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应用CT引导穿刺活检术在诊断颈部病变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在螺旋CT引导下分别对13例患者行穿刺活检术,分析取材的准确性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3个病灶穿刺成功率100%,病变定性诊断确诊率85%(11/13),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下同轴穿刺活检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准确的诊断方法,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应该积极开展应用。
【关键词】 颈部; CT引导; 同轴穿刺活检; 基层医院
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属于非血管性介入技术,在临床广泛运用[1]。近年来,随着影像设备的快速发展,CT扫描仪在临床得到了广泛普及和运用,基层医院逐步引进、开展该项介入手术,但其存在适应证及一些并发症。在临床应用中熟悉其操作要领,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该技术得到更好地开展和应用。2008年12月-2013年1月笔者对13例颈部病变进行了CT引导下经皮组织学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手术成功率、病理确诊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初步评价其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2013年1月针对13例颈部病变进行CT引导下经皮同轴穿刺活检术,男12例,女1例,年龄43~86岁,平均60岁,病灶直径1.0~4.2 cm,平均2.4 cm。
1.2 器械设备 东芝4排螺旋CT。英锐(INRAD)同轴活检枪,18~20 G。
1.3 方法
1.3.1 术前准备 常规检查患者血常规、心电图、凝血分析,以排除禁忌证;如疑似有坏死的病灶或病灶较大者术前需做增强CT或MRI检查,以观察并区分病灶内无强化的坏死区,以及强化的病灶实质区。术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以及手术的必要性。告知手术中的配合要求及并发症。签署介入手术同意书。
1.3.2 定位 根据病变部位,患者取合适的体位,一般采用侧卧位。用旧导管自制20 cm×20 cm栅状定位标记,粘于病变侧颈部皮表。用3 mm层厚作低剂量CT扫描。对CT图像进行分析,确定最佳穿刺路径,计算穿刺角度和深度。避开颈部大血管及重要器官。
1.3.3 穿刺 用记号笔在穿刺点作标记。常规皮表消毒、铺无菌洞巾。2%利多卡因5 ml作局部浸润麻醉,将局麻针尖按测得的角度留置在颈部皮层。局部低剂量CT扫描,确认穿刺路径。然后将活检枪的套管针送入病灶的预定部位,再次行局部CT扫描,确认针尖位置,如有偏差需对穿刺针调整,再用活检枪对病灶进行扇形多点切割,一般取2~4条组织。在确定有足量标本后负压下拔出套管针。将活检枪针槽中取出的标本放于10%甲醛溶液标本瓶中。
1.3.4 术后处理 拔针后,穿刺点局部包扎。压迫10 min后再行CT扫描,观察术后病灶内、穿刺针道,以及颈部皮下是否有出血等并发症,对并发症作对应处理。嘱术后卧床观察4 h。
2 结果
2.1 穿刺成功率及活检准确率 本组13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成功率100%。其中10个病灶穿刺针一次到达病灶内设定区域,一次穿刺成功率77%,3个病灶穿刺2~3次。其中12例取到足量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1例抽出为囊液。穿刺病理诊断结果:恶性病变8例,良性病变5例。最终11例病理结果与临床诊断一致;不符合2例,其中一例穿刺病理为出血及炎性组织,最终临床诊断为恶性胸腺瘤颈部淋巴结转移(图1),另1例穿刺病理为少许淋巴细胞,最终临床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图2)。经手术或随访,本组13例病灶病理确诊率85%。穿刺部位及病理结果、临床诊断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相关因素及治疗 13例患者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一右侧颈淋巴结穿刺活检病例,术中发现淋巴结明显液化,抽出约3 ml脓性液体后切割活检,术后3 d内穿刺点有少量脓液渗出,经加强局部换药后渗液现象渐止,术后5 d出院时穿刺处愈合良好,穿刺病理为结核(图3)。另一左颌下区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灶,术后患者述颈椎不能回转且伴疼痛,未作特殊处理,让患者自行缓慢旋转活动,半小时后症状消失(图4)。
3 讨论
3.1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颈部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颈部肿块在临床工作中为常见疾病,但其病种较多且病因复杂,且其中恶性比率较大。随着医学检查设备尤其是B超、CT检查的快速发展、普及应用,大大提高了颈部病变的检出率。随着肿瘤偱证医学和肿瘤治疗的不断发展,临床在对肿瘤患者治疗前取得病灶的病理诊断已逐步形成共识,影像学检查目前尚不能对病灶作出确诊性诊断。但目前获取颈深部肿块组织学标本,除传统外科手术外,尚无无创检查方法。穿刺活检术由于是微创技术,创伤小,对正常组织破坏少,正越来越得到临床的重视和应用。穿刺介入引导设备包括X线透视机、B超、CT扫描仪和MRI成像仪。X线透视引导不精确,无法显示软组织病变,仅适用于少数骨组织活检的引导,目前在临床已很少应用;B超引导较为方便简捷,适用于相对表浅的软组织病变活检引导,而对于肺部病变、骨骼病灶及深部组织病变显示清晰度尚不如CT及MRI;MRI引导相应设备要求较高且不经济,仅在少数大型医疗机构开展;CT引导对于软组织、肺及骨骼病变均有清晰的显示,尤其对于深部组织内病灶,可清楚地显示病灶大小、位置、形态;而且可通过CT增强来显示病灶内的强化实质区、病灶与大血管以及周围重要器官的解剖关系。对于穿刺角度、进针深度可进行精确的计算,大大提高了穿刺活检的准确性及安全性,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介入导引,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2-7]。
3.2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方法的选择及与病理确诊率的相关因素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一般分为两种,(1)细针抽吸术(FINE-NEEDLE aspiration ,FNA);(2)切割活检术。FNA其得到的标本小而碎,其中混合有凝血块,且易挤压变形,在基层医院病理科技术及诊断经验相对欠强的情况下,易造成诊断不明确。而CNB通过活检枪取得标本,标本保留在针槽内,未到挤压的标本组织较完整,且相对较大较多,有利于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分析,大大提高活检的病理确诊率。对此既往文献也有报道[8-9]。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如单独使用切割针进行穿刺活检,每次穿刺只能获得一条组织,标本较少且取材点较局限,增加了病理诊断的难度和假阴性率,如要得到多点多条组织,需进行多次穿刺、CT扫描,增大了穿刺损伤及手术时间,而配合同轴技术,就能实现一次穿刺多次取材,在不增加穿刺次数的基础上增加了标本量及取材点,提高病理诊断率,而且便用同轴技术避免了切割过程中切割针鞘与皮肤及穿刺通道组织间的摩擦阻力,减少对组织的损伤;并且穿刺套管能隔离切割针尖携带的肿瘤细胞及血液与穿刺通道组织相接触,避免了针道种植转移。在与病理确诊率的相关因素,笔者认为以下3点最为关键:(1)取材点的正确选择,术前完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如增强CT、PET-CT等,仔细区分肿瘤的强化区及坏死区,取材区域的正确选择有助于提高活检成功率及病理标本有效率[10]。(2)应用同轴切割活检技术,能够实现一次穿刺成功后,通过套管针在病灶多个区域内取材。其使用方法:先将套管针穿刺入病灶内,插入活检枪进行切割,取材结束后将活检枪单独抽出,取出针槽中的组织后再放入套管中,将套管针轻度偏压后再进行切割,反复多次,以实现多点取材,该技术能大大降低了穿刺的损伤,提高了穿刺活检的效率。(3)仔细确认活检枪针槽中取出的标本,排除坏死物或凝血块等无效标本,必要时可重新选择穿刺点,避免标本无效甚至误诊。本组病例中有2例假阴性,其中1例为胸腺鳞癌术后左侧锁骨上肿块,穿刺中发现病灶内大量坏死,吸出坏死物后作切割活检,病理为出血及炎性细胞,后经临床随访治疗证实为肿瘤转移灶;另1例为右颈部肿块,穿刺病灶为少许淋巴细胞,后经手术切除病理为淋巴瘤,有报道认为淋巴瘤穿刺活检病理不宜确定分型,且病理医师希望取完整淋巴结用于确诊[11]。 3.3 CT引导穿刺活检术的并发症、预防及术后处理 经皮穿刺活检的主要并发症有疼痛、血管损伤、血肿、感染、针道转移等[6,12]。本组病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并发症及不适反应。其中1例为右侧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术中发现淋巴结明显液化,抽出脓性液体后切割活检,术后3 d内穿刺点有少量脓液持续渗出,结合术后病理,考虑为淋巴结内结核干酪灶的坏死渗出液,经加强局部换药后渗液现象渐止,术后5 d出院时穿刺处愈合良好。另1例为左颌下区淋巴结穿刺活检,术中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右侧,术后患者述颈椎不能回转且伴疼痛,考虑为患者因长时间将头偏转引起局部肌肉僵硬麻木,且术后左下颌术区包扎后患者不敢轻意回转所致,未作特殊处理,让患者自行缓慢旋转活动,半小时后症状消失。因颈部结构复杂且有较多大血管、神经等结构,术者应熟知颈部断层解剖,并通过术前的影像资料,如增强CT的薄层图像仔细区分肿块内强化实质区及坏死区、肿块周边的大血管等重要结构。对于紧邻颈动脉鞘的病变,穿刺应仔细谨慎,以CT低剂量靶扫描引导,分步穿刺将套管针送入病灶内,且在切割前精确测量弹射针尖前方2 cm的边距,确保其范围内无大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在并发症的术后处理中,少量出血一般采取局部加压包扎、保守观察。如疑为结核病灶,术中应尽量吸净病灶中的干酪坏死液,术后加强换药,防止漏道形成,一旦病理确诊为结核应尽早使用抗结核药物。
总之,CT引导的经皮颈部肿块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在熟悉颈部解剖、掌握穿刺要点下,其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病理确诊率高,值得在有条件的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雪哲,卢延,熊琳,等.CT导引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J].临床放射学杂志,1987,6(12): 98-101.
[2]吴恩惠.医学影像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1.
[3]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00-202.
[4]张雪哲,卢延.CT、MRI介入放射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3.
[5] 袁雨生. 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43例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杂志,2012,10(17):79.
[6] Sherman P M, Yousem D M, Loevner L A. CT guided aspirations in the head and neck:assessment of the first 216 cases [J].Am J Neuroradiol,2004,25(24):1603-1607.
[7]张玉玉, 王杰,王情情. 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临床占位病变诊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杂志,2012,9(15):71-72.
[8]高斌,王伟昱.套管式活检枪与抽吸式穿刺针在CT导引下穿刺的对比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0,9(4):228-230.
[9]孙亚军,肖栩.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与组织学诊断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0):1771.
[10]苏学寿,周之海,王国清,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前CT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J]. 中外医学研究杂志,2012,10(19):42-43.
[11]郑曙光,吴凤霞,杨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鉴别诊断颈部肿物[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0,7(2):164-166.
[12] Gaudio J M, Dillard D G, Albritton F D, et al. Computed tomography-guided needle biopsy of head and neck lesions[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0,126(45):366-370.
(收稿日期:2013-05-13) (本文编辑:陈丹云)
【关键词】 颈部; CT引导; 同轴穿刺活检; 基层医院
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属于非血管性介入技术,在临床广泛运用[1]。近年来,随着影像设备的快速发展,CT扫描仪在临床得到了广泛普及和运用,基层医院逐步引进、开展该项介入手术,但其存在适应证及一些并发症。在临床应用中熟悉其操作要领,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该技术得到更好地开展和应用。2008年12月-2013年1月笔者对13例颈部病变进行了CT引导下经皮组织学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手术成功率、病理确诊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初步评价其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2013年1月针对13例颈部病变进行CT引导下经皮同轴穿刺活检术,男12例,女1例,年龄43~86岁,平均60岁,病灶直径1.0~4.2 cm,平均2.4 cm。
1.2 器械设备 东芝4排螺旋CT。英锐(INRAD)同轴活检枪,18~20 G。
1.3 方法
1.3.1 术前准备 常规检查患者血常规、心电图、凝血分析,以排除禁忌证;如疑似有坏死的病灶或病灶较大者术前需做增强CT或MRI检查,以观察并区分病灶内无强化的坏死区,以及强化的病灶实质区。术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以及手术的必要性。告知手术中的配合要求及并发症。签署介入手术同意书。
1.3.2 定位 根据病变部位,患者取合适的体位,一般采用侧卧位。用旧导管自制20 cm×20 cm栅状定位标记,粘于病变侧颈部皮表。用3 mm层厚作低剂量CT扫描。对CT图像进行分析,确定最佳穿刺路径,计算穿刺角度和深度。避开颈部大血管及重要器官。
1.3.3 穿刺 用记号笔在穿刺点作标记。常规皮表消毒、铺无菌洞巾。2%利多卡因5 ml作局部浸润麻醉,将局麻针尖按测得的角度留置在颈部皮层。局部低剂量CT扫描,确认穿刺路径。然后将活检枪的套管针送入病灶的预定部位,再次行局部CT扫描,确认针尖位置,如有偏差需对穿刺针调整,再用活检枪对病灶进行扇形多点切割,一般取2~4条组织。在确定有足量标本后负压下拔出套管针。将活检枪针槽中取出的标本放于10%甲醛溶液标本瓶中。
1.3.4 术后处理 拔针后,穿刺点局部包扎。压迫10 min后再行CT扫描,观察术后病灶内、穿刺针道,以及颈部皮下是否有出血等并发症,对并发症作对应处理。嘱术后卧床观察4 h。
2 结果
2.1 穿刺成功率及活检准确率 本组13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成功率100%。其中10个病灶穿刺针一次到达病灶内设定区域,一次穿刺成功率77%,3个病灶穿刺2~3次。其中12例取到足量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1例抽出为囊液。穿刺病理诊断结果:恶性病变8例,良性病变5例。最终11例病理结果与临床诊断一致;不符合2例,其中一例穿刺病理为出血及炎性组织,最终临床诊断为恶性胸腺瘤颈部淋巴结转移(图1),另1例穿刺病理为少许淋巴细胞,最终临床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图2)。经手术或随访,本组13例病灶病理确诊率85%。穿刺部位及病理结果、临床诊断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相关因素及治疗 13例患者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一右侧颈淋巴结穿刺活检病例,术中发现淋巴结明显液化,抽出约3 ml脓性液体后切割活检,术后3 d内穿刺点有少量脓液渗出,经加强局部换药后渗液现象渐止,术后5 d出院时穿刺处愈合良好,穿刺病理为结核(图3)。另一左颌下区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灶,术后患者述颈椎不能回转且伴疼痛,未作特殊处理,让患者自行缓慢旋转活动,半小时后症状消失(图4)。
3 讨论
3.1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颈部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颈部肿块在临床工作中为常见疾病,但其病种较多且病因复杂,且其中恶性比率较大。随着医学检查设备尤其是B超、CT检查的快速发展、普及应用,大大提高了颈部病变的检出率。随着肿瘤偱证医学和肿瘤治疗的不断发展,临床在对肿瘤患者治疗前取得病灶的病理诊断已逐步形成共识,影像学检查目前尚不能对病灶作出确诊性诊断。但目前获取颈深部肿块组织学标本,除传统外科手术外,尚无无创检查方法。穿刺活检术由于是微创技术,创伤小,对正常组织破坏少,正越来越得到临床的重视和应用。穿刺介入引导设备包括X线透视机、B超、CT扫描仪和MRI成像仪。X线透视引导不精确,无法显示软组织病变,仅适用于少数骨组织活检的引导,目前在临床已很少应用;B超引导较为方便简捷,适用于相对表浅的软组织病变活检引导,而对于肺部病变、骨骼病灶及深部组织病变显示清晰度尚不如CT及MRI;MRI引导相应设备要求较高且不经济,仅在少数大型医疗机构开展;CT引导对于软组织、肺及骨骼病变均有清晰的显示,尤其对于深部组织内病灶,可清楚地显示病灶大小、位置、形态;而且可通过CT增强来显示病灶内的强化实质区、病灶与大血管以及周围重要器官的解剖关系。对于穿刺角度、进针深度可进行精确的计算,大大提高了穿刺活检的准确性及安全性,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介入导引,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2-7]。
3.2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方法的选择及与病理确诊率的相关因素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一般分为两种,(1)细针抽吸术(FINE-NEEDLE aspiration ,FNA);(2)切割活检术。FNA其得到的标本小而碎,其中混合有凝血块,且易挤压变形,在基层医院病理科技术及诊断经验相对欠强的情况下,易造成诊断不明确。而CNB通过活检枪取得标本,标本保留在针槽内,未到挤压的标本组织较完整,且相对较大较多,有利于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分析,大大提高活检的病理确诊率。对此既往文献也有报道[8-9]。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如单独使用切割针进行穿刺活检,每次穿刺只能获得一条组织,标本较少且取材点较局限,增加了病理诊断的难度和假阴性率,如要得到多点多条组织,需进行多次穿刺、CT扫描,增大了穿刺损伤及手术时间,而配合同轴技术,就能实现一次穿刺多次取材,在不增加穿刺次数的基础上增加了标本量及取材点,提高病理诊断率,而且便用同轴技术避免了切割过程中切割针鞘与皮肤及穿刺通道组织间的摩擦阻力,减少对组织的损伤;并且穿刺套管能隔离切割针尖携带的肿瘤细胞及血液与穿刺通道组织相接触,避免了针道种植转移。在与病理确诊率的相关因素,笔者认为以下3点最为关键:(1)取材点的正确选择,术前完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如增强CT、PET-CT等,仔细区分肿瘤的强化区及坏死区,取材区域的正确选择有助于提高活检成功率及病理标本有效率[10]。(2)应用同轴切割活检技术,能够实现一次穿刺成功后,通过套管针在病灶多个区域内取材。其使用方法:先将套管针穿刺入病灶内,插入活检枪进行切割,取材结束后将活检枪单独抽出,取出针槽中的组织后再放入套管中,将套管针轻度偏压后再进行切割,反复多次,以实现多点取材,该技术能大大降低了穿刺的损伤,提高了穿刺活检的效率。(3)仔细确认活检枪针槽中取出的标本,排除坏死物或凝血块等无效标本,必要时可重新选择穿刺点,避免标本无效甚至误诊。本组病例中有2例假阴性,其中1例为胸腺鳞癌术后左侧锁骨上肿块,穿刺中发现病灶内大量坏死,吸出坏死物后作切割活检,病理为出血及炎性细胞,后经临床随访治疗证实为肿瘤转移灶;另1例为右颈部肿块,穿刺病灶为少许淋巴细胞,后经手术切除病理为淋巴瘤,有报道认为淋巴瘤穿刺活检病理不宜确定分型,且病理医师希望取完整淋巴结用于确诊[11]。 3.3 CT引导穿刺活检术的并发症、预防及术后处理 经皮穿刺活检的主要并发症有疼痛、血管损伤、血肿、感染、针道转移等[6,12]。本组病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并发症及不适反应。其中1例为右侧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术中发现淋巴结明显液化,抽出脓性液体后切割活检,术后3 d内穿刺点有少量脓液持续渗出,结合术后病理,考虑为淋巴结内结核干酪灶的坏死渗出液,经加强局部换药后渗液现象渐止,术后5 d出院时穿刺处愈合良好。另1例为左颌下区淋巴结穿刺活检,术中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右侧,术后患者述颈椎不能回转且伴疼痛,考虑为患者因长时间将头偏转引起局部肌肉僵硬麻木,且术后左下颌术区包扎后患者不敢轻意回转所致,未作特殊处理,让患者自行缓慢旋转活动,半小时后症状消失。因颈部结构复杂且有较多大血管、神经等结构,术者应熟知颈部断层解剖,并通过术前的影像资料,如增强CT的薄层图像仔细区分肿块内强化实质区及坏死区、肿块周边的大血管等重要结构。对于紧邻颈动脉鞘的病变,穿刺应仔细谨慎,以CT低剂量靶扫描引导,分步穿刺将套管针送入病灶内,且在切割前精确测量弹射针尖前方2 cm的边距,确保其范围内无大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在并发症的术后处理中,少量出血一般采取局部加压包扎、保守观察。如疑为结核病灶,术中应尽量吸净病灶中的干酪坏死液,术后加强换药,防止漏道形成,一旦病理确诊为结核应尽早使用抗结核药物。
总之,CT引导的经皮颈部肿块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在熟悉颈部解剖、掌握穿刺要点下,其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病理确诊率高,值得在有条件的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雪哲,卢延,熊琳,等.CT导引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J].临床放射学杂志,1987,6(12): 98-101.
[2]吴恩惠.医学影像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1.
[3]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00-202.
[4]张雪哲,卢延.CT、MRI介入放射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3.
[5] 袁雨生. 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43例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杂志,2012,10(17):79.
[6] Sherman P M, Yousem D M, Loevner L A. CT guided aspirations in the head and neck:assessment of the first 216 cases [J].Am J Neuroradiol,2004,25(24):1603-1607.
[7]张玉玉, 王杰,王情情. 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临床占位病变诊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杂志,2012,9(15):71-72.
[8]高斌,王伟昱.套管式活检枪与抽吸式穿刺针在CT导引下穿刺的对比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0,9(4):228-230.
[9]孙亚军,肖栩.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与组织学诊断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0):1771.
[10]苏学寿,周之海,王国清,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前CT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J]. 中外医学研究杂志,2012,10(19):42-43.
[11]郑曙光,吴凤霞,杨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鉴别诊断颈部肿物[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0,7(2):164-166.
[12] Gaudio J M, Dillard D G, Albritton F D, et al. Computed tomography-guided needle biopsy of head and neck lesions[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0,126(45):366-370.
(收稿日期:2013-05-13) (本文编辑:陈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