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从小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中,巧妙利用区域游戏,将幼儿的规则学习与培养有机地融入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和感知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则,并以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变“他律”为“自律”,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从小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意志力、控制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在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就明确指出:“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也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环节。
区域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内容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游戏对幼儿来说,并不只是一种消遣和娱乐,而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育者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通过游戏更易将外在的规则要求内化。因此,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中,巧妙利用区域游戏,将幼儿的规则学习与培养有机地融入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和感知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则,并以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帮助懵懂的孩子体验规则,变“他律”为“自律”,是我们不断探究和反思的话题。那么,如何巧妙利用区域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呢?本人通过实践与研究,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将规则渗透在游戏中,让幼儿感知各种规则
区域游戏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缩小了的社会。教师要善于将规则渗透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感知和体验各种规则。如幼儿通过游戏“红绿灯”,了解了“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等交通规则,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不遵守交通规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再如在棋类游戏中,了解象棋、跳棋、围棋等各种棋类的不同下法与规则;在“银行”的游戏中,顾客取钱需要排队;“图书馆”内须保持安静,不能大声喧哗及借阅图书的规则;在建筑区内与人合作搭建及整理玩具的规则;等等。幼儿通过游戏相互交流着彼此的经验,明确所学到的各种规则都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明白规则不仅约束着别人的行为,同样也约束着自己的行为。
二、巧用图标,帮助幼儿理解规则
所谓图标就是把规则画成有趣的画面,通过观察、模仿、暗示等途径去刺激幼儿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的萌发,促使幼儿在不断的操作中形成自律。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缺乏足够认识,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这时,教师不能一味批评,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标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规则。因此,我在各个游戏区域,根据需要巧妙地利用图标帮助幼儿理解规则,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例如在图书区,设计一个小嘴巴上竖着一个手指的图标,意思是看书时要保持安静,不能影响干扰别人;鞋架上贴一个两只卡通鞋子在一起的图标,意思是整齐摆放;楼梯转角贴上不要拥挤的图标,告诉幼儿上下楼梯不拥挤,注意安全;幼儿物品柜上的摆放图标,告诉幼儿物品取放要归位;床上贴上禁止跳跃的图标;盥洗室内贴上规范洗手流程图……这些图标稚趣可爱,容易理解,幼儿乐意去遵守。巧妙利用图标,让环境“说话”,比强加给他们的规则更易被接受。久而久之,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幼儿的规则意识得到很好的强化,并逐渐迁移到实际生活当中。
三、通过自定规则,让幼儿自觉遵守规则
教育工作者对规则的最终期望是规则能成为孩子们行为的内部参照。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相信幼儿,引导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加深幼儿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其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如新学期开始时,我们在益智区投放了许多新的操作材料,有些幼儿为了能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与同伴发生了争执,影响了小伙伴间的关系。针对此情况,我组织孩子讨论,自己来制订符合愿望而又不会影响同伴关系的规则。我们从活动场地、材料使用方法、入区人数等方面入手,制定出图文并茂的益智区活动规则。又如,在游戏娃娃家活动中,刚开始孩子们是漫无目的地各自玩耍,一会儿就觉得没有意思,于是几个人凑在一起商量最初的游戏规则:妈妈干什么,娃娃干什么,等。没一会儿,一个生动有趣的娃娃家活动开始了,孩子们还增加了送宝宝上幼儿园、和宝宝一起做亲子游戏等情节,丰富了游戏内容。在游戏中,孩子们自己讨论,制定规则,自己解决问题,相互影响,不断磨合,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着游戏的过程和规则,激发了幼儿的参与性、创造性。因为规则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是他们自己想法的表达,就更具约束力,孩子们非常乐意自觉地遵守和维护,其规则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四、讓幼儿参与活动评价,变他律为自律
幼儿正处在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中,要让幼儿学会自律,必须让幼儿掌握判断是非的标准。让幼儿参与活动的评价,以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能有效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在游戏过程中,除了要定好规则,要求幼儿自觉遵守外,更重要的是在评价环节中强调规则的执行情况,让幼儿理解遵守规则是保证游戏正常进行的首要条件,学会依据规则来评价游戏的效果。如游戏结束评价时,我请“病人”评选优秀的医护人员,并要求“病人”说出理由。有的“病人”说:“航航这个大夫好,他很有礼貌,给我检查身体很细心。”有的“病人”说:“涵涵这个护士好,她轻轻地打针。”还有的“病人”说:“文文护士最热心,一直在微笑着服务。”……教师及时肯定和表扬了“医院”中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从而调动其他“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结果发现:幼儿评价内容丰富,对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能够明确指出。可见,让幼儿参与游戏的评价,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克制自己的冲动,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教育了自己,体验到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体验自然后果,让幼儿学会自我控制
“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指当幼儿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是去人为限制儿童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儿童,从而使儿童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方法。因此,在组织活动前,我都与小朋友约法三章,如违反规则将受到自然后果的惩罚。如区域活动时,违规者将取消在这个区域玩的资格;玩玩具时不懂得爱惜,则连续一段时间不能玩这个玩具……当然,这些违规条例也是与幼儿一起制定并共同执行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管理。例如一天,大家正在建构区认真地建构着各种“飞机”,并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突然静静制作的漂亮“飞机”被飞来的一脚踢得瞬间瓦解。在静静的哭泣声中,偷袭成功的凡凡迅速逃走。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依据事先与幼儿共同商定的规则,适当让凡凡体验一下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当凡凡再次来到孩子们中间时,静静大声说:“你没有遵守游戏规则,把别人的东西破坏了,不要你和我们一起玩。”同伴们听了她的活,没有一个愿意与凡凡合作。没有朋友的孤独让凡凡尝到了自己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再次游戏时他学会了自我控制,不再破坏别人的游戏成果了。实践证明,“体验自然后果”的方法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幼儿内化规则并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六、长期管理,巩固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期内能完成并见效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常抓不懈,长期管理,才能日积月累,使幼儿的规则意识得到巩固。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幼儿常常会因忘记规则而影响了自己或他人的活动。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提醒法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与提醒,可以是教师对幼儿的提醒,也可以是幼儿对幼儿的提醒。由于幼儿间的提醒,是在完全自由、平等的关系中进行的,往往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如在生活区夹珠子游戏中,乐乐因为缺乏耐心,怎么都夹不起来,一生气就用手去抓。这时,幼儿间别开生面的提醒开始了。“乐乐,你不能用手抓,要用筷子夹。”悦悦提醒他。“我偏不!”乐乐满不在乎地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不遵守规则是不能参加游戏的!”悦悦大声说道。“对!你搞破坏,不是好孩子,我们不和你好了。”……周围的孩子也提醒着。乐乐心虚了,委屈地说:“可是,我不会夹呀!”“我们可以教你呀!”“好吧。”一场纠纷就这样解决了,孩子们又继续开心地玩着。为了加强管理,我在班级设立了多种管理员:如图书管理员、纪律管理员、玩具管理员、卫生管理员等等。我经常让容易违规的幼儿当管理员,如瑞瑞特别喜欢撕书,常常会把自己喜欢的图撕下来,于是我和他进行了交谈,请他当图书管理员。他管理图书时很认真,还提醒別人爱护图书,逐步改掉了撕书的坏习惯。通过平时持之以恒的管理,幼儿的规则意识得到了巩固。同时,教师也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让幼儿感受并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
总之,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需要幼儿通过游戏及各种活动,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反复实践,不断内化,从而自觉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作为一名幼儿教育者,我们要从热爱孩子、尊重孩子出发,不断反思自己,把最适合的留给孩子,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第二幼儿园
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从小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意志力、控制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在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就明确指出:“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也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环节。
区域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内容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游戏对幼儿来说,并不只是一种消遣和娱乐,而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育者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通过游戏更易将外在的规则要求内化。因此,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中,巧妙利用区域游戏,将幼儿的规则学习与培养有机地融入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和感知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则,并以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帮助懵懂的孩子体验规则,变“他律”为“自律”,是我们不断探究和反思的话题。那么,如何巧妙利用区域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呢?本人通过实践与研究,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将规则渗透在游戏中,让幼儿感知各种规则
区域游戏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缩小了的社会。教师要善于将规则渗透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感知和体验各种规则。如幼儿通过游戏“红绿灯”,了解了“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等交通规则,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不遵守交通规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再如在棋类游戏中,了解象棋、跳棋、围棋等各种棋类的不同下法与规则;在“银行”的游戏中,顾客取钱需要排队;“图书馆”内须保持安静,不能大声喧哗及借阅图书的规则;在建筑区内与人合作搭建及整理玩具的规则;等等。幼儿通过游戏相互交流着彼此的经验,明确所学到的各种规则都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明白规则不仅约束着别人的行为,同样也约束着自己的行为。
二、巧用图标,帮助幼儿理解规则
所谓图标就是把规则画成有趣的画面,通过观察、模仿、暗示等途径去刺激幼儿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的萌发,促使幼儿在不断的操作中形成自律。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缺乏足够认识,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这时,教师不能一味批评,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标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规则。因此,我在各个游戏区域,根据需要巧妙地利用图标帮助幼儿理解规则,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例如在图书区,设计一个小嘴巴上竖着一个手指的图标,意思是看书时要保持安静,不能影响干扰别人;鞋架上贴一个两只卡通鞋子在一起的图标,意思是整齐摆放;楼梯转角贴上不要拥挤的图标,告诉幼儿上下楼梯不拥挤,注意安全;幼儿物品柜上的摆放图标,告诉幼儿物品取放要归位;床上贴上禁止跳跃的图标;盥洗室内贴上规范洗手流程图……这些图标稚趣可爱,容易理解,幼儿乐意去遵守。巧妙利用图标,让环境“说话”,比强加给他们的规则更易被接受。久而久之,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幼儿的规则意识得到很好的强化,并逐渐迁移到实际生活当中。
三、通过自定规则,让幼儿自觉遵守规则
教育工作者对规则的最终期望是规则能成为孩子们行为的内部参照。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相信幼儿,引导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加深幼儿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其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如新学期开始时,我们在益智区投放了许多新的操作材料,有些幼儿为了能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与同伴发生了争执,影响了小伙伴间的关系。针对此情况,我组织孩子讨论,自己来制订符合愿望而又不会影响同伴关系的规则。我们从活动场地、材料使用方法、入区人数等方面入手,制定出图文并茂的益智区活动规则。又如,在游戏娃娃家活动中,刚开始孩子们是漫无目的地各自玩耍,一会儿就觉得没有意思,于是几个人凑在一起商量最初的游戏规则:妈妈干什么,娃娃干什么,等。没一会儿,一个生动有趣的娃娃家活动开始了,孩子们还增加了送宝宝上幼儿园、和宝宝一起做亲子游戏等情节,丰富了游戏内容。在游戏中,孩子们自己讨论,制定规则,自己解决问题,相互影响,不断磨合,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着游戏的过程和规则,激发了幼儿的参与性、创造性。因为规则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是他们自己想法的表达,就更具约束力,孩子们非常乐意自觉地遵守和维护,其规则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四、讓幼儿参与活动评价,变他律为自律
幼儿正处在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中,要让幼儿学会自律,必须让幼儿掌握判断是非的标准。让幼儿参与活动的评价,以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能有效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在游戏过程中,除了要定好规则,要求幼儿自觉遵守外,更重要的是在评价环节中强调规则的执行情况,让幼儿理解遵守规则是保证游戏正常进行的首要条件,学会依据规则来评价游戏的效果。如游戏结束评价时,我请“病人”评选优秀的医护人员,并要求“病人”说出理由。有的“病人”说:“航航这个大夫好,他很有礼貌,给我检查身体很细心。”有的“病人”说:“涵涵这个护士好,她轻轻地打针。”还有的“病人”说:“文文护士最热心,一直在微笑着服务。”……教师及时肯定和表扬了“医院”中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从而调动其他“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结果发现:幼儿评价内容丰富,对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能够明确指出。可见,让幼儿参与游戏的评价,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克制自己的冲动,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教育了自己,体验到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体验自然后果,让幼儿学会自我控制
“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指当幼儿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是去人为限制儿童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儿童,从而使儿童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方法。因此,在组织活动前,我都与小朋友约法三章,如违反规则将受到自然后果的惩罚。如区域活动时,违规者将取消在这个区域玩的资格;玩玩具时不懂得爱惜,则连续一段时间不能玩这个玩具……当然,这些违规条例也是与幼儿一起制定并共同执行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管理。例如一天,大家正在建构区认真地建构着各种“飞机”,并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突然静静制作的漂亮“飞机”被飞来的一脚踢得瞬间瓦解。在静静的哭泣声中,偷袭成功的凡凡迅速逃走。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依据事先与幼儿共同商定的规则,适当让凡凡体验一下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当凡凡再次来到孩子们中间时,静静大声说:“你没有遵守游戏规则,把别人的东西破坏了,不要你和我们一起玩。”同伴们听了她的活,没有一个愿意与凡凡合作。没有朋友的孤独让凡凡尝到了自己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再次游戏时他学会了自我控制,不再破坏别人的游戏成果了。实践证明,“体验自然后果”的方法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幼儿内化规则并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六、长期管理,巩固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期内能完成并见效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常抓不懈,长期管理,才能日积月累,使幼儿的规则意识得到巩固。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幼儿常常会因忘记规则而影响了自己或他人的活动。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提醒法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与提醒,可以是教师对幼儿的提醒,也可以是幼儿对幼儿的提醒。由于幼儿间的提醒,是在完全自由、平等的关系中进行的,往往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如在生活区夹珠子游戏中,乐乐因为缺乏耐心,怎么都夹不起来,一生气就用手去抓。这时,幼儿间别开生面的提醒开始了。“乐乐,你不能用手抓,要用筷子夹。”悦悦提醒他。“我偏不!”乐乐满不在乎地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不遵守规则是不能参加游戏的!”悦悦大声说道。“对!你搞破坏,不是好孩子,我们不和你好了。”……周围的孩子也提醒着。乐乐心虚了,委屈地说:“可是,我不会夹呀!”“我们可以教你呀!”“好吧。”一场纠纷就这样解决了,孩子们又继续开心地玩着。为了加强管理,我在班级设立了多种管理员:如图书管理员、纪律管理员、玩具管理员、卫生管理员等等。我经常让容易违规的幼儿当管理员,如瑞瑞特别喜欢撕书,常常会把自己喜欢的图撕下来,于是我和他进行了交谈,请他当图书管理员。他管理图书时很认真,还提醒別人爱护图书,逐步改掉了撕书的坏习惯。通过平时持之以恒的管理,幼儿的规则意识得到了巩固。同时,教师也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让幼儿感受并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
总之,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需要幼儿通过游戏及各种活动,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反复实践,不断内化,从而自觉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作为一名幼儿教育者,我们要从热爱孩子、尊重孩子出发,不断反思自己,把最适合的留给孩子,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