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的结构与挑战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有旅游课程研究绝大多数是描述性的,尽管内容广泛,但缺少实证调查。本研究在对7位资深旅游教育专家深度访谈以及对在线收集的48份旅游专业教学大纲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旅游课程设计进行了实证性探索研究。研究揭示了目前我国旅游课程设计的主要特征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与旅游产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管理;旅游教育;教学法;课程设计
  近三十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中国旅游教育亦迅速发展,最近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表明,中国的旅游教育机构发展迅速,总数从2001年的1152所增加到2008年的1775所,专业数量从2001年的311个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810个,但是不管是业界还是学术界都认为中国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尚未满足[1]。在学术文献中,针对旅游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得到的共识是:旅游专业数量表面充足与实际旅游人才培养不足,其差距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课程设计问题[2-4]。中国核心旅游专业期刊《旅游学刊》已经连续多年刊发了旅游教育专刊,其中课程设计相关的话题是讨论最为广泛的一个议题,但是这些旅游课程设计的文章多为思辨性的描述文章,尽管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但是缺少扎实的实证调查,所以对中国旅游教育中的课程设计进行探索性的实证研究确有必要。本研究具体探讨中国大学旅游本科课程的内容构成与设计过程;从教育者的角度调查开发旅游本科课程面临的问题;比较中国不同旅游管理本科教学计划,识别中国旅游本科课程在目标、内容与构成方面的异同;为中国旅游本科课程将来的发展提供建议与发展方向。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方法,分两个阶段展开。第一个阶段,为了解旅游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根究中国国家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游教育机构统计报告》,选定61所在2000年前设置旅游学院的大学为研究样本,从这些大学官方网站收集到48份本科教学大纲,根据Ring[5]与吴必虎和黎筱筱[6]的学科分类对48份旅游教学计划进行内容分析。第二个阶段,为理解中国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计过程及面临的问题,对资深旅游教育者进行深度访谈。首先根据国内外文献设计访谈提纲,涉及专业发展历史、课程开设状况、课程评估机制、专业之间的异同、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根据大学旅游本科专业开办的历史、学界认可度及其知名度以及区域分布选择北京、天津、大连、上海、广州、重庆等地区10所大学作为便利抽样的样本。首先通过邮件寄发邀请信给这10所大学的旅游学院院长,邀请他们本人或指派一个合适的人接受大约45分钟的面对面的深度访谈,有7个大学愿意接受访谈。本研究所有受访者均为在旅游领域有十余年教研经验的教授,都参与过或者现在仍直接参与所在学院的课程设计,因此本研究的深度访谈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访谈获得受访者同意后进行了录音。访谈结束后立即对访谈资料进行第一轮的手工编码,把编码的结果与誊录好的访谈文稿发给受访者进行审查,对经过审查的资料进行第二轮的编码作为最终分析使用。深度访谈的同时收集7所大学旅游专业教学计划,旨在比较他们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组成方面的异同。
  二、实证结果
  1. 旅游本科课程的构成与培养目标
  我国旅游本科专业课程的内容构成主要分为三大块——管理课程、旅游课程与会展课程(见表1),其中管理课程是主要部分,所占比例最高。在48个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管理课程所占比例达42.8%,所有6个酒店专业中所占比例达到73.8%,10个会议经济管理专业中所占比例为32.8%。像饭店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管理学、餐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危机管理与财务管理等都归为管理课程。同时,旅游规划、旅行社管理与生态旅游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旅游业方面的,其旅游课程在课程总数中所占比例各为53.7%、34.8% 与 88%。但是即使这些课程在旅游课程名目下,有些仍偏向旅游地理学科,比如旅游规划专业开设的区域旅游规划、城乡旅游规划与计算机扶助旅游制图,生态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生态学、旅游景观生态学与旅游林学等课程。由于中国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所要求开设的核心课程必须开设出,所以管理类课程所在比例就非常高。20世纪90年代国家鼓励发展旅游教育,一些历史、地理、语言、社会学等学院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并促进学院创收纷纷开设旅游专业,尽管专业名称相同,但是他们的师资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这样就使某些专业开设的课程具有明显的原有学科的痕迹。由课程大纲内容分析可以发现会议展览与奖励旅游是中国旅游本科教育中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在所有旅游专业中占课程总数的比例为0—5.6%。
  旅游本科课程培养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沟通技能、服务礼仪与计算机使用,还有少量的学校培养摄影、茶道与自我阅读等能力,但是其他重要的个人技能,比如个人发展、跨文化交流、团队工作与问题解决能力、社会与个人责任方面的知识很少出现在课程计划中。其次,旅游本科课程强调语言能力。不管在中国还是其他很多国家旅游课程中都强调语言能力,绝大部分专业都至少提供一门旅游专业英语课程,有些还提供第二外语作为选修课,种类广泛的语言课程也支持了强调外语的观点:很多大学提供涵盖听说读写至少2个方面的英语课程,有些甚至还把口译作为主要选修课。另外,中国旅游课程对科研方法训练不足。72所院校中只有5所院校提供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三所院校是旅游研究外文文献,其他两所是研究方法与设计,在课程总数的比例为0—1.3%。研究方法课程较低的比例反映了中国旅游本科教育中对科研训练的不足。
  2.旅游专业课程设计过程
  有4位受访者说他们有一定的规定,隔年修改教学计划并且当准备开设新专业或方向的时候或者增删课程的时候需要经过一个组织良好的程序,通常由学院院长与教授组成一个教学委员会,当决定修改专业计划的时候就召开一个会议。有时候,当教师希望开设或取消某一课程的时候,他(她)要提交一个论证报告或申请,并且由教学委员会讨论。教学委员会把会议决议上报给校教学委员会以表明接收了这种修改。另三所大学的受访者说,尽管当他们决定修改教学计划的时候有一定的程序执行,但是往往由院长或教学院长基于他们个人对旅游业发展变化的认识或教学需要进行修改。   对课程设计过程的访谈结果显示,政府与教育者是课程的决策者并且旅游本科课程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业界、在校学生或校友——偶尔参与这个决策过程。只有一个受访者提到他们当开始开设一个新专业高尔夫球管理时试着探寻业界的期望并且与业界人士进行沟通,并且最终从这种沟通中获益良多。因为他们认识到业界对本科生的期望是具有更多的运动管理的知识而不是操作知识,否则基于当前的师资与现有资源他们不可能获得这种认识并且不符合学院既有的教学与研究方向。最终学院考虑到现有的体制与教学资源把业界需要的高尔夫球管理变通为俱乐部管理。三个受访者承认在现有实践下,即使有必要,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很少能够参与课程设计过程。另一个受访者反映,公立大学甚至没有认识到诸如业界和学生也是利益相关者。因为官方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评价准则几乎是纯学术的,旅游专业也无不例外,即使旅游学被认为是一种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并且需要与实践紧密联系。
  3. 旅游本科课程设计面临的问题
  首先,缺少旅游课程评价与总体质量标准。当问到对中国旅游本科课程的评估与质量标准时,受访者说基本上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旅游课程的相关标准。
  其次,师资紧缺,实习机会缺乏。师资紧缺是7位受访者共同反映的问题,由于没有合格的教员,一些想开设的课程没有开出来。另一个例子就是由于师资缺乏,一名讲师一个学期主讲多门课程,即使有些课程脱离了他们的学术专长。对教师学历的高要求也被认为是师资缺乏的一个原因,有些实践课程或管理层次的课程如果由具有业界经验的教师讲授效果可能更好,但是在我国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人通常没有获得较高学历,所以不能在旅游本科教育机构谋取一个教职,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课程质量。由于用人单位喜欢聘用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如果旅游本科生在毕业前没有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那么用人单位的这种偏好就会进一步影响到本科生毕业后的就业。
  最后,学科定位影响课程设计。现在旅游管理是在管理学目录下,制约了旅游学科的发展,因而也影响旅游本科教育以及课程设计。当旅游业在1978年起步的时候当时中国政府决定促进入境旅游的发展以赚取外汇,旅游专业最初设置在经济学目录下。当兴办旅游企业后如何管理旅游与饭店企业的开始出现,因而教育部1998年高校专业目录调整的时候决定把旅游专业设置在管理学目录下以响应这种需要。但是随着中国旅游业在过去十年里的发展,休闲与游憩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部分,与此同时,休闲研究、旅游社会学与旅游人类学逐渐出现在旅游本科课程中,但是考虑到只有2年的主要课程的学习时间,还要留出来半年到一年给实习与论文写作,其实只剩下一年到一年半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如此短的时间造成很多课程无法开设。
  4. 不同高校旅游本科课程设计的比较
  专业培养计划显示,绝大部分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是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与指南制定的。教学计划里面都有相应的运营与管理技能、实务与理论能力方面的类似要求,同样也强调对旅游本科学习打下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知识基础。但是,就期望毕业生担任的职位与职业要求的表述方面,每一个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差异的。比如南方某大学的会展专业预期他们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会展业的规划、营销与公共关系、谈判、经营与收益管理方面的工作。另一个例子是西南某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在培养目标方面也有差异。对旅游管理的专业培养要求是了解营销、文化与旅游业,能够从事调查、制作计划与促销,擅长写作、数理统计与信息工作;酒店管理对学生的要求是了解管理、文化与商业,能够制定计划,胜任服务与宣传工作,擅长外语、信息技术与沟通工作。同时,某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要求他们的学生能够从事定性与定量研究,基本了解国际酒店与旅游业实务,也要求他们的毕业生遵守工作道德规范,这一点在其他的专业目标与要求里面没有发现。东部某师范大学要求他们的毕业生胜任旅游行政与企业管理中的高级职位,同时希望他们的学生能够寻找研究缺口,利用可能的研究方法从事调查并且写出可以汇报的研究结果。
  开设课程方面,我国旅游本科课程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通选课与专业课,尽管在专业课下面可能会有不同的单元,比如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课的比例比通选课大,占到所有课程总数的50%以上。在西南某师范大学与某财经大学,将毕业论文、实习与社会实践单列,而东部某师范大学与南方某大学则包括在专业课单元里面。四个专业计划里面毕业论文大约都占到毕业要求学分的3%~4%,而社会实践所占的比例在每个教学计划里面都不同,从2.5%到8.2%不等。西南某师范大学分配给社会实践的学分是毕业论文的2倍多,某财经大学教学计划分配给实习与实地研究的学分也比毕业论文多。南方某大学在实习与毕业论文分配的学分一样多,东部某师范大学分配给毕业论文的学分比实习的更多(6∶4)。在四学年里面,对毕业学分的要求从155—180个学分。
  旅游本科课程专业课之间的异同。首先,旅游本科主干课程几乎不一样,有些专业把宏观层次的课程,比如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作为他们的专业必修课或专业基础课,但是其他专业把这些课程归为他们的选修课,而有些大学在他们的旅游管理与会展专业都没有提供这两门课。其次,不同专业之间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名单中提供的课程也不一样。最后,同样专业方向下的课程也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就旅游管理涵盖的学科范围来说,旅游本科课程的内容有些类似,并且都强调信息技术与礼仪。
  三、结论与启示
  中国旅游本科课程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资源缺乏与学科地位问题,它需要大学与旅游业之间有紧密的沟通与合作。当前中国的旅游本科课程是现有政策规定与资源的产物,因而这种课程仅仅反映了教育政策的趋向与教育者对外部环境的了解,而不是实际开设效果。目前为止中国学术界对旅游学科的核心知识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对旅游学科核心知识缺少共识可能是旅游课程之间有巨大差异的直接原因,也影响旅游专业培养规格的连贯性。由于中国各地区域差异明显,旅游业的人才需求、教育资源的分配与获得也各有不同,专业之间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能够使专业较好地适应各个区域及专业的具体情况。各具特色的旅游专业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   从文献与上述讨论得出几点启发与建议:政府方面,建议下放课程设计的主导权,给大学自主权设计更灵活的课程来响应旅游业需求与变化;同时要给旅游教育特别是旅游高等教育更多的资源,加大旅游教育的研究投入将会提高旅游教育品质,最终提供给旅游业更优良的人力资源。旅游教育机构方面,建议考虑引入全面质量管理与旅游教育认证;成立旅游教育顾问委员会,推动旅游业对旅游教育的参与,增加旅游教育机构与旅游业密切沟通的机会。旅游产业方面,要考虑平衡社会责任感与生产效率,那些业界知名人士应积极介入旅游教育事业,担当起其社会角色,建立一个好的公司形象。
  参考文献:
  [1] 保继刚,朱峰. 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 30 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 旅游学刊, 2008,23(5):13-17.
  [2] Gu, H., Hobson, P.The dragon is roa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ospitality & event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Education, 2008. 20(1): 20-29.
  [3] Xiao, H.Tourism education in China: past and present[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4(2): 68 - 72.
  [4] Lam, T. , Xiao ,H.Challenges and constraints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education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0. 12(5): 291-295.
  [5] Ring, A., A. Dickinger, K. W?ber, Designing the ideal undergraduate program in tourism[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9. 48(1): 106-121.
  [6] 吴必虎, 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J].旅游学刊.2005,19(s1):9-15.
  [责任编辑:周 杨]
其他文献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大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养更多生力军,是高等教育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迫切要求。  为了推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
期刊
摘 要:在对传统法学教育反思的基础上,模拟法庭教学活动逐渐被各法学院校重视并加以研究,然而模拟法庭教学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本文结合吉林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课程内容设计的实践,探讨了目前模拟法庭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存在的误区、模拟法庭课程内容设计应当具有的思路、特点和应当包括的主要内容,从而将模拟法庭教学向更加深入的层面推进。  关键词:模拟法庭;教学;课程内容;课程化;吉林大学法学院  在
期刊
摘 要:“2013高校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以“变革中的高校教师发展”为主题,与会代表们就“教师发展制度和机构建设”与“教师及其教学发展研究新进展”两个议题展开交流探讨。通过对当前国内外高校教师发展进行现状分析与经验总结,代表们认为高校教师发展机构应避免趋同化,注重特色发展;教师发展者自身素质有待提升;教师发展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变革;教师个人发展应更受到关注。  关键词:高校教师发展;教学发展;机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公共经济学”为例,分析了在MPA教育中如何做好案例教学的几个重要问题。案例教学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它有利于通过解剖学生们所熟知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将专业理论运用到实践的方式和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MPA案例教学环节的选择,要保持与理论教学的彼此照应,突出重点,避免过分强调案例教学的数量,忽视理论教学。要让案例课上得既生动活泼,上出
期刊
摘 要: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型高校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的基本趋势。本文深刻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详细阐述了新型优质本科大学的内涵,提出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建新型优质本科大学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新型优质本科大学;思考  为了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自1999年开始,一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而生。截至
期刊
摘 要:为配合财政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财政学教指委对全国举办财政学类专业的高校和部分用人单位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财政学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呈现良好适应性、课程体系较为完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高、质量评估与监控制度基本形成,财税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成效显著,但同时也存在总学分偏高、课程设置重复、实践教学不足等一些问题。为此,报告提出了适当降低总学分、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生物医学类有机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关于教学团队的构建、教学体系的优化及教学资源的设计与特色等方面的做法与体会。  关键词:生物医学类;有机化学;实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成效  中南大学有机化学课程建设是在原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的有机化学课程的基础上,实现了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突出了理学、工学和医学交叉融合的特色。目前,该课程分为三大类——理工类、生物医学类和矿冶材料
期刊
摘 要: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促进工程教育实践环节创新,构建校内实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解决较大规模学生的创新实践环节问题。通过强化共享平台内涵建设,突破传统单一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思维定势,发挥优势资源的共享效益,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综合实践素质培养和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之在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卓越计划;共享平台;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创
期刊
摘 要:近30年来,对话生成的教学理念对英美高校文学理论的教学影响巨大,体现在教材的编写上,主要表现为在承认理论相对性的情况下,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尽可能客观地呈现多元理论观点,并且给理论对话提供合适的生成情景,为理论创新提供多样的探究途径。在批评实践之中体验理论,在多元和非线性之中生成理论已经成为教材编写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对话生成;文学理论;批评实践;差异  近30年来,在英美高校盛行对话生成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教育改革与实践。西北大学作为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依托综合性大学的文化积淀与学科优势,将文化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统一起来,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达致三足立鼎的效果,为塑造知行合一、灵肉统一的高水平高素质大学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大学;素质教育;三位一体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社会各界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