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山西左权,在全国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短板效应仍然比较突出。
告别穷窝窝
电影《老井》中讲述的艰难生活就取材于左权县拐儿镇的老井村。100多年来,地处太行山巅的老井村交通不便、吃水靠天,村民们一代接一代地打水井,付出了几十条生命的代价。直到1987年,老井村才有了第一口水井,至于通路、通电视和手机信号,都是近几年的事儿。
2001年以前,左权县像老井村这样的偏僻穷村还有很多,散落在2028平方公里的深山中,生存环境恶劣、地理条件差、广种薄收……移民搬迁成为当地百姓摆脱穷苦生活的必然选择。
“左权县在扶贫移民规划中提出了‘一城34个中心村’的发展方向,确定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人口相对集中的34个行政村为中心村,以县城和中心村为主要迁入区域,重点扶持300口人以下的贫困村实施移民搬迁。”左权县扶贫办主任侯秀英告诉记者。
五月的老区,流青溢翠。
记者走进左权,深刻地感受到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强烈意愿,听到了一批批干部为老区人民筑梦的铿锵足音。
辽阳镇东沟村位于县城东部的深山沟里,有5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322户1154口人,山大沟深,居住分散,生产生活环境均极为艰险。最大的铺峧村有18户80口人,最小的小燕渠村仅4户12口人。
据村支部书记郝云伟介绍,东沟村道路蜿蜒曲折、交通十分不便、通迅不通、耕地大部分在六七十度的坡上,只有少部分能耕地,其余土地靠人工镢刨。因地处深山,野猪、野兔、野鸡等山害成灾,使本来微薄的收入也变得缺乏保障。村民生活不便,连起码的买点油盐酱醋也要到很远的地方或者城里去,孩子们到大的行政村上学,早上6点就出发,中午带干粮,下午5点就得回家,一天花在险峻山路上的时间就得几个小时。因上学艰难,上学的学龄儿童少,失学而成文盲的人很多。就医看病就更难了,24个村只有车上铺有个卫生所,各行政村有个简单的保健站,自然村则无医无药,群众只能小病强忍、大病硬拖,卫生保健状况极其落后。
2003年,省地质环境专家对东沟村进行考察后指出:东沟村如遇强降雨,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建议采取避让搬迁措施。2004年,东沟村的整体搬迁事宜正式启动。2007年底,距左权县城2公里、占地170亩的东沟村移民新村建成了,全村1154口人的安居梦终于实现。
一路驱车穿行在左权县的公路上,两旁树木葱茏、芳草青碧,向窗外张望,一排排红墙蓝瓦的独门独院小洋楼整齐排列,老人妇女正在休闲广场表演“小花戏”,学校里传出朗朗读书声,超市、饭店生意兴隆。原来这里已经是阡陌纵横、环境优美的东沟村移民新村,谷禾之香、青翠之色、安居之乐,让人心旷神怡、精神焕发,不由得感叹:美丽乡村,岂止华西!
源头“造血”
“远离了山里的穷窝窝,村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做饭用煤气,打工赚工资,出门就能买到新鲜蔬菜,女人们还烫起了时髦的卷发。现在,赶他们回山沟他们都不会回去喽!”郝云伟笑着说。
第一栋新居,住的是46岁的周新芳一家5口,她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屋,只见110平米的小洋楼干净整洁,客厅摆放着电视机、空调、沙发等家电家具,十分气派。周新芳告诉记者:“现在的日子跟以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丈夫在附近的煤矿打工,每月能赚3000多元,月收入比过去两年的总收入还多,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就像做梦一样。”
如今,像东沟这样的移民新村,正在左权县加快建设的步伐。截至去年年底,左权县移民搬迁人口达到了3.9万人,分布在县城、34个中心村、16个城中村。
产业缺失,增收无路,是左权人贫困的重要因素。易地扶贫搬迁一启动,产业扶贫就已经开始了探索。
左权县为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引导农户务工经商。不仅通过提供小额信贷、适当减免税收等手段全力支持移民户自主创业,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煤电化等工业企业和商贸、旅游等产业,为农民进城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
石匣乡扶峪移民新村帮扶87名妇女上山采摘沙棘,为太行野山果饮品有限公司提供生产原料,每年人均创收约3500元,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辽阳镇东沟移民新村目前正在积极筹划二期工程建设,着力解决移民搬迁后的民生问题。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本地特色产业,一方面使移民搬迁后的闲置土地得以有效合理地利用,另一方面解决搬迁后村民的就业,使农业增效,农业增收,带动一方经济,走出一条优质、高效、环保的致富新路。
空壳村变身“庄园经济”
农民迁出了深山,却留下了上百个“空壳村”,水、电、路、房屋等资源闲置,大量土地撂荒。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成为左权县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新课题。
生态庄园经济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2005年,左权向全县发出倡议,鼓励、支持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进山村创业,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从城市向乡村、从企业向农业流动,对遗留下的旧村旧址进行庄园式开发。
2007年,庄园经济主已向移民村支付土地使用费共计800余万元,直接增加了移民收入;部分移民以土地或以牛入股,参与庄园经济开发,股权收益逐年增加;有的移民受雇到庄园里当常年工或季节工,实现了就近就业,获取劳动报酬。粟城乡茂丰生态经济园自开发到2007年底,就累计为当地农民提供劳务收入78万元。
2008-2010年,随着山西省部分中小煤矿重组停工,左权县不少煤老板也加入了发展生态庄园经济的行列。武小红在其所承包的煤矿被关停后,投资100万元,租赁万余亩荒山荒地,成立了华鼎生态庄园。
2013年,在山西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东沟移民新村充分利用移民搬迁后的18432亩弃耕地,在东沟旧村完成了千亩核桃园片区开发,总投资498.5万元,建成核桃园1000亩,共栽植核桃树3.5万株,建设水源池10个,林道工程25公里。据悉,仅核桃一项进入成果期后,产值就可达到1050万元。同时发展经济林,利用2800亩耕地种植无公害小杂粮,真正实现了综合庄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左权县关于全面推进生态庄园经济开发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全县生态庄园将达到400户,规划治理面积50.5万亩,实现经济产值4.7亿元,带动安置1.2万个农村劳动力就业。
背井离乡是为了幸福和安康。目睹一个个移民新村新变化的同时,人们也见证着这一宏大而系统工程背后的勇气和决心。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就是凭着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闯出来的,凭着一股子奋起直追的老区精神攻坚克难来的,更是凭着苦干加实干干出来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左权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定是山西的样本,更是全国的典范,值得推广。
告别穷窝窝
电影《老井》中讲述的艰难生活就取材于左权县拐儿镇的老井村。100多年来,地处太行山巅的老井村交通不便、吃水靠天,村民们一代接一代地打水井,付出了几十条生命的代价。直到1987年,老井村才有了第一口水井,至于通路、通电视和手机信号,都是近几年的事儿。
2001年以前,左权县像老井村这样的偏僻穷村还有很多,散落在2028平方公里的深山中,生存环境恶劣、地理条件差、广种薄收……移民搬迁成为当地百姓摆脱穷苦生活的必然选择。
“左权县在扶贫移民规划中提出了‘一城34个中心村’的发展方向,确定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人口相对集中的34个行政村为中心村,以县城和中心村为主要迁入区域,重点扶持300口人以下的贫困村实施移民搬迁。”左权县扶贫办主任侯秀英告诉记者。
五月的老区,流青溢翠。
记者走进左权,深刻地感受到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强烈意愿,听到了一批批干部为老区人民筑梦的铿锵足音。
辽阳镇东沟村位于县城东部的深山沟里,有5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322户1154口人,山大沟深,居住分散,生产生活环境均极为艰险。最大的铺峧村有18户80口人,最小的小燕渠村仅4户12口人。
据村支部书记郝云伟介绍,东沟村道路蜿蜒曲折、交通十分不便、通迅不通、耕地大部分在六七十度的坡上,只有少部分能耕地,其余土地靠人工镢刨。因地处深山,野猪、野兔、野鸡等山害成灾,使本来微薄的收入也变得缺乏保障。村民生活不便,连起码的买点油盐酱醋也要到很远的地方或者城里去,孩子们到大的行政村上学,早上6点就出发,中午带干粮,下午5点就得回家,一天花在险峻山路上的时间就得几个小时。因上学艰难,上学的学龄儿童少,失学而成文盲的人很多。就医看病就更难了,24个村只有车上铺有个卫生所,各行政村有个简单的保健站,自然村则无医无药,群众只能小病强忍、大病硬拖,卫生保健状况极其落后。
2003年,省地质环境专家对东沟村进行考察后指出:东沟村如遇强降雨,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建议采取避让搬迁措施。2004年,东沟村的整体搬迁事宜正式启动。2007年底,距左权县城2公里、占地170亩的东沟村移民新村建成了,全村1154口人的安居梦终于实现。
一路驱车穿行在左权县的公路上,两旁树木葱茏、芳草青碧,向窗外张望,一排排红墙蓝瓦的独门独院小洋楼整齐排列,老人妇女正在休闲广场表演“小花戏”,学校里传出朗朗读书声,超市、饭店生意兴隆。原来这里已经是阡陌纵横、环境优美的东沟村移民新村,谷禾之香、青翠之色、安居之乐,让人心旷神怡、精神焕发,不由得感叹:美丽乡村,岂止华西!
源头“造血”
“远离了山里的穷窝窝,村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做饭用煤气,打工赚工资,出门就能买到新鲜蔬菜,女人们还烫起了时髦的卷发。现在,赶他们回山沟他们都不会回去喽!”郝云伟笑着说。
第一栋新居,住的是46岁的周新芳一家5口,她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屋,只见110平米的小洋楼干净整洁,客厅摆放着电视机、空调、沙发等家电家具,十分气派。周新芳告诉记者:“现在的日子跟以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丈夫在附近的煤矿打工,每月能赚3000多元,月收入比过去两年的总收入还多,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就像做梦一样。”
如今,像东沟这样的移民新村,正在左权县加快建设的步伐。截至去年年底,左权县移民搬迁人口达到了3.9万人,分布在县城、34个中心村、16个城中村。
产业缺失,增收无路,是左权人贫困的重要因素。易地扶贫搬迁一启动,产业扶贫就已经开始了探索。
左权县为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引导农户务工经商。不仅通过提供小额信贷、适当减免税收等手段全力支持移民户自主创业,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煤电化等工业企业和商贸、旅游等产业,为农民进城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
石匣乡扶峪移民新村帮扶87名妇女上山采摘沙棘,为太行野山果饮品有限公司提供生产原料,每年人均创收约3500元,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辽阳镇东沟移民新村目前正在积极筹划二期工程建设,着力解决移民搬迁后的民生问题。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本地特色产业,一方面使移民搬迁后的闲置土地得以有效合理地利用,另一方面解决搬迁后村民的就业,使农业增效,农业增收,带动一方经济,走出一条优质、高效、环保的致富新路。
空壳村变身“庄园经济”
农民迁出了深山,却留下了上百个“空壳村”,水、电、路、房屋等资源闲置,大量土地撂荒。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成为左权县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新课题。
生态庄园经济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2005年,左权向全县发出倡议,鼓励、支持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进山村创业,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从城市向乡村、从企业向农业流动,对遗留下的旧村旧址进行庄园式开发。
2007年,庄园经济主已向移民村支付土地使用费共计800余万元,直接增加了移民收入;部分移民以土地或以牛入股,参与庄园经济开发,股权收益逐年增加;有的移民受雇到庄园里当常年工或季节工,实现了就近就业,获取劳动报酬。粟城乡茂丰生态经济园自开发到2007年底,就累计为当地农民提供劳务收入78万元。
2008-2010年,随着山西省部分中小煤矿重组停工,左权县不少煤老板也加入了发展生态庄园经济的行列。武小红在其所承包的煤矿被关停后,投资100万元,租赁万余亩荒山荒地,成立了华鼎生态庄园。
2013年,在山西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东沟移民新村充分利用移民搬迁后的18432亩弃耕地,在东沟旧村完成了千亩核桃园片区开发,总投资498.5万元,建成核桃园1000亩,共栽植核桃树3.5万株,建设水源池10个,林道工程25公里。据悉,仅核桃一项进入成果期后,产值就可达到1050万元。同时发展经济林,利用2800亩耕地种植无公害小杂粮,真正实现了综合庄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左权县关于全面推进生态庄园经济开发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全县生态庄园将达到400户,规划治理面积50.5万亩,实现经济产值4.7亿元,带动安置1.2万个农村劳动力就业。
背井离乡是为了幸福和安康。目睹一个个移民新村新变化的同时,人们也见证着这一宏大而系统工程背后的勇气和决心。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就是凭着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闯出来的,凭着一股子奋起直追的老区精神攻坚克难来的,更是凭着苦干加实干干出来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左权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定是山西的样本,更是全国的典范,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