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跨过这道坎(二)

来源 :中学文科·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0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的故事里,走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列夫·托尔斯泰选择了“逃出家园”,坐上火车,逃开他早已经习惯了的一切,包括他的家人,他的文字。
  活在任何的时代,你是否很早便习惯于生活的一切?就像张爱玲小说里的那荒凉的嘲弄与惨白的悲叹,每天遇见相似的人,每天去相似的地方,每天做相似的事,一天与一年、十年便没了区别。海德格尔对这个时代的理解,浓缩在了“遗忘时间”这四个字里,人异化了,人渐渐淡化了自我意识。而托尔斯泰却在生命即将结束前,决绝地跨过这道失落自我的坎。
  被遗忘了的时间,这是一道坎,你可否感觉到自己被淹没在川流不息里,失落于高楼林立间,彷徨于日复一日的相似?在物质极度发达、欲望频频作祟的时代里,是否应当退回到自己曾经清醒的位置,重新认识起“遗忘时间”这道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路上的鸿沟呢?
  “学术之独立,思想之自由。”陈寅恪先生用一生的努力与坚守来回应这样一道坎,平和却坚定;投入昆明湖的王国维先生用死亡证明他的清醒,毅然而决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沈从文先生弃文笔而投身研究来跨过这道坎,既慈让、更不折不从。对于自我意识的维系和方式可以有不同,对遗失自我的跨越和反省确是当代人不可回避的话题。
  逃出被遗忘的时间,需要勇气,有时更需要代价,但这代价和失去却并不能撼动人类对跨越这道坎的决心和意志。“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一生,便在斗争里呐喊着国人当摒弃自我意识的遗失和麻木,他愿是一棵野草,即便他也曾有许多感慨,然而他始终在奋进。
  也许一时你无法如此深刻地感受那被遗忘了的时间,也许暂且你发现了这道坎却仍想保留原状,但是请正视这道遗忘时间的坎与这个时代,就像年老时回顾自己人生、写出《随想录》的巴老,就像逃出家园的托尔斯泰。
  必须跨过这道坎,也许,你无法在海边盖一所房子,却依旧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生命在鲜活地律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名师点评
  
  本文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具体显现在如下两方面。首先,作者慧心独具,将“被遗忘了的时间”比作一道坎,阐释这一富于历史性和哲学性的人生命题,思想深刻、有见地。其次,作者在文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知识,从托尔斯泰、张爱玲、陈寅恪、王国维、沈从文、鲁迅到巴金,不仅使文章内容充实,而且有深意,有感召力。
其他文献
古言曰:“文以载道。”那么,在现在虚伪、忙碌、铜臭味十足的社会里,有谁为我们撑起一片精神的天空?  大师何求?  冰心、巴金老人先后逝世,割断了我们和那个“五四”最后的一脉联系。在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之后,我们还能企盼谁?余秋雨越来越体现出他商人的品质;韩寒、郭敬明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大行其道;贾平凹、莫言已难觅其踪。他们中有谁担起了擎天的责任?现在的书籍,多数粗制滥造。从前讲的是三稿四稿,现在则是码字
期刊
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即对自己严格要求,日省吾身,见贤则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孔夫子曾教导弟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就是此意。  对做学问者来说,严于律己的精神必不可少。纵观历史,凡学有所成者莫不深知此理。古时学者悬梁刺股,囊荧映雪,故有纵横捭阖之才,经纶世务之智;王右军临池练字,在池中洗笔,竟染黑了一池水,故后有书圣美誉。其
期刊
爱人者,人恒爱之。当你真诚地伸出自己的手,握住别人的手,便会有一股柔柔的暖流,在彼此的心灵间传递。这便是爱的太阳。  爱的太阳,在传递中发光。  华益慰,传递爱的好医生。  是你灵巧的手,从“小儿门脉高压症”那里救回了山西姑娘王文亚,使她过上正常的生活;是你温暖的手,在冬天里为病人带来温暖的阳光,给予他们信心与安慰。其实你给别人带来温暖的,又何止是手呢?从医56年,你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
期刊
开学    “你们这学期,是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也是决定你们命运的一个学期。因为,这学期结束后,你们将面临高考……”蓝心不在焉地听着班主任在讲台前训话,自己悄悄在草稿纸上描绘出一个又一个的卡通人物。  “蓝。”有人低声叫她。  蓝抬头,是秋,她的好朋友。  “蓝,别开小差,认真听!”秋低声而严肃地说:“老师在说平时上课与高考的要点。”  “没什么的,”蓝满不在乎地说:“高考,只是一个普通考试而已。
期刊
从小我就喜欢仰着头,欣赏头顶上那一方蓝蓝的天空。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成天像脱缰的野马在我居住的那个小山村里乱闯。跑累了,便躺在山坡上望天。故乡的天空是小小的,因为四面都是山,像一排手拉着手环立的巨人,把那个小山村和住在山村里的我围在中间。可我并不觉得压抑。因为,我一抬头便可以看见家乡的天空。  家乡的天空是碧蓝碧蓝的,像一块蓝宝石,又像一片海。虽然那时的我从未看过海,但我想海也该像我家乡的天空
期刊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材料:有一个人去问上帝,天堂和地狱到底有什么区别?上帝带着这个人走进一个房间,这个房间的中间有一口大锅,一群人正围坐在锅的周围,每人手中拿着一汤勺,因为柄太长,不能把食物送到嘴里,因此尽管锅里尽是珍馐美味,这些人也只能是挨饿——“这就是地狱”,上帝说。接着,上帝又带他到了另一个房间。同样多的人,同样一口锅,同样是长柄的勺,但他们每个人都吃得有滋有味。原来他们每个人都互相喂着吃——“
期刊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
期刊
令人陶醉的诗句,往往不是能够凭枯燥的艺术理念讲清楚的。这些诗句往往是一种细腻的、微妙的、独特的人生体验。而这种体验,不要说外人难以体察,就是作者本人,当他处于另一处境遇,眼前所见是另一幅图景的时候,恐怕也难以复制出当初诗中所蕴藏的那一份情思吧。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坦诚地说,我是第一次知道这两句诗,然而一首真正美好到极致的诗,却并不太需要读它的人先了解时代背景、创作动机、诗人的生
期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徐志摩沉吟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们的生命如指尖滑过的沙粒一般匆匆消逝,那些日子果真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无声无息?  思绪在飘飞浮沉,丝丝缕缕地穿过遥远的时光,那竹影疏动、湘帘垂地的潇湘馆,墨香盈室、书香沁鼻的闺房,一脉心香拈花烛的诗情,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画意,惜物怜人、纤感如丝的葬花词,纤手描绘素纸浅书的淡愁……黛
期刊
记忆,穿越岁月风尘而历久弥新;记忆,趟过历史长河而亘古不变。时间所带走的,只是表盘上的分分秒秒,而长存于人类心中的记忆,就像那久经风霜的常青之树,永不老去。  记忆,不会随时间而逝。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屈子,因不堪忍受国破之痛而自沉江中,其心扶持社稷,其志光照千秋。两千年来,后人一直在追忆缅怀他。端午粽、龙舟赛,延续千古。凯尔泰斯,一位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生活的犹太人,他忘不了倒在毒气中的同胞,忘不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