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精灵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许多喜欢拍摄纪实题材的爱好者而言,一个人行进在街头,随身带着一只小巧而不起眼的相机,在昏暗的光线下,不使用闪光灯或三脚架,却依旧可以悄然地凝固住精彩的瞬间绝对是一种梦想。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梦想已经成为了现实。富士的FinePix F30正是这样一款可以将梦想变成现实的袖珍数码相机。
  
  
  相机特点和应用范围
  
  作为富士经典的FinePixF系列产品,F11的升级机型,FinePix F30基本延续了F11烟盒大小的体积和全金属外壳,但为了提高相机的稳定性,富士在这款相机的持握位置增加了防滑条,不仅提高了手感,也起到了装饰作用。同时,相机的整体重量上也减轻到了155克,这使其可以更加轻松地装入衣服口袋中。同时,由于该机采用圆角设计,使得F30不仅线条美观,还不易挂勾衣服,可以非常便利地取出拍照。和F11相比,F30不但保持了F11极为迅捷的启动速度,还提升了弱光环境中的对焦速度,使该相机体现出极短的快门时滞,得以进行快速地抓拍。而在快门速度方面,由于富士将F30的快门速度范围扩大到了15秒~1/2000秒,从而使其可以轻松应对夜景和运动的瞬间。另外,F30还具有10MB的内置闪存,即使用户忘记了在相机中安装xD卡,也能够保证相机不会空拍。
  和普通的入门级手动数码相机相比,F30除了可以满足一般的纪念照、风光片的拍摄外,也非常适合于纪实摄影的拍摄。虽然36-108mm的广角范围略显不足,但接近35mm广角的视觉效果往往更利于强调现实生活中的透视关系。事实上,在摄影历史中,绝大多数优秀的新闻纪实照片都是用35mm广角镜头和50mm标准镜头拍摄的,我们完全可以对F30的小广角充满信心。在实际拍摄中,F30的测光精度非常高,配合其光圈优先、速度优先及手动拍摄功能,完全可以满足高级摄影爱好者乃至专业摄影人士的创意要求。
  尽管笔者不认为F30的小广角有什么明显的缺陷,但取消了光学取景器却令人感到遗憾,虽然该相机2.5英寸23万像素的LCD即使在正午的阳光下也具有非常出色的显示能力,但是用LCD取景毕竟打破了传统持握相机的常规,并不利于相机的稳定持握。忽略LCD取景的耗电不说,始终亮着的液晶显示屏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新闻报道拍摄的隐蔽性。
  值得肯定的是,由于使用了第六代超级CCD,F30不但因此而具有更为细腻的图像品质,其出色的长时间曝光、噪音控制能力和在高感光度下的颗粒水平也令人满意。说到高感光度,我们不得不对F30的ISO3200感到惊叹。曾几何时,ISO400一直是袖珍数码相机难以逾越的门槛,如今,F30不仅将感光度带到了ISO3200的新高,而且二次降噪技术也使得如此高感光度下的噪音能够依然让多数用户接受。这恰恰是富士“自然影像”技术的魅力所在。
  
  操控设计和图像效果
  
  富士FinePix F30的操控设计显然是针对入门级摄影爱好者而设计,该相机将情景拍摄模式与自然光模式设计到了一起,将自动拍摄与短片拍摄分别设计,又将光圈优先、快门优先等手动拍摄模式设计到一个位置,使得高级用户在实际使用时需要进入到菜单中进行选择,这一点对于高级摄影人士来说,反而不如普通的模式拨盘更加便利。在图像质量方面,F30的表现令人满意,该机所使用的1.7英寸600万有效像素的超级CCD,不但在色彩上保持了富士一贯的高饱和度和高锐度的特点,更在暗部细节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而在摩尔纹以及紫边控制能力方面,F30也相对于前一代产品有了不小的进步。所以F30更容易让人们获得理想的曝光效果,减少了用户使用计算机进行调整的几率,使直接出片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总结
  
  作为一款定位大众消费者的机型,其高明之处也完全可以掩盖住一些细小的瑕疵。尤其是不到3000元的价格、小巧的体积、丰富的手动拍摄功能、出色的画质和在最高ISO3200下优秀的噪音控制水平以及迅捷的反应速度等等,都使F30能够绰绰有余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尤其对于那些喜欢纪实摄影和抓拍,又注重综合性价比的摄影爱好者来说,F30确实是袖珍数码相机中值得考虑的机型。
其他文献
秋雨淅沥,干旱的土地早就需要一场透心彻骨的酣畅淋漓,可是,我所有早就晾干了的心事又被再次打湿。  二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干瘪瘦小的女生,正沉默地行走在属于学子的江湖,那时的我“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而那些或读着或写着的文字却让我外表坚硬、内心柔软,二十年后我依然在江湖上行走,却赤手空拳。友人曾经戏谑我:“江湖险恶,带上武器。”我立刻调侃地回应他:“那就带上你做我的保镖。”当然他不可能做我的保镖,我
《搏击》由两张素材合成,它们分别拍摄于山西的碛口和陕西的壶口,两张独立开来的话,虽说有一定的可看性,但总觉得缺乏气度和内涵,经两底合成后效果大为改观。
在这场“全民皆兵”的战“疫”中,全市上下众志成城,高效有序,严防严控,凝聚最广泛的共识,形成了最大的合力,并以無比坚定的信心与疫情展开鏖战。这其中,少不了的是志愿者的身影。从一个个志愿者身上,我们看到了大庆人抗击疫情的无畏勇气;从他们奋战在抗疫前线的一个个瞬间,我们看到了大庆人抗击疫情的坚定信心,春暖花开,阴霾终将散去。
人与自然的融合   托马斯·庚斯博罗被认为是18世纪极具才华的艺术家,他在肖像画上的成就可与当时皇家美术学院的权威雷诺兹相匹敌。庚斯博罗的表现手法率真、自然,他把肖像画和风景画很好的地融为一体,于风景画中画肖像,在肖像画中加上美丽的风景,他的笔触奔放,充满活力,代表作有《蓝衣少年》《令人尊敬的格雷厄姆夫人》《西敦斯夫人》以及《安德鲁斯夫妇像》等。   他和雷诺兹都曾画过当时在英国蜚声剧坛的悲剧
数码影像技术的急剧升温,在很大意义上改变了人们获取影像、展示影像,以及存储和编辑影像的方式。数码相机的迅速普及是这一潮流的始作俑者,摄影发烧友终于可以不为胶卷担心,大拍而特拍。这些拍摄获得的大量数码影像除了在电脑上进行欣赏之外,还可以借助于网络技术在更大范围内与亲戚朋友进行交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照片就过时,不再需要输出照片了。在经过数码影像的新鲜体验之后,我们总会找出一些自己喜欢的照片进行输出
钟南山坐在高铁餐车一角,双眉深锁,面容严峻。其时正疫情初期,84岁的钟南山作为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叮嘱大家没事不要去武汉,但自己却临危受命,独身一人逆行武汉。  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于大年初三随中央指导组奔赴武汉。2月16日夜,张伯礼胆囊炎发作,2月19日凌晨,张伯礼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为了不动摇军心,也不让家人担心,他让医院不用征求家属意见,自己手签了手术同意书。  疫情前张定宇
张佳鑫,双丰局公司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中的一员。卡点值班后不久,张佳鑫被抽调到双丰局公司隔离办,每天通过微信对居家观察人员进行視频访视,定时监测体温,进行心理疏导,讲解医学观察注意事项;不定时微信聊天,了解被观察人居家隔离精神状态。每天为隔离人员所在楼道进行消毒,隔天与环卫工人一起为隔离人员收取生活垃圾、运送生活物资,保证居民在家隔离期间生活不受影响,并将每日早、晚体温登记汇总,反馈至工作群,填写记录
编辑手记  自打1858年12月,法国著名摄影家纳达尔(Nadir)乘坐气球俯瞰巴黎市拍下世界第一张空中照片后,充满刺激与惊奇的空中摄影就成为许多摄影师寻找观察世界的另一个角度。    雅安·阿瑟斯·伯特兰如梦境般的《鸟瞰地球》,让我们发现换个角度看世界,原来是这么美丽。田捷砚的《飞进墨脱》、赵承安的《新疆大地》等等的诸多摄影大师的空中摄影作品无不透露出地球母亲的大气磅礴。    空中摄影也可以乘
防抖是现代相机的一大特点,无论是单反相机还是袖珍数码相机,大多拥有防抖功能,好像没有防抖,功能就有很大的缺陷似的。但是这样也使相机变得更加“娇贵”,毛病也随着增多起来,防抖功能经常不能正常使用,甚至无法正常拍摄。    主要的防抖类型和问题原因    相机防抖功能主要有三类:一类是镜头防抖的;一类是单反相机的机身防抖;一类是袖珍数码相机防抖,三者各有特点,各有短长。出现这类故障的原因多是人为使用不
身居海外的吴钢有关摄影方面的著述不断,近日又出版了《摄影史话》。厚厚的一本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不仅是它的重量,更因为它内容翔实,甚至可以说它填补了国内摄影历史书籍的一些空白,并且纠正了以往一些错误的说法。  这本书其实是一本早期摄影史,论述时间基本是十九世纪,它详细介绍了摄影术发明的过程,沿着技术发展的线路,从尼埃普斯的沥青摄影法、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以及之后发展起来的湿版火棉胶、干版火棉胶、纸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