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跨越我国新常态瓶颈期,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激发国家创新创业活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关键在于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主体,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5%,承担着占全国92%的高校在校生人才培养任务,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中坚力量。地方高校能否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将人力资本转化为人才智力资源,取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效,不仅关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关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建设。
一、明确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智能机器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新的创新驱动引擎。创新创业人才无疑是启动创新驱动引擎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发展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等同于简单的就业,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意义在于改变以往学生简单就业,或者从事低层次、重复性创业的被动局面,开创以“科技为引领、创新为核心、市场为评判”的新局面,创新创业的新形态既要能在市场经济中有生存竞争能力,也要有能满足他人需求的能力。地方高校只有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与重要性,才能做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工作,真正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实现国家“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引擎。
地方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厚植创新文化,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改变培养简单就业和低层次创业人才的错误观念。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对创新创业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确立好要通过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出具有开放视野、务实精神和能力,敢于创新创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二、改革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
地方高校要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就要立足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着眼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从内在激发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力。
1.战略发展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创新创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与此同时,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持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一再被重申强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地方高校要有战略发展意识,充分认识并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将高等教育发展的使命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
2.改革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
创新创业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习得的行为技能,创新创业与其他学科一样是可以被教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能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地方高校要做到“创新培养过程,多学科支撑,全方位协同,理论实践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行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教育,即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四年的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覆盖在读的所有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地方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由表层渗透到深层,由单方面改革转向统筹综合改革,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整体优势,开设兼具地方和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计入学分,提升在学校课程中的比重。需要注意的是要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机动性和灵活性,确保课程追踪前沿,对接社会发展。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加大课程实践力度,通过实践技能课程、专项创业训练、创业实训基地以及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将创新创业理论运用于实践中,让学生掌握好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机会。
3.重视师资队伍的梯度建设。
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质量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不仅要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而且要注重引进外智,即企业家、政府工作人员、创新创业领域专家等,使这类人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占有一定比重。这样,由学校专业教师承担常规授课,辅以外智教师客座讲授,增加了实训指导在课程和训练中的比重。地方高校要凝聚优势,集中力量,协调好校内各院系、各部门,全方位调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资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生态圈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能仅固封在地方大学的“象牙塔”中,而要置于更广泛的协同合作之中,形成地方大学、政府与产业协同育人的良性生态圈,让创业创新成为生态圈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和有力支持。构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生态圈要统筹地方大学、政府与产业,做到“三方协同,共建平台,项目牵引,助力孵化”,同时,还要强化与国内创新区域和国际前沿的对接,保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圈的创新活力。
地方大学要充分发挥知识经济的生产力作用,提供新知识和生产技术并及时不断更新;政府要作为中介,协调地方大学与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产业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助推地方大学科研成果的孵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共建创新创业平台来实现,以平台为依托,集聚三方资源,进行平台内部共享与互动交流,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加强与对口产业的深度合作,以应用型项目为牵引,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导向的科学研究,加快科研成果产出,改变基础科研成果难以对接需求或市场的困境;产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应用型科研成果的孵化,缩短科研成果到产品入市的时间,做好科研成果转化的产业链,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平台中实际锻炼其创新创业的能力,将地方高校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潜在的智力资本,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及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地方高校是我国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的中坚力量,是将我国人力资源优势转向人才智力优势的重要推手。重视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的需求方向、育人過程改革及外部环境创设,将地方需求与国家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培养出国家所需、地方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才能更好地激发创新活力,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作者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冉 然)
一、明确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智能机器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新的创新驱动引擎。创新创业人才无疑是启动创新驱动引擎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发展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等同于简单的就业,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意义在于改变以往学生简单就业,或者从事低层次、重复性创业的被动局面,开创以“科技为引领、创新为核心、市场为评判”的新局面,创新创业的新形态既要能在市场经济中有生存竞争能力,也要有能满足他人需求的能力。地方高校只有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与重要性,才能做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工作,真正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实现国家“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引擎。
地方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厚植创新文化,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改变培养简单就业和低层次创业人才的错误观念。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对创新创业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确立好要通过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出具有开放视野、务实精神和能力,敢于创新创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二、改革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
地方高校要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就要立足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着眼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从内在激发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力。
1.战略发展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创新创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与此同时,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持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一再被重申强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地方高校要有战略发展意识,充分认识并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将高等教育发展的使命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
2.改革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
创新创业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习得的行为技能,创新创业与其他学科一样是可以被教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能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地方高校要做到“创新培养过程,多学科支撑,全方位协同,理论实践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行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教育,即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四年的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覆盖在读的所有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地方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由表层渗透到深层,由单方面改革转向统筹综合改革,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整体优势,开设兼具地方和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计入学分,提升在学校课程中的比重。需要注意的是要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机动性和灵活性,确保课程追踪前沿,对接社会发展。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加大课程实践力度,通过实践技能课程、专项创业训练、创业实训基地以及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将创新创业理论运用于实践中,让学生掌握好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机会。
3.重视师资队伍的梯度建设。
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质量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不仅要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而且要注重引进外智,即企业家、政府工作人员、创新创业领域专家等,使这类人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占有一定比重。这样,由学校专业教师承担常规授课,辅以外智教师客座讲授,增加了实训指导在课程和训练中的比重。地方高校要凝聚优势,集中力量,协调好校内各院系、各部门,全方位调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资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生态圈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能仅固封在地方大学的“象牙塔”中,而要置于更广泛的协同合作之中,形成地方大学、政府与产业协同育人的良性生态圈,让创业创新成为生态圈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和有力支持。构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生态圈要统筹地方大学、政府与产业,做到“三方协同,共建平台,项目牵引,助力孵化”,同时,还要强化与国内创新区域和国际前沿的对接,保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圈的创新活力。
地方大学要充分发挥知识经济的生产力作用,提供新知识和生产技术并及时不断更新;政府要作为中介,协调地方大学与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产业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助推地方大学科研成果的孵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共建创新创业平台来实现,以平台为依托,集聚三方资源,进行平台内部共享与互动交流,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加强与对口产业的深度合作,以应用型项目为牵引,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导向的科学研究,加快科研成果产出,改变基础科研成果难以对接需求或市场的困境;产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应用型科研成果的孵化,缩短科研成果到产品入市的时间,做好科研成果转化的产业链,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平台中实际锻炼其创新创业的能力,将地方高校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潜在的智力资本,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及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地方高校是我国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的中坚力量,是将我国人力资源优势转向人才智力优势的重要推手。重视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的需求方向、育人過程改革及外部环境创设,将地方需求与国家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培养出国家所需、地方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才能更好地激发创新活力,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作者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