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兆申论“香港精神”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香港的太平山顶上,曾经有个牌子:“今天心情不好,乃可购物。”——香港人不开心了,只要可以购物,就会开心。
  
  翻开余秋雨、王安忆等人编选的“三地葵文学丛书”,厚达数寸的《古苍梧集》颇为引人注目。这部文集涵盖了散文、诗歌、小说、剧评乃至昆剧剧本,可见作者的涉猎之广。而自称“古苍梧”的作者,便是著名学者、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学术顾问古兆申先生。
  1945年生于广东高州的古兆申,一生经历颇为传奇。由于高州毗邻广西,从地理位置上很容易进入桂林、大理、重庆这些“大后方”地区,所以从1938年广州沦陷以来,这个粤西小城里就接纳了许多文化界人士。少年古兆申就是从这时起,在位于这座小城中心的“中山纪念堂”开始接触到各式话剧和民族文艺演出的。1949年,古兆申随父母举家迁往香港定居。至今回忆起当初经过的路线地名,他仍历历在目,“高州、水东、三水、广州、香港。那年我4岁,妈妈一路上和我说话,每经过一个地方就会告诉我。”有趣的是,一家人在迁居路上还曾遇见过解放军部队,“当时他们在包饺子,还抱着我玩,饺子包好了,又送给我一碗吃,真亲切。”
  1965年,古兆申考入刚刚创建的香港中文大学。在香港中文大学创办以前,香港仅有“香港大学”一所高等学府,它的前身是1887年创立的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先生就曾就读于此。直到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才打破了香港的大学教育全部使用英文授课这一状况。
  新创建的香港中文大学是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三部共同组成。当时,香港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大批文化界人士,海内外诸多学者都任教于此,中文大学一度成为各种思想交锋的最前沿。例如由国学大师钱穆创办的新亚学院,后来就成为了蜚声海内外的新儒学基地。而在古兆申就读的联合书院里,也聚集了一批著名的学者。鲁迅的英文秘书姚克、著名通俗小说家徐吁等,都曾在此执教。就在这一时期,热爱文学的古兆申与友人胡菊人等创办了一本名为《盘古》的杂志,开始以“古苍梧”的笔名发表文学作品,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开始了对中华文化分析研究的漫漫长路。
  1967年,古兆申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69年又获得该校文学硕士学位,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首批毕业生。1970年,他又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举办的“国际写作计划”。1981年,他开始在法国巴黎索邦大学修读法国现代文学及哲学课程。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学成归来的古兆申先后在多家文化机构任职,担任了《文学与美术》、《八方》等杂志的执行编辑、《汉声杂志》的主编……1997年香港回歸期间,他又来到了华文界著名的《明报月刊》,担任总编辑一职。
  
  文学之路
  
  《新民周刊》:您的文学研究是怎样开始的?
  古兆申:我的硕士论文题目是《刘勰的文学观》,这就是我从事文学研究之始。在研究古代文学的同时,我还一直很注意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也留心于中国的传统戏曲、章回小说同外国文学的关系。上世纪60年代末,我曾与友人合编一套《现代中国诗选》,并由香港大学及中文大学两出版社联合出版,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同时,我自己也从事新诗,散文,小说及戏剧创作,并写文艺评论。我的博士论文是研究现代文学的——《日据时期的上海文学(1941-1945)》,后来这篇文章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改为《今生此时,今世此地——张爱玲、苏青、胡兰成的上海》。此外,我也很关注中国电影的发展,除在报刊发表影评外,亦撰写过论文多篇,尤侧重于戏曲电影的论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任台北《汉声杂志》主编时,还对中国民间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先后编撰了《黄河十四走》、《戏出年画》、《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等书。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我始终致力于昆曲研究。
  《新民周刊》:大陆学界对您较多的了解可能就在于您在昆曲研究方面做出的成绩。您是怎样喜爱上昆曲的呢?
  古兆申:在我大学时代,对我影响较深的老师是戏剧家姚克先生,我曾研修过他的中国小说史和戏曲史,也常常看他编导的话剧。他是40年代上海五大导演之一,最有名的剧作是《清宫怨》,后来被拍成电影改名《清宫秘史》,在“文革”时曾经被批得很厉害。他在香港执教的那段时间里常常会唱昆曲,后来我了解到他曾是曲学大师吴梅的弟子。我就是从他那里知道昆曲,并逐渐喜欢上的。
  
  从文化回归到《明报月刊》
  
  《新民周刊》:听说您曾经还做过小学老师?
  古兆申:是的。因此我对香港的基础教育有自己的了解。在我小的时候,就有几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我在香港圣公会教会上中学的时候,学校里的传统是不让学生涉及政治的。有一位体育老师,经常会和我们说起新中国的体育发展,言语之间很自豪,后来大概因为政治主张方面的原因,他离开了学校,没有再教我们了。而当时学校的教务主任是国民党,每年“双十节”他都会给我们发“青天白日”小旗,后来他也走了。可见,在当时的香港,各种主张和思潮都是存在的。
  《新民周刊》:这样的环境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古兆申:其实,香港的很多知识分子一直以来,关心和探讨的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其他的因素。在我上大学的时候,香港的报业聚集了大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人和报人。当时的香港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的位置很尴尬,进退两难,只能在孤岛上观望。但是他们同时又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在香港延续了下来,在报上刊登比较严肃的文学作品,让我们这些青年学生能够看到,感受到。
  《新民周刊》:回顾您的学术历程,从香港出发,历经海外,最终依然回到了传统文化的本体。您的这一经历是否也能折射出香港文化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转变?
  古兆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香港就出现了一些颇为独特的文化类杂志。主观愿望上,他们希望能够摆脱英美苏政治集团的控制,并希望较少涉及政治问题而更多地关注中华文化走向。我就曾经刊发过一篇文章,针对当时港台包括海外华人对于大陆的偏见,提出祖国大陆才是中国的主体,提出对中国这一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回归——这是在1960年代末,文化界第一次提出“回归”这个概念。
  《新民周刊》:“文化回归”的概念是否也能从您曾经主编的《明报月刊》中找出点端倪?
  古兆申:我到《明报》集团工作时,金庸先生已把全部股份卖给马来西亚华商张晓卿。张晓卿那时聘台湾《中国时报》前副刊总编高信疆先生为编务总监,我是应高先生之邀担任《明报月刊》总编辑的,那是1996年8月。在试编了三期之后,该年的第十一期上,我正式挂名主编,直至1998年1月由于种种原因离开《明报》为止,共编了15期。
  我任《明报月刊》总编时适逢九七回归,于是就策划了一系列有关生存环境、文化环境、两地关系等问题的讨论。此外,我还策划了关于世纪之交人类处境及中国文化面临怎样的挑战的专题讨论,并连载了金庸与池田大作的长篇对话录。这一切,其实都围绕着一个最初的主题——“文化回归”。
  有关“香港精神”
  
  《新民周刊》:您对所谓的“香港精神”有何见解?
  古兆申:香港精神?这种说法也许不大准确。不如说是一种思维的传统。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的、中国的政治环境下,成就香港人的一种习惯,现实主义,注重眼前,优点你可以说是脚踏实地,但是势必造成在某些方面缺乏远见。
  在香港的太平山顶上,曾经有个牌子:“今天心情不好,乃可购物。”——香港人不开心了,只要可以购物,就会开心。因此翻开报纸,国际新闻往往很少,媒体关注焦点都在本地新闻上,娱乐,体育等等……香港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但是某些方面,似乎还不够。
  《新民周刊》:您相信香港是一片“文化沙漠”么?
  古兆申:“文化沙漠”是鲁迅先生上世纪20年代来港时偶然感慨的一句话,却被引用了一个世纪!
  从历史来看,香港是中国境内最早走向西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城市(根据史料记载,在许多方面香港的开放比上海还略早一些)。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都从这里来,孙中山也曾在这里念医科,组织革命,朱光潜的硕士学位也是在香港大学读的,张爱玲还曾在这里念英国文学……香港起码有现代的西方文化,怎么可能是一片沙漠呢?但如果把“文化”的定义缩小为“文艺创作”,或鲁迅当年所关切的所谓“新文艺创作”,那么的确在香港是风气不盛的。这当然由于它近200年的殖民地背景造成的人文心态使然,并不单单由于香港是个功利的商业社会。但事实上,香港还是有少数人从事严肃的文艺创作,也有个别优秀的作家和艺术家。另一方面,香港的通俗文艺是很发达的,流行音乐,电影,武侠小说在海内外都起了领军作用。九七之后,香港文化应有较大的变化,但由于殖民文化正负两面的遗产一时还没能好好清理,因而目前还看不出端倪来,有待日后研究、分析。
其他文献
中耳炎是怎样发生的    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病,尤其好发于小儿。民间通常认为中耳炎是因小儿哭闹,泪水流入耳道内所引起。其实这种可能性极小。位于鼻咽和中耳之间的一个小通道——咽鼓管感染,才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咽鼓管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当咀嚼、吞咽时,我们可听到双耳内有“喀”的一响,这表示咽鼓管开放一次。咽鼓管的作用是维持中耳腔和外界大气压的平衡,以保障声波能正常地由中耳传入内耳,产生听觉。鼻腔和咽部如有急
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单元导读的要求入手,通过查阅资料信息,让学生看到圆明园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的辉煌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篇课文采用对比的写作手
1992年10月3日,幸运之神垂青于我,经过历时3个多月的“角逐”,我终于戴上了象征首届“南京小姐”冠军的梅花钻石金冠,从而为我22年的人生写下了难忘的一页。比赛结束至今已2月余,我也渐渐地从激动兴奋中平静下来,现在,更多的是思考:对生活、对人生、对美……于是,我拿起了笔——  看过我比赛的朋友都这样说:曼红身上总洋溢着一种健康、乐观、向上、青春勃发的活力和朝气。这也许是我对美、对生活的热爱使然吧
地板擦得再干净,店面做得再亮堂,如果品牌不立起、管理不革命、菜品不创新,就没有顾客青睐,一切都只是个零。     7年时间,德庄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火锅店发展到有着30多家直营店和400多家全国连锁店的大型餐饮集团公司。在其掌门人李德建看来,德庄发展速度领先的背后,是智慧。    一种“早出晚归”的买卖:借“锅”成名     1992年,怀揣着一级教师的证书,李德建下海了。他先后涉足摩配、医疗设备
人皆说我“眼似流星行如风”不像80岁开外的人。这句话对我来说,有点言过其实。我与健康老人比还差得很远很远呢!即与一般老人比也只是80步与100步之差,仅仅是略胜一筹而已。  我平时的锻炼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是全身运动。其中对脚的锻炼特别重视,因为脚是人体之根,是健身的起点。这里专就脚的运动作一简介如下:    一、每天坚持走路    所谓“行如风”,原是形容走路速度之快。据研究证实:快速行走对健身
拍打健身法是用两手轻重适度、有节奏地拍击身体某些部位,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和经络传感原理而达到健身作用的一种简易的保健方法。由于本法简单实用,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  拍打能够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除气滞血瘀,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机能,具有强筋壮骨、治病防病的作用。  拍打方法:  以前臂用力,依靠手腕的摆动,用空拳、空掌、指面、指端、掌侧、掌背、指侧、指背等,有弹性、有节奏地拍击身体某些特定部位,并
今年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起步之年,新“三步走”适应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将原有战略目标实现时间提前了15年,国防建设任务更加紧迫。为了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通过军地合力,促进双拥共建,团结军政军民,共同谱写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新的宏伟篇章。激发国防动员活力  战争年代的军人以铁甲筑长城,和平时代的军人以热血卫神州。必须坚决响应习主席“让军人成为全社会
河西走廊,其实是风的走廊,南北两边是山,中间正好是个风道。越往西,山越矮,地越荒。风便肆无忌惮地炫耀起自己的粗野来了。  汽车驶出玉门镇,往哪个方向看,都是戈壁滩。祁连山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眼前一片苍苍茫茫,人的目光便融入这无所顾忌的辽阔了。  成千上万的沙包像成千上万个坟茔横陈在面前,很容易联想起张骞、霍去病、卫青、玄奘以及成千上万的商人、僧侣、使臣及打了败仗的将士,在这片荒漠上的跋涉是怎样的艰
希腊银行20日恢复营业。不过,资本管制和取款限制将维持。希腊6月底决定就债权人协议草案举行全民公投后,欧洲央行冻结了希腊紧急流动性援助上限。为避免银行系统崩溃,希腊6月29日起实施银行停业和资本管制。  银行恢复营业后,储户可恢复存款和银行保险箱存取业务。不过,每天60欧元的现金取款限额将维持。但这一限额可累计使用,如一周一次性提取420欧元。这样一来,人们就不用每天顶着酷暑烈日排队取钱。储户在银
我的一篇《古麻刺朗国及其王陵研究》使我有幸结识了菲律宾前总统科拉松·阿基诺的堂叔许源兴老人,并得到阿基诺夫人的称赞,说我这是“为菲中友谊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好事。”从此,阿基诺的故乡——鸿渐村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许源兴老人十分热情,几次托人捎信,邀我去鸿渐村作客。然而,机遇难觅啊!  前年4月,这种机遇终于来了。我应邀出席在福建莆田召开的国际妈祖学术研讨会,于是,征得新婚妻子的同意,藉此良机,我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