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数学情境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li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以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激活思维,主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因此,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激活课堂教学的效果。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呢?下面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设置悬念,启发思维
  1、在课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在课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
  2、讲授过程中设置悬念。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积的求法时,让学生探索能否把圆柱分割成长方体,像求它的表面积一样,把圆柱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学生亲自动手摸索、探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探索其中的道理,把原来的重结果改为重探索过程,经过大家一步步的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出了体积的求法。 通过一步步的设置悬念,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主动热情地学习数学。
  3、在课的小结阶段设置悬念。例如,在讲完圆柱的体积之后,教师出示一个圆锥教具,让学生试着去求它的体积,就无法再计算下去了。这时,教师可以说:这道题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如果你略施小计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口算出来。这个妙计是什么呢?如果想知道那就请研究下节课——“圆锥的体积”。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回去以后能够自觉地进行预习,从而能更好地完成下节课的内容。
  二、挫折教育激励学生的进取心
  挫折教育又称“失败教育”,指在教育过程中人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障碍,以期达到或接受某一具体的教育目的。“失败教育”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失败,而是一种教学情境设置。
  1、善用“失败”,引出课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题的引出对学生正确理解、掌握课题内容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有些课由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及思维习惯等原因,从正面引入,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尽管教师讲得很多,但学生常常“身在庐山”,不识其“真面目”。此时,若善用“失败”,可事半功倍。如讲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先做练习: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边分别是:(1)3cm、2cm、1.7cm;(2)3cm、2cm、5cm;(3)13cm、7cm、3cm。由于其中有两题不能画出三角形,学生就会质疑,此时再引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并且比较形象直观,留下的印象较深。
  2、妙用“失败”,强化知识点。数学教育中,对有关知识点,学生都能懂得,但是在具体运用时,往往对其“熟视无睹”。此种情况下,运用“失败”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为3,另一边为5,求它的周长。这道题要注意分类思考,有两个答案,学生刚接触这样的题目,错误很多。接着再出一道题:等腰三角形周长为18cm,其一边为4cm,试求其他两边。学生又得两个答案,这是由于忽视了三边关系,通过分析此题的错解,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适时、适度地应用“失败教育”,可帮助学生辨别正误,深刻理解相关知识。
  三、多措并举,激发兴趣
  1、运用有趣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六年级学习角的表示时,很多学生易漏掉角的符号。“怎么把鞋子丢了呢?”一句话加深了学生对角的印象。用三个字母表示角时易错,我说:“角的顶点表示皇帝,两边字母表示侍卫,皇帝宝座不能抢,侍卫可以换,如∠BAD与∠ABD不是同一个角,而∠BAD与∠DAB是同一个角。”这些风趣的语言,学生愿意接受而且印象很深。在上《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一课时,运用“我法力无边,能够不过河测河宽、不上山测山高”这样的开场白,学生们被老师的话语吸引住了,兴致盎然,情趣很高。
  2、多媒体模拟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形象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如等腰三角形、飞机、几幅古建筑图片等,一一展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这样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所以,一个问题情境的好坏取决于它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创设探索问题的良好情境,恰恰是多媒体教学模式的魅力所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悬念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教育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进取心,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进而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体系。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要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模式,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一、以社会为大课堂,激活学习兴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倡导数学课堂不再是单调的“讲、练、做”。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学习数学,变“苦学”为“乐学”,达到“数学好玩”这种境界。如何让数学课活起来?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我们在教学中是如何抓住这一点来实施教学过程的。  一、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教材上的概念、性质等一般都是以结论或精练的数学语言呈现的,学生理解它们会有一定的困难。而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估算和精算相比,能更简洁、更迅速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很有意义。然而,在估算教学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况,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表现一:学生不需要估算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要想达到这样的要求,教者在日常教学中就必须针对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让课堂焕发出创新的色彩与活力,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
期刊
摘要:情感教育是历史新课改“三维目标”之一,其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不容忽视,尤其在当今物欲横流、情感缺失较严重的社会大背景下,更要积极运用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更多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本文从历史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出发,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实施情感教育,实现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历史教学 情感教育 课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当前基础教育
期刊
一、背景  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作文教学是辛苦备至的耕耘工作。然而,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写不好作文、不爱写作文的现象却相当普遍。根源究竟在哪里呢?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恐怕是重要原因,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已经意识到:培养作文兴趣是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课强调引发学生兴趣,注重创造性思维。  二、描述  1、导入  在一次作文课上,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课前的导入我问道:“写作难不
期刊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寻找创新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着力点,将激活学生的创新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初步的实践和思考,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积极地创设轻松和谐、自主活泼的课堂教学情境,不断地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让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肥沃土壤”。  一、在
期刊
华罗庚教授说:“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人格教育
期刊
材料解析题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引导学生跳出死记硬背的狭小天地,能有效地考查学生驾驭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等,因而成为高考的主力题型。高考制胜的关键是突破材料解析题,但是在历年的高考中,大多数考生最头疼的、失分最多的恰恰是材料解析题。  根据自己多年带毕业班的经验,我认为学生在材料解析题上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