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个屏幕是黑色的。似乎什么都没有,似乎又被填满了。
声音仍在继续——是卡带播放的声音和人物的对话。在这个黑场中我们只是猜测,这是谁的全部世界。
电影这样开始。这是伊朗的著名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的名作《天堂的颜色》。
“你既看得见,又看不见。”很明显,这是一句对理解主题很重要的表白。不要责怪它过于直接。我们很多时候都不想要明显的指引。“作者的构思或意图既不是一个适用的标准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标准。”“而凡棘手的问题,大都是因批评家的研究在其中受到作者‘意图’的限制而产生的”。然而这句话是整个电影创作的一个指导思想,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它。我们通常凭借自信理解世界,但这种自信过大往往会蒙蔽了我们的感知。
影片开始,导演做了一个很重要的特写:小男孩穆罕默德凭借自己的听觉发现了从巢里跌落下来的一只雏鸟,而不远处一只猫正在跃跃欲试。他吓退了猫之后,努力找到这只小鸟,放到上衣口袋里,然后艰难地爬到树上,凭感觉摸到了鸟巢,小心翼翼地把它放了进去。镜头停在一张笑眯眯的脸上。这是一个善良温情的男孩,而他是个盲童。
电影的基调基本上就确立好了,很明显,这不是一部晦涩复杂的电影。它似乎只是在努力让我们接近繁琐并重现认识它。马基德·马基迪选择了让一个盲童来做我们的指引。因为,他说,我们既看得到又看不到。
老师对穆罕默德说,真主和我们每个人同在。但没有人能看到真主。
我想,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因为他只能感觉真主。
真主把秘密写在了每一件物体上,以各种形式,他可以通过自己的耳朵和手指来接触这些秘密。这部电影的对白就显得不再重要,很多信息都是通过小男孩的手指传达出来的。他在努力地发现万物。所以,触觉与视觉,成为了本片最主要的方式。
我们这些观众耳聪目明,沉湎在这个世界中并习以为常,绝少为它感到惊喜。我们从不询问,天堂是什么色彩。而现在我们就开始跟随着他的手指重新感受:
特写之一:在随父亲归家的路上,公路两旁是连绵的绿色,纯净的阳光洒在他的脸上,他正把手伸到窗外——他想抓住风。其他乘客则睡得昏天黑地。他们对这些景色已经不稀罕了。
特写之二:在一条溪流边上休息,父亲坐在一边闷声不响;而穆罕默德把手放进水里,纤长的手指感受着水的流动,我们也把目光从父亲沉闷的脸上移开,落到最平凡但洁净美好的自然事物上来。流水如此清澈。
特写之三:他和妹妹久别重逢,他伸出手,轻轻地抚摸她的笑脸,“你长大了”。而父亲对儿子和女儿长大了似乎从来没看到。
特写之四:奶奶拉着他的手从田里回来,他用手抚摸着奶奶的田野,这边是苜蓿,那边是麦子,麦穗在阳光和风中散发馨香,紫色的,红色的花朵正在怒放;“奶奶,你的手又软又白”。他说他“看”到了。—— 一个日夜在田里劳作的老年女人的手!
……
其实,他什么都看不到。
但是,他什么也看到了。
这些寻常的东西,为我们所忽略了琐碎的东西,在我们眼里也开始变得神奇而美丽,充满诗意。正如整个电影的画面异常纯美,非常的抒情,对光线特别讲究:原野,丛林,山峦或者海水,色彩鲜丽而丰富。每一个微小的物体上果真都有秘密,都在诉说,真主在每一个物体上都投射了自己的精髓,只要你仔细地去发觉。而认识这个世界的秘密的方式,不是眼睛,因为目力有限,而是在于内心。充满爱的内心。
所以,小男孩还要有另一个作用,如何升华这爱——爱人。
作为父亲再婚路上的重要障碍,这将是一个被抛弃的孩子。父亲在极其复杂的心情中违背祖母的意愿把他送到了远方一个盲人木匠那里做学徒,而祖母与之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在风雨交加的时候离家出走从而得病最后郁郁而死。马基德·马基迪很喜欢使用一些唯美并具有理想主义象征色彩的镜头:例如,早上把鸡从鸡笼放飞时越飞越高的满天的白色羽毛,还有此处,雾霭氤氲中祖母升入天国的脸。最爱他的祖母去了天国。父亲的婚事就这样被破坏了,女方觉得嫁给他似乎不吉利。他在去叫穆罕默德回家的路上,脸色一如平常的阴郁,正如他对生活的抱怨充斥了心田。而那是一个多雨的夏季,河里涨满了水。经过一座桥时,不幸发生了。小桥突然断掉,马和孩子落入水流湍急的河中。父亲惊恐的注视着。就在孩子被冲走的那刻,他突然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而导演更多的镜头留给了翻滚的水。我们的心悬在了那里。但是,孩子的使命并没有完成。他是个引路者,别忘记。
最后一个镜头,父亲被冲到海边,渐渐苏醒,急忙寻找儿子,不远处,儿子静静地躺着。他跌跌撞撞地奔过去,抱起儿子,放声痛哭。他已经彻底明白儿子对他有多重要,而他曾尽力想把他抛弃。这时,一缕金色的光照射过来,孩子的手指轻微的颤动。影片结束。
有人说,这是一个生死未知的结局。
其实,生死已不必知。
作为象征,诠释爱与需要,他的使命已经完成。饱受生活折磨的父亲因为自己心中的自私念头,违背了爱,从而失去了母亲和儿子。正是这个盲童引发他展示了自己心中的恶念,又迎来了最终的回归。
最后的这个镜头就只是作为一个象征而存在。正如那缕金色的光芒。当天堂里亮了,他还是用自己的手指感受它。
天堂的色彩,就是让我们去发现爱。爱自然界;爱人。无论世界如何千差万异,星辰、砂砾、水火、树木、人,它们都显示了同样的神性,都值得真心去爱。
其实电影整体上故事和叙事手法都很简单、直接,也很纯朴。(虽然偶尔也有煽情的处理——但这几乎是电影本身无法避免的)它带领我们重新感受了这个世界。并满怀爱心。
是盲童在发现,也是我们在发现。
这部电影堪称是伊朗电影的经典代表。
声音仍在继续——是卡带播放的声音和人物的对话。在这个黑场中我们只是猜测,这是谁的全部世界。
电影这样开始。这是伊朗的著名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的名作《天堂的颜色》。
“你既看得见,又看不见。”很明显,这是一句对理解主题很重要的表白。不要责怪它过于直接。我们很多时候都不想要明显的指引。“作者的构思或意图既不是一个适用的标准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标准。”“而凡棘手的问题,大都是因批评家的研究在其中受到作者‘意图’的限制而产生的”。然而这句话是整个电影创作的一个指导思想,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它。我们通常凭借自信理解世界,但这种自信过大往往会蒙蔽了我们的感知。
影片开始,导演做了一个很重要的特写:小男孩穆罕默德凭借自己的听觉发现了从巢里跌落下来的一只雏鸟,而不远处一只猫正在跃跃欲试。他吓退了猫之后,努力找到这只小鸟,放到上衣口袋里,然后艰难地爬到树上,凭感觉摸到了鸟巢,小心翼翼地把它放了进去。镜头停在一张笑眯眯的脸上。这是一个善良温情的男孩,而他是个盲童。
电影的基调基本上就确立好了,很明显,这不是一部晦涩复杂的电影。它似乎只是在努力让我们接近繁琐并重现认识它。马基德·马基迪选择了让一个盲童来做我们的指引。因为,他说,我们既看得到又看不到。
老师对穆罕默德说,真主和我们每个人同在。但没有人能看到真主。
我想,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因为他只能感觉真主。
真主把秘密写在了每一件物体上,以各种形式,他可以通过自己的耳朵和手指来接触这些秘密。这部电影的对白就显得不再重要,很多信息都是通过小男孩的手指传达出来的。他在努力地发现万物。所以,触觉与视觉,成为了本片最主要的方式。
我们这些观众耳聪目明,沉湎在这个世界中并习以为常,绝少为它感到惊喜。我们从不询问,天堂是什么色彩。而现在我们就开始跟随着他的手指重新感受:
特写之一:在随父亲归家的路上,公路两旁是连绵的绿色,纯净的阳光洒在他的脸上,他正把手伸到窗外——他想抓住风。其他乘客则睡得昏天黑地。他们对这些景色已经不稀罕了。
特写之二:在一条溪流边上休息,父亲坐在一边闷声不响;而穆罕默德把手放进水里,纤长的手指感受着水的流动,我们也把目光从父亲沉闷的脸上移开,落到最平凡但洁净美好的自然事物上来。流水如此清澈。
特写之三:他和妹妹久别重逢,他伸出手,轻轻地抚摸她的笑脸,“你长大了”。而父亲对儿子和女儿长大了似乎从来没看到。
特写之四:奶奶拉着他的手从田里回来,他用手抚摸着奶奶的田野,这边是苜蓿,那边是麦子,麦穗在阳光和风中散发馨香,紫色的,红色的花朵正在怒放;“奶奶,你的手又软又白”。他说他“看”到了。—— 一个日夜在田里劳作的老年女人的手!
……
其实,他什么都看不到。
但是,他什么也看到了。
这些寻常的东西,为我们所忽略了琐碎的东西,在我们眼里也开始变得神奇而美丽,充满诗意。正如整个电影的画面异常纯美,非常的抒情,对光线特别讲究:原野,丛林,山峦或者海水,色彩鲜丽而丰富。每一个微小的物体上果真都有秘密,都在诉说,真主在每一个物体上都投射了自己的精髓,只要你仔细地去发觉。而认识这个世界的秘密的方式,不是眼睛,因为目力有限,而是在于内心。充满爱的内心。
所以,小男孩还要有另一个作用,如何升华这爱——爱人。
作为父亲再婚路上的重要障碍,这将是一个被抛弃的孩子。父亲在极其复杂的心情中违背祖母的意愿把他送到了远方一个盲人木匠那里做学徒,而祖母与之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在风雨交加的时候离家出走从而得病最后郁郁而死。马基德·马基迪很喜欢使用一些唯美并具有理想主义象征色彩的镜头:例如,早上把鸡从鸡笼放飞时越飞越高的满天的白色羽毛,还有此处,雾霭氤氲中祖母升入天国的脸。最爱他的祖母去了天国。父亲的婚事就这样被破坏了,女方觉得嫁给他似乎不吉利。他在去叫穆罕默德回家的路上,脸色一如平常的阴郁,正如他对生活的抱怨充斥了心田。而那是一个多雨的夏季,河里涨满了水。经过一座桥时,不幸发生了。小桥突然断掉,马和孩子落入水流湍急的河中。父亲惊恐的注视着。就在孩子被冲走的那刻,他突然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而导演更多的镜头留给了翻滚的水。我们的心悬在了那里。但是,孩子的使命并没有完成。他是个引路者,别忘记。
最后一个镜头,父亲被冲到海边,渐渐苏醒,急忙寻找儿子,不远处,儿子静静地躺着。他跌跌撞撞地奔过去,抱起儿子,放声痛哭。他已经彻底明白儿子对他有多重要,而他曾尽力想把他抛弃。这时,一缕金色的光照射过来,孩子的手指轻微的颤动。影片结束。
有人说,这是一个生死未知的结局。
其实,生死已不必知。
作为象征,诠释爱与需要,他的使命已经完成。饱受生活折磨的父亲因为自己心中的自私念头,违背了爱,从而失去了母亲和儿子。正是这个盲童引发他展示了自己心中的恶念,又迎来了最终的回归。
最后的这个镜头就只是作为一个象征而存在。正如那缕金色的光芒。当天堂里亮了,他还是用自己的手指感受它。
天堂的色彩,就是让我们去发现爱。爱自然界;爱人。无论世界如何千差万异,星辰、砂砾、水火、树木、人,它们都显示了同样的神性,都值得真心去爱。
其实电影整体上故事和叙事手法都很简单、直接,也很纯朴。(虽然偶尔也有煽情的处理——但这几乎是电影本身无法避免的)它带领我们重新感受了这个世界。并满怀爱心。
是盲童在发现,也是我们在发现。
这部电影堪称是伊朗电影的经典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