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荒岛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中独特的文学成就,不仅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学传统,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多不朽的经典佳作,同时荒岛文学的许多作品都被搬上荧屏,被制作为优秀的影视作品。荒岛文学之所以得到读者广泛的认可与喜爱,与它本身独特的艺术特色具有紧密的关系。本文以西方荒岛小说的艺术特色为研究对象,从西方荒岛文学空间构建特色,以及作品间的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荒岛文学 艺术特色 空间构建 互文关系
提到荒岛文学,人们往往将目光集中于“荒岛”上。很显然,“荒岛”是荒岛文学作者所选定的背景空间,这一空间的构建直接决定着荒岛文学的成败。一方面,荒岛文学的作者将小说中的人物放在荒岛这个具有特殊性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中,自然要以自己的创作意图为依据,来放大荒岛空间所具有的特点,所以空间构建成为了对西方荒岛文学艺术特色进行研究的突破口。另一方面,西方荒岛文学诸多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互文性,对西方荒岛文学作品的互文性做出探索,对于挖掘西方荒岛文学艺术特色的共性具有着重要意义。
一 西方荒岛文学的空间构建特色
1 陌生化特点
陌生化是西方荒岛文学作品空间构建的重要特点。在作品中这种陌生化主要表现为作者有意的选择人们不熟悉的荒岛当做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空间,并且在文本中作者又十分刻意的描述小说中人物对荒岛所具有的陌生感。西方荒岛文学中这种陌生化空间构建特点的直接作用是,通过为小说中人物创造一个未知的领域,来为人物本身丰富而曲折的人生经历进行铺垫。西方荒岛文学作品中有多部小说被评论界规划为儿童文学范畴,如《蓝色的海豚湾》、《荒岛奇遇》、《珊瑚岛》等,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少年儿童,作品讲述了主人公不同寻常的经历,而在此过程中也正是具有陌生化特点的荒岛空间对这些儿童产生着滞留、召唤和吸引的作用,换而言之,具有陌生化特色的荒岛成就了这些儿童特殊的成长历程。荒岛文学空间建构的陌生化不仅能够对主人公发挥牵制和吸引的作用,而且对于小说题旨的表现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陌生化的荒岛空间建构有利于揭示荒岛文学作品的探险主题。如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的作品《荒岛奇遇》讲述了八岁到十四岁的儿童经历的荒岛探险,他们在陌生的荒岛上激战海盗、打猎捕食,最后怀着感概与激动的心情结束了荒岛中的冒险生活;其次,陌生化的荒岛空间建构能够揭示进取拼搏的主体。西方荒岛文学中的《鲁滨逊漂流记》堪称体现这种主体的典范。18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变革对思想,以及文艺领域带来了冲击,而《鲁滨逊漂流记》恰恰与时代气氛吻合。在具有陌生化特点的荒岛空间中,鲁滨逊被丹尼尔·笛福赋予了乐观、坚强、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虽然身在孤岛却没有抱怨与消沉,在他身上求实苦干,以及开拓精神反映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社会对财富进行追求的面貌,而这种进取精神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陌生化荒岛背景的构建与支撑。总之荒岛文学空间构建中的陌生化特色与距离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陌生多于熟悉的空间中,神秘和新奇的感觉被凸现出来,从呼唤作品中人物,以及读者到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2 理想化特点
荒岛文学空间构建方面的理想化特点,主要是指荒岛文学作品的作者有意识的将荒岛塑造为世外桃源,这种社会形态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寻觅的,而荒岛小说则将这种社会形态放置在荒岛空间之上。荒岛文学中理想化的空间构建,首先,体现在原生态与自然环境的优美方面,阳光明媚、海滩绵绵、山谷壮丽、溪流清澈、洞穴神秘、海洋辽阔等都是荒岛空间中自然景色的特点,而这种景色由于与人们接触的自然景观迥异,所以可以体现出无限的瑰丽色彩与神秘感。荒岛文学作家在创作中突出了荒岛中自然风貌,以及地理环境的生态美与宁静美,从而让读者产生心驰神往的情感;其次,荒岛文学空间构建的理想化体现为岛中生活的自由之美。生活的自由,以及行为的自在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最大追求,但是,能够求得这种生活状态的人则是少数,而在荒岛文学所构建的空间中却具有这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孤岛漂流记》中的主人公对自己居住的荒岛给出了这样的评论,“我的目标很明确,我要到在所有海岛中最诱人的那座岛上去……这个岛小,人烟更稀少,但物产却很丰富。我漫步在弯曲狭窄的海边小道上,采摘番石榴、椰子、木瓜和菠萝,从来没有人出来干涉。”这些是作者借主人公之口对荒岛中理想化生活状态的描写,这种描写彰显了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生活理念;再次,荒岛文学空间构建的理想化蕴含了对社会进行批判和对理想社会进行憧憬的题旨。仍旧以《孤岛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汤姆为例,在汤姆看来荒岛的生活与现实的社会已经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汤姆选择在荒岛驻足则表明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否定态度。与批判现实社会伴随的题旨是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汤姆的隐居表明了他自身对现实社会的排斥和恐惧,于是希望找到自由自在、安静且稳定的环境做自己生存的理想空间。汤姆不仅对荒岛上的生活十分怀念,同时也对自己的一句话记忆犹新,“尼尔,你寻觅了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了归宿。”汤姆的这一内心独白表达出了对理想世界的憧憬,而这种理想世界是以荒岛文学中空间构建的理想化特点作为支撑的。
3 抽象化特点
荒岛文学空间构建方面的理想化特点,是指荒岛文学中所构建的空间并非具体的存在,空间构建中的这种抽象化特点意义在于,通过为作品中主人公提供既具有现实性又充满寓意的空间,来促进主人公或者读者开展深刻的哲学思考。说到荒岛文学空间构建的抽象化就必须提到威廉·戈尔丁创作的《蝇王》。《蝇王》这部荒岛小说被称为现代寓言,其原因在于《蝇王》中所设置的荒岛背景既可以说是抽象化空间,又可以说是现实社会的缩影,也可以说是荒诞世界。荒岛文学空间构建的抽象化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体现为能够让作品中主人公的行为体现出寓意化的特点。例如,在书中有一段描写荒岛上的少年杀猪的场景,作者将这一场景描写的血腥残暴且触目惊心,而这种场面的制造者是几个孩子,这一点更能够引起人们的反思。这些孩子在荒岛中已经逐渐失去了理智和人性,嗜血与杀戮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游戏,在缺乏文明束缚下孩子们毫无节制的表现出了兽性行为,而猪的死亡也标示着野蛮将文明完全取代。与《蝇王》这一场景如出一辙的是《海滩》,其中多次出现的血腥场面,这些居民为了逃避现实社会而隐居在荒岛上,为了报复寻找海滩的外来者,他们的贪婪和自私被放大化,以至于他们堕落为罪恶制造者。这两种场景都已经被寓意化,不禁会让读者联想到战争时代的屠杀。另外,空间构建的抽象化不禁能够让主人公行为具有寓意化特点,同时能够体现出作品主题的哲学思辨。无论是《蝇王》还是《海滩》都蕴含着审视人性恶的主旨,只是《蝇王》这一主题更加的突出。那些并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孩子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荒岛中人性逐渐堕落成兽性,这一过程也是童心未泯的体现。而孩子们分为两派则是从哲学层面对人性的善恶进行了思辨。 二 西方荒岛文学的互文关系特色
1 情节创作方面的趋同
情节是小说作品中关键的构成元素,它是作家讲述故事以及表达情感的重要依托。西方荒岛文学的情节构建方面会因为作品的不同而具有不同态势,有些作品情节跌宕起伏,而有些则和缓平静,但是值得强调的是,在众多西方荒岛文学作品中,许多相似情节被放置在不同的作品中,而使情节创作显示出了十分明显的趋同特点。这些趋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物。西方荒岛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许多都来自于外界文明社会;二是失事。西方荒岛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一般都是由于飞机失事、船只失事、族人遭难、个人过失等原因而被滞留在荒岛;三是上岛。在危难之时,荒岛被主人公作为生命寄托之所;四是求生。主人公在上岛之后都会面临取火、淡水、食物、住所等物质基础问题,并且他们在文明社会中使用的一些物品如刀具、衣服、手表、眼镜等都会对主人公的荒岛生活起到重要作用;五是考察。在解决基本的生存所需后,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会对荒岛上的地貌以及生物进行考察;六是制作。为了生存以及应付荒岛恶劣环境,主人公会进行防御工具以及狩猎工具的制作;七是回归。西方荒岛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在经历磨难和困苦之后,会用智慧以及勤劳将荒岛打造为乐园,或者在与荒岛中的敌人做出斗争的过程中,感受到恐惧和邪恶,最终带着眷恋或者痛苦不堪的记忆重新回到人类社会中,并且他们的故事也会传播开来。总之,在西方荒岛文学作品中,围绕主人公所开展的故事情节体现为失事、上岛、求生、考察、制作、回归几个过程,这种趋同的情节展示了荒岛文学互文的存在。
2 人物设置方面的戏仿
人物设置方面的戏仿是西方荒岛文学的互文关系的重要表现。在《蝇王》和《珊瑚岛》两部作品中人物设置方面的戏仿十分明显,其特点不仅体现为对人物名字的重复使用,同时也体现为对人物形象的颠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创作的《蝇王》是荒岛文学作品中语言最犀利、视角最尖锐的一部。戈尔丁在认识到战争对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的双重摧残后,将人性本恶看做灾难根源,所以他将巴兰坦描写的三个少年勇士放在当代世界中,并改写他们的命运与心理,从而让这些孩子在缺乏文明约束下的环境中暴露出邪恶本性。杰克与拉尔夫是《蝇王》和《珊瑚岛》中的共同角色,这两个主人公在两部作品中的共同点体现为都是英国少年,而除此之外的其它方面则存在明显反差。《珊瑚岛》中的杰克英俊、坚强且惹人喜爱,性格平和安静且受过良好教育;拉尔夫则喜爱出海冒险和周游世界,而在《蝇王》中,杰克是唱诗班的领导者且衣着服饰怪异,拉尔夫则具有结实宽阔的肩膀且性情温厚。《珊瑚岛》中的孩子们能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的抗击入侵者,而《蝇王》中的孩子则分裂为以杰克和拉尔夫为首领的两派,并逐渐决裂以致成为死敌。戈尔丁对《珊瑚岛》中的人物进行了戏仿创作出了《蝇王》,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颠覆体现出了戈尔丁所进行的反思。《珊瑚岛》构建了一个世外桃源,而《蝇王》则对这种空间进行了消解,《珊瑚岛》中孩子们的荒岛是色彩斑斓的,而《蝇王》中的荒岛则是血腥和黑暗的,《珊瑚岛》体现了人性向善,而《蝇王》则对人性的恶进行了揭示与描写。荒岛文学中这种对人物设置的戏仿有利于作品的对应解读,这种艺术特色像链条一样将多部荒岛文学进行了串联,既体现出了荒岛文学作者对荒岛文学文本的积累,同时又增加了读者能够获得的信息量,并且作品本身也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感,以及引人深思的意蕴。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荒岛文学空间建构特点的探析可以看出,具有陌生化、理想化以及抽象化特点的荒岛在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空间对小说人物进行着支撑、对主题进行着烘托,是小说主人公以及主题赖以存在的因素。从互文角度来看,西方荒岛文学作品之间的文本具有多元联系,无论是有意互文,还是无意互文都彰显出了西方荒岛文学作品的艺术共性,以及不同作品的特点。总之,荒岛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具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成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荒岛文学所取得的成果也会更加的丰厚。
关键词:荒岛文学 艺术特色 空间构建 互文关系
提到荒岛文学,人们往往将目光集中于“荒岛”上。很显然,“荒岛”是荒岛文学作者所选定的背景空间,这一空间的构建直接决定着荒岛文学的成败。一方面,荒岛文学的作者将小说中的人物放在荒岛这个具有特殊性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中,自然要以自己的创作意图为依据,来放大荒岛空间所具有的特点,所以空间构建成为了对西方荒岛文学艺术特色进行研究的突破口。另一方面,西方荒岛文学诸多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互文性,对西方荒岛文学作品的互文性做出探索,对于挖掘西方荒岛文学艺术特色的共性具有着重要意义。
一 西方荒岛文学的空间构建特色
1 陌生化特点
陌生化是西方荒岛文学作品空间构建的重要特点。在作品中这种陌生化主要表现为作者有意的选择人们不熟悉的荒岛当做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空间,并且在文本中作者又十分刻意的描述小说中人物对荒岛所具有的陌生感。西方荒岛文学中这种陌生化空间构建特点的直接作用是,通过为小说中人物创造一个未知的领域,来为人物本身丰富而曲折的人生经历进行铺垫。西方荒岛文学作品中有多部小说被评论界规划为儿童文学范畴,如《蓝色的海豚湾》、《荒岛奇遇》、《珊瑚岛》等,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少年儿童,作品讲述了主人公不同寻常的经历,而在此过程中也正是具有陌生化特点的荒岛空间对这些儿童产生着滞留、召唤和吸引的作用,换而言之,具有陌生化特色的荒岛成就了这些儿童特殊的成长历程。荒岛文学空间建构的陌生化不仅能够对主人公发挥牵制和吸引的作用,而且对于小说题旨的表现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陌生化的荒岛空间建构有利于揭示荒岛文学作品的探险主题。如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的作品《荒岛奇遇》讲述了八岁到十四岁的儿童经历的荒岛探险,他们在陌生的荒岛上激战海盗、打猎捕食,最后怀着感概与激动的心情结束了荒岛中的冒险生活;其次,陌生化的荒岛空间建构能够揭示进取拼搏的主体。西方荒岛文学中的《鲁滨逊漂流记》堪称体现这种主体的典范。18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变革对思想,以及文艺领域带来了冲击,而《鲁滨逊漂流记》恰恰与时代气氛吻合。在具有陌生化特点的荒岛空间中,鲁滨逊被丹尼尔·笛福赋予了乐观、坚强、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虽然身在孤岛却没有抱怨与消沉,在他身上求实苦干,以及开拓精神反映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社会对财富进行追求的面貌,而这种进取精神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陌生化荒岛背景的构建与支撑。总之荒岛文学空间构建中的陌生化特色与距离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陌生多于熟悉的空间中,神秘和新奇的感觉被凸现出来,从呼唤作品中人物,以及读者到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2 理想化特点
荒岛文学空间构建方面的理想化特点,主要是指荒岛文学作品的作者有意识的将荒岛塑造为世外桃源,这种社会形态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寻觅的,而荒岛小说则将这种社会形态放置在荒岛空间之上。荒岛文学中理想化的空间构建,首先,体现在原生态与自然环境的优美方面,阳光明媚、海滩绵绵、山谷壮丽、溪流清澈、洞穴神秘、海洋辽阔等都是荒岛空间中自然景色的特点,而这种景色由于与人们接触的自然景观迥异,所以可以体现出无限的瑰丽色彩与神秘感。荒岛文学作家在创作中突出了荒岛中自然风貌,以及地理环境的生态美与宁静美,从而让读者产生心驰神往的情感;其次,荒岛文学空间构建的理想化体现为岛中生活的自由之美。生活的自由,以及行为的自在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最大追求,但是,能够求得这种生活状态的人则是少数,而在荒岛文学所构建的空间中却具有这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孤岛漂流记》中的主人公对自己居住的荒岛给出了这样的评论,“我的目标很明确,我要到在所有海岛中最诱人的那座岛上去……这个岛小,人烟更稀少,但物产却很丰富。我漫步在弯曲狭窄的海边小道上,采摘番石榴、椰子、木瓜和菠萝,从来没有人出来干涉。”这些是作者借主人公之口对荒岛中理想化生活状态的描写,这种描写彰显了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生活理念;再次,荒岛文学空间构建的理想化蕴含了对社会进行批判和对理想社会进行憧憬的题旨。仍旧以《孤岛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汤姆为例,在汤姆看来荒岛的生活与现实的社会已经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汤姆选择在荒岛驻足则表明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否定态度。与批判现实社会伴随的题旨是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汤姆的隐居表明了他自身对现实社会的排斥和恐惧,于是希望找到自由自在、安静且稳定的环境做自己生存的理想空间。汤姆不仅对荒岛上的生活十分怀念,同时也对自己的一句话记忆犹新,“尼尔,你寻觅了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了归宿。”汤姆的这一内心独白表达出了对理想世界的憧憬,而这种理想世界是以荒岛文学中空间构建的理想化特点作为支撑的。
3 抽象化特点
荒岛文学空间构建方面的理想化特点,是指荒岛文学中所构建的空间并非具体的存在,空间构建中的这种抽象化特点意义在于,通过为作品中主人公提供既具有现实性又充满寓意的空间,来促进主人公或者读者开展深刻的哲学思考。说到荒岛文学空间构建的抽象化就必须提到威廉·戈尔丁创作的《蝇王》。《蝇王》这部荒岛小说被称为现代寓言,其原因在于《蝇王》中所设置的荒岛背景既可以说是抽象化空间,又可以说是现实社会的缩影,也可以说是荒诞世界。荒岛文学空间构建的抽象化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体现为能够让作品中主人公的行为体现出寓意化的特点。例如,在书中有一段描写荒岛上的少年杀猪的场景,作者将这一场景描写的血腥残暴且触目惊心,而这种场面的制造者是几个孩子,这一点更能够引起人们的反思。这些孩子在荒岛中已经逐渐失去了理智和人性,嗜血与杀戮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游戏,在缺乏文明束缚下孩子们毫无节制的表现出了兽性行为,而猪的死亡也标示着野蛮将文明完全取代。与《蝇王》这一场景如出一辙的是《海滩》,其中多次出现的血腥场面,这些居民为了逃避现实社会而隐居在荒岛上,为了报复寻找海滩的外来者,他们的贪婪和自私被放大化,以至于他们堕落为罪恶制造者。这两种场景都已经被寓意化,不禁会让读者联想到战争时代的屠杀。另外,空间构建的抽象化不禁能够让主人公行为具有寓意化特点,同时能够体现出作品主题的哲学思辨。无论是《蝇王》还是《海滩》都蕴含着审视人性恶的主旨,只是《蝇王》这一主题更加的突出。那些并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孩子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荒岛中人性逐渐堕落成兽性,这一过程也是童心未泯的体现。而孩子们分为两派则是从哲学层面对人性的善恶进行了思辨。 二 西方荒岛文学的互文关系特色
1 情节创作方面的趋同
情节是小说作品中关键的构成元素,它是作家讲述故事以及表达情感的重要依托。西方荒岛文学的情节构建方面会因为作品的不同而具有不同态势,有些作品情节跌宕起伏,而有些则和缓平静,但是值得强调的是,在众多西方荒岛文学作品中,许多相似情节被放置在不同的作品中,而使情节创作显示出了十分明显的趋同特点。这些趋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物。西方荒岛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许多都来自于外界文明社会;二是失事。西方荒岛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一般都是由于飞机失事、船只失事、族人遭难、个人过失等原因而被滞留在荒岛;三是上岛。在危难之时,荒岛被主人公作为生命寄托之所;四是求生。主人公在上岛之后都会面临取火、淡水、食物、住所等物质基础问题,并且他们在文明社会中使用的一些物品如刀具、衣服、手表、眼镜等都会对主人公的荒岛生活起到重要作用;五是考察。在解决基本的生存所需后,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会对荒岛上的地貌以及生物进行考察;六是制作。为了生存以及应付荒岛恶劣环境,主人公会进行防御工具以及狩猎工具的制作;七是回归。西方荒岛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在经历磨难和困苦之后,会用智慧以及勤劳将荒岛打造为乐园,或者在与荒岛中的敌人做出斗争的过程中,感受到恐惧和邪恶,最终带着眷恋或者痛苦不堪的记忆重新回到人类社会中,并且他们的故事也会传播开来。总之,在西方荒岛文学作品中,围绕主人公所开展的故事情节体现为失事、上岛、求生、考察、制作、回归几个过程,这种趋同的情节展示了荒岛文学互文的存在。
2 人物设置方面的戏仿
人物设置方面的戏仿是西方荒岛文学的互文关系的重要表现。在《蝇王》和《珊瑚岛》两部作品中人物设置方面的戏仿十分明显,其特点不仅体现为对人物名字的重复使用,同时也体现为对人物形象的颠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创作的《蝇王》是荒岛文学作品中语言最犀利、视角最尖锐的一部。戈尔丁在认识到战争对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的双重摧残后,将人性本恶看做灾难根源,所以他将巴兰坦描写的三个少年勇士放在当代世界中,并改写他们的命运与心理,从而让这些孩子在缺乏文明约束下的环境中暴露出邪恶本性。杰克与拉尔夫是《蝇王》和《珊瑚岛》中的共同角色,这两个主人公在两部作品中的共同点体现为都是英国少年,而除此之外的其它方面则存在明显反差。《珊瑚岛》中的杰克英俊、坚强且惹人喜爱,性格平和安静且受过良好教育;拉尔夫则喜爱出海冒险和周游世界,而在《蝇王》中,杰克是唱诗班的领导者且衣着服饰怪异,拉尔夫则具有结实宽阔的肩膀且性情温厚。《珊瑚岛》中的孩子们能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的抗击入侵者,而《蝇王》中的孩子则分裂为以杰克和拉尔夫为首领的两派,并逐渐决裂以致成为死敌。戈尔丁对《珊瑚岛》中的人物进行了戏仿创作出了《蝇王》,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颠覆体现出了戈尔丁所进行的反思。《珊瑚岛》构建了一个世外桃源,而《蝇王》则对这种空间进行了消解,《珊瑚岛》中孩子们的荒岛是色彩斑斓的,而《蝇王》中的荒岛则是血腥和黑暗的,《珊瑚岛》体现了人性向善,而《蝇王》则对人性的恶进行了揭示与描写。荒岛文学中这种对人物设置的戏仿有利于作品的对应解读,这种艺术特色像链条一样将多部荒岛文学进行了串联,既体现出了荒岛文学作者对荒岛文学文本的积累,同时又增加了读者能够获得的信息量,并且作品本身也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感,以及引人深思的意蕴。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荒岛文学空间建构特点的探析可以看出,具有陌生化、理想化以及抽象化特点的荒岛在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空间对小说人物进行着支撑、对主题进行着烘托,是小说主人公以及主题赖以存在的因素。从互文角度来看,西方荒岛文学作品之间的文本具有多元联系,无论是有意互文,还是无意互文都彰显出了西方荒岛文学作品的艺术共性,以及不同作品的特点。总之,荒岛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具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成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荒岛文学所取得的成果也会更加的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