上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就业问题提高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认识,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重视就业工作,以就业为导向来改革和发展高职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
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念,有利于高职院校加强自身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明确办学定位,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质量观;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制度改革,调整、改善专业和课程设置,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办学质量。因此,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念是高职院校评建过程中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2.“规范建设,发展特色”是高职院校评建过程中质量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高职院校的质量文化建设必须以规范为基础,以创新、特色求发展。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以下简称《高职评估指标体系》)对六个一级指标(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作了具体的规定,同时对特色与创新项目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体现了规范与特色相统一的高职教育质量建设目标和建设标准。这就给高职评估的质量文化建设目标和标准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高职评估的质量文化建设目标和标准,在规范方面的总体要求,可以借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中提出的“三个符合度”来概括,即“学校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学校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
高职评估的质量文化建设目标和标准,在特色与创新方面的核心要求可以归结为:高职院校要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学校优秀质量文化的集中体现,品牌是学校的质量形象,是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认可,更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象征。高职院校应该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培植一个到几个不同层次的品牌。如建设精品课程、精品专业,培养名教师、专业带头人,建立品牌实训基地,创建服务品牌、学生管理品牌等。其中精品(品牌)专业的建设应是品牌战略的重点。
3.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评建过程中质量文化建设的核心。教育部评估专家杨应崧教授在一次评估指导座谈会上发言说过:“评估不过是一个环节、一种手段,高校要保障质量,关键是建立一个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只有建立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才能为质量文化建设树立起强有力的支柱。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监控,即教育质量的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建立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建立教学质量信息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督导体系,建立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教学质量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专门评价知识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二是对毕业生质量进行监控,即教育质量的产出性评价。要从学生就业开始,就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的程度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等方面进行评价,将评价情况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主要指标。
在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中,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专门评估知识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负责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监控、评估和咨询。具体包括教师教学工作评估、专业与课程建设评估、学生学习质量评估、系部工作水平评估等。通过这些评估,收集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与决策服务。
4.校园软硬环境的建设是高职院校评建过程中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校园的环境建设。无论是校园的软环境建设还是硬环境建设,都是高职院校评建过程中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
首先,从校园的软环境来看,学校的学习氛围、学术氛围、文明氛围、文化传统积淀、舆论环境、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和校训、校歌、校徽、校报、校刊、校园网乃至学校的整个制度环境,都会时时刻刻影响着校园里的每一个人。它们是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对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发展导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校园的硬环境建设,要进行科学的校园规划、美观的建筑设计和良好的绿化美化。将美丽的园林景观与体现质量文化的各种标识、标志物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使校园以规划、景观、环境等种种形态展现的文化,构成一个完美的和谐整体。
总之,学校的软硬环境体现着高职院校的品质地位和办学水平,是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外化和重要载体,对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三、高职院校评建过程中质量文化建构的基本策略
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体系,深挖质量文化的内涵。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管理意识,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体系,全面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并注重将促进学生的一般性发展与促进学生的职业性发展有机融合,使学生既有具体职业或岗位能力方面的发展,又有与职业相关的认知、行为能力、意向和态度方面的发展;既有职业适应方面的发展,又有职业拓展方面的发展。在拓展德育途径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实践教学网络强化高职德育实践,以企业的要求营造育人环境。
此外,通过举办学生技能节、艺术节、科技文化节、校运动会、志愿者服务等各种类型的活动,搞好学生寝室文化、社团文化、班级文化等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2.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深层次的校企文化对接来打造质量文化的优秀品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高职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对于高职院校评建过程中质量文化建设来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首先,高职院校与企业可以通过互惠互利的密切合作,建设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逐步把学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教学、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职业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互融共享,另一方面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高职院校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通过开展“订单式”培养,为生产第一线输送急需的人才。把“点对面”的“大订单”教育作为校企合作的重点和方向,把“点对点”的“小订单”教育作为校企合作的补充和延续。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订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革新。在诚信、互惠、双赢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学校与企业的“六共”——课程体系共定、师资队伍共建、教学过程共管、实训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真正使企业、学校、学生实现三赢。
再次,校企合作是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无缝对接的重要保证。建设高职院校的评估质量文化,实施质量文化的校企结合,绝不能仅就文化来谈文化的结合,因为高职评估质量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蕴涵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评估质量文化,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全方位地实施校企结合,从而使高职评估质量文化活动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
校企合作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真正实现双赢,校企双方就应该在诚信、互惠的基础上深化双方合作的内涵。主要做好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负责师资培训、共同建设实训基地等几方面的工作。
3.强力推进基于职业素质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从职业本身的属性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重在对知识、技能、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的需求,它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做更好的问题。所以,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与改革。
高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多。笔者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具体划分为三个部分: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和个性特质。在此基础上,将高职课程体系分为理论知识课程、专业实践技能课程和个性特质课程,并提出了理论知识课程的服务性模式建构、专业实践技能的项目化模式建构、个性特质课程的多元化模式建构。推进基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课程开发与建设,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加强校企对接,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使高职学生具备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真正做到“零距离就业”。2006年9月,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对应用电子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电气电动化技术、动漫设计与制造、电脑艺术设计等专业的课程进行基于职业素质的课程试点改革,该课程改革得到了试点专业的学生和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在质量文化建设中,始终将校园环境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既重视美化校园物质环境,又重视优化校园文化氛围,有力地促进了质量文化的健康发展。
学校在进行道路命名、雕塑构思、校训、校歌、校徽、校标征集时,可以充分地把质量理念、质量目标甚至是质量要求与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对校报、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络等各种媒体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其在质量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建设好融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使校园网成为质量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高职院校迎评促建过程中的质量文化建设在当前还是一个全新的探索领域。虽然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些许成绩和经验,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仍然不少,需要我们一如既往,大胆求索,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唐华生,叶怀凡.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价值探索与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07(3).
[2]韩映雄,梁亦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质量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4).
[3]周大农,吴亚萍.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质量文化建设[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4]周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4(3).
[5]周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EB/OL].
http://www.cnr.cn/jy/zhmx/zyjy/bjxx/pjwj/200711/t20071112_504627115.html,2004-02-28.
[6]朱发仁.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与品牌战略[J].卫生职业教育,2006(15).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8]方丽英.论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质量文化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5).
[关键词]高职学院 评建工作 质量文化
[作者简介]颜莉芝(1962- ),女,湖南株洲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湖南 株洲41200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4-0021-02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为规范办学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实施了五年一轮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评建工作也就成了各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高职院校的评建过程中,由对质量的追求逐渐升华到对一种质量文化的追求。
一、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内涵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目前比较认同的表述是:指高等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制度保障、法律法规、环境意识及传统惯例、风俗习惯等“软件”的总和。简单概括,就是全体师生员工涉及质量空间的一切精神活动、精神行为以及精神物化产品的总称。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水平评估中的评估要素及指标内涵,对高职院校质量文化这一概念,可以理解为:它是学校内部成员在以评估促进建设的过程中的质量行为模式,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质量观念和价值规范的集合,包括质量意识、质量管理理念、质量形象、质量环境等因素,以及学校为提高办学水平所提供的硬件的总和。它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又是一种物化形态,它的价值导向决定着一个人会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的质量文化建设,不仅直接显现为评建过程中的工作质量,还延伸表现为教学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环境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高职院校评建过程中质量文化的建构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目的是通过评估推动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上一个新水平。高职院校只有在评建过程中,通过树立现代质量观念、建立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建构具有高职特色的质量文化,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
1.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念是高职院校评建过程中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石。质量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与质量意识,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决定着教师的价值取向。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先后在第二次和第三次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研结合交流会上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就业问题提高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认识,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重视就业工作,以就业为导向来改革和发展高职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
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念,有利于高职院校加强自身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明确办学定位,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质量观;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制度改革,调整、改善专业和课程设置,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办学质量。因此,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念是高职院校评建过程中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2.“规范建设,发展特色”是高职院校评建过程中质量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高职院校的质量文化建设必须以规范为基础,以创新、特色求发展。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以下简称《高职评估指标体系》)对六个一级指标(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作了具体的规定,同时对特色与创新项目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体现了规范与特色相统一的高职教育质量建设目标和建设标准。这就给高职评估的质量文化建设目标和标准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高职评估的质量文化建设目标和标准,在规范方面的总体要求,可以借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中提出的“三个符合度”来概括,即“学校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学校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
高职评估的质量文化建设目标和标准,在特色与创新方面的核心要求可以归结为:高职院校要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学校优秀质量文化的集中体现,品牌是学校的质量形象,是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认可,更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象征。高职院校应该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培植一个到几个不同层次的品牌。如建设精品课程、精品专业,培养名教师、专业带头人,建立品牌实训基地,创建服务品牌、学生管理品牌等。其中精品(品牌)专业的建设应是品牌战略的重点。
3.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评建过程中质量文化建设的核心。教育部评估专家杨应崧教授在一次评估指导座谈会上发言说过:“评估不过是一个环节、一种手段,高校要保障质量,关键是建立一个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只有建立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才能为质量文化建设树立起强有力的支柱。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监控,即教育质量的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建立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建立教学质量信息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督导体系,建立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教学质量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专门评价知识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二是对毕业生质量进行监控,即教育质量的产出性评价。要从学生就业开始,就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的程度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等方面进行评价,将评价情况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主要指标。
在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中,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专门评估知识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负责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监控、评估和咨询。具体包括教师教学工作评估、专业与课程建设评估、学生学习质量评估、系部工作水平评估等。通过这些评估,收集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与决策服务。
4.校园软硬环境的建设是高职院校评建过程中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校园的环境建设。无论是校园的软环境建设还是硬环境建设,都是高职院校评建过程中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
首先,从校园的软环境来看,学校的学习氛围、学术氛围、文明氛围、文化传统积淀、舆论环境、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和校训、校歌、校徽、校报、校刊、校园网乃至学校的整个制度环境,都会时时刻刻影响着校园里的每一个人。它们是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对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发展导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校园的硬环境建设,要进行科学的校园规划、美观的建筑设计和良好的绿化美化。将美丽的园林景观与体现质量文化的各种标识、标志物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使校园以规划、景观、环境等种种形态展现的文化,构成一个完美的和谐整体。
总之,学校的软硬环境体现着高职院校的品质地位和办学水平,是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外化和重要载体,对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三、高职院校评建过程中质量文化建构的基本策略
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体系,深挖质量文化的内涵。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管理意识,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体系,全面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并注重将促进学生的一般性发展与促进学生的职业性发展有机融合,使学生既有具体职业或岗位能力方面的发展,又有与职业相关的认知、行为能力、意向和态度方面的发展;既有职业适应方面的发展,又有职业拓展方面的发展。在拓展德育途径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实践教学网络强化高职德育实践,以企业的要求营造育人环境。
此外,通过举办学生技能节、艺术节、科技文化节、校运动会、志愿者服务等各种类型的活动,搞好学生寝室文化、社团文化、班级文化等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2.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深层次的校企文化对接来打造质量文化的优秀品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高职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对于高职院校评建过程中质量文化建设来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首先,高职院校与企业可以通过互惠互利的密切合作,建设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逐步把学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教学、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职业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互融共享,另一方面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高职院校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通过开展“订单式”培养,为生产第一线输送急需的人才。把“点对面”的“大订单”教育作为校企合作的重点和方向,把“点对点”的“小订单”教育作为校企合作的补充和延续。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订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革新。在诚信、互惠、双赢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学校与企业的“六共”——课程体系共定、师资队伍共建、教学过程共管、实训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真正使企业、学校、学生实现三赢。
再次,校企合作是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无缝对接的重要保证。建设高职院校的评估质量文化,实施质量文化的校企结合,绝不能仅就文化来谈文化的结合,因为高职评估质量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蕴涵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评估质量文化,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全方位地实施校企结合,从而使高职评估质量文化活动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
校企合作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真正实现双赢,校企双方就应该在诚信、互惠的基础上深化双方合作的内涵。主要做好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负责师资培训、共同建设实训基地等几方面的工作。
3.强力推进基于职业素质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从职业本身的属性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重在对知识、技能、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的需求,它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做更好的问题。所以,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与改革。
高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多。笔者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具体划分为三个部分: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和个性特质。在此基础上,将高职课程体系分为理论知识课程、专业实践技能课程和个性特质课程,并提出了理论知识课程的服务性模式建构、专业实践技能的项目化模式建构、个性特质课程的多元化模式建构。推进基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课程开发与建设,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加强校企对接,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使高职学生具备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真正做到“零距离就业”。2006年9月,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对应用电子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电气电动化技术、动漫设计与制造、电脑艺术设计等专业的课程进行基于职业素质的课程试点改革,该课程改革得到了试点专业的学生和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在质量文化建设中,始终将校园环境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既重视美化校园物质环境,又重视优化校园文化氛围,有力地促进了质量文化的健康发展。
学校在进行道路命名、雕塑构思、校训、校歌、校徽、校标征集时,可以充分地把质量理念、质量目标甚至是质量要求与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对校报、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络等各种媒体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其在质量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建设好融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使校园网成为质量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高职院校迎评促建过程中的质量文化建设在当前还是一个全新的探索领域。虽然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些许成绩和经验,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仍然不少,需要我们一如既往,大胆求索,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唐华生,叶怀凡.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价值探索与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07(3).
[2]韩映雄,梁亦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质量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4).
[3]周大农,吴亚萍.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质量文化建设[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4]周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4(3).
[5]周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EB/OL].
http://www.cnr.cn/jy/zhmx/zyjy/bjxx/pjwj/200711/t20071112_504627115.html,2004-02-28.
[6]朱发仁.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与品牌战略[J].卫生职业教育,2006(15).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8]方丽英.论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质量文化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