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是可以吃的,还是不能吃的,新鲜,总让人由衷地喜爱。它自带一种天然的活力,包含了稀有、珍贵、易逝,让人迷恋的风情万种。
入口之物,不论贵贱,凡新鲜,必有其独特的魅力。刚从树上摘下的水果,比冷库里存放的不知好吃多少倍。孫悟空用法术定住了美艳的七仙女,什么事没干,只为摘桃,可见新鲜的诱惑有多大。
新鲜,其实简单直接。田野里饱满的麦穗,掐下来,用手搓掉皮,塞嘴里,就能嚼出一股清香。用火燎一下,更是美味,那种焦香,比咖啡的余味还浓郁。有一年,我去福建大田,在村里的小饭馆,吃过一次终身难忘的玉米,甜香得嘴巴都要化掉。玉米是从旁边地里掰出来现煮的,我想带些走,一只脚已经踏进了泥泞的玉米地里,却听当地人说,过一天,玉米就不是这个味道了。只得含恨拔腿而去。
新鲜往往从春天开始。在我的记忆中,准确地说,是从香椿芽开始的,干枯了一冬的枝干,突然顶出几撮嫩绿,婴儿胎毛一般喜人。这时,只需像理发师一样,把它剪下来,小心翼翼,洗净,稍微撒上一点盐,阴凉处放上半晌,可以吃出大地回春的喜悦,若再点上几滴香油,绝对是春满人间了。当然,这是头茬香椿芽,二茬三茬就逊色一些,炒鸡蛋还可以,再往后,就只能多放盐,腌成咸菜,等夏天,剁碎拌凉面了。
凉面用新麦磨出的面,和已不新鲜的香椿、萝卜一起,也算吃个新鲜。只是,这种新鲜,在麻酱和蒜泥之间徘徊挣扎,让人隐隐咀嚼出一种青春已逝的惘然。
鱼虾在夏天也格外新鲜。沿海地区,皮皮虾又肥又美,肉甜子多,什么料都不用放,清蒸一下,味如海风拂面。内陆的湖泊、水塘里,小龙虾张牙舞爪地出来了,肉鲜得倔强,麻辣、油焖、蒜蓉都盖不住。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也陆续迎来了最美味的时刻。生活在江阴的诗人庞培常在长江游泳,每游到江中间,他会喝口江水——水真肥。
庞培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他回忆自己小时候,每年春天,都有一周时间,家家户户门窗上挂着刀鱼,一座城市到处都能闻到刀鱼的鲜味。
河鲜里最鲜的其实不是鱼,而是蚌和螺蛳。董克平先生写过《吃鲜儿》,提到他每年春天,都要去江南,体验时令美味。比如扬州,立春时的河蚌最美味,柳绿花红,开始吃螺蛳……
但我并没吃过扬州的河蚌和螺蛳。我小时候,老家县城很少有人吃这两样,总觉得泥气太重。济南倒很流行螺蛳,用大酱炒,加辣椒,入味,是下酒好肴。清明时吃最好,螺蛳肉饱满紧实,正所谓“清明螺,大如鹅”,再往后就逊色些。这两年,以做小龙虾闻名于泉城的泺水居常做,不卖钱,随虾蟹一起送,虽显得身世卑微,却也深受喜爱。
对于河蚌,我是有误解的。读初一那年暑假,我去西关的水坑游泳,老觉得水下有东西硌脚,弯腰一摸,抓上来,是一个河蚌,黑色的壳,拳头大小。那天我抱了一大盆河蚌回家,感觉像抱回一堆元宝。但是后来,家里尝试了各种做法,又是辣炒,又是红烧,总做不好,剩下许多,白白死在了盆子里,被我倒掉了。
我对河蚌的误解,也许和县城的水坑有关系。那时,县城的水坑大多很脏,而且深浅不一,水况复杂,每年都有人会淹死。大人是禁止孩子们去水坑游泳的,但每到夏天,很多水坑都是满满的人,有大人,也有很多孩子。我并不怎么会游泳,只是喜欢浮在水里的感觉。酷热难耐的时候,并不清澈的水坑能给我带来身体的清凉。没有技术,所有的动作都像是挣扎;没有方向,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沉浮。
对那时的我来说,水坑就是我见过的最大的江河湖海,尽管浑浊、凶险,但我愿意置身其中,比起远方未知的风浪,我曾以为水坑更安全,更长久。
对水坑里的我来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不管是可以吃的,还是不可以吃的,都那么新鲜,像八点二十的太阳,尽管从钟表看,时针和分针有些愁眉苦脸。
对世界来说,我也是新鲜的,新鲜到它不忍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