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让儿子到农村去劳动锻炼
1946年1月,毛岸英在苏联学习结束回到延安后,中央领导同志考虑到毛岸英多年不在毛泽东身边,这次就想把他留下来。毛泽东没有同意,他让毛岸英住在警卫团。后来,中央首长又让毛岸英到中央小食堂吃饭,毛泽东却说:“他没资格。”当毛泽东找岸英谈话,问毛岸英在苏联都学习些什么时,毛岸英回答说:“主要学习军事,还学习了一些历史、哲学、政治、文学等。”毛泽东听了后说:“你那仅是书本知识,还要向他们(指周围的农民、战士)学习。”接着又说:“你外国大学毕业了,你还没有上完中国的劳动大学,我决定送你到农村去。”
就这样,毛泽东把毛岸英送到吴家枣园,请劳动英雄郝邦华当“教授”,郝邦华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教毛岸英开荒、犁地等农活儿。干了几天,见毛岸英的手上打满了血泡,郝邦华说:“都怨我没关心你。”毛岸英却说:“是我还缺乏锻炼。”经过劳动锻炼,毛岸英学会了许多农活儿。1946年下半年,毛岸英被调到中央宣传部做文书和翻译工作。临去前,毛泽东问儿子:“你的毕业证书呢?”毛岸英就把长满老茧的双手伸了出来。
朱德告诫子女“别想靠我当官”
1962年春节,朱德把儿女、儿媳妇叫回家,专门进行了一次家庭教育。他庄重地说:“平时你们都有工作,现在借节日团聚的机会讲讲家史,让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革命。”接着,他讲述了他的漫长革命经历,特别讲述了拒绝大军阀杨森邀请他当师长的那段经历,以此来教育子女,使他们懂得革命不是为了做官,更不是为了个人享受。他说:“你们不要总想着我这个家,我生活吃住都有组织来管,条件比大家好得多,这些都是党和人民给的,可你们不能享受,你们在节假日里来这儿住几天是可以的,但不能长住,生活上要自力更生,不要依靠我,也别想靠我当官。共产党人靠自己的本事,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子女们回答他说:“我们从来没有靠你来当官,也不当官。”朱德听了笑着说:“没有更好嘛!”
董必武让儿子下乡务农
1969年春天,84岁高龄的董必武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坚决把自己的小儿子董良翮送到河北省晋县(今晋州市)农村去务农。这件事在学校和机关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董良翮临下乡时,董必武题词谆谆嘱咐他说:“到晋县去,要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要努力参加生产劳动,做一个好农民,要为共产主义的宏伟理想努力奋斗。”董良翮下乡后,董必武不仅经常写信教育他,还不时请董良翮所在生产队的同志到北京来,向他们了解儿子在农村各方面的表现,请他们多讲他的缺点,以便对董良翮及时进行帮助。1970年12月,董良翮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后又担任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董必武写信告诉他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一得自矜”,二是不要“浅尝辄止”。意思是要他不要自满,要继续努力。1975年,董良翮下乡已经八年了。董必武临终前谈起关于良翮的事,对夫人何连芝说:“良翮是晋县人,不是北京人了。他的事要由晋县组织上去安排,我们不必多操心了。”
陈毅教育子女“不能搞任何特权”
全国刚解放时,陈毅任上海市市长。曾是外国人乐园的上海,花花绿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陈毅,特别注意孩子们的吃、穿,更注意孩子们的道德修养。他对孩子们说:“上海是个大染缸,你们要注意呢!”陈毅家里当时都穿土布衣,绸缎从不进门。孩子的衣服是大人的衣服改的,大孩子穿了再给小的孩子穿。起初,有的孩子见人家穿得漂漂亮亮,自己是市长家的孩子,觉得穿得寒酸。发现这个苗头,陈毅就加紧教育。他风趣地说:“这是打预防针,不让你们变色,懂不懂?”
陈毅还十分注意抓孩子的思想教育。他工作那么忙,还亲自给孩子们上课,讲自然知识,讲社会知识。为了让他们加强“思想防线”,他特意给孩子作了几条规定:一是就近入学。不进什么干部子弟学校,防止沾染特殊思想。二是不让子女坐小汽车上学或者出门游览、买东西。三是办任何事都要严格按制度办事,遵章守纪,一心为公,不谋私利。他对子女说:“你们要时时注意,爸爸是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能搞任何特权。”
贺龙:不能把子女装在口袋里
贺龙作为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刚直不阿,光明磊落,克己奉公,廉洁自律,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对待子女,贺龙则坚持严格要求。为此,贺龙给子女立了不少规矩:要求子女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吃饭不能掉米粒,吃完饭以后还得自己把碗筷洗干净。要自食其力,自己挣钱,自立自强。绝不允许以他的名义向学校和组织上要求特殊的照顾和待遇。
1962年,儿子贺鹏飞于北京四中毕业,学业一般。贺龙原本希望鹏飞进清华大学读书,但他的成绩达不到清华大学的录取线。当时,按照有关规定,高干子弟可以保送进大学。贺龙却坚决不同意开后门保送,这一来,贺鹏飞竟连续两年没有考上大学,一直留在高三补习,直到1964年才考入清華大学。
贺龙收养了10个烈士遗孤,加上自己的4个子女,一家人生活很艰苦。1954年,国家出台了一个文件,规定烈士子女可以由公家抚养。贺龙却说:“他们的父母都是跟着我干革命牺牲的,我现在有饭吃了,我不能让他们去讨饭,更不能向国家伸手啊。”
许世友:把儿子“赶”回农村
作为一名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军人,许世友对部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他认为部队是一个锻炼人、培养人的大学校,他把七个孩子全部都送去参军,接受部队的教育和锻炼。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我参加革命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能在你奶奶身边伺候尽孝,欠老人家的实在太多了,你就回家替我照顾你奶奶吧。”许世友就这样把大儿子许光“赶”回了农村。原来,许光解放初期入伍当了海军。他在战友面前从没说过自己是许世友的儿子。本来许光有机会到院校深造,可许世友想到年迈的母亲仍然生活在河南农村老家没人照顾,便“命令”许光回到老家所在的河南新县工作。
在一次作战中,许世友在空军工作的三女儿正在度蜜月,没有归队。许世友得知这一消息后,大为震怒,大声吼道:“就要打仗了,还度什么蜜月!给我立即通知空军,马上查找她的下落,限她3天之内赶回部队,不然开除军籍!”在许世友身边工作多年的人员还是第一次看到首长发这么大的火。三女儿接到命令后,一分钟也不敢耽误,即刻动身,火速赶回了部队。(来源:《新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