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以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激活思维,主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因此,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激活课堂教学的效果。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呢?下面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设置悬念,启发思维
1、在课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在课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
2、讲授过程中设置悬念。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积的求法时,让学生探索能否把圆柱分割成长方体,像求它的表面积一样,把圆柱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学生亲自动手摸索、探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探索其中的道理,把原来的重结果改为重探索过程,经过大家一步步的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出了体积的求法。 通过一步步的设置悬念,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主动热情地学习数学。
3、在课的小结阶段设置悬念。例如,在讲完圆柱的体积之后,教师出示一个圆锥教具,让学生试着去求它的体积,就无法再计算下去了。这时,教师可以说:这道题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如果你略施小计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口算出来。这个妙计是什么呢?如果想知道那就请研究下节课——“圆锥的体积”。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回去以后能够自觉地进行预习,从而能更好地完成下节课的内容。
二、挫折教育激励学生的进取心
挫折教育又称“失败教育”,指在教育过程中人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障碍,以期达到或接受某一具体的教育目的。“失败教育”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失败,而是一种教学情境设置。
1、善用“失败”,引出课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题的引出对学生正确理解、掌握课题内容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有些课由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及思维习惯等原因,从正面引入,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尽管教师讲得很多,但学生常常“身在庐山”,不识其“真面目”。此时,若善用“失败”,可事半功倍。如讲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先做练习: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边分别是:(1)3cm、2cm、1.7cm;(2)3cm、2cm、5cm;(3)13cm、7cm、3cm。由于其中有两题不能画出三角形,学生就会质疑,此时再引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并且比较形象直观,留下的印象较深。
2、妙用“失败”,强化知识点。数学教育中,对有关知识点,学生都能懂得,但是在具体运用时,往往对其“熟视无睹”。此种情况下,运用“失败”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为3,另一边为5,求它的周长。这道题要注意分类思考,有两个答案,学生刚接触这样的题目,错误很多。接着再出一道题:等腰三角形周长为18cm,其一边为4cm,试求其他两边。学生又得两个答案,这是由于忽视了三边关系,通过分析此题的错解,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适时、适度地应用“失败教育”,可帮助学生辨别正误,深刻理解相关知识。
三、多措并举,激发兴趣
1、运用有趣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六年级学习角的表示时,很多学生易漏掉角的符号。“怎么把鞋子丢了呢?”一句话加深了学生对角的印象。用三个字母表示角时易错,我说:“角的顶点表示皇帝,两边字母表示侍卫,皇帝宝座不能抢,侍卫可以换,如∠BAD与∠ABD不是同一个角,而∠BAD与∠DAB是同一个角。”这些风趣的语言,学生愿意接受而且印象很深。在上《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一课时,运用“我法力无边,能够不过河测河宽、不上山测山高”这样的开场白,学生们被老师的话语吸引住了,兴致盎然,情趣很高。
2、多媒体模拟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形象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如等腰三角形、飞机、几幅古建筑图片等,一一展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这样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所以,一个问题情境的好坏取决于它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创设探索问题的良好情境,恰恰是多媒体教学模式的魅力所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悬念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教育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进取心,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进而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呢?下面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设置悬念,启发思维
1、在课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在课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
2、讲授过程中设置悬念。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积的求法时,让学生探索能否把圆柱分割成长方体,像求它的表面积一样,把圆柱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学生亲自动手摸索、探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探索其中的道理,把原来的重结果改为重探索过程,经过大家一步步的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出了体积的求法。 通过一步步的设置悬念,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主动热情地学习数学。
3、在课的小结阶段设置悬念。例如,在讲完圆柱的体积之后,教师出示一个圆锥教具,让学生试着去求它的体积,就无法再计算下去了。这时,教师可以说:这道题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如果你略施小计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口算出来。这个妙计是什么呢?如果想知道那就请研究下节课——“圆锥的体积”。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回去以后能够自觉地进行预习,从而能更好地完成下节课的内容。
二、挫折教育激励学生的进取心
挫折教育又称“失败教育”,指在教育过程中人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障碍,以期达到或接受某一具体的教育目的。“失败教育”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失败,而是一种教学情境设置。
1、善用“失败”,引出课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题的引出对学生正确理解、掌握课题内容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有些课由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及思维习惯等原因,从正面引入,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尽管教师讲得很多,但学生常常“身在庐山”,不识其“真面目”。此时,若善用“失败”,可事半功倍。如讲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先做练习: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边分别是:(1)3cm、2cm、1.7cm;(2)3cm、2cm、5cm;(3)13cm、7cm、3cm。由于其中有两题不能画出三角形,学生就会质疑,此时再引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并且比较形象直观,留下的印象较深。
2、妙用“失败”,强化知识点。数学教育中,对有关知识点,学生都能懂得,但是在具体运用时,往往对其“熟视无睹”。此种情况下,运用“失败”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为3,另一边为5,求它的周长。这道题要注意分类思考,有两个答案,学生刚接触这样的题目,错误很多。接着再出一道题:等腰三角形周长为18cm,其一边为4cm,试求其他两边。学生又得两个答案,这是由于忽视了三边关系,通过分析此题的错解,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适时、适度地应用“失败教育”,可帮助学生辨别正误,深刻理解相关知识。
三、多措并举,激发兴趣
1、运用有趣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六年级学习角的表示时,很多学生易漏掉角的符号。“怎么把鞋子丢了呢?”一句话加深了学生对角的印象。用三个字母表示角时易错,我说:“角的顶点表示皇帝,两边字母表示侍卫,皇帝宝座不能抢,侍卫可以换,如∠BAD与∠ABD不是同一个角,而∠BAD与∠DAB是同一个角。”这些风趣的语言,学生愿意接受而且印象很深。在上《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一课时,运用“我法力无边,能够不过河测河宽、不上山测山高”这样的开场白,学生们被老师的话语吸引住了,兴致盎然,情趣很高。
2、多媒体模拟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形象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如等腰三角形、飞机、几幅古建筑图片等,一一展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这样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所以,一个问题情境的好坏取决于它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创设探索问题的良好情境,恰恰是多媒体教学模式的魅力所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悬念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教育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进取心,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进而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