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爱回老家看看,黄檀硐是我的老家。
我爱徜徉在古村之中,我享受被古村文化紧紧拥抱的感觉。
黄檀硐就是这么一座景观古村落,一座年逾800的古村。它身处大山之中,封闭幽静,四面环山,在过去只有四座寨门与外界相通。村中的景色堪称一绝,龙游溪穿村而过,溪畔分布着大片稻田,穿过田垟中的石径,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座明清时期的老房,石墙、灰瓦、石阶、石径,处处充满着石头的气息,这里可说是用石头砌成的古村落。2007年,它凭借着“村古,林茂,水美,石奇,硐怪”的特点,被评为中国首批景观村落。
身为一名家乡人,自豪感油然而生。小学时期的节假日,我常会邀请好友来黄檀硐领略它的自然之美。看龙游溪的活泼与澄澈,看溪旁竹林的清幽,看谷中瀑布的壮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比自然之景更美的是这座古村积淀数百年的文化。
上初中之后,我会常回古村看看,领略黄檀硐古老而留存尚好的民俗文化。
春节期间的古村是最有文化味儿的。每年正月初,村民会打造一条讲故事的“首饰龙”,龙的身体分四层,共有近百个楼阁,向我们介绍了农村生活、民俗文化、历史典故等。通电之后,楼阁中的人物就开始活动,让人身临其境。“板凳龙”也是必不可少的,它长30米,龙身是由一节一节木板连成的,每隔一米会点小花灯。夜晚,全村的青年男子、老汉,穿着统一的制服,抬着这条长龙,时起时落,意在祈求村中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元宵节也丝毫不逊色。“踏红”是黄檀硐一项元宵节特有的习俗,就是在祠堂前点燃火堆。据说,大火堆中的火,烧得越旺,人们在新的一年中的生活、生意、财运等,就会越来越顺利。有的村民还会把自己的手脚放在火堆上熏一熏,希望这火可以熏去自己身上的晦气、霉气,熏出好运,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深秋的古村黄檀硐,是一个靛青飘香的时节。2010年5月,黄檀硐蓝夹缬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退隐的“打靛青”手艺重出江湖。制作靛青染料的第一步是“打靛花”,用靛耙反复地击融有靛青的水。慢慢地,圆形的靛缸里便浮起一层厚厚的泡泡,蓝盈盈的,由深到浅自然渐变。然后再在泡沫中加入菜籽油,耐心地搅拌,靛缸里的泡泡不见了,呈现出柔若丝绸的旋涡。再经过几小时的沉淀,以及其他数道手艺,过滤后的靛青水就是制作蓝夹缬的染料了。
每一个节日,黄檀硐总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精彩,年年如此,可我从不会看厌,因为这些“精彩”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是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精髓。
2012年8月,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用笔将它们记录下来呢?我便和爸爸妈妈深入黄檀硐村,开启了一次真正的古村之旅。在这次旅程中,我挖掘了更多的古村文化之美,一年之后,一本凝聚着黄檀硐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老家黄檀硐》,成功面世。
同年10月31日,中央电视台4套栏目《远方的家》之《百山百川行》摄制组来到乐清拍摄,我有幸带领摄制组到黄檀硐进行古村之旅。我将古村的风景名胜和文化精髓相融合,将自己从小到大在古村的游历浓缩成为期两天的行程,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感受到古村黄檀硐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积淀。
上高中了,我依旧常回古村看看,看看一座座与古村年岁相当的古建筑,搜寻尘封其中的古建筑文化。
踏入深陷山隘之中的古寨门,听老婆婆讲述当年古寨门保卫古村的英勇事迹;叩响“卢文周宅”暗褐色的大门,感受老宅中斗拱、镂花等的精妙手艺;走进下垟大宅,遥想昔日各地商人前来抢购靛青的盛况,以及六十多口人坐在大院中的其乐融融;对着小道旁的“玉米墙”发呆,我仿佛走进了石墙细密的纹路之中,对着饱满的“玉米粒”垂涎三尺……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村中许许多多的老房子,已经成为了永远的过去,历经沧桑的它们倒的倒,塌的塌,留给游客遐想的只有那一堆堆交织错杂着的暗褐色的腐朽了的古木。更有一些无知的村民,将格格不入的现代元素,强行加入古村,破坏甚至取代了古建筑原本的简朴。
常回古村走走,我用文字和照片记录尘封的乡土文化,记录随时可能消失在视线里的古建筑,唤醒人们保护古村文化的意识,让古村文化能够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不是在数年之后成为你我脑海深处的回忆。
我爱徜徉在古村之中,我享受被古村文化紧紧拥抱的感觉。
黄檀硐就是这么一座景观古村落,一座年逾800的古村。它身处大山之中,封闭幽静,四面环山,在过去只有四座寨门与外界相通。村中的景色堪称一绝,龙游溪穿村而过,溪畔分布着大片稻田,穿过田垟中的石径,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座明清时期的老房,石墙、灰瓦、石阶、石径,处处充满着石头的气息,这里可说是用石头砌成的古村落。2007年,它凭借着“村古,林茂,水美,石奇,硐怪”的特点,被评为中国首批景观村落。
身为一名家乡人,自豪感油然而生。小学时期的节假日,我常会邀请好友来黄檀硐领略它的自然之美。看龙游溪的活泼与澄澈,看溪旁竹林的清幽,看谷中瀑布的壮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比自然之景更美的是这座古村积淀数百年的文化。
上初中之后,我会常回古村看看,领略黄檀硐古老而留存尚好的民俗文化。
春节期间的古村是最有文化味儿的。每年正月初,村民会打造一条讲故事的“首饰龙”,龙的身体分四层,共有近百个楼阁,向我们介绍了农村生活、民俗文化、历史典故等。通电之后,楼阁中的人物就开始活动,让人身临其境。“板凳龙”也是必不可少的,它长30米,龙身是由一节一节木板连成的,每隔一米会点小花灯。夜晚,全村的青年男子、老汉,穿着统一的制服,抬着这条长龙,时起时落,意在祈求村中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元宵节也丝毫不逊色。“踏红”是黄檀硐一项元宵节特有的习俗,就是在祠堂前点燃火堆。据说,大火堆中的火,烧得越旺,人们在新的一年中的生活、生意、财运等,就会越来越顺利。有的村民还会把自己的手脚放在火堆上熏一熏,希望这火可以熏去自己身上的晦气、霉气,熏出好运,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深秋的古村黄檀硐,是一个靛青飘香的时节。2010年5月,黄檀硐蓝夹缬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退隐的“打靛青”手艺重出江湖。制作靛青染料的第一步是“打靛花”,用靛耙反复地击融有靛青的水。慢慢地,圆形的靛缸里便浮起一层厚厚的泡泡,蓝盈盈的,由深到浅自然渐变。然后再在泡沫中加入菜籽油,耐心地搅拌,靛缸里的泡泡不见了,呈现出柔若丝绸的旋涡。再经过几小时的沉淀,以及其他数道手艺,过滤后的靛青水就是制作蓝夹缬的染料了。
每一个节日,黄檀硐总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精彩,年年如此,可我从不会看厌,因为这些“精彩”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是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精髓。
2012年8月,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用笔将它们记录下来呢?我便和爸爸妈妈深入黄檀硐村,开启了一次真正的古村之旅。在这次旅程中,我挖掘了更多的古村文化之美,一年之后,一本凝聚着黄檀硐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老家黄檀硐》,成功面世。
同年10月31日,中央电视台4套栏目《远方的家》之《百山百川行》摄制组来到乐清拍摄,我有幸带领摄制组到黄檀硐进行古村之旅。我将古村的风景名胜和文化精髓相融合,将自己从小到大在古村的游历浓缩成为期两天的行程,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感受到古村黄檀硐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积淀。
上高中了,我依旧常回古村看看,看看一座座与古村年岁相当的古建筑,搜寻尘封其中的古建筑文化。
踏入深陷山隘之中的古寨门,听老婆婆讲述当年古寨门保卫古村的英勇事迹;叩响“卢文周宅”暗褐色的大门,感受老宅中斗拱、镂花等的精妙手艺;走进下垟大宅,遥想昔日各地商人前来抢购靛青的盛况,以及六十多口人坐在大院中的其乐融融;对着小道旁的“玉米墙”发呆,我仿佛走进了石墙细密的纹路之中,对着饱满的“玉米粒”垂涎三尺……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村中许许多多的老房子,已经成为了永远的过去,历经沧桑的它们倒的倒,塌的塌,留给游客遐想的只有那一堆堆交织错杂着的暗褐色的腐朽了的古木。更有一些无知的村民,将格格不入的现代元素,强行加入古村,破坏甚至取代了古建筑原本的简朴。
常回古村走走,我用文字和照片记录尘封的乡土文化,记录随时可能消失在视线里的古建筑,唤醒人们保护古村文化的意识,让古村文化能够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不是在数年之后成为你我脑海深处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