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热爱虚假信息

来源 :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jin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假信息泛滥成灾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纷纷兴起,帮助人们实现了更加便利的沟通和交流,但同时,也让人们面临一个日益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
  最近两年,社交媒体最发达的美国便让世人领略到了虚假信息的巨大威力。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以“教皇支持唐纳德·特朗普当总统”“希拉里·克林顿秘密为恐怖组织伊斯兰国提供武器”为代表的大量虚假信息一直充斥着美国的各大社交媒体,而美国总统投票日之前最关键的三个月中,来自虚假新闻网站以及极端博客页面的20大虚假信息在脸书上的分享次数超过了870万次,比《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赫芬顿邮报》等主流媒体刊登的20大真实信息的分享次数高出130万次。虽然严格说来,希拉里的失败不能归因于虚假信息的泛滥,但虚假信息的关注度竟超过了真实信息,必然动摇了相当多美国选民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政治进程。
  2017年,网络红人特朗普就任总统之后,社交媒体爆出的大量虚假信息又让这位国家最高领导人头疼不已。比如,“相关人士”很喜欢在推特、脸书上爆料特朗普的“特殊癖好”,他们透露,“特朗普作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领导人,却喜欢通过看电视来了解国内国外动态……每天,特朗普花在电视机旁边的时间多达8个小时,不准别人碰他的电视遥控器,而且,特朗普会边看边骂一些不合其胃口的节目,当他体力不支时,就会暴饮12罐健怡可乐……”。类似的虚假信息只要一经公布,便会迅速被网络转载、分享,最终引发白宫与媒体之间的口水战。
  结果,2017年11月,美国权威英语资料库《柯林斯词典》宣布,“Fake News”(即“虚假信息”)成为美国“2017年度词汇”。美国人感谢特朗普贡献了榜首词汇,因为特朗普就任以来常说媒体的报道是“虚假信息”,导致该词汇的使用率在一年之内猛增了365%。
  背后原因多种多样
  为何虚假信息会备受关注并且泛滥成灾呢?心理学家表示,这种现象的背后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技术原因甚至人们自身的原因。
  首先,网络时代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播的社会门槛,为虚假信息的泛滥提供了便利。虚假信息其实并非社交媒体所衍生的新事物,人类自从有了新闻媒介之后,就懂得利用虚假信息来达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比如,一战期间英国曾对德军残暴行为进行了虚假宣传,借此赢得国民支持,结果由于英国人受骗过一次,他们在二战时反而怀疑媒体对于纳粹大屠杀的报道;又比如,为了以正当的理由迫害犹太人,纳粹德国的报纸和杂志也曾十几年如一日地反复编造刊登抹黑犹太人的文章,煽动德国民众。
  如果说,虚假信息曾经只是某些新闻机构的“专利”,那么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制造和传播假新闻的专业门槛被打破,任何人、任何机构都可能为了某种目的而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在“造假难度”下降的情况下,虚假信息出现井喷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社交媒体的技术特点似乎与虚假信息“天生有缘”。由于社交媒体在传播范围、效率、成本、精准性、互动性、用户吸引度等方面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必然会抢走本应属于后者的任务,所以,实力强大的政治集团会优先选用社交媒体来做政治博弈,发动水军抹黑政治对手,控制舆论,导致大量虚假信息出现。
  同时,社交媒体的商业模式也为虚假信息的产业化提供了契机。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商业模式中,广告商会为消息的每次点击而付费,消息内容发布者则按点击量提成。相对于真实消息,经过策划包装的虚假信息更容易获取用户点击,也就更容易给内容发布者带来收入。所以,“人为制造假新闻——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传播——获取用户点击——赢得广告费”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淘金模式。据英国BBC的报道,马其顿共和国就有一个人口仅5.5万的小镇专门以发布虚假信息谋生,该小镇在美国大选期间曾创建了100多个相关网站来编造假新闻。
  另外,社交媒体的机器算法也缺乏对虚假信息进行筛除的能力。比如,美国大选中虚假信息的猖獗就与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新闻推送”采取的自动化算法有关。FACEBOOK新闻推送本意是针对具体用户的需求而精选优质的高互动内容,其机器算法设计成自动抓取点击率高的信息。然而,新闻推送的信息源既包括权威新闻网站,也包括为了获取点击率而赚钱的“假新闻”网站,在机器算法无法判断信息内容真假的情况下,这种技术反而为虚假信息的大范围传播提供了帮助。
  我们自己也有问题
  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用户自身也是虚假信息泛滥的一个因素。比如,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面对虚假信息时往往不喜欢去求证,而是会迅速地将虚假信息“下载”到大脑记忆中去,因为对于大脑来说,提取最近呈现的材料更加省力,而进一步批判性地分析所见的内容则要麻烦得多了。网络时代,人们每天收到无数信息的轰炸,对这么多信息进行真假评估简直就是大脑的噩梦。所以,大脑不得不偷懒,常常假设信息是真实可靠的,从而避开大量的计算任务。
  即使人們想到去判断信息的真假,但表现得也不够理性。人们在寻求信息的过程中本来就存在偏见,会倾向于相信能够印证自己观点的信息,或者与自己三观相符的信息,久而久之,用户将自身囚禁于信息的“回音室”中——这就是所谓的“回音室效应”。社交网络就很容易为人群划分出各种“回音室”。美国大选期间,不少发布者制造了在FACEBOOK上被分享超过几十万次的虚假信息,他们表示具体做法就是“潜入极端政治狂热分子的‘回音室’,公然发布虚假的故事”。
  那么,我们是否注定难以摆脱虚假信息的影响了?当然不是。心理学家列出了几个避免落入虚假信息陷阱的方法。第一,让大脑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见到信息时立刻对真假进行评估,这招或许可以防止大脑“下载”虚假信息。第二,慎重考虑信息的来源,多看看正规门户网站还有传统媒体怎么说。第三,小心带有真相的谎言。当真实信息和错误信息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的判断力容易下降,但你要尽力从信息中将真相和谎言区分出来。第四,社交媒体本身也要改进技术,尽量屏蔽虚假消息,并让真实信息更容易推送到用户面前。
其他文献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关注的风云人物。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后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这位名臣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文能应试,武能杀人”。他既能舞文弄墨,又能舞枪弄棒,缔造出一支强悍无比的湘军。  读书笨笨的曾国藩  这样一个世所罕见的能臣干吏,竟然被认为是个笨头呆脑的人。野史里面有一则史料,说有一个贼跑到曾国藩家里偷东西,藏在房梁上,准备等他们全家
期刊
从学校中的欺凌现象到职场中的性骚扰,权力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滥用权力的事件近些年来在新闻媒体中频繁被曝光,涉及的人物包括政坛巨星和媒体大腕等,仿佛已经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花边新闻。  人们不禁感到奇怪,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有权力的人做出卑鄙的行为?数十年的研究成果表明,权力持有者的大脑里发生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有权有势的人其心理和生理特征明显不同于一般人,原因要归结于他们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结构
期刊
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見惯的小物件,经过设计师的妙手设计,会突然变得令人赏心悦目,或者会心一笑。本文这些精巧的小设计,都是来自以色列设计师。看着这些趣味横生的设计,我们不得不佩服设计师们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对细节的把握,把生活中一些再简易不过的小物品能够做得生动精妙,既有创意又十分有趣。
期刊
被历史湮没的名人  在伦敦,海格特公墓是最为著名的大型公墓之一。這里埋葬着马克思、法拉第等许多名人。在海格特公墓西边偏僻的一个角落里,有一座大理石墓,墓前躺着一只真实大小的狗雕塑,旁边矗立着一个希腊女神塑像,可以看得出这座墓的主人生前地位显赫。但现在,由于经年风吹日晒,石墓外表斑驳,常春藤长满了石墓周围的空地,显得异常荒芜。石墓上的铭文写着“托马斯·塞耶斯永垂不朽”。  今天,没有多少人知道托马斯
期刊
每个人对自己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有很多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内心真实的性格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都充满了好奇,有的时候自己都读不懂自己。下面这个简单的测试,可以快速测出你的真实性格,快来做这个有趣的测试吧!  你第一眼认为图中的两个字应该是什么词?根据你想到的词,可以测出你性格哦!  A、爱你  别人眼中的你:虽然有时候会给人有独来独往的印象,但实际上的你是很慷慨大方,且是个会
期刊
意大利的水上城市威尼斯,正以每年1毫米的速度不斷下沉,其临近的北亚得里亚海的海平面正以每年1毫米的速度持续上升。
期刊
有些野花虽比不上牡丹的高贵,百合的纯洁,玫瑰的热烈,但它们野蛮生长,在竞相争艳的花丛中同样占有一席之地。野花一点都不“娇气”,能在不毛之地茁壮成长。它们为传粉昆虫提供食物和住所,更有助于维持传粉昆虫的种群数量。  然而,由于人们需要开荒种地、飼养牲畜、修建道路和楼房,越来越多的野生草地被破坏,传粉昆虫的生存也因此受到威胁。只有让我们的花园更加“野生”,保护传粉昆虫赖以生存的环境,才能维持传粉昆虫的
期刊
随着年龄增长,你会发现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呢?不必担心,这是正常现象,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你越来越不需要朋友了。当然了,失去老友的滋味并不好受,但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轨迹,这些改变是必然的。  其实,在成长道路上,失去朋友未尝不是件好事。为何这么说呢?你看了下面的几点原因后,也许就不再害怕长大和失去。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一樣的风景,需要你用心体会。  自我保护  在你懵懂青涩的成长期,已
期刊
大学,是读书人心中的圣殿。为了考上大学,无数学子寒窗苦读,起早贪黑地学习,承受著极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为的就是挤过高考那根独木桥。  可是,上大学真的那么好吗?事实上,四年的大学时光,或许没有让你收获什么知识与能力,反而浪费了你许多的时间和金钱。  没法收获职业技能  可能你会反驳,获得高等教育怎么会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呢?研究表明,有学士学位的人比那些只有高中毕业证书的人工资平均高出73%。这说
期刊
有数据显示,大多数经历过一段重度抑郁症的人,在治愈后的未来一段时间里,有可能会面临抑郁症的再度爆发。但是,我们如何知道这个人是否会再度面临抑郁症的困扰呢?有新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愤怒的面孔异常敏感的话,即注意力偏向于负面情绪的东西,那么要注意了,这个可能是未来抑郁再度爆发的危险因素。  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招募了160位女性参加抑郁症与表情之间关系的研究。其中,有60位女性曾患有抑郁癥,但是在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