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陕西省区域发展差异巨大,通过对各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研究,从产业、交通、生态和城镇建设提出不同地域的城镇化发展思路,为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方式以及制定不同的政策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理单元城镇化产业 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对全省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审视
陕西省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理单元,三块之间不论从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分布等自然条件或者人口分布,生产方式、生活習俗等社会文化条件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关中平原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结构,跻身国家级城镇群之一。
陕南陕北一直人烟稀少,受制于自然条件,城镇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城镇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城镇间联系也不够紧密。九十年代后,随着陕北资源开发,经济实力迅速增强,资源富集的城镇发展也十分迅速。但陕北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城镇实力和关中仍有较大差距。全省仍然呈关中为核心,辐射陕南陕北的态势。
二、现状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的经济实力一直在全国排在靠后的位置,和沿海省份相比,差距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除了自然禀赋差异,政策条件等原因外,陕西自身发展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三个地理单元的优势未能整合,彼此间联系较少
陕北矿产资源丰富,能源蕴藏量大,但水资源贫乏,延安还存在用地紧张和市域内交通不便的问题,资源仍然以低级开发为主,向高级演进困难很大。
关中地区水、土地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越,科技发达、文化底蕴深厚,且以形成雄厚的产业基础,城镇发展历史悠久,发展潜力极好。但关中平原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19%。
陕南生态环境好,水资源丰富,金属矿产、特色农、林资源丰富。但用地严重不足,在汉中盆地以外,城镇建设用地很少,产业和城镇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矿产资源、农、林资源种类多但规模小,无法发挥规模效应。产业未成规模,人口自然难以聚集,城镇发展缺少动力。
三个地理单元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条件各异,面临问题不同。多年来形成相对独立的发展板块,彼此间联系和协作较少,没有形成互相推动的资源整合式发展模式,导致各自的相对优势没有很好的发挥,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城市群体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足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最大载体。凡是省域经济呈强势的省都拥有强大的城镇群。陕西省实力最强的是关中城镇群,但其综合实力在我国较大的城镇群众排位明显靠后。陕南、陕北城镇分布分散,群体实力带动能力更弱。在城镇结构方面,大中城市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众多的小城镇存在产业发展不足,城镇对区域发展缺少有力的带动。
3、经济发展相对呈弱势,建设资金投入受限
受制于内陆环境和交通制约,我省产业发展不够强劲,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全省用于城乡建设的资金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与兄弟省市比较,仍有明显差距。反应在城镇建设上,除了几个地级市和极少数县城外大多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供水设施不足,排水设施匮乏,全省没有一个县城建有污水处理厂。基础设施的不足又反过来制约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
三、分区发展的思考
1、整合全省资源,重新考量产业布局
以土地承载力和水资源分布确定产业的再分布,在全省范围内综合考虑能源、电力、化工、金属矿产的开发产业。
(1)陕南发挥水资源优势,发展能源、电力产业
全省水平衡现状是:陕北、关中需水量大但当地可供量相对短缺,陕南水资源丰富却因多是国家水源地而利用受限。
从全省的能源、电力发展情况分析,陕北需要南水北调或者引黄河水,在陕南则需北煤南运。陕南用地不足,水资源丰富,在火电技术日益进步、能够满足环保要求的条件下,发展火电作为陕南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由于我国一次能源供应能力有限,规模发展核电是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供应不可替代的战略选择。国内现有内陆核电厂厂址大多造在周边人口相对较少的未开发地区。陕南多丘陵、山地,水量充足,建议在陕南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开发核电厂址的普查和保护工作。为未来核电发展做好基础。
另外,可加速引陕南水入关中和陕北的步伐,及早实施调水工程。以及在陕南发展开发以水为卖点的工业产品,使水产品活起来。
(2)关中在高新技术产业之外的产业选择
在市场因素主导产业取向的形势下,依托本地雄厚的人才智力资源着眼高科技产品,如航空航天、电子、生物制药等工业和高科技绿色农业等,前景广阔。从产业分布考虑,高新产业应着重分布在西安、咸阳、宝鸡等中心城市,而渭南、铜川、兴平等次一级城市仍将以传统产业为主。关中具有最佳的土地、水资源综合条件,位于陕北资源富集区和陕南水资源富集区之间,除了承接沿海城市产业转移之外,还可综合陕南的水、金属矿产和陕北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优势,在县一级选择条件优越的城镇发展能源、化工、冶金业,特别是利用关中区位优势,做强冶金业能够带动陕南经济的发展。
(3)陕北资源开发之后的转型
陕北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资源的开发,在本次规划期内尚不会发生资源枯竭,但是从铜川市的转型之难应该做到未雨绸缪。确定延安、榆林两个中心城市,依托现阶段的资源开发逐步实现产业转型,扶持石油、煤炭机械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建立结构完善的产业体系。其余城镇还是需要立足本地的农业条件,扩大绿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建设农业基地,培养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近期,通过政府扶持,建立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做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城镇以后的转型做好准备。
(4)产业园区建设
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产居分离”、“城园分离”的发展模式后,产业园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空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国家为防止政府借产业园建设占用耕地制定了严格的审批控制,在我省,应根据全省产业发展规划,总体安排产业园区布局,对不同区域区别对待:建议产业园的建设在陕北应适当放宽政策,予以鼓励,关中应严格限制,陕南适度从紧。
2、强化城市,加快人口聚集的速度,加快生态脆弱地区的移民
在建设厅具体领导、组织下,全省及关中、陕北、陕南四大城镇体系规划都已完成。为贯彻这些规划,使陕西城市更强大,战略选择是:
(1)再培育2—3个超百万人口城市
我省仅有西安一个特大城市。由于人力和科技资源大多集中在西安,其他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不足,综合各方面的条件,在关中、陕南、陕北分别推出宝鸡、汉中、榆林,按特大城市重点加以强化。
(2)优化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具体构想是:以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西安都市区;宝鸡市区与宝鸡、凤翔、岐山作为宝鸡城市区统筹发展;汉中市区与南郑、城固、勉县、乃至洋县共同构成汉中城市区;渭南可推进市区与华县一体化发展;安康应在安康与汉阴间的月河谷地作为城市串珠式发展区;商洛城市区从远景看可底沿商丹谷地扩至丹凤;延安市区与安塞、甘泉构成新的城市发展区;榆林在鱼河堡与牛家梁之间规划发展城市区。
(3)克服行政制约,加速西咸一体化进程。
历史上,沣、镐、栎阳、咸阳、长安等做过行政中心的城市都分布在西安周围地带。这片地区在文化传承上有无法割裂的地域一同性。随着现代交通业的发展,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的条件日益成熟。未来西安—咸阳地区将形成“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空间格局,将以沣渭新区、泾渭工业园区等为切入点,以市政设施对接为突破口,加速一体化进程。
(4)鼓励生态移民,加大退耕还林力度
将陕北生态脆弱区,陕南山地高山区的居民逐步向川、原迁移,向城镇集中。通过职业培训等手段将零散分布的人口适度集中,既能够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还能够促进城镇化进程。
3、三大区域不同发展重点
(1)陕北地区:工业反哺,以城带乡。
以工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完善小城镇设施,吸引人口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结合采空区移民安置,在神木、府谷、榆阳、靖边、定边、吴起、黄陵等资源富集区县实现90%以上的城镇化率。
(2)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城乡一体,协同发展。
在区域进行城乡统筹规划,统一规划村庄建设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协调产业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在整个区域内进行用地平衡,通过减少农村人口、减少农村建设用地,确保产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的同时耕地不减少。
(3)陕南山区:产业带动,实现富民。
以产业发展为动力,在区域建立合理的城乡产业分工: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主要发展工业、商贸,实现规模化发展;一般城镇承担连接城乡的作用;乡村发展特色绿色种植业。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关键词:地理单元城镇化产业 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对全省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审视
陕西省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理单元,三块之间不论从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分布等自然条件或者人口分布,生产方式、生活習俗等社会文化条件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关中平原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结构,跻身国家级城镇群之一。
陕南陕北一直人烟稀少,受制于自然条件,城镇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城镇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城镇间联系也不够紧密。九十年代后,随着陕北资源开发,经济实力迅速增强,资源富集的城镇发展也十分迅速。但陕北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城镇实力和关中仍有较大差距。全省仍然呈关中为核心,辐射陕南陕北的态势。
二、现状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的经济实力一直在全国排在靠后的位置,和沿海省份相比,差距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除了自然禀赋差异,政策条件等原因外,陕西自身发展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三个地理单元的优势未能整合,彼此间联系较少
陕北矿产资源丰富,能源蕴藏量大,但水资源贫乏,延安还存在用地紧张和市域内交通不便的问题,资源仍然以低级开发为主,向高级演进困难很大。
关中地区水、土地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越,科技发达、文化底蕴深厚,且以形成雄厚的产业基础,城镇发展历史悠久,发展潜力极好。但关中平原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19%。
陕南生态环境好,水资源丰富,金属矿产、特色农、林资源丰富。但用地严重不足,在汉中盆地以外,城镇建设用地很少,产业和城镇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矿产资源、农、林资源种类多但规模小,无法发挥规模效应。产业未成规模,人口自然难以聚集,城镇发展缺少动力。
三个地理单元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条件各异,面临问题不同。多年来形成相对独立的发展板块,彼此间联系和协作较少,没有形成互相推动的资源整合式发展模式,导致各自的相对优势没有很好的发挥,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城市群体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足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最大载体。凡是省域经济呈强势的省都拥有强大的城镇群。陕西省实力最强的是关中城镇群,但其综合实力在我国较大的城镇群众排位明显靠后。陕南、陕北城镇分布分散,群体实力带动能力更弱。在城镇结构方面,大中城市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众多的小城镇存在产业发展不足,城镇对区域发展缺少有力的带动。
3、经济发展相对呈弱势,建设资金投入受限
受制于内陆环境和交通制约,我省产业发展不够强劲,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全省用于城乡建设的资金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与兄弟省市比较,仍有明显差距。反应在城镇建设上,除了几个地级市和极少数县城外大多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供水设施不足,排水设施匮乏,全省没有一个县城建有污水处理厂。基础设施的不足又反过来制约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
三、分区发展的思考
1、整合全省资源,重新考量产业布局
以土地承载力和水资源分布确定产业的再分布,在全省范围内综合考虑能源、电力、化工、金属矿产的开发产业。
(1)陕南发挥水资源优势,发展能源、电力产业
全省水平衡现状是:陕北、关中需水量大但当地可供量相对短缺,陕南水资源丰富却因多是国家水源地而利用受限。
从全省的能源、电力发展情况分析,陕北需要南水北调或者引黄河水,在陕南则需北煤南运。陕南用地不足,水资源丰富,在火电技术日益进步、能够满足环保要求的条件下,发展火电作为陕南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由于我国一次能源供应能力有限,规模发展核电是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供应不可替代的战略选择。国内现有内陆核电厂厂址大多造在周边人口相对较少的未开发地区。陕南多丘陵、山地,水量充足,建议在陕南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开发核电厂址的普查和保护工作。为未来核电发展做好基础。
另外,可加速引陕南水入关中和陕北的步伐,及早实施调水工程。以及在陕南发展开发以水为卖点的工业产品,使水产品活起来。
(2)关中在高新技术产业之外的产业选择
在市场因素主导产业取向的形势下,依托本地雄厚的人才智力资源着眼高科技产品,如航空航天、电子、生物制药等工业和高科技绿色农业等,前景广阔。从产业分布考虑,高新产业应着重分布在西安、咸阳、宝鸡等中心城市,而渭南、铜川、兴平等次一级城市仍将以传统产业为主。关中具有最佳的土地、水资源综合条件,位于陕北资源富集区和陕南水资源富集区之间,除了承接沿海城市产业转移之外,还可综合陕南的水、金属矿产和陕北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优势,在县一级选择条件优越的城镇发展能源、化工、冶金业,特别是利用关中区位优势,做强冶金业能够带动陕南经济的发展。
(3)陕北资源开发之后的转型
陕北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资源的开发,在本次规划期内尚不会发生资源枯竭,但是从铜川市的转型之难应该做到未雨绸缪。确定延安、榆林两个中心城市,依托现阶段的资源开发逐步实现产业转型,扶持石油、煤炭机械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建立结构完善的产业体系。其余城镇还是需要立足本地的农业条件,扩大绿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建设农业基地,培养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近期,通过政府扶持,建立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做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城镇以后的转型做好准备。
(4)产业园区建设
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产居分离”、“城园分离”的发展模式后,产业园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空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国家为防止政府借产业园建设占用耕地制定了严格的审批控制,在我省,应根据全省产业发展规划,总体安排产业园区布局,对不同区域区别对待:建议产业园的建设在陕北应适当放宽政策,予以鼓励,关中应严格限制,陕南适度从紧。
2、强化城市,加快人口聚集的速度,加快生态脆弱地区的移民
在建设厅具体领导、组织下,全省及关中、陕北、陕南四大城镇体系规划都已完成。为贯彻这些规划,使陕西城市更强大,战略选择是:
(1)再培育2—3个超百万人口城市
我省仅有西安一个特大城市。由于人力和科技资源大多集中在西安,其他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不足,综合各方面的条件,在关中、陕南、陕北分别推出宝鸡、汉中、榆林,按特大城市重点加以强化。
(2)优化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具体构想是:以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西安都市区;宝鸡市区与宝鸡、凤翔、岐山作为宝鸡城市区统筹发展;汉中市区与南郑、城固、勉县、乃至洋县共同构成汉中城市区;渭南可推进市区与华县一体化发展;安康应在安康与汉阴间的月河谷地作为城市串珠式发展区;商洛城市区从远景看可底沿商丹谷地扩至丹凤;延安市区与安塞、甘泉构成新的城市发展区;榆林在鱼河堡与牛家梁之间规划发展城市区。
(3)克服行政制约,加速西咸一体化进程。
历史上,沣、镐、栎阳、咸阳、长安等做过行政中心的城市都分布在西安周围地带。这片地区在文化传承上有无法割裂的地域一同性。随着现代交通业的发展,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的条件日益成熟。未来西安—咸阳地区将形成“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空间格局,将以沣渭新区、泾渭工业园区等为切入点,以市政设施对接为突破口,加速一体化进程。
(4)鼓励生态移民,加大退耕还林力度
将陕北生态脆弱区,陕南山地高山区的居民逐步向川、原迁移,向城镇集中。通过职业培训等手段将零散分布的人口适度集中,既能够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还能够促进城镇化进程。
3、三大区域不同发展重点
(1)陕北地区:工业反哺,以城带乡。
以工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完善小城镇设施,吸引人口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结合采空区移民安置,在神木、府谷、榆阳、靖边、定边、吴起、黄陵等资源富集区县实现90%以上的城镇化率。
(2)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城乡一体,协同发展。
在区域进行城乡统筹规划,统一规划村庄建设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协调产业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在整个区域内进行用地平衡,通过减少农村人口、减少农村建设用地,确保产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的同时耕地不减少。
(3)陕南山区:产业带动,实现富民。
以产业发展为动力,在区域建立合理的城乡产业分工: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主要发展工业、商贸,实现规模化发展;一般城镇承担连接城乡的作用;乡村发展特色绿色种植业。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