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80后”作为当前高校毕业生的主要群体,做好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促进高校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分析“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及其成因入手,对如何做好“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几点方法。
[关键词]“80后”大学生;就业观;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7-0013-02
“80后”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转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思维独立、充满信心、热情高涨,抑或浮躁、张狂、叛逆……这些时代的标签表达了他们别样的就业心态。因此,如何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和贴近“8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观念,积极探索做好“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是高校管理工作者打开就业瓶颈,实现就业目标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8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
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和信息多元化发展的影响下,“80后”大学毕业生既保留了一定的父辈传统思想,又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因此,他们对自身的就业有着这样的定位:
1.1 重编制单位,轻私营企业
由于受父辈传统思想及社会经济动荡因素的影响,许多“80后”大学毕业生对公办学校、机关单位、公检法单位等政府、事业编制单位情有独钟。他们认为合同制的私营企业单位就业不稳定,收入偏低,工作量大,难以满足他们求安逸、求享受、求稳定的就业期望心理。
1.2 重留在城市,轻选择基层
多年的求学,让许多“80后”有机会跳出农门,融入了大城市的生活。高校校园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与娘。”这虽然不完全符合现实,但从中折射出许多“80后”大学生经过社会的洗礼,他们越来越习惯大城市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因此,在就业选择时,他们不愿回到那片生活条件艰苦、观念落后、文化贫瘠的农村土地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
1.3 重就近就业,轻跨省就业
“80后”是在国家独生子女政策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虽具有自我的独立性,但他们又非常依赖家人、亲戚、朋友。因此,部分“80后”大学毕业生不愿经受异地就业的艰辛,而期盼通过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寻求家的港湾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扶持。
2.“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成因
2.1 社会背景的影响
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80后”大学生正是在这个经济发展最快、社会结构转型最激烈、科技进步最迅速、思想观念最解放、价值取向最多元化的时期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深深地烙上时代的印记。他们渴望一个展现自我的绚丽舞台,渴望自身的人生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渴望得到亲情、友情的支持与帮助。
2.2 市场经济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社会价值趋向多元化复杂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倾向在大学校园逐渐蔓延开来,这就导致部分“80后”大学毕业生的消费观念、价值取向发生较大的变化。他们不愿到基层吃苦,不愿到服务行业、私营企业工作,不愿到陌生的环境白手起家。他们期盼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过上有车有房、收入高、工作稳定、高质量的安逸生活。
2.3 教育体制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自身的深化发展,大学生就业必然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进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80后”大学毕业生正处在这样一个人才竞争激烈、人才质量要求高的就业转轨期。这就直接导致曾经的“天子骄子”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象。
2.4 家庭环境的影响
“80后”大学毕业生成长期同国家改革开放同步,处在一个相对优越的时期。他们的生活环境虽比六、七十年代的长辈要优越得多,但他们从小也是听着父辈、老师那一段段艰苦岁月的故事成长的,那种“读大学能解决一切”、“铁饭碗可保一生无优”的观念也根植于他们的心里。
3.做好“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法与思路
3.1 用理解之心做好服务工作
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管理者,我们不能要求“80后”大学毕业生放弃他们原有的就业观念,一味地服从组织的安排和决定。我们应当用关爱之心去了解他们真实的就业意向,倾听他们对就业的具体期望,建立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档案。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因时因势地树立好自身的职业价值取向,不能一种就业思想硬到底,从而错失就业机会,造成不必要的失业。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自觉主动放下“天子骄子”的优越心态,用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去做好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3.2 用政策之实做好导向工作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的,给予学费代偿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因此,我们要在“80后”大学毕业生中大力宣传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服务行业、到外省就业的优惠与重视,用政策的声音去激发他们服务基层、大胆走出去就业的信念与勇气,积极引导他们抓住“农村中小学教师招聘”、“大学生村官选聘”等就业小高峰,抓住外省引进人才的机会,寻求自身的就业岗位,避免出现“未出校门,已临失业”的尴尬局面。
3.3 用发展之观做好辅导工作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要积极引导“80后”大学毕业生适时地调整初次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转变“试用工资低不去、私营企业不去、服务行业不去、农村基层不去、外省岗位不去”的观念,引导他们要增强信心,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每一个就业岗位的前景,鼓励他们用踏实、奉献、吃苦的精神,大胆地选择非编制岗位、非城市单位去展现自我,积累经验和资本,再图今后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军.赢在80后:管理“80后”的学问[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责编 袁妮]
[关键词]“80后”大学生;就业观;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7-0013-02
“80后”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转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思维独立、充满信心、热情高涨,抑或浮躁、张狂、叛逆……这些时代的标签表达了他们别样的就业心态。因此,如何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和贴近“8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观念,积极探索做好“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是高校管理工作者打开就业瓶颈,实现就业目标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8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
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和信息多元化发展的影响下,“80后”大学毕业生既保留了一定的父辈传统思想,又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因此,他们对自身的就业有着这样的定位:
1.1 重编制单位,轻私营企业
由于受父辈传统思想及社会经济动荡因素的影响,许多“80后”大学毕业生对公办学校、机关单位、公检法单位等政府、事业编制单位情有独钟。他们认为合同制的私营企业单位就业不稳定,收入偏低,工作量大,难以满足他们求安逸、求享受、求稳定的就业期望心理。
1.2 重留在城市,轻选择基层
多年的求学,让许多“80后”有机会跳出农门,融入了大城市的生活。高校校园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与娘。”这虽然不完全符合现实,但从中折射出许多“80后”大学生经过社会的洗礼,他们越来越习惯大城市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因此,在就业选择时,他们不愿回到那片生活条件艰苦、观念落后、文化贫瘠的农村土地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
1.3 重就近就业,轻跨省就业
“80后”是在国家独生子女政策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虽具有自我的独立性,但他们又非常依赖家人、亲戚、朋友。因此,部分“80后”大学毕业生不愿经受异地就业的艰辛,而期盼通过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寻求家的港湾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扶持。
2.“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成因
2.1 社会背景的影响
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80后”大学生正是在这个经济发展最快、社会结构转型最激烈、科技进步最迅速、思想观念最解放、价值取向最多元化的时期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深深地烙上时代的印记。他们渴望一个展现自我的绚丽舞台,渴望自身的人生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渴望得到亲情、友情的支持与帮助。
2.2 市场经济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社会价值趋向多元化复杂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倾向在大学校园逐渐蔓延开来,这就导致部分“80后”大学毕业生的消费观念、价值取向发生较大的变化。他们不愿到基层吃苦,不愿到服务行业、私营企业工作,不愿到陌生的环境白手起家。他们期盼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过上有车有房、收入高、工作稳定、高质量的安逸生活。
2.3 教育体制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自身的深化发展,大学生就业必然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进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80后”大学毕业生正处在这样一个人才竞争激烈、人才质量要求高的就业转轨期。这就直接导致曾经的“天子骄子”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象。
2.4 家庭环境的影响
“80后”大学毕业生成长期同国家改革开放同步,处在一个相对优越的时期。他们的生活环境虽比六、七十年代的长辈要优越得多,但他们从小也是听着父辈、老师那一段段艰苦岁月的故事成长的,那种“读大学能解决一切”、“铁饭碗可保一生无优”的观念也根植于他们的心里。
3.做好“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法与思路
3.1 用理解之心做好服务工作
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管理者,我们不能要求“80后”大学毕业生放弃他们原有的就业观念,一味地服从组织的安排和决定。我们应当用关爱之心去了解他们真实的就业意向,倾听他们对就业的具体期望,建立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档案。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因时因势地树立好自身的职业价值取向,不能一种就业思想硬到底,从而错失就业机会,造成不必要的失业。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自觉主动放下“天子骄子”的优越心态,用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去做好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3.2 用政策之实做好导向工作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的,给予学费代偿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因此,我们要在“80后”大学毕业生中大力宣传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服务行业、到外省就业的优惠与重视,用政策的声音去激发他们服务基层、大胆走出去就业的信念与勇气,积极引导他们抓住“农村中小学教师招聘”、“大学生村官选聘”等就业小高峰,抓住外省引进人才的机会,寻求自身的就业岗位,避免出现“未出校门,已临失业”的尴尬局面。
3.3 用发展之观做好辅导工作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要积极引导“80后”大学毕业生适时地调整初次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转变“试用工资低不去、私营企业不去、服务行业不去、农村基层不去、外省岗位不去”的观念,引导他们要增强信心,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每一个就业岗位的前景,鼓励他们用踏实、奉献、吃苦的精神,大胆地选择非编制岗位、非城市单位去展现自我,积累经验和资本,再图今后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军.赢在80后:管理“80后”的学问[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责编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