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为何?何为器?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j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唯器而已,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无其器,则无其道。”
  ——老子如是说
  “器”者,“量”也,兼容并包。历史的大幕徐徐拉开,一位位大器者缓缓走来:烛之武之器,原谅郑伯,完成成功退秦的重要使命;蔺相如之器,接纳廉颇 ,书写将相和的千古美谈;曹孟德之器,招贤纳士,不计前嫌,镌刻海纳百川的大气胸襟,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这样的个人之大器、器量,何嘗不是胸怀祖国的家国情怀,何尝不是从容洒脱的宇宙人生——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仍不忘国与家,多么难得;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生宦海沉浮,仍能保有“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乐观旷达,多么可贵!这样的一种器,是“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有一种“器”,叫大国之器:西子湖畔的G20峰会,鹭岛厦门的金砖会议,水墨青岛的“上合之合”,古老的中国在现代世界中,依旧响亮发声,为全世界人民谋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之声,中国之大国责任,中国之大国之器。
  器者,皿也。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古老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鼎——立国之重器,政权之象征;但那时,宗法制分封制下的权力只在统治阶级手中;而如今,人民的政权才在人民手中。
  《十九大报告》中,习主席多次谈到对青年的殷切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是担当未来大任的国之栋梁,要想成就保家卫国、造福民生的国之大器,广大青年就必须努力成才成器。因为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惟有心存大器,才能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评点】
  立意精确,例证贴切。文章以“器为何?何为器?”为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开头,明确提出论点,从个人器量过渡到国家的民族的器量,从古人事迹过渡到了现今的社会发展,处处体现了作者写作的立意精确。
  思路清晰,贴近现实。全文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进行描述,由个人情感升华到民族情怀,值得再三阅读回味,其中提到了刚刚被社会广泛学习的《十九大报告》,以青年的角度真实地反映了当代青年人将来成为国家栋梁的决心。
  主旨明确,思想深刻。在众多的学生写作中,最难以提升的就是思想的深刻,很多学生想到的就是个人而忽视集体,想到集体而忽视民族国家。而这篇文章有大角度,大手笔,深刻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高考作文中的重要地位。
  (编辑:李跃)
其他文献
◎高考真题·天津卷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素材视点】  ①“器”,既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演绎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人性五句话  1.我们现在拥有全世界最高的道德期待,但是却拥有不断突破的道德底线。中国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心灵变革,所有的决策都要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我们都一样,既有好的东西也有不好的东西。关键看周围的东西是抑制我们的恶,还是抑制我们的善,而不是你是坏人,我是好人。  ——白岩松  2.如果曾经为别人做过什么,不要事后提醒对方记得你的付出。如果别人曾经出于信任对你分享过他的软弱,不
有两个西班牙人,一个叫布兰科,一个叫奥特加。虽然他们同龄,又是邻居,但家境相差很远。布兰科的父亲是一名富商,而奥特加的父亲是一个摆地摊的小贩。  从小布兰科的父亲就对儿子说:“孩子,长大后你想干什么都行,如果你想当律师,我就让我的私人律师教你;如果你想当演员,我就给你找最好的导演,为你量身打造角色;如果你想当商人,我会将我的经验全部传授给你。”  而奧特加的父亲则对儿子说:“孩子,由于爸爸的能力有
在考场上,一个靓丽夺目的标题能迅速激发起阅卷老师的好奇心,扣住读者心弦,使文章顾盼生姿,起到眉眼传神的作用,也能为作者行文提供一个明确的中心点,所以,“题好一半文”,要闯过高考作文关,使阅卷老师一见心动,甚至“一见钟情”,拟题有举足轻重之功。  那么,一个好的标题应该体现哪些特征呢?拟题还有什么可行适用的技巧吗?我们下面将会逐一细谈。  好的标题要体现一些特征,如:  1.准确鲜明。标题应紧扣文章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字数不少于700字。  【命题解读】  2017年北京卷从几幅照片的画面拍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考场原作】  语言,我们的精神家园  江苏一考生  诗人云:“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细想来,十分恰当。(究竟“恰当”在何处?须稍作点拨,以概述语言的意义,点明主题)  徐霞客的日记中
这是一条田间小路,环着山脚抱着村庄。  泥泞,清新,没有汽油味和车辙;花草蔓生,肆意,没有定期修剪的高格调,随意得就像庆山缩写:你踩过的地方绽几朵红莲,你立的地方喷一株水仙;它是小昆虫的天堂,没有规划植被定期除虫的“厚遇”。  阡陌,是桃花源的宠儿,为世人苦苦寻觅,成了淳朴和大同的象征。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中华农耕文明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阡陌,既是农人耕作必经之路,也是农人的生存
显著特点三: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彰显社会正能量——注重对立意或材料解读的升华  1.完成由“实”到“虚”的升华  如优秀作文《形式与内涵》片段——  上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当时的报纸称其为竹春梅三友图。现今社会中,美人层出不穷,而样貌却越来越同一化。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所专不同,性格南辕北辙,但其感人之处却是一致的:精神气象让人爽朗。古人
正确、鲜明、有针对性的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而要让这个灵魂使人信服,就不能只是空洞地说教,需要有充足的论据来支撑。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文章具有说服力的基础。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都要精挑细选,恰当运用。  除了必要的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即典型恰当的素材,往往更能吸引阅卷者的眼球。  一、素材选择的基本要求  1.素材要典型  选择素材进行论证时,一定要注意素材的典型性。即能够直接
你身边一定有这么一类人,有自己独特的小癖好。来自伦敦的詹姆斯·瓦尔德对此深有感触。他总穿着灰色的西服套装,黑色皮鞋边上露出灰色的羊毛袜,闲下来就看些说明书似的读物,研究削到一半的铅笔结构……  瓦尔德曾是曼彻斯特大学建筑系学生,可是搭建模型太枯燥,于是他中途退学;后来在BBC的商业部找到工作,却还是觉得没意思;最终他找了份市场营销的工作,然后用一周5天的重复工作换回两天独自摆弄小玩意儿的闲暇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