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总结小儿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发病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2008年5月~2008年12月收治小儿手足口病879例,随机抽查120例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患儿中56例为托幼机构患儿,29例有明确手足口病接触史。发病年龄2个月~9岁,平均年龄2.4岁。所有病例均有口腔内疱疹或手足、臀部皮疹等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时间2小时~4天,平均1.4天。经临床诊断和综合治疗后,均获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手足口病可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达到临床痊愈,预后良好。
关键词 手足口病 临床分析 诊治经验
2008年5月~2008年10月收治小儿手足口病患者879例,随机抽查其中12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所选120例患儿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符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2]。120例患儿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1岁12例,1~3岁81例,3~6岁21例,>6岁6例,平均2.4岁;56例为托幼机构患儿;29例有明确手足口病接触史。
临床表现:71例患儿以发热伴皮疹为首发症状,体温37.4~40.2℃,热程1~4天;所有病例均见皮疹或疱疹,分布于手、足、臀、口腔内,初为红色斑丘疹或丘疹、疱疹、周围有红晕,愈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可伴有流涕、咳嗽、厌食、少食、流涎、呕吐、腹泻等症状,部分病例有嗜睡,易哭闹、精神萎靡。
实验室检查:WBC<4×109>/sup>/L 11例,WBC 4~10×109>/sup>/L 68例,WBC>10×109>/sup>/L 41例,L>60%83例,N>60%37例。
治疗方法:均给予抗病毒(利巴韦林或炎琥宁,痰热清)治疗,利巴韦林剂量10mg/(kg·日),炎琥宁注射液5mg/(kg·日),痰热清注射液0.3~0.5ml/(kg·日);发热>3天或(和)WBC>10×109>/sup>/L者加用抗菌药物,如头孢孟多酯、头孢替安、头孢甲肟或马来酸阿奇霉素等;腹泻者给予蒙脱石散剂口服,咳嗽者给予肺热咳喘口服液,复方锌布颗粒等;适当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等;部分重症病例,予应用甘露醇降颅压,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g/kg,分2~3天)冲击治疗。
结 果
全部病例均治愈,病程4~10天,预后良好。
讨 论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内的整个消化道,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经口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增殖。手足口病一般1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等特点。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3~7天,多数病人突然起病。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4个部位,临床上皮疹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瘢的4个特征。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1周内消退。重症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瘫痪等,EV71累及神经系统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1~2岁幼儿发病率最高[3],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脑干损害同时全身炎症反应可引起心肺功能衰竭;10%的肠道病毒71型感染患儿并发肺水肿;此外,还应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实验室诊断,如EV71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EV71病毒或EV71 IgM抗体检测阳性,EV71 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3]。
在鉴别诊断方面,手足口病需注意与风疹、麻疹、水痘、疱疹性口腔炎、疱疹性咽峡炎等相鉴别。手足口病的斑丘疹颇似风疹、麻疹,但手足口病出现的皮疹在疹退后不留色素沉着不脱屑,且耳后和枕后淋巴结很少肿大。疱疹较水痘为小且硬,四肢常被累及。疱疹性口腔炎的疱疹多见于舌、颊黏膜,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多为散发病例,而手足口病多呈流行性。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多见于咽部及扁桃体,而手足口病疱疹多见于舌、颊黏膜。
近来,在我市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仍须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手足口病的预防重在做好小儿卫生保健工作,托幼机构在流行季节应加强相关检查,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治疗期间要注意观察患儿口腔、手、足、体温、神志等变化,及时发现并进行必要治疗及护理,做好隔离、消毒,防止疫情再次暴发流行。
参考文献
1 邹典定.现代儿科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0.
2 衛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的通知,2008,4:30.
3 杨智宏,朱启镕,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组16型的调查.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652.
关键词 手足口病 临床分析 诊治经验
2008年5月~2008年10月收治小儿手足口病患者879例,随机抽查其中12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所选120例患儿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符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2]。120例患儿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1岁12例,1~3岁81例,3~6岁21例,>6岁6例,平均2.4岁;56例为托幼机构患儿;29例有明确手足口病接触史。
临床表现:71例患儿以发热伴皮疹为首发症状,体温37.4~40.2℃,热程1~4天;所有病例均见皮疹或疱疹,分布于手、足、臀、口腔内,初为红色斑丘疹或丘疹、疱疹、周围有红晕,愈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可伴有流涕、咳嗽、厌食、少食、流涎、呕吐、腹泻等症状,部分病例有嗜睡,易哭闹、精神萎靡。
实验室检查:WBC<4×109>/sup>/L 11例,WBC 4~10×109>/sup>/L 68例,WBC>10×109>/sup>/L 41例,L>60%83例,N>60%37例。
治疗方法:均给予抗病毒(利巴韦林或炎琥宁,痰热清)治疗,利巴韦林剂量10mg/(kg·日),炎琥宁注射液5mg/(kg·日),痰热清注射液0.3~0.5ml/(kg·日);发热>3天或(和)WBC>10×109>/sup>/L者加用抗菌药物,如头孢孟多酯、头孢替安、头孢甲肟或马来酸阿奇霉素等;腹泻者给予蒙脱石散剂口服,咳嗽者给予肺热咳喘口服液,复方锌布颗粒等;适当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等;部分重症病例,予应用甘露醇降颅压,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g/kg,分2~3天)冲击治疗。
结 果
全部病例均治愈,病程4~10天,预后良好。
讨 论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内的整个消化道,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经口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增殖。手足口病一般1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等特点。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3~7天,多数病人突然起病。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4个部位,临床上皮疹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瘢的4个特征。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1周内消退。重症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瘫痪等,EV71累及神经系统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1~2岁幼儿发病率最高[3],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脑干损害同时全身炎症反应可引起心肺功能衰竭;10%的肠道病毒71型感染患儿并发肺水肿;此外,还应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实验室诊断,如EV71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EV71病毒或EV71 IgM抗体检测阳性,EV71 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3]。
在鉴别诊断方面,手足口病需注意与风疹、麻疹、水痘、疱疹性口腔炎、疱疹性咽峡炎等相鉴别。手足口病的斑丘疹颇似风疹、麻疹,但手足口病出现的皮疹在疹退后不留色素沉着不脱屑,且耳后和枕后淋巴结很少肿大。疱疹较水痘为小且硬,四肢常被累及。疱疹性口腔炎的疱疹多见于舌、颊黏膜,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多为散发病例,而手足口病多呈流行性。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多见于咽部及扁桃体,而手足口病疱疹多见于舌、颊黏膜。
近来,在我市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仍须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手足口病的预防重在做好小儿卫生保健工作,托幼机构在流行季节应加强相关检查,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治疗期间要注意观察患儿口腔、手、足、体温、神志等变化,及时发现并进行必要治疗及护理,做好隔离、消毒,防止疫情再次暴发流行。
参考文献
1 邹典定.现代儿科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0.
2 衛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的通知,2008,4:30.
3 杨智宏,朱启镕,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组16型的调查.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