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运用历史插图为教学服务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fyturn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的“过去”性。时间不会倒流,任何高明的教师都无法将时间挽回,即无法将过去的史实重演在学生面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人的认识,都起于感性,有了感性,最后才能达到理性。初中生年纪小,在记忆方面,形象识记仍占主导地位,抽象识记正在开始,继而一步一步发展。这一特点就决定了直观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意义。初中课本中的历史插图内容丰富,形象活泼,图文并茂,栩栩如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直观性辅助教材,是历史课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前它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序列,只按照教材的需要灵活编入,但它的作用是其他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对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老师该如何用好历史插图呢?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引导学生认真辨别插图特点
  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有一些插图的内容就是课文的教学要求或教学重点。比如“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等就是如此。对于这类插图的教学,老师要注意几点:一要确定与它们的对比物;二要探究它们与对比物之间的差异;三要找到其特点形成的原因或过程;四要判定其特点所具有的意义。
  案例一:“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和“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
  1. 两种头部复原像的区别:北京人: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山顶洞人:前额、鼻子、嘴巴,各方面与现代人差别不大。
  2. 特点的成因: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北京人离现在约70万年至20万年,时间遥远,因而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距今只一万八千年,离今稍近,因而与现代人形象相近。
  3. 启示和意义: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仅从面貌上看,山顶洞人就显得比北京人进步。
  二、精心分析历史插图结构
  有些历史插图,老师应通过结构分析来弄清它的功能或用途。如:“四羊方尊”“翻车”“隋赵州桥”等。要想用好这些插图,使它们为教学服务,就要认真分析它们的结构,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插图可分哪几个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插图是怎样形成的;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或作用;通过这些插图可说明什么样的问题。
  案例二:“隋赵州桥”
  1. 赵州桥的结构:由桥身大拱、两端上方各两个小拱组成。
  2. 结构的作用:水量少时,水流从大拱流过,水量多时,水还可从两旁的小拱流过。这样建筑可减轻桥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又可以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一举两得。
  3. 结构的优点:桥型大小拱搭配,轻盈匀称,美观大方。
  4. 赵州桥的历史意义:这桥是隋炀帝时杰出工匠李春主持设计并建筑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三、通过插图拓展教学内容
  历史课本的文物插图,如果只从画面去观察,作用不大,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老师只有通过一定的拓展,介绍一些与插图有关的知识,才能增强插图的作用,使学生对插图意义的理解更深刻、更贴切。
  案例三:“清明上河图”
  老师引导学生认识这类插图时,要围绕画面内容,说明插图背景、产生经过、插图内涵、重大意义。
  1. 插图背景:北宋商品经济不断发展,都城东京的建筑已不再是唐朝长安的那种封闭式的格局,而已变成开放式的大街小巷的格局,商业区已分布到全城的各个角落。
  2. 壮观的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的画卷,描绘了都城汴河两岸的壮丽风光:画面5米有余,人物550多个,牛马驴骡等牲畜56匹,车约20辆,大小船只20余艘,还有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
  3. 引申意义:课本上的插图仅选了“十字街头”的一部分。滴水见太阳。它反映了当时东京城的繁华景象,表现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
  四、历史人物形象意义
  在初中历史插图中,人物插图是较多的一种。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历史人物插图的意义?方法是:借助人物的肖像和神态,补充介绍有关他们一些精神境界方面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印象。
  案例四:“彼得一世”
  1. 彼得一世形象:画面人物仪表严肃、目光炯炯,穿的是短装,没有胡子。
  2. 彼得一世轶事:彼得一世从小酷爱军事游戏,经常与外国侨民往来,受到西欧人的影响;他羡慕西欧技术,曾往英国、荷兰等国家考察学习。
  3. 彼得一世思想:他重视改革,对待反对他改革的人残酷无情。如皇太子阿列克塞反对他的改革,他毫不留情地把皇太子交给特别法庭,判处死刑。
  4. 彼得一世文化:他提倡“文明开化”,生活方式西欧化,他率先垂范,穿起短装,剪掉长胡子。
  5. 人物总结:彼得一世是一位具有改革创新、远见卓识、做事果断的著名俄国沙皇。
  五、重视插图中的情节分述
  案例五:“大泽乡起义”“黄巾起义”
  引导学生认识这类插图时,我先按照“整体——局部——整体”原则为学生拟出“观察提纲”,然后用“问题链”形式来引发学生思考。如“黄巾起义”一图,我是这样来引导学生认知的:“图题”是什么?这个事件发生于何时?图上的人物装束有什么共同点?他们正在干什么?手里拿的什么武器?图上的旗帜写了些什么?它反映了什么?此图说明起义有什么作用?我的教学实践表明,运用这种观察提纲来指导学生认知插图,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历史插图的着重点就是课本文字的记述部分,老师在教学时要以说明其内容为准,忌喧宾夺主,应一边引导学生看图,一边引导学生的思维,一边作出语言的形象描述与说明。
  历史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现已有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用好历史插图的重大作用。我相信,集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历史课,是一块肥沃的热土,它将在历史插图的点缀下,被历史老师开发得更美好、更灿烂,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其他文献
【摘 要】 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学过的知识形成体系,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自己对高考考点的认识,谈谈高考生物备考复习的策略。  【关键词】 高考 生物 备考策略    高考复习是生物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学过的知识形成体系,并进一步融会贯通,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自己对高考考点的认识,谈谈高考生
【摘 要】 生物科学史是人类探究生命奥秘的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人类对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逐步形成的,体现了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系统的知识结构,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研究方法。因此,应用生物科学史开展教学能对生物学难点的突破起到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 科学史 初中生物教学 突破难点    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彰显,把科学史的有关内容纳入科学课程中以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已成为
《密度》这节课是一节典型的物理概念课。这节课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  一、密度概念的引出;  二、密度的公式、单位;  三、密度的应用。  其中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以往上这节课,我一般都是利用课本上的引入方法,首先用“想想议议”中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使学生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然后,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实验后,通过图像的方法找出
政治课中探究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指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自身状况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并提升能力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是政治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中的核心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是转变学生以往的政治学习方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疑难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