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延保服务的险种,这就使得家电延保服务还不能纳入保险产品监管。
同时,公众不熟悉的延保公司,目前也是监管的盲点。
3月下旬,45%净利润来自于延保服务的“百思买”退出中国,其延保产品“安心保”困局引发了各界对家电延保服务的再审视。
事实上,以被动的姿态进入公众视野,家电延保已然多次。
早在今年1月,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赵皎黎就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延保服务时需看清条款,理性选择。家电专家罗仁宵也表示,国家对于属于第三方的维修站并没有明晰的标准,所以延保在保修质量上不一定有普通的家电“三包”可靠,“延保能讲得好但不一定真正做得好。”
而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统计发现,近年全国范围内已有包括工商部门、消协、消保委、媒体等发布的20多起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对家电延保服务理性对待,谨慎购买。
延保纠纷维权难题
警示频发的背后是监管的乏力与无奈。
“延保纠纷出现后需要多方取证,处置难度较大,有些没有签订家电延保协议的消费者,维权就更加困难。”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助理王前虎对记者表示,“目前只能通过消协与商家协商解决,或者通过向媒体投诉处理,但是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李德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延保服务作为一种有偿售后服务契约承诺,既具有无形服务商品的特性,又是一种风险管理产品,所以,有关延保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亟待进一步规范。尤其是必须明确延保服务的身份问题,到底是纳入《保险法》的监管范畴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解范畴,需要进一步明确。当前比较迫切的是需要制定行业规范标准,完善监管制度,使延保服务做到有法可依。
中国保监会有专家表示,从国外的执行情况来看,家电延保实际上是由保险公司承担保险,是一种财产保险服务,有一套相关的保险法规规范。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延保服务的险种,这就使得家电延保服务还不能纳入保险产品监管。
北京金硕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学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家电延保是花钱买服务,目前法律界关注得较少,毕竟家电延保是舶来品,法律本身也有滞后性,目前还缺少相应的质量、价格、服务标准等相关标准与监管制度,以法律手段解决,一是比较困难,二是成本太高,消费者往往觉得不太值。”
“隐身”的延保公司
公众不熟悉的延保公司,目前也是监管的盲点。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对延保公司既没有资质要求,也没有监管,“就是一家服务公司,在全国范围内为用户提供维修服务。我需要什么资质吗?”一位前家电延保公司员工反问记者。
事实上,在家电延保产业链中,延保公司基本是隐形的存在。消费者去卖场购买家电延保产品,延保协议上没有延保公司的任何信息——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外也大致如此。不同的是,国外家电延保服务透明度非常高,消费者虽然也得不到保单,但可以看到保单的具体信息。更重要的是,“国外信用体制也比较完善。”
延保公司的监管真空状态已引起了业界相关人士的担忧。从资金流向看,消费者从卖场购买家电延保服务,这笔钱一部分留给卖场,剩下的部分流到延保公司,之后延保公司再划拨资金向保险公司投保——剩余部分留在延保公司,消费者得到延保服务后,保险公司再付款给延保公司指定的维修商。
有家电业人士质疑,在消费者看不到保单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家电延保款会不会有风险?举例来说,消费者购买延保款项为1000万,留给卖场300万,剩下700万进入延保公司,本来延保公司应该投保500万,但它会不会只投300万?
据熟悉延保公司运作模式的知情者介绍,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出了问题和纠纷时可以查到的。
更大的风险是,如果延保公司突然倒闭,就地消失,消费者的延保资金会不会打了水漂?
“对于这种预先消费的公司来说,一定是要有资金保障的,否则三年后他就走了。”上述知情者表示,大部分的延保销售都是通过卖场来实现的。一些大的零售商和延保合作起来的话会比较谨慎,因为零售商要控制风险。“现在有种情况就是,保险公司和大的零售商还有延保公司签三方协议。”
记者曾试图就此采访相关延保公司,但得到的答复大都是“属于商业机密”。
有资深家电业人士认为,家电延保需要一个规范,应该有一个监管机构,有一笔基金。“说句不好听的话,有些厂家倒闭了,不承担相应的保修业务,这笔资金可以用作给用户承保的用途。”
同时,公众不熟悉的延保公司,目前也是监管的盲点。
3月下旬,45%净利润来自于延保服务的“百思买”退出中国,其延保产品“安心保”困局引发了各界对家电延保服务的再审视。
事实上,以被动的姿态进入公众视野,家电延保已然多次。
早在今年1月,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赵皎黎就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延保服务时需看清条款,理性选择。家电专家罗仁宵也表示,国家对于属于第三方的维修站并没有明晰的标准,所以延保在保修质量上不一定有普通的家电“三包”可靠,“延保能讲得好但不一定真正做得好。”
而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统计发现,近年全国范围内已有包括工商部门、消协、消保委、媒体等发布的20多起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对家电延保服务理性对待,谨慎购买。
延保纠纷维权难题
警示频发的背后是监管的乏力与无奈。
“延保纠纷出现后需要多方取证,处置难度较大,有些没有签订家电延保协议的消费者,维权就更加困难。”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助理王前虎对记者表示,“目前只能通过消协与商家协商解决,或者通过向媒体投诉处理,但是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李德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延保服务作为一种有偿售后服务契约承诺,既具有无形服务商品的特性,又是一种风险管理产品,所以,有关延保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亟待进一步规范。尤其是必须明确延保服务的身份问题,到底是纳入《保险法》的监管范畴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解范畴,需要进一步明确。当前比较迫切的是需要制定行业规范标准,完善监管制度,使延保服务做到有法可依。
中国保监会有专家表示,从国外的执行情况来看,家电延保实际上是由保险公司承担保险,是一种财产保险服务,有一套相关的保险法规规范。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延保服务的险种,这就使得家电延保服务还不能纳入保险产品监管。
北京金硕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学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家电延保是花钱买服务,目前法律界关注得较少,毕竟家电延保是舶来品,法律本身也有滞后性,目前还缺少相应的质量、价格、服务标准等相关标准与监管制度,以法律手段解决,一是比较困难,二是成本太高,消费者往往觉得不太值。”
“隐身”的延保公司
公众不熟悉的延保公司,目前也是监管的盲点。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对延保公司既没有资质要求,也没有监管,“就是一家服务公司,在全国范围内为用户提供维修服务。我需要什么资质吗?”一位前家电延保公司员工反问记者。
事实上,在家电延保产业链中,延保公司基本是隐形的存在。消费者去卖场购买家电延保产品,延保协议上没有延保公司的任何信息——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外也大致如此。不同的是,国外家电延保服务透明度非常高,消费者虽然也得不到保单,但可以看到保单的具体信息。更重要的是,“国外信用体制也比较完善。”
延保公司的监管真空状态已引起了业界相关人士的担忧。从资金流向看,消费者从卖场购买家电延保服务,这笔钱一部分留给卖场,剩下的部分流到延保公司,之后延保公司再划拨资金向保险公司投保——剩余部分留在延保公司,消费者得到延保服务后,保险公司再付款给延保公司指定的维修商。
有家电业人士质疑,在消费者看不到保单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家电延保款会不会有风险?举例来说,消费者购买延保款项为1000万,留给卖场300万,剩下700万进入延保公司,本来延保公司应该投保500万,但它会不会只投300万?
据熟悉延保公司运作模式的知情者介绍,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出了问题和纠纷时可以查到的。
更大的风险是,如果延保公司突然倒闭,就地消失,消费者的延保资金会不会打了水漂?
“对于这种预先消费的公司来说,一定是要有资金保障的,否则三年后他就走了。”上述知情者表示,大部分的延保销售都是通过卖场来实现的。一些大的零售商和延保合作起来的话会比较谨慎,因为零售商要控制风险。“现在有种情况就是,保险公司和大的零售商还有延保公司签三方协议。”
记者曾试图就此采访相关延保公司,但得到的答复大都是“属于商业机密”。
有资深家电业人士认为,家电延保需要一个规范,应该有一个监管机构,有一笔基金。“说句不好听的话,有些厂家倒闭了,不承担相应的保修业务,这笔资金可以用作给用户承保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