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wowangzhe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深深体会到: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其条件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无疑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本文试从多媒体教学、问题设置、热点挖掘、活动开设等几个方面浅谈历史情境创设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对于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大量的观察事实及心理学研究发现,凡是对某一学科有浓厚兴趣和满怀热情的学生,该门功课的成绩较好,反之则相对较差。而新课改的主题之一是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兴趣的诱导又何谈学习的主动性呢?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当务之急应以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依据,尽全力发掘历史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素材,运用新颖多变、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刺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快摆脱传统教学中学生厌恶历史学科的状态。
  “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这往往是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历史的重要原因。历史虽然不能重演,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能够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所谓历史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历史情境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情感,进而达到培养历史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情境”作为历史课程教学中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和氛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亲历那一幕幕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亲历那一场场清晰诱人,风光高远的思想智慧之旅。只有经历了,才能有切身的体验与判断,才能深谙历史的价值与内涵。因此,让学生借助特定的情境“经历历史”,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笔者将结合一年来对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实践,以岳麓版历史教材为例浅谈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种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真实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新版历史教材增加的精美的图片、形象的地图、精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导入等,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
  多媒体的直观性可视性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给学生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变抽象的语言表述为形象的音像展示,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一种参与的意向,因此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个有效方法,同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力手段。笔者认为多媒体创设情境在再现历史的真实性方面是其他手段难以企及的。
  二、设置问题创设有效情境
  在多媒体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也存在某些误区,例如:并非五花八门的图片和振奋人心的视频资料就一定有利于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短时间内虽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但从长远看作用恰恰相反。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他们往往只顾及于图片或视频的乐趣,看个热闹,当看完之后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不仅提不出问题,连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回答不出。而在下次学习中学生习惯于寻找他们认为有趣的内容看,而对于历史学科真谛的探索却变得越来越肤浅。
  因此说多媒体只是创设历史情境的手段,它可以在同样的情境资料下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真正重要的是教师怎样寻找教材与教辅资料的切合点,创设一个真正有效的问题情境。真正有效的历史情境即便是简单的文字依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挖掘热点创设实用情境
  距现实太远往往被认为是历史学科的劣势,然而历史学本身就具有鉴古知今的本质功能,历史和人类生活古今相连的客观规律,赋予了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出这些“热点”,创设实用的历史情境无疑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价值,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四、开设活动创设参与情境
  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最佳办法是亲身参与、体验。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外活动。
  历史活动的组织有多种形式,就课堂教学这一有限的時间空间而言,开展讨论、辩论、知识抢答、模拟角色都是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五、及时反馈创设成功情境
  所谓“成功的情境”,即能使学生成功的学习,使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获得满足,从而体验到历史认识活动的快乐,感受到“自我发现”的愉快情境。
  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学评价目标已发生重大转变,评价的核心以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根本,突出强调评价“以人为本”的精神,评价内容不仅要考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更要考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要把隐性的情感、价值观的表现纳入教学评价之中,并把此当作至关重要的部分。这为历史教师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成果、创设成功的情境提供了众多机会。
  新课改要求不能单纯依靠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帮助学生创建成功的情境、建立自信,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先导和持续的驱动力,历史情境的创设自然而然地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升华为目标意识,让学生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使学习的过程充满诱惑、新颖和回味。一旦学习摆脱了枯燥感,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创新精神便会进入新境界。这就要我们时时处处做有心人,科学地处理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创设新颖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愉悦中自主去实现。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思想情操是它的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它最大的使命,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万丈高楼平地起”低年级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代,是打好语言基础的关键,科学研究证明,儿童年龄越小,语言发展能力越强。而对于刚走进校园的孩子来说,识字不仅是一项新的任务,更是
德育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全面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个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真正做好德育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首先注重思想品德课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良好素
【摘 要】国家教委1989年9月11日发布《幼儿园管理条例》至今已有15年,现在新《纲要》也发布实施了。这段时间里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许多地区的幼教工作者都探索出了一套适应本地区幼教工作向前发展的成功经验。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幼教工作依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设备;教师素质  一、物质条件的简陋和所学知识范畴的落后  当多数城市的幼儿园的教学在讨论多媒体
初中生物学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从探索生物学课程价值观教育内涵,挖掘生物学教材价值观教育资源,开发体现价值观教育的校本教材及构建师生价值观教育的教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以及国家课程标准的修订与颁布,江苏省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面临又一次升级改造,其核心任务在于构建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评价
【摘 要】一直以来,人们对品德学科的评价褒贬参半,许多人指责品德课堂教学僵化,实效低微,农村小学品德课程运行更是质态堪忧。由于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观念陈旧,教育目标错位,各年龄段教师认识不一,最终导致小学品德课程呈现:“流水作业”式、文本讲读式、文本填充式、随心所欲式、教师体验式、课内完成式几种“生态”,为此我提出有效实施小学品德程的几点意见:一是更新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观念;二是把握教材
一、现状分析  (1)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编制、岗位设置、培训、职称评定等政策上,幼儿园和中小学不能一视同仁,严重挫伤了幼儿教师的积极性;(2)地方财政对幼儿园投入不足,使得幼儿园的硬件建设跟不上,既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使教师失去了职业自豪感,甚至导致优质教育资源流失;(3)进园把关不严。有些幼儿园因资金困难招聘低学历低水平人员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有些地方将不懂幼儿教育和不具备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