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一答之间,事关如何认识市场、判断公司,甚至是重识自我。答案说出来了,看似都是常识,但同样的问题却又总会被一问,再问。
A
Q 你觉得股市目前哪些行业是值得投资的?
A 3个建议。第一,如果不喜欢市场波动,可以买货币基金。第二,如果能承受市场波动,可以买指数基金。如果不喜欢单一市场的风险或者波动,可以做一个全球化的指数基金配置。第三,如果自己对特定行业和企业有很深刻的理解,并且愿意承担理解错误的后果,可以买个股。如果需要寻求别人在个股上的买卖建议,强烈建议不要买卖个股。
Q 指数基金能成功的内在逻辑是啥?
A 指数基金成功的原因,一是把选股因子尽可能简单化,以市值为主要因子,优胜劣汰,避免搞复杂。二是实现适度分散,单个公司权重都比较有限,能限制单一公司价值毁灭的后果。这两个因素叠加起来,使这种选股方法既简单易行,又有容错能力。这种选股方法运行或者说“回测”一百多年了,证明非常有 效。
Q 现在缴社保好,还是定投沪深300好?
A 缴社保好。
Q 上市不久的公司是不是应该坚决不投?
A 不要买IPO份额,理由通常是热门IPO一定会被高估,这是成立的。但在中国情况又不一样,因为中国IPO是限价发行的。上市以后过一段时间才买,是给自己一个观察期,这个时间长短,应该没有一定之规。而且公司上市情况不一样,有的公司商业还很不成熟就上市(比如腾讯),有的公司商业已经非常成熟才上市(比如阿里巴巴),你说该什么时间去买?所以肯定不是按照一个固定的期限,而是按照自己对公司所经营商业的理 解。
Q 我经历过3次腰斩,前两次通过补仓有效拉低了成本,一个反弹就回本了。但现在我的仓位规模就算是卖房子也没有后备资金补仓了,该怎么办?
A“拉低成本”没有任何意义,你现在手头的钱,和你以前花掉的钱,是互相独立的钱。
Q 投资中最难的事是什么呢?
A 最难的是认知行业和公司。
B
Q 资本市场的波动真的无法预测吗?是否能长期利用市场波动来盈利?
A 预测一只股票明天、下一个小时,或者下一分钟会涨还是会跌,难度很高,当然不否认有人认为能够预测。但是,放在一个更长一点的时间来看(在公司价值不毁灭的情况下),涨多了会跌,跌多了会涨,太贵了会跌,太便宜了会涨,又并不是完全不能“预测”。这到底是“价值投资”还是“把握了市场波动”呢?
Q 为什么大家都感觉经济形势不好,却没有出现失业 潮?
A 经济危机有不同的烈度。比如,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可能分成:增长速度下降—盈利下降—亏损—倒闭。一般来说企业只有到严重亏损或者倒闭才会大量解聘员工。整个社会要有大量企业严重亏损或者倒闭,才会出现大规模的失业。目前的经济状况,还没有到这个地步。
放在人类历史中来看,因为GDP规模扩大,生产效率提升,经济调控水平提升,整个社会承受经济危机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也不容易出现高烈度的危机。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农业占GDP 90%、人类的劳作基本上就是为了吃一口饭的时候,如果经济出现30%的下行波动,人就饿死了;而当食物支出只占居民支出的10%,遇到30%的经济下行波动,大部分家庭只是推迟了买房或者买车计划,这也就是说人类的“安全边际”大大提升了。
调控措施里面最有效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有一个重大背景,就是人类抛弃了金本位。如果人类还是金本位,现在肯定过得非常悲惨。
Q 如果人口出生率长期下降,消费不振,A股会像日本股市一样长期走熊吗?5000点就是20年大顶吗?
A 我不知道股市会涨还是会跌。但不能仅仅看到一些类似变量就把两件不同的事情做简单类比。现在的中国和当年(比如1990年)的日本,你可以看到一些类似的变量,但也要看到更多不同的变量—产业变迁的阶段、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人均GDP、资产价格等。
Q 泡沫必然破灭吗?
A 当然必然破灭。因为破灭了我们才确定它是泡 沫。
Q 企业存在一个客观确定的内在价值吗?还是内在价值在不断发生变化 呢?
A 企业的内在价值肯定是持续变化的。没有任何人能完全准确地判断企业未来的变化,但投资者依然需要去判断,同时做好判断失误的准备,大概就是“模糊的正确”。所谓的“能力圈”,就是投资者可以基于自己持续的积累,建立对于某些资产、企业、行业的认知优势,降低判断失误的概率。巴菲特对某些类型企业的偏好,就着眼于该类型企业经营的变量少,所以判断失误的概率会低一些。
Q 请用咱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解释下竞争优势或者护城河。
A 你干得了,别人干不了;别人干得了,你成本更低;别人干得了,你卖得更贵。
Q 抖音是通过算法优化抢占用户时间,微信自称鼓励用户放下手机去当面沟通,你觉得正确的互联网产品设计理念应该是“套路用户”还是“不欺骗用户”?
A 先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有两个网站,都是一个老板开的,一个叫淘宝,一个叫支付宝。淘宝让用户停留的时间尽可能长,买的东西尽可能多,这没有什么问题,它按“抢占用户时长”的理念来设计是对的。支付宝也想这样干,却怎么都不对,最后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大部分用户使用支付宝,是希望尽快使用完毕走人,所以这个产品按“抢占用户时长“的理念来设计就有问题。
我们再举一个更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上班打卡”的应用也想来抢占用户时长,那它不是疯了?
抖音是内容消费型应用,用户使用它是因为无聊,时间又多,需要杀时间,如果不能抢占用户时长,这个产品就不成立了。而微信更多是一个功能性的产品,需要提高用户的效率,所以抢占用户时长就不能是它的核心理念,如果它按抢占用户时长的理念去设计,可能就错了。
Q 如何看待美团、滴滴出行、共享单车这类互联网公司持续补贴用户但自己迟迟不能盈利的行为?
A 补贴用户是一种市场营销行为。如果用户能够留存,用户最终创造的价值超过补贴额,那么这种营销行为就是有效的,补贴将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公司的市场份额。这种营销比一般的广告、市场投入可能更为有效。补贴不是问题,是否有效才是问题。有些公司看起来不盈利,但可能并不是公司不能盈利,而是在看到补贴持续有效的情况下,公司更喜欢持续扩张市场份额。
Q 腾讯靠广告挣钱,广告属于硬开支,对比之下你怎么看直播这种产品的商业模式,后者会很快遇到天花板吗?
A 卖艺(娱乐)打赏这个商业模式,比广告这个商业模式,在人类历史上要长至少100倍吧。人类在精神消费上有不计较价格或者性价比的倾向。与其像你这样去推理,不如去报表里看看陌陌、YY的单用户付费金额变化。
本文选编自方三文与雪球网友的文字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