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贵州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特征。正是这种特殊的气候环境与地貌特征,造就了贵州石漠化面积分布广的局面,严重危害了贵州当地经济发展。就石漠化情况来看,黔东南较贵州其他地区石漠化程度相对较轻。但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黔东南石漠化分布面积明显有所增加。为更好地了解黔东南地区石漠化程度及分布,通过对研究区石漠化情况进行相应分析,结合当地石漠化防治相关政策,提出了黔东南石漠化防治政策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防治政策;黔东南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6-244-03
美丽的苗岭明珠——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坐落于贵州的东南部,向东与湖南省怀化接壤,向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相邻(图1)。该州下辖16个县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充沛,气候宜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该地区生物资源品种多、价值高,全州森林面积188.73万hm2,活立木蓄积量10 959.7万m3,森林覆盖率达62.2%。
图1贵州省黔东南州地理位置示意图近年来, 贵州作为岩溶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水平的提升, 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慢慢出现在人们眼中,而与当地气候和地貌密切相关的石漠化已然成为当地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问题。石漠化正成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就目前贵州整个地区石漠化情况来看,黔东南石漠化程度较轻,但由于黔东南地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防治石漠化的意识较为薄弱[1],相应的保护政策也少之又少, 然而石漠化防治和治理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掌握黔东南地区石漠化概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理与防治措施有利于黔东南更好更快的发展。
1黔东南州石漠化现状分析
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下,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的种类及分布十分复杂。根据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公报数据,利用arcgis软件绘制贵州省石漠化对比图来看,贵州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是毕节和黔南地区[2],但其他州市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就目前情况来看,有1 /3的喀斯特地区(不包括非喀斯特地区)已经出现了石漠化现象。而黔东南州因喀斯特面积分布较少, 而成为贵州省石漠化面积最小的地区, 同时, 其石漠化等级程度相对较低, 主要以轻度、潜在石漠化为主(图2)。
虽然黔东南地区石漠化程度相比于贵州其他地区石漠化程度较轻,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黔东南地区石漠化现象较于之前仍然有所增加。黔东南州2005年第一次石漠化统计公报和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统计公报的数据就足以表明,虽然各石漠化程度增加比例不大,但仍然需要引起重视(表1)。据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报告数据来看[3],黔东南喀斯特地区面积为9 031.65 km2 ,占全州面积的24.84% ,其中石漠化面积为2 372.42 km2 ,潜在石漠化面积为3 000.32 km2,轻度石漠化面积为1 663.81 km2,中度石漠化面积647.08 km2 ,强度以上石漠化面积61.53 km2。潜在石漠化面积、轻度石漠化面积、中度石漠化面积、强度石漠化面积分别占全州面积的8.52%、4.58%、1.78%、0.17%。
2黔东南州石漠化防治政策
(1)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深化林业改革。黔东南州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加大当地的生态建设力度,相继实施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种植牧草等工程[4]。这些举措大大增加了黔东南地区植被和森林资源面积,对当地石漠化的防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全面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全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8-2015年)》,贵州省78个县中有55个县被列为第一批试点县。截至2011年,贵州78个石漠化已全部纳入治理范围,而其中黔东南州有3个县被纳入治理范围。
(3)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该州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石漠化治理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如鼓励雷山县茶农在山上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增加了当地植被覆盖率。同时,根据黔东南地区农业种植现状,通过实施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坡改梯、配套小型水利设施等工程措施,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4)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减少了植被破坏。由于黔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大部分农民仍旧靠木材生火煮饭,而近年来,州政府不断改善能源结构,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不仅降低了木材的使用率,同时有效地促进了植被的保护。
(5)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政策。由于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该州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和实施生态移民政策,减小农村土地压力,促进了黔东南岩溶地区生态系统恢复。
3黔东南州石漠化防治政策分类与比较
将黔东南石漠化防治现有政策根据《土地退化防治政策与管理实践》[5]的政策研究框架进行逐项对比,发现在黔东南防治石漠化的现有政策主要有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深化林业改革机制,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优化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该州具体石漠化治理政策分类见表2。
从该地区的政策分类可知,黔东南主要缺乏合理完善的治理政策,保障政策以及协同政策不够完善,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功效。而在机制建设上,虽然实施了生态补偿机制,但从实地调研的结果来看,生态补偿的金额不能满足农户的基本生存需求。另一方面,政策评价与反馈机制有待于加强,并没有做到公众广泛参与,从而使制定的相应政策华而不实,缺乏依托。
4政策需求分析
根据黔东南防治石漠化工作中所缺乏的政策进行初步研究,认为黔东南石漠化防治的工作政策框架和机制有待完善,部分政策由于各种原因被忽视或未能很好的实施,笔者及相关人员采取会议商讨的形式逐项分析了这些政策和机制缺乏的原因。据分析结果,认为政策被忽视的主要原因是黔东南石漠化程度较轻,政府及相关部门没有认真对待,另外政策的实行难度相对较大,缺乏科技支撑。而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价时,发现部分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部门协调和资金问题。具体分析如表3。
5总结
石漠化是土地的癌症,黔东南州石漠化程度较贵州省其他地区如毕节地区相对较轻,但是近年来,由于自然人文因素的影响,当地石漠化面积正在不断扩大。然而通过对当地石漠化防治政策进行分析后,发现当地政府对这一情况并没有认真重视,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笔者对黔东南石漠化防治现有政策案例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当地政策需求,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石漠化防治进程。
参考文献
[1] 熊康宁,陈起伟.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石漠化演变规律与发展趋势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28(3):8-12.
[2] 班金衡.长顺县石漠化问题调查报告[R].教育教学论坛,2010:31-33.
[3] 龙本楼,张继辉.黄平县石漠化现状、成因及治理措施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275-277.
[4] 苏维词,周济祚.贵州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及防治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4(2):176-179.
[5] 江泽慧.土地退化防治政策与管理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30-35.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5,43(6):247-249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防治政策;黔东南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6-244-03
美丽的苗岭明珠——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坐落于贵州的东南部,向东与湖南省怀化接壤,向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相邻(图1)。该州下辖16个县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充沛,气候宜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该地区生物资源品种多、价值高,全州森林面积188.73万hm2,活立木蓄积量10 959.7万m3,森林覆盖率达62.2%。
图1贵州省黔东南州地理位置示意图近年来, 贵州作为岩溶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水平的提升, 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慢慢出现在人们眼中,而与当地气候和地貌密切相关的石漠化已然成为当地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问题。石漠化正成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就目前贵州整个地区石漠化情况来看,黔东南石漠化程度较轻,但由于黔东南地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防治石漠化的意识较为薄弱[1],相应的保护政策也少之又少, 然而石漠化防治和治理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掌握黔东南地区石漠化概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理与防治措施有利于黔东南更好更快的发展。
1黔东南州石漠化现状分析
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下,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的种类及分布十分复杂。根据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公报数据,利用arcgis软件绘制贵州省石漠化对比图来看,贵州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是毕节和黔南地区[2],但其他州市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就目前情况来看,有1 /3的喀斯特地区(不包括非喀斯特地区)已经出现了石漠化现象。而黔东南州因喀斯特面积分布较少, 而成为贵州省石漠化面积最小的地区, 同时, 其石漠化等级程度相对较低, 主要以轻度、潜在石漠化为主(图2)。
虽然黔东南地区石漠化程度相比于贵州其他地区石漠化程度较轻,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黔东南地区石漠化现象较于之前仍然有所增加。黔东南州2005年第一次石漠化统计公报和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统计公报的数据就足以表明,虽然各石漠化程度增加比例不大,但仍然需要引起重视(表1)。据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报告数据来看[3],黔东南喀斯特地区面积为9 031.65 km2 ,占全州面积的24.84% ,其中石漠化面积为2 372.42 km2 ,潜在石漠化面积为3 000.32 km2,轻度石漠化面积为1 663.81 km2,中度石漠化面积647.08 km2 ,强度以上石漠化面积61.53 km2。潜在石漠化面积、轻度石漠化面积、中度石漠化面积、强度石漠化面积分别占全州面积的8.52%、4.58%、1.78%、0.17%。
2黔东南州石漠化防治政策
(1)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深化林业改革。黔东南州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加大当地的生态建设力度,相继实施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种植牧草等工程[4]。这些举措大大增加了黔东南地区植被和森林资源面积,对当地石漠化的防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全面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全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8-2015年)》,贵州省78个县中有55个县被列为第一批试点县。截至2011年,贵州78个石漠化已全部纳入治理范围,而其中黔东南州有3个县被纳入治理范围。
(3)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该州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石漠化治理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如鼓励雷山县茶农在山上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增加了当地植被覆盖率。同时,根据黔东南地区农业种植现状,通过实施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坡改梯、配套小型水利设施等工程措施,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4)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减少了植被破坏。由于黔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大部分农民仍旧靠木材生火煮饭,而近年来,州政府不断改善能源结构,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不仅降低了木材的使用率,同时有效地促进了植被的保护。
(5)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政策。由于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该州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和实施生态移民政策,减小农村土地压力,促进了黔东南岩溶地区生态系统恢复。
3黔东南州石漠化防治政策分类与比较
将黔东南石漠化防治现有政策根据《土地退化防治政策与管理实践》[5]的政策研究框架进行逐项对比,发现在黔东南防治石漠化的现有政策主要有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深化林业改革机制,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优化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该州具体石漠化治理政策分类见表2。
从该地区的政策分类可知,黔东南主要缺乏合理完善的治理政策,保障政策以及协同政策不够完善,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功效。而在机制建设上,虽然实施了生态补偿机制,但从实地调研的结果来看,生态补偿的金额不能满足农户的基本生存需求。另一方面,政策评价与反馈机制有待于加强,并没有做到公众广泛参与,从而使制定的相应政策华而不实,缺乏依托。
4政策需求分析
根据黔东南防治石漠化工作中所缺乏的政策进行初步研究,认为黔东南石漠化防治的工作政策框架和机制有待完善,部分政策由于各种原因被忽视或未能很好的实施,笔者及相关人员采取会议商讨的形式逐项分析了这些政策和机制缺乏的原因。据分析结果,认为政策被忽视的主要原因是黔东南石漠化程度较轻,政府及相关部门没有认真对待,另外政策的实行难度相对较大,缺乏科技支撑。而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价时,发现部分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部门协调和资金问题。具体分析如表3。
5总结
石漠化是土地的癌症,黔东南州石漠化程度较贵州省其他地区如毕节地区相对较轻,但是近年来,由于自然人文因素的影响,当地石漠化面积正在不断扩大。然而通过对当地石漠化防治政策进行分析后,发现当地政府对这一情况并没有认真重视,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笔者对黔东南石漠化防治现有政策案例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当地政策需求,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石漠化防治进程。
参考文献
[1] 熊康宁,陈起伟.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石漠化演变规律与发展趋势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28(3):8-12.
[2] 班金衡.长顺县石漠化问题调查报告[R].教育教学论坛,2010:31-33.
[3] 龙本楼,张继辉.黄平县石漠化现状、成因及治理措施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275-277.
[4] 苏维词,周济祚.贵州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及防治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4(2):176-179.
[5] 江泽慧.土地退化防治政策与管理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30-35.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5,43(6):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