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儒家文化;青少年;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A)—0012—01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儒家思想对当代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人们的道德规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所倡导的荣辱观、义利观、和谐观等思想观点莫不与儒家思想有关联。笔者就儒家文化与当代青少年养成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仁者爱人”与青少年仁爱精神的培养
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仁”的伦理道德观念,“仁”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爱人”也可以叫“仁爱”,君子学习知识、掌握真理是为了施惠众人,使人民安居乐业,而那些小人之流,所谓习道,不过是为了使用它而已。
今天,青少年要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的“仁爱”道德观,应当从多方面养成爱人、泛爱的道德品质。
其一,要做到自爱。所谓自爱,就是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和尊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能知过必改,懂得“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道理,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够“日三省吾身”,要随时检讨自己的行为。那些放任自流、随心所欲的言行,会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憎恨,这就是一种“不自爱”的表现。一个不自爱的人是很难做到爱公众、爱社会、爱国家的。
其二,要做到他爱。首先要养成爱父母兄长的品德和行为,要发扬儒家“孝悌”文化,深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忘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爱教育自己的师长,爱朝夕相处的同学。
二、“和文化”与青少年和谐人生观的培养
“和文化”认为人际间、国家间、不同群体和阶层间,要以和谐、合作的方式相处,排除纷争和对抗。儒家学派是“和文化”的倡导者和主流学派。
孔子在《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知和而和。”其实孔子认为“和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他提出“温、良、恭、俭、让”思想,倡导“忠恕”之道。今天,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必须教育青少年一代,要弘扬中华民族的“和文化”,使他们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其一,要有和谐的思想观念。当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贫富分化现象,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充满矛盾和冲突。一些青少年心理不平衡,一点小事就会拳脚相加、刀棒飞舞,最终酿成大祸,因此,要从和谐人生观入手,培养青少年的和谐人格。
其二,要有和谐行为习惯。和谐人生观的养成,观念十分重要,但和谐观念不转化为和谐行为是毫无意义的。因而要在实践中培养和谐行为,比如,知道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生活中,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物,就不能强加给别人,让别人去做。
其三,要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青少年要成为“和文化”的传承者、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就必须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参加和谐社区、和谐校园、和谐窗口、青年志愿者服务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参与过程中提升道德境界。
三、诚信文化传统与青少年诚信道德的培养
“诚”与“信”是儒家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子思在《中庸》中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就是说唯有天下最诚实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与潜能。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主张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为信。”
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信”,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立政之基,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立。“信”也是儒家着重提倡的道德内容之一。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诚信道德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社会中诚信失守现象严重,诚信价值面临崩溃。因此,传承传统诚信文化,加强青少年诚信道德教育是当务之急。
其一,青少年诚信道德观念要从小开始培养。诚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给孩子一个道德底线,让他们从小具有基本的是非观念和诚信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要把诚信作为立身、治学、做人之本,树立诚信至上的道德意识。
其二,在学习和生活中规范诚信行为。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教育过程中,让青少年把诚信观念内转化为诚信情感,从“知诚信”到“要诚信”。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遵守诺言、实践诺言,履行对他人的承诺,做一个负责任的人,既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创新精神,又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爱人如己的博大胸怀。
〔中图分类号〕 G41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A)—0012—01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儒家思想对当代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人们的道德规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所倡导的荣辱观、义利观、和谐观等思想观点莫不与儒家思想有关联。笔者就儒家文化与当代青少年养成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仁者爱人”与青少年仁爱精神的培养
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仁”的伦理道德观念,“仁”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爱人”也可以叫“仁爱”,君子学习知识、掌握真理是为了施惠众人,使人民安居乐业,而那些小人之流,所谓习道,不过是为了使用它而已。
今天,青少年要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的“仁爱”道德观,应当从多方面养成爱人、泛爱的道德品质。
其一,要做到自爱。所谓自爱,就是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和尊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能知过必改,懂得“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道理,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够“日三省吾身”,要随时检讨自己的行为。那些放任自流、随心所欲的言行,会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憎恨,这就是一种“不自爱”的表现。一个不自爱的人是很难做到爱公众、爱社会、爱国家的。
其二,要做到他爱。首先要养成爱父母兄长的品德和行为,要发扬儒家“孝悌”文化,深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忘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爱教育自己的师长,爱朝夕相处的同学。
二、“和文化”与青少年和谐人生观的培养
“和文化”认为人际间、国家间、不同群体和阶层间,要以和谐、合作的方式相处,排除纷争和对抗。儒家学派是“和文化”的倡导者和主流学派。
孔子在《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知和而和。”其实孔子认为“和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他提出“温、良、恭、俭、让”思想,倡导“忠恕”之道。今天,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必须教育青少年一代,要弘扬中华民族的“和文化”,使他们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其一,要有和谐的思想观念。当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贫富分化现象,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充满矛盾和冲突。一些青少年心理不平衡,一点小事就会拳脚相加、刀棒飞舞,最终酿成大祸,因此,要从和谐人生观入手,培养青少年的和谐人格。
其二,要有和谐行为习惯。和谐人生观的养成,观念十分重要,但和谐观念不转化为和谐行为是毫无意义的。因而要在实践中培养和谐行为,比如,知道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生活中,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物,就不能强加给别人,让别人去做。
其三,要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青少年要成为“和文化”的传承者、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就必须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参加和谐社区、和谐校园、和谐窗口、青年志愿者服务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参与过程中提升道德境界。
三、诚信文化传统与青少年诚信道德的培养
“诚”与“信”是儒家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子思在《中庸》中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就是说唯有天下最诚实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与潜能。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主张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为信。”
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信”,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立政之基,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立。“信”也是儒家着重提倡的道德内容之一。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诚信道德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社会中诚信失守现象严重,诚信价值面临崩溃。因此,传承传统诚信文化,加强青少年诚信道德教育是当务之急。
其一,青少年诚信道德观念要从小开始培养。诚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给孩子一个道德底线,让他们从小具有基本的是非观念和诚信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要把诚信作为立身、治学、做人之本,树立诚信至上的道德意识。
其二,在学习和生活中规范诚信行为。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教育过程中,让青少年把诚信观念内转化为诚信情感,从“知诚信”到“要诚信”。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遵守诺言、实践诺言,履行对他人的承诺,做一个负责任的人,既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创新精神,又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爱人如己的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