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自身功能和价值首先是要为人的发展服务,这是整体主义教育所秉持的一个基本观点。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就体现在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自身素质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育理念 教育心理化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师生人际关系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这样的师生关系和学生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在理念上发生了质的改变,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强调课程的民主化和适应性。这一切正切中了我国教育体制长期以来的积弊。
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他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他甚至还说:“我很快发现不管儿童的社会地位如何,教育问题实际上都是一样的,教育问题不在于传授专门的知识或专门的技能,而在于发展人类的基本能力(人类的基本能力对穷人和富人当然都是一样的)。”
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化”口号的教育家。他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以及教育革新实验中对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尝试,为把教育和教学工作置于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时代。根据裴斯泰洛齐的论述,所谓教育心理学化,首先是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学生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所有的教育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生来具有天赋的、道德的、智慧的和身体的潜能,这种潜能不但有要求不断发展的内在倾向,还有驱动其发展的内心动力。只有认真探索和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裴斯泰洛齐认为,要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他说“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因此,教育者不仅要让儿童接受其教育,还要使他成为教育中的动因。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便逐渐认识到人的理智中的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育者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时机,尽力调动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懂得自己教育自己。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因素,接受、正视学生在以上方面的特点。具体做法可以参考:
一、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能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二、接受学生、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在教学中承认他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个体,把差异当作教育中的一种财富和底蕴,而不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向学生传递出“你是存在的”、“你是唯一的”、“你很重要”等信息,允许他们犯错误,视他们的缺点为成长、发展的生长点,不苛责、不抱怨,对他们始终充满着宽容和期待。
三、学习过程中,更多聚焦学生的努力和态度
教学过程中每一次的表扬或批评,都不能是简单的对与错的判断,而是耐心地分析、细细地引导。他们有权利拒绝老师的劝告和指导,自由选择自己的成长方向。他们不是我们园中的果树,可以不必挂我们理想的果实。
四、对学生学会感知,心怀宽容
接受学生,真正生活在学生中间,去触摸他们真实的心灵,感知这些小生命的烦恼痛苦,体察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感受他们的泪水和汗水。快乐着他们的快乐,痛苦着他们的痛苦。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成长,是同活动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分不开的,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要不断地提升对自己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反思能力与批判能力。教师与学生在各自成为“教”与“学”的主体时,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使自己成为互动对象的客体,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作为,这也就是自我意识中的投射自我(即镜中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对立统一。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育理念 教育心理化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师生人际关系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这样的师生关系和学生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在理念上发生了质的改变,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强调课程的民主化和适应性。这一切正切中了我国教育体制长期以来的积弊。
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他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他甚至还说:“我很快发现不管儿童的社会地位如何,教育问题实际上都是一样的,教育问题不在于传授专门的知识或专门的技能,而在于发展人类的基本能力(人类的基本能力对穷人和富人当然都是一样的)。”
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化”口号的教育家。他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以及教育革新实验中对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尝试,为把教育和教学工作置于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时代。根据裴斯泰洛齐的论述,所谓教育心理学化,首先是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学生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所有的教育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生来具有天赋的、道德的、智慧的和身体的潜能,这种潜能不但有要求不断发展的内在倾向,还有驱动其发展的内心动力。只有认真探索和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裴斯泰洛齐认为,要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他说“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因此,教育者不仅要让儿童接受其教育,还要使他成为教育中的动因。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便逐渐认识到人的理智中的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育者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时机,尽力调动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懂得自己教育自己。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因素,接受、正视学生在以上方面的特点。具体做法可以参考:
一、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能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二、接受学生、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在教学中承认他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个体,把差异当作教育中的一种财富和底蕴,而不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向学生传递出“你是存在的”、“你是唯一的”、“你很重要”等信息,允许他们犯错误,视他们的缺点为成长、发展的生长点,不苛责、不抱怨,对他们始终充满着宽容和期待。
三、学习过程中,更多聚焦学生的努力和态度
教学过程中每一次的表扬或批评,都不能是简单的对与错的判断,而是耐心地分析、细细地引导。他们有权利拒绝老师的劝告和指导,自由选择自己的成长方向。他们不是我们园中的果树,可以不必挂我们理想的果实。
四、对学生学会感知,心怀宽容
接受学生,真正生活在学生中间,去触摸他们真实的心灵,感知这些小生命的烦恼痛苦,体察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感受他们的泪水和汗水。快乐着他们的快乐,痛苦着他们的痛苦。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成长,是同活动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分不开的,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要不断地提升对自己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反思能力与批判能力。教师与学生在各自成为“教”与“学”的主体时,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使自己成为互动对象的客体,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作为,这也就是自我意识中的投射自我(即镜中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对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