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电视谈话类栏目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吸收等方法不断推陈出新,推动了中国电视市场的繁荣发展。在具体的栏目形态上,满足市场和受众需求的新的栏目元素被充分地利用起来,并在空间分割的基础上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极为丰富的栏目内涵,空间分割正在成为电视栏目形态变革的主要标志之一。
2012年8月27日,中央电视台联合唯众传媒共同制作的电视栏目《开讲啦》在央视一套播出。尽管被安排在较晚的时间段播出,但还是创造了央视午夜时间段的最高收视纪录,受众群体超出了年轻人的范围,被多个年龄段的观众所关注。对于该栏目的定位,唯众传媒总裁、栏目策划人杨晖认为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不过,从栏目形态来看,它应该属于综合性的谈话类节目。与标准的公开课不同,这个栏目有演讲嘉宾、有主持人,有学生代表作为固定的对话观众,而且主题并不是理论性的,而是侧重于个人经历的心灵指引和对话。因此,它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公开课,而是被重新包装的电视谈话类栏目。如果以直观的视觉效果来分析这个栏目的话,它的创新之处在于综合了当前流行的空间分割手法对栏目元素进行了排列组合,并通过现代传播手段进行了商业化推广,因此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和观众反响。
电视谈话类栏目形态变革中的空间分割
空间分割是源于计算机科学和地理科学的一个概念,如果将其运用在电视栏目形态分析中的话,它指对栏目现场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和处理的一种方法或表述,即通过技术手段将原先单一的空间形态分割为多种空间或多维空间,以利于栏目叙事和故事的拓展,是现代电视栏目制作的典型表现手法之一。
与其他类型的电视栏目相比,谈话类栏目的制作更依赖现场环境。早期谈话栏目的现场空间设置比较单一,即舞台和观众席彼此相向对立,界限分明。嘉宾和主持人在舞台中央,观众在对面呈扇形展开就坐,或者有的不设观众席,只有主持人和嘉宾,空间更为单一一些。随着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能力的提升,电视谈话类栏目的现场空间开始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特点是分割舞台,空间横向或纵向发展,并出现空间跨越。
分割舞台。分割舞台是由于舞台元素增多和栏目内容的共同需要促成的,其中除了主持人、主要嘉宾,还加入了其他的嘉宾。在这个基础上,舞台开始向前进行空间分割,这样的空间分割方式应该是来源于电视选秀栏目。如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因为评委元素的加入,使得舞台必须进行空间分割,以适应选手和评委之间的对话。之后,很多谈话栏目也引入了这种空间分割手法。比如第一财经集团、东方卫视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波士堂》就在嘉宾的对面设置了“观察员席”。《开讲啦》也在栏目空间上进行了这种分割,在演讲嘉宾对面设置了“新锐青年代表席”。
分割背景空间。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是早期电视谈话类栏目中进行背景空间分割的典型。在保留了舞台和观众席空间对位设置的固定模式的基础上,在舞台的背景上放置了视频播放装置。虽然原有的物理空间并无变化,但通过视频虚拟空间的设置使得栏目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了视觉上的延展。《开讲啦》不仅沿用了这种空间分割手法,而且在整个演播厅当中对LED显示屏进行了精心的排列组合,使得背景空间更为宽广和多样。
空间跨越。当前,电视综艺栏目的特点是更注重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因此电视谈话类栏目也顺应这种趋势,进行了空间的再次分割。以颇具影响力的江苏卫视大型婚恋交友栏目《非诚勿扰》为例,这个栏目的现场空间形态已经完全打破了观众席和舞台对位而立的设置,如果以抽象的图形来概括的话,是观众席和舞台的交叉设置;如果从舞台的角度来看,是舞台前移分割观众席;如果从观众席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是观众席前移,因为嘉宾席也被分割到观众席当中,可以说是实现了一种空间的跨越。《开讲啦》也具备这种特征,因为嘉宾入场是从移动的观众席中走出来的,空间的分割已经实现了随栏目内容的自动化操作,当前电视谈话类栏目运用这种方式的较少。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内电视谈话类栏目的形态也越来越多样化,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在逐步加快。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基于内容需求的空间分割还在不断地出现新变化。例如,从2012年中央电视台春晚开始,其舞台空间已经开始向纵向和三维空间拓展。通过电脑程序的控制,304块升降台结合声、光、电技术营造出了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通过三维技术,对具备三维收视条件的电视终端传输了三维图像,空间再次被进行了多次分割和组合。可以预见,未来的电视谈话类栏目中,基于新技术的空间变换与组合方式还会出现,新的栏目形态还将会有革命性的变化。
电视谈话类栏目空间分割产生的传播效果
单从主题思想上来分析一个电视谈话类栏目的成功并不全面,作为一种理论分析,必须加入其形式上的贡献来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出全面的结论。
空间分割使栏目内容传播效果总体上更为丰富。《开讲啦》栏目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从形式上看,是因为将不同的元素进行了很好的空间排列和组合,在以往谈话类栏目空间设置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大胆的空间分割。例如,栏目组将背景LED做了360度的圆型设置,空间向四周扩展,同时在舞台上切割为主持人、主讲嘉宾、青年代表三个空间。空间上弱化了主持人,并将主持人空间与主讲嘉宾的空间进行了重合设置,加强了主持人与嘉宾在演讲后的交流,并通过圆形的舞台辐射周围的观众席,观众席和舞台有贯通的渠道,即嘉宾由观众席走出。《开讲啦》如果进行元素分解,其实并无新意,但进行重新组合后就体现出了其领先之处。
空间分割使栏目现场互动气氛更为浓烈有力。在戏剧理论有关于空间结构与心理距离关系的研究中,同电视栏目的空间结构变迁类似,戏剧表演的空间结构也有从对立型空间结构向同一型空间结构变迁的过程,也就是当前的戏剧表演舞台也是逐渐向前移动,和观众席基本融合在了一起。那么这样到底好不好,会不会影响戏剧表演的效果,这其中便存在一个空间距离和审美效果的问题。例如,第一财经传媒开办的《头脑风暴》,过近的谈话距离和空间设置基本将栏目演变成了圆桌会议,使得观众席成了摆设,互动效果不佳。《开讲啦》的空间切割就显得恰到好处,既给了嘉宾足够的演讲或表演的空间,也给了观众和青年代表欣赏和思考的空间。《开讲啦》栏目主持人、嘉宾、青年代表和观众之间良好的互动就得益于这种较为成功的现场空间设置。 空间分割使栏目叙事空间具有了无限的延展性。《开讲啦》在空间的利用上,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好地利用了外围空间,即将现场空间的立体背景全部制作成LED动态影像,以配合嘉宾的演讲内容和整个栏目的叙事过程。以往的谈话类栏目背景就是单一的显示屏幕,只用来播放嘉宾的背景资料。《开讲啦》栏目对此作出了改进,这些资料使用了巨型落地显示屏来播放,同时用制作精良的三维动画和恰当的灯光营造出了特殊的演讲环境,整个现场完全被一种强烈的氛围所包围,使观众身临其境,且极具视觉冲击力。这就使栏目的叙事空间具有了无限的延展性。
空间思维与电视谈话类栏目的内涵演变
所谓空间思维,是指受空间因素制约的一种思维形式。通过空间思维,以空间分割为具体的研究视角去分析电视谈话类栏目的演变,会发现随着空间形态的不断变化,其栏目内涵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完成了一次市场化的华丽转身,但却未必完成了电视栏目的最终诉求。那么,空间的重构到底给栏目的内涵带来了什么变化?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电视谈话类栏目的叙事更注重外在而忽视内在。《开讲啦》栏目当中圆形、紧凑、横向分割、外向延展的空间设置,配以灯光、色彩、动画等舞台元素,组成了精良的现代电视栏目形态。在层层包围的栏目现场,震撼的影音效果将现场气氛不断推向高潮。不过,这种看似紧凑的栏目叙事效果其实更多的是以演讲嘉宾的个人魅力和现代舞台技术的紧密配合来凝聚的,而栏目中真正应该被体现的丰富内涵却没有彰显出来。如果以美国大学公开课的标准来要求此类栏目的制作的话,它的娱乐性就显得格外突出了。《开讲啦》在杨晖的策划案中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笔者认为,人文类的公开课并没有一个最终的结论,传递给受众的也仅仅是一种启发,但《开讲啦》所表现的结果是,嘉宾和主持人共同维护一个话题的正确性,青年代表则只剩下附和和赞赏,这是典型的嘉宾访谈而不是公开课。
电视谈话类栏目看似公开其实封闭性更强。《开讲啦》中只有主持人、演讲嘉宾和青年代表十二个人实现了语言互动交流,其他300位现场观众基本没有交流的机会,这类似于当前电视综艺栏目的主流制作形式,即现场观众只负责“围观”,烘托气氛,真正被放大表现的是舞台上固定的交流群体。从某种角度上讲,电视谈话类栏目应该是更具开放性和互动性,栏目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或缺乏交流和互动无疑会让栏目的内涵和价值大打折扣。该栏目导演杨晖说:“唯众关注的题材,主要是文化和财经这两个范畴,关注人的思想、心灵和价值观部分。其目标受众是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如都市年轻人、白领、精英等。”可以看出,该栏目的市场定位是很明确的,即中国当前最具消费能力的中产阶层群体,而这一群体生长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时代,对栏目开放性和互动性的要求也会更高。
技术与空间正在改变电视谈话类栏目的具体形态与内涵。从科技哲学的角度来看,技术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尽管还存有争议,但从当前电视栏目形态的演变来看,技术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技术不仅在空间上对人进行了分割,同时也在内容上对意义进行了重组,现在很难辨别清楚一个栏目的内涵到底指向哪里,但可以确定市场化的力量正在走向电视公益的领地。《开讲啦》不仅在电视频道上播出,而且在CNTV、腾讯、新浪、网易、凤凰、土豆等网站上都有这档栏目的推介;在移动互联网终端、在社区、在微博,都能看到它的链接。这说明,意义、市场、技术才是外在空间演变视角下电视谈话类栏目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理解栏目形态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 新乡学院
2012年8月27日,中央电视台联合唯众传媒共同制作的电视栏目《开讲啦》在央视一套播出。尽管被安排在较晚的时间段播出,但还是创造了央视午夜时间段的最高收视纪录,受众群体超出了年轻人的范围,被多个年龄段的观众所关注。对于该栏目的定位,唯众传媒总裁、栏目策划人杨晖认为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不过,从栏目形态来看,它应该属于综合性的谈话类节目。与标准的公开课不同,这个栏目有演讲嘉宾、有主持人,有学生代表作为固定的对话观众,而且主题并不是理论性的,而是侧重于个人经历的心灵指引和对话。因此,它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公开课,而是被重新包装的电视谈话类栏目。如果以直观的视觉效果来分析这个栏目的话,它的创新之处在于综合了当前流行的空间分割手法对栏目元素进行了排列组合,并通过现代传播手段进行了商业化推广,因此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和观众反响。
电视谈话类栏目形态变革中的空间分割
空间分割是源于计算机科学和地理科学的一个概念,如果将其运用在电视栏目形态分析中的话,它指对栏目现场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和处理的一种方法或表述,即通过技术手段将原先单一的空间形态分割为多种空间或多维空间,以利于栏目叙事和故事的拓展,是现代电视栏目制作的典型表现手法之一。
与其他类型的电视栏目相比,谈话类栏目的制作更依赖现场环境。早期谈话栏目的现场空间设置比较单一,即舞台和观众席彼此相向对立,界限分明。嘉宾和主持人在舞台中央,观众在对面呈扇形展开就坐,或者有的不设观众席,只有主持人和嘉宾,空间更为单一一些。随着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能力的提升,电视谈话类栏目的现场空间开始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特点是分割舞台,空间横向或纵向发展,并出现空间跨越。
分割舞台。分割舞台是由于舞台元素增多和栏目内容的共同需要促成的,其中除了主持人、主要嘉宾,还加入了其他的嘉宾。在这个基础上,舞台开始向前进行空间分割,这样的空间分割方式应该是来源于电视选秀栏目。如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因为评委元素的加入,使得舞台必须进行空间分割,以适应选手和评委之间的对话。之后,很多谈话栏目也引入了这种空间分割手法。比如第一财经集团、东方卫视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波士堂》就在嘉宾的对面设置了“观察员席”。《开讲啦》也在栏目空间上进行了这种分割,在演讲嘉宾对面设置了“新锐青年代表席”。
分割背景空间。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是早期电视谈话类栏目中进行背景空间分割的典型。在保留了舞台和观众席空间对位设置的固定模式的基础上,在舞台的背景上放置了视频播放装置。虽然原有的物理空间并无变化,但通过视频虚拟空间的设置使得栏目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了视觉上的延展。《开讲啦》不仅沿用了这种空间分割手法,而且在整个演播厅当中对LED显示屏进行了精心的排列组合,使得背景空间更为宽广和多样。
空间跨越。当前,电视综艺栏目的特点是更注重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因此电视谈话类栏目也顺应这种趋势,进行了空间的再次分割。以颇具影响力的江苏卫视大型婚恋交友栏目《非诚勿扰》为例,这个栏目的现场空间形态已经完全打破了观众席和舞台对位而立的设置,如果以抽象的图形来概括的话,是观众席和舞台的交叉设置;如果从舞台的角度来看,是舞台前移分割观众席;如果从观众席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是观众席前移,因为嘉宾席也被分割到观众席当中,可以说是实现了一种空间的跨越。《开讲啦》也具备这种特征,因为嘉宾入场是从移动的观众席中走出来的,空间的分割已经实现了随栏目内容的自动化操作,当前电视谈话类栏目运用这种方式的较少。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内电视谈话类栏目的形态也越来越多样化,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在逐步加快。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基于内容需求的空间分割还在不断地出现新变化。例如,从2012年中央电视台春晚开始,其舞台空间已经开始向纵向和三维空间拓展。通过电脑程序的控制,304块升降台结合声、光、电技术营造出了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通过三维技术,对具备三维收视条件的电视终端传输了三维图像,空间再次被进行了多次分割和组合。可以预见,未来的电视谈话类栏目中,基于新技术的空间变换与组合方式还会出现,新的栏目形态还将会有革命性的变化。
电视谈话类栏目空间分割产生的传播效果
单从主题思想上来分析一个电视谈话类栏目的成功并不全面,作为一种理论分析,必须加入其形式上的贡献来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出全面的结论。
空间分割使栏目内容传播效果总体上更为丰富。《开讲啦》栏目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从形式上看,是因为将不同的元素进行了很好的空间排列和组合,在以往谈话类栏目空间设置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大胆的空间分割。例如,栏目组将背景LED做了360度的圆型设置,空间向四周扩展,同时在舞台上切割为主持人、主讲嘉宾、青年代表三个空间。空间上弱化了主持人,并将主持人空间与主讲嘉宾的空间进行了重合设置,加强了主持人与嘉宾在演讲后的交流,并通过圆形的舞台辐射周围的观众席,观众席和舞台有贯通的渠道,即嘉宾由观众席走出。《开讲啦》如果进行元素分解,其实并无新意,但进行重新组合后就体现出了其领先之处。
空间分割使栏目现场互动气氛更为浓烈有力。在戏剧理论有关于空间结构与心理距离关系的研究中,同电视栏目的空间结构变迁类似,戏剧表演的空间结构也有从对立型空间结构向同一型空间结构变迁的过程,也就是当前的戏剧表演舞台也是逐渐向前移动,和观众席基本融合在了一起。那么这样到底好不好,会不会影响戏剧表演的效果,这其中便存在一个空间距离和审美效果的问题。例如,第一财经传媒开办的《头脑风暴》,过近的谈话距离和空间设置基本将栏目演变成了圆桌会议,使得观众席成了摆设,互动效果不佳。《开讲啦》的空间切割就显得恰到好处,既给了嘉宾足够的演讲或表演的空间,也给了观众和青年代表欣赏和思考的空间。《开讲啦》栏目主持人、嘉宾、青年代表和观众之间良好的互动就得益于这种较为成功的现场空间设置。 空间分割使栏目叙事空间具有了无限的延展性。《开讲啦》在空间的利用上,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好地利用了外围空间,即将现场空间的立体背景全部制作成LED动态影像,以配合嘉宾的演讲内容和整个栏目的叙事过程。以往的谈话类栏目背景就是单一的显示屏幕,只用来播放嘉宾的背景资料。《开讲啦》栏目对此作出了改进,这些资料使用了巨型落地显示屏来播放,同时用制作精良的三维动画和恰当的灯光营造出了特殊的演讲环境,整个现场完全被一种强烈的氛围所包围,使观众身临其境,且极具视觉冲击力。这就使栏目的叙事空间具有了无限的延展性。
空间思维与电视谈话类栏目的内涵演变
所谓空间思维,是指受空间因素制约的一种思维形式。通过空间思维,以空间分割为具体的研究视角去分析电视谈话类栏目的演变,会发现随着空间形态的不断变化,其栏目内涵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完成了一次市场化的华丽转身,但却未必完成了电视栏目的最终诉求。那么,空间的重构到底给栏目的内涵带来了什么变化?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电视谈话类栏目的叙事更注重外在而忽视内在。《开讲啦》栏目当中圆形、紧凑、横向分割、外向延展的空间设置,配以灯光、色彩、动画等舞台元素,组成了精良的现代电视栏目形态。在层层包围的栏目现场,震撼的影音效果将现场气氛不断推向高潮。不过,这种看似紧凑的栏目叙事效果其实更多的是以演讲嘉宾的个人魅力和现代舞台技术的紧密配合来凝聚的,而栏目中真正应该被体现的丰富内涵却没有彰显出来。如果以美国大学公开课的标准来要求此类栏目的制作的话,它的娱乐性就显得格外突出了。《开讲啦》在杨晖的策划案中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笔者认为,人文类的公开课并没有一个最终的结论,传递给受众的也仅仅是一种启发,但《开讲啦》所表现的结果是,嘉宾和主持人共同维护一个话题的正确性,青年代表则只剩下附和和赞赏,这是典型的嘉宾访谈而不是公开课。
电视谈话类栏目看似公开其实封闭性更强。《开讲啦》中只有主持人、演讲嘉宾和青年代表十二个人实现了语言互动交流,其他300位现场观众基本没有交流的机会,这类似于当前电视综艺栏目的主流制作形式,即现场观众只负责“围观”,烘托气氛,真正被放大表现的是舞台上固定的交流群体。从某种角度上讲,电视谈话类栏目应该是更具开放性和互动性,栏目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或缺乏交流和互动无疑会让栏目的内涵和价值大打折扣。该栏目导演杨晖说:“唯众关注的题材,主要是文化和财经这两个范畴,关注人的思想、心灵和价值观部分。其目标受众是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如都市年轻人、白领、精英等。”可以看出,该栏目的市场定位是很明确的,即中国当前最具消费能力的中产阶层群体,而这一群体生长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时代,对栏目开放性和互动性的要求也会更高。
技术与空间正在改变电视谈话类栏目的具体形态与内涵。从科技哲学的角度来看,技术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尽管还存有争议,但从当前电视栏目形态的演变来看,技术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技术不仅在空间上对人进行了分割,同时也在内容上对意义进行了重组,现在很难辨别清楚一个栏目的内涵到底指向哪里,但可以确定市场化的力量正在走向电视公益的领地。《开讲啦》不仅在电视频道上播出,而且在CNTV、腾讯、新浪、网易、凤凰、土豆等网站上都有这档栏目的推介;在移动互联网终端、在社区、在微博,都能看到它的链接。这说明,意义、市场、技术才是外在空间演变视角下电视谈话类栏目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理解栏目形态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 新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