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高年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创设情境,强化学生问题意识,采取多元评价,培养学生逐步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课程标准》中着重提出的“四能”之一,是高年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笔者认为,数学教师有责任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情、生活实际的不同,精心设计教学案,使数学课堂充满挑战性、趣味性,成为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摇篮。
一、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而不是为了情境而情境。在“兴趣”与“思维”之间,教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创设相关的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故事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
巧妙创设故事情境,不仅能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激发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我设计如下了情境:森林动物园举办采摘比赛,白兔队在一块长方形的地里摘苹果,灰兔队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里摘苹果。对于这种采摘方案,两队都不同意,都认为自已采摘的地小,对方采摘的地大,于是就争论不休。这个时候,我问同学们:“到底谁说的对呢?你们能帮帮它们吗?”正因为我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所以大大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问题情境,数学生活密切化。
数学源自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学以致用,能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
3.竞争情境,引发学习动力。
小学生都有好胜的心理,因此通过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集中注意力,为教学所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我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物体表面图形,说:“谁敢和老师来一场涂色比赛?”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结果是老师输了。当他们兴高采烈地欢庆时,我问了一句:“我涂的这么快,怎么会输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关键的问题,“原来图形的面积是有大小的”。在比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起来,积极地思考,关键问题迎刃而解。
二、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看看我们平时的教学,不难发现孩子们往往想多种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但是让孩子们提出不同的问题时,他们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他们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
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有话不敢问,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紧张与自卑。从教师的角度讲,是因为教师为了自己预设的教案而教学。如果学生提出了一些生成性的问题,离自己预设的教案相差太远,就不爱解答,或表情生硬,或置之不理,造成孩子失去提出问题的信心,长此以往,就扼杀了孩子们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甚至根本不去思考问题了,尤其是班级中差生同学。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适时点拨渗透方法,让学生会问。
课堂上我们老师会发现有些孩子能合理的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有的孩子却恰恰相反,孩子们想提出问题,但是不清楚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也是让一线教师头疼的地方,因此,需要老师耐心的点拨,从简单做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要求。教师要积极把握住学生思维的方向,使他们提出的问题集中在课堂教学重难点上,这样既控制了提问的范围,又保证了提出问题的质量。
3.养成学生提问的习惯,让学生爱问。
让学生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并且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逐步搭建这样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尽兴的发挥,把孩子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起来,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不论面对什么样的问题情景,都能够高质量地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三、多元评价,是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点金石
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科学合理又恰当的评价语言,能让孩子们在轻松中学到知识,在快乐中受到教育。
1.教师适时评价,让学生更敢想。
教师从学生课前资料收集,到复习旧知计算积累,再到课堂新授以及巩固练习,反思作业等所有方面,教师都要随时关注学生,每一个微笑,每一个动作,每一句适时的鼓励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如:“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你们做得非常出色”,还有“某某同学表现得太好了,提出的观点特别有价值”等等,教师注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激励赏识,往往使学生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同伴互助评价,让学生更好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关注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通过互相评价,让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反思自己,知道如何改正自已的问题。在孩子们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他们的评价,适时地教给他们一些评价的方法,告诉学生在评价的时候,要本着肯定与希望的原则,在提出建议的时候,要懂得保护同学的自尊,同时提出合理化的建设。要学习他人身上的闪光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3.自我客观评价,让学生更会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逐步被我们所认同,能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行为习惯,评价自已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自已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对他们今后学习数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如果每一节课的课堂总结这个环节,都能让学生争先恐后地自我评价,反思能力不但得到提高,也会增强解决更难问题的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我们老师要有一颗智慧的心和持久的热情,去启迪、去引导,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晓娟.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考试周刊》,2015
[2]王小明.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
【关键词】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课程标准》中着重提出的“四能”之一,是高年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笔者认为,数学教师有责任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情、生活实际的不同,精心设计教学案,使数学课堂充满挑战性、趣味性,成为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摇篮。
一、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而不是为了情境而情境。在“兴趣”与“思维”之间,教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创设相关的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故事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
巧妙创设故事情境,不仅能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激发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我设计如下了情境:森林动物园举办采摘比赛,白兔队在一块长方形的地里摘苹果,灰兔队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里摘苹果。对于这种采摘方案,两队都不同意,都认为自已采摘的地小,对方采摘的地大,于是就争论不休。这个时候,我问同学们:“到底谁说的对呢?你们能帮帮它们吗?”正因为我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所以大大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问题情境,数学生活密切化。
数学源自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学以致用,能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
3.竞争情境,引发学习动力。
小学生都有好胜的心理,因此通过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集中注意力,为教学所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我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物体表面图形,说:“谁敢和老师来一场涂色比赛?”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结果是老师输了。当他们兴高采烈地欢庆时,我问了一句:“我涂的这么快,怎么会输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关键的问题,“原来图形的面积是有大小的”。在比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起来,积极地思考,关键问题迎刃而解。
二、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看看我们平时的教学,不难发现孩子们往往想多种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但是让孩子们提出不同的问题时,他们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他们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
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有话不敢问,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紧张与自卑。从教师的角度讲,是因为教师为了自己预设的教案而教学。如果学生提出了一些生成性的问题,离自己预设的教案相差太远,就不爱解答,或表情生硬,或置之不理,造成孩子失去提出问题的信心,长此以往,就扼杀了孩子们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甚至根本不去思考问题了,尤其是班级中差生同学。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适时点拨渗透方法,让学生会问。
课堂上我们老师会发现有些孩子能合理的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有的孩子却恰恰相反,孩子们想提出问题,但是不清楚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也是让一线教师头疼的地方,因此,需要老师耐心的点拨,从简单做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要求。教师要积极把握住学生思维的方向,使他们提出的问题集中在课堂教学重难点上,这样既控制了提问的范围,又保证了提出问题的质量。
3.养成学生提问的习惯,让学生爱问。
让学生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并且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逐步搭建这样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尽兴的发挥,把孩子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起来,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不论面对什么样的问题情景,都能够高质量地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三、多元评价,是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点金石
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科学合理又恰当的评价语言,能让孩子们在轻松中学到知识,在快乐中受到教育。
1.教师适时评价,让学生更敢想。
教师从学生课前资料收集,到复习旧知计算积累,再到课堂新授以及巩固练习,反思作业等所有方面,教师都要随时关注学生,每一个微笑,每一个动作,每一句适时的鼓励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如:“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你们做得非常出色”,还有“某某同学表现得太好了,提出的观点特别有价值”等等,教师注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激励赏识,往往使学生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同伴互助评价,让学生更好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关注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通过互相评价,让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反思自己,知道如何改正自已的问题。在孩子们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他们的评价,适时地教给他们一些评价的方法,告诉学生在评价的时候,要本着肯定与希望的原则,在提出建议的时候,要懂得保护同学的自尊,同时提出合理化的建设。要学习他人身上的闪光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3.自我客观评价,让学生更会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逐步被我们所认同,能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行为习惯,评价自已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自已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对他们今后学习数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如果每一节课的课堂总结这个环节,都能让学生争先恐后地自我评价,反思能力不但得到提高,也会增强解决更难问题的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我们老师要有一颗智慧的心和持久的热情,去启迪、去引导,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晓娟.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考试周刊》,2015
[2]王小明.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