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向更加以市场为导向的内需型经济转型,银行的商业模式必须从规模增长向更加差异化的战略转型,更专注于服务质量、利润和风险差异化。收入和利润将会出现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大企业和国企相关业务向服务于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转型。
6月下半月的流动性紧缩使市场的目光重新聚集到中资银行身上。近期业界就中国所需的更进一步的宏观经济转型有较多讨论,即,从出口和投资导向型经济转向以国内消费带动的经济结构。但是这种转型对国家金融体系产生的影响人们仍知之甚少。
在银行界对于经济调整进行的讨论中,两个问题最受关注。
一是在总体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NPL)水平的问题。2008年开始实施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使银行资产增长了一倍以上。银行向房地产公司发放的信贷增长了100%,向沿海地区中型企业发放的贷款增长了90%,尽管这些企业很多面临着成本上涨和出口疲软的问题,但在增长放缓的环境下,NPL水平将会再度上升。
二是信托银行创造的财富管理产品(WMP)中存在的“影子银行”问题,寻求高回报的富裕投资者对wMP趋之若鹜。金融机构以他们的信誉为担保向投资者出售这些结构化产品,将这些产品比作银行存款的同类产品,而这些WMP通常构成大量的表外负债。截至目前,监管机构在打压这些产品方面取得的成果有限。
需要强调的是,除上述两个问题外,银行还面临着其他挑战。在资产增长率超过股本回报率的情况下,中资银行将需要大量筹集新资本以维持增长——根据目前的信贷增长预测,未来5年内需要1万亿至2万亿元(1630亿美元至3260亿美元)的额外资本。在这个国内外储蓄受限的时代,筹集这一水平的资本将耗资巨大。这将会对现有体系产生压力,但是也会带来改革的机会。
首先,很多局外人可能并不了解,客户资产仅占中资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一半左右。另一半主要由债券、央行的法定储备金,以及少量的银行间结余构成。
这种配置方式影响了银行的资产回报。中资银行在客户资产回报率保持在2%以上的同时(按国际标准衡量是一个较高的水平),另一半资产的回报却偏低。鉴于竞争和利率自由化对盈利能力产生的压力愈来愈大,将会出现要求放宽限制,让银行重新部署他们资产负债表中较为保守的那部分资产的压力,以实现更高的回报。
这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释放这部分资本供借贷将产生相当于量化宽松的影响。作为汇率管理的一部分,在外汇兑换成人民币时,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部分过剩的流动性资本被直接或间接催生。为了降低通胀或国内资产泡沫风险,中国需要更为开放的资本账户和自由浮动货币。
同时,随着经济向更加以市场为导向的内需型经济转型,银行的商业模式必须从规模增长向更加差异化的战略转型,更专注于服务质量、利润和风险差异化。收入和利润将会出现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大企业和国企相关业务向服务于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转型。
2006年,大企业贷款占据总贷款额的52%,但是到2011年下降至39%,而到2021年将可能降至25%。10年内,中小企业信贷将从2006年的37%增长至总信贷额的一半以上,而零售贷款将占据25%。中小企业银行业务、零售财富管理、消费金融和资本市场将越来越重要,相比目前的65%,到2021年将占据银行收入的77%。
但是,目前很多银行尚不具备把握这一转型和抓住新机会的能力。中资银行在利用所收集的数据更好地预判客户需求,战略性地制定服务价格,以及管理地域分散的业务运营方面,仍落后于外资同行甚至是中资非金融机构。
以风险管理为例,很多中资银行仅仅将风险管理视为监管合规工作的一部分。他们必须了解到风险管理在业务方面也具有战略意义,必须将风险管理判断融入到决策中,以决定需要尋求什么样的商机以实现最大回报——换句话说,如何精明地发展业务。
这些因素表明,中资银行所面临的挑战可能比大家相像得更为复杂。同时,也说明金融体系和银行能力的双重转型必须同时进行。但是,那些能够更快适应经济调整新气象的金融机构将会拥有更多的机会。
6月下半月的流动性紧缩使市场的目光重新聚集到中资银行身上。近期业界就中国所需的更进一步的宏观经济转型有较多讨论,即,从出口和投资导向型经济转向以国内消费带动的经济结构。但是这种转型对国家金融体系产生的影响人们仍知之甚少。
在银行界对于经济调整进行的讨论中,两个问题最受关注。
一是在总体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NPL)水平的问题。2008年开始实施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使银行资产增长了一倍以上。银行向房地产公司发放的信贷增长了100%,向沿海地区中型企业发放的贷款增长了90%,尽管这些企业很多面临着成本上涨和出口疲软的问题,但在增长放缓的环境下,NPL水平将会再度上升。
二是信托银行创造的财富管理产品(WMP)中存在的“影子银行”问题,寻求高回报的富裕投资者对wMP趋之若鹜。金融机构以他们的信誉为担保向投资者出售这些结构化产品,将这些产品比作银行存款的同类产品,而这些WMP通常构成大量的表外负债。截至目前,监管机构在打压这些产品方面取得的成果有限。
需要强调的是,除上述两个问题外,银行还面临着其他挑战。在资产增长率超过股本回报率的情况下,中资银行将需要大量筹集新资本以维持增长——根据目前的信贷增长预测,未来5年内需要1万亿至2万亿元(1630亿美元至3260亿美元)的额外资本。在这个国内外储蓄受限的时代,筹集这一水平的资本将耗资巨大。这将会对现有体系产生压力,但是也会带来改革的机会。
首先,很多局外人可能并不了解,客户资产仅占中资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一半左右。另一半主要由债券、央行的法定储备金,以及少量的银行间结余构成。
这种配置方式影响了银行的资产回报。中资银行在客户资产回报率保持在2%以上的同时(按国际标准衡量是一个较高的水平),另一半资产的回报却偏低。鉴于竞争和利率自由化对盈利能力产生的压力愈来愈大,将会出现要求放宽限制,让银行重新部署他们资产负债表中较为保守的那部分资产的压力,以实现更高的回报。
这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释放这部分资本供借贷将产生相当于量化宽松的影响。作为汇率管理的一部分,在外汇兑换成人民币时,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部分过剩的流动性资本被直接或间接催生。为了降低通胀或国内资产泡沫风险,中国需要更为开放的资本账户和自由浮动货币。
同时,随着经济向更加以市场为导向的内需型经济转型,银行的商业模式必须从规模增长向更加差异化的战略转型,更专注于服务质量、利润和风险差异化。收入和利润将会出现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大企业和国企相关业务向服务于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转型。
2006年,大企业贷款占据总贷款额的52%,但是到2011年下降至39%,而到2021年将可能降至25%。10年内,中小企业信贷将从2006年的37%增长至总信贷额的一半以上,而零售贷款将占据25%。中小企业银行业务、零售财富管理、消费金融和资本市场将越来越重要,相比目前的65%,到2021年将占据银行收入的77%。
但是,目前很多银行尚不具备把握这一转型和抓住新机会的能力。中资银行在利用所收集的数据更好地预判客户需求,战略性地制定服务价格,以及管理地域分散的业务运营方面,仍落后于外资同行甚至是中资非金融机构。
以风险管理为例,很多中资银行仅仅将风险管理视为监管合规工作的一部分。他们必须了解到风险管理在业务方面也具有战略意义,必须将风险管理判断融入到决策中,以决定需要尋求什么样的商机以实现最大回报——换句话说,如何精明地发展业务。
这些因素表明,中资银行所面临的挑战可能比大家相像得更为复杂。同时,也说明金融体系和银行能力的双重转型必须同时进行。但是,那些能够更快适应经济调整新气象的金融机构将会拥有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