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植树问题》为例,采取“一课两上”的不同教学方式,倡导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轻松、愉悦、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又喜欢的问题情境,采用项目化教学及尝试教学策略,适当地加以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情境;信息技术;项目学习;尝试教学
不管是曾经作为学生学习数学,还是现在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教授数学,多年的小学数学课堂经历,让我们积累了很多感悟和思考,不同的教学方式分别有什么优缺点?又适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面对具体的实际情况,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实现最优化教学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我们不断反思。为此,我们倡导因材施教,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也要考虑教师的不同风格、特点,力求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
下面我们以《植树问题》为例,采取“一课两上”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思考、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点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案例1】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究式”教学
教師提出问题:居民小区要在楼前三块草坪的一侧种小树,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帮助设计植树方案。学生可在三种不同情况的塑料泡沫板上插植小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手操作,记录每种不同情况下不同的数学规律,再共同讨论交流,从而领悟所学的知识点。
【案例2】加以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
对于上述《植树问题》,我们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三种不同的情况,启发学生去思考不同情况下该如何去植树。此外,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容量庞大的特点,向学生呈现他们日常生活中其他熟悉的、类似的场景,比如计算“爬楼梯的台阶数”、计算“国庆节阅兵式队列的长度”等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强化记忆知识点,并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促进发散思维的形成。
从上述对于《植树问题》“一课两上”的尝试,让我们对于数学课堂的教学有了一些启发:
一、创设现实情境,明确有意义的探究问题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生动的教学语言、精密的教学设计、巧妙的教学安排、丰富的教学管理等无不闪烁着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的光辉,同样,现实的教学情境创设也是教学艺术性的具体体现。而要想创设能实现目标、又能吸引学生的现实情境,必须抓住问题。只有明确了研究的问题所在,让学生带着要研究的问题,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才能产生研究的欲望与动力。
情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感受。”“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和问题性等原则。创设问题情境有许多方法,比如用已学的知识引出问题情境,“温故而知新”,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复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印象,这既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接触新知识时感到不那么突兀,又能启发学生从已学知识的角度来思考新的问题。还可以构思有趣的问题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活跃他们的大脑,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吸收消化新知识。也可以设置疑问来创设情境,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上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愤”、“悱”的情境,多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树立良好学风,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叫“中国和丹麦的数学课堂”,当时教授的都是扇形及其周长、面积的计算。在中国的课堂上采用的就是传统的讲授法,教师从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扇形用品入手,引出扇形及其周长、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着,学生在椅子上规规矩矩地坐着,整个课堂看起来很规矩但缺乏活力。而与之恰恰相反,在丹麦教师的课堂上,没有课桌椅,学生几人一个小组,用能想到的方式比如身体、手脚等在地上躺着、坐着摆放出扇形;虽然语言不通,老师上课旁边还需要一个随身的中国翻译,但丝毫不影响学生们的热情,整堂课充满了笑声,课后对学生采访,普遍觉得“十分有趣,学的知识印象很深”。在上述丹麦教师的课堂上,采用的就是所谓的“探究学习”的方式,而这种探究式学习远比教师填鸭式教学、直接灌输要有效得多,学生也能从中体验到知识获取的快乐、会享受其中的过程。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不要害怕浪费时间,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予他们自主探究的时间、机会和空间,这将有助于培养他们科学探究、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学习相整合
(一)资源丰富,开拓学生的视野
记得小时候我作为学生上的数学课,老师总是一板板的板书写着,不仅效率低,接触的资源有限,还十分影响教师的身体健康。随着电脑、网络等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数学课的讲授应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容量大的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出发,学生可以浏览大量的信息和材料,激发思维活动,拓展思考问题的角度与广度。
(二)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原本静态、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探究数学规律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如何去思考,从而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享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价值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计算机传递速度快,灵活便捷,互动性强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到学生、学生到教师的双向交流,而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虚拟的网络空间,学生可以在群里留言、提问、交流,同伴之间可以互相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查阅学生的留言,及时回复学生的疑难问题,从而实现了从“点”到“面”的转变,也实现了不仅在学校、课堂同学之间讨论问题、学生向老师提问问题,还可以随时随地只要有任何想法都能找到交流的途径,突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及素养,增强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四)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个性发展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教育亦如此,我们面对的学生各不相同。然而,我们过去的教育,学生面对同一位老师,在同样的課堂上,采用同样的教材,学习同样的内容,完成同样的作业,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特别是一些拔尖、有特长的学生。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存储优势,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喜好、兴趣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时间,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目前,很多大学课程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线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学习需要学习的内容,完成相应的考试;线下由每门课程的导学老师将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告诉学生,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小组任务,而这些线下活动甚至可以选择到户外进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毋庸置疑,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其固有的优点,且能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在数学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教师板书的抄写、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记忆的过程;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让课堂变得更有趣、更形象、更生动。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应该相互结合,各取所长,互为补充,不能一味地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而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变成照读ppt内容或是课件的展示课,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应该适时、适度、适量;也不能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不引入新兴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否则课堂将变得乏味无趣、枯燥单调,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摄取,长此以往易使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四、适当采用项目化教学与学习
所谓项目化教学,就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看作是一个个项目,而学生就是项目的执行者。学生需要用自己以往的经验,通过思考、动手操作,在实际情境中完成项目。在这种项目化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共同参与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和学习长处,给予学生犯错、改正错误的机会,学生能不断地分享交流,建立多维度、有效的、可信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倡导学生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学会批判、学会怀疑,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体悟到古希腊著名学者、数学家赛翁(Theon of Alexandria)的感言:“数学很美。但由于它的语言、记法以及看上去显得奇特的符号,使一些人感到神秘莫测,外行人常把数学设想成受冷酷无情的法则、定理、公式统治着的专制王国,里面充满机械与单调。其实数学是一个充满生气的瑰丽多姿的大千世界,是人类思维开出的灿烂花朵,是思维高原上的一座宏伟殿堂,它永远向每一个人敞开着大门”。
项目化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事实上,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下的功夫远大于单纯的灌输式教学,因为教师既要提前备好课,也需要事先了解、设想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能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指导意见。此外,教师还需要掌握大量的心理学知识,知道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产生半途而废、知难而退等情绪时,该如何去引导,如何去鼓励他们继续完成剩余的项目。这些并非仅有数学专业知识就可以解决的,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知晓他们的性格特点,才能采用正确的引导方式,使得项目化教学顺利进行。同时,在项目化教学完成后,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总结和反馈,帮助他们下一次能做得更好。
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尝试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的特征一般是“先教后学,先讲后练”,这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一种“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的教学后果。尽管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看似效率很高,但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是肤浅的,只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真正地去领悟它,没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知识都会慢慢被遗忘,更不用提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了。因此,我们提倡采用“尝试教学”策略,即“先试后导,先练后讲”,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记得我的初中数学老师在导入新课时,经常采用的就是这种“尝试教学”策略,他会先把新知识的例题换种方式写在黑板上,学生根据之前的预习、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题,然后他会请1-2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解答过程,做对了固然好,做错也无妨,在学生尝试后,对学生尝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从中引出新课的内容。
采用“尝试教学”策略要注意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被动”为“主动”,自己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应该越早培养越好,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大,课堂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那么就需要学生课后能自觉地去学习,按照老师的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而敢于尝试是建立在兴趣、好奇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对一个问题缺乏好奇心,又怎么会愿意去尝试呢?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要害怕他们犯错,学校就是让学生犯错并改正错误的最好的地方。在尝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适度,不能总是打断学生的“尝试”,不能但凡学生出现一点点错误,就马上去指正,而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去尝试,去发现错误,去找寻纠正错误的办法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对《植树问题》教学内容采取同一内容不同教学方式,让我们对关于教学方式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为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两种教学方式该怎样巧妙融合?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要创设轻松、愉悦、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又喜欢的问题情境,采用项目化教学及尝试教学策略,适当地加以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张铁道,吴正宪.团队研修的实践探索——来自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2]常磊.如何备好一堂数学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3]徐斌艳.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学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4]邱学华,张良朋.整体教学策略系列——尝试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注释:
张铁道,吴正宪.团队研修的实践探索——来自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2.
2常磊.如何备好一堂数学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8.
3常磊.如何备好一堂数学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8.
4张铁道,吴正宪.团队研修的实践探索——来自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4.
5Joseph S. Krajcik and Phyllis C. Blumenfeld, Projekt-Based Learning. In: R. Keith Sawyer, TheCo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318.
作者简介:关淦恩(1971-)男,汉族,广东广州人,教导处主任,中共党员,中小一级教师,本科,主要从事教育。
关键词:情境;信息技术;项目学习;尝试教学
不管是曾经作为学生学习数学,还是现在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教授数学,多年的小学数学课堂经历,让我们积累了很多感悟和思考,不同的教学方式分别有什么优缺点?又适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面对具体的实际情况,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实现最优化教学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我们不断反思。为此,我们倡导因材施教,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也要考虑教师的不同风格、特点,力求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
下面我们以《植树问题》为例,采取“一课两上”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思考、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点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案例1】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究式”教学
教師提出问题:居民小区要在楼前三块草坪的一侧种小树,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帮助设计植树方案。学生可在三种不同情况的塑料泡沫板上插植小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手操作,记录每种不同情况下不同的数学规律,再共同讨论交流,从而领悟所学的知识点。
【案例2】加以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
对于上述《植树问题》,我们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三种不同的情况,启发学生去思考不同情况下该如何去植树。此外,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容量庞大的特点,向学生呈现他们日常生活中其他熟悉的、类似的场景,比如计算“爬楼梯的台阶数”、计算“国庆节阅兵式队列的长度”等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强化记忆知识点,并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促进发散思维的形成。
从上述对于《植树问题》“一课两上”的尝试,让我们对于数学课堂的教学有了一些启发:
一、创设现实情境,明确有意义的探究问题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生动的教学语言、精密的教学设计、巧妙的教学安排、丰富的教学管理等无不闪烁着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的光辉,同样,现实的教学情境创设也是教学艺术性的具体体现。而要想创设能实现目标、又能吸引学生的现实情境,必须抓住问题。只有明确了研究的问题所在,让学生带着要研究的问题,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才能产生研究的欲望与动力。
情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感受。”“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和问题性等原则。创设问题情境有许多方法,比如用已学的知识引出问题情境,“温故而知新”,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复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印象,这既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接触新知识时感到不那么突兀,又能启发学生从已学知识的角度来思考新的问题。还可以构思有趣的问题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活跃他们的大脑,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吸收消化新知识。也可以设置疑问来创设情境,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上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愤”、“悱”的情境,多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树立良好学风,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叫“中国和丹麦的数学课堂”,当时教授的都是扇形及其周长、面积的计算。在中国的课堂上采用的就是传统的讲授法,教师从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扇形用品入手,引出扇形及其周长、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着,学生在椅子上规规矩矩地坐着,整个课堂看起来很规矩但缺乏活力。而与之恰恰相反,在丹麦教师的课堂上,没有课桌椅,学生几人一个小组,用能想到的方式比如身体、手脚等在地上躺着、坐着摆放出扇形;虽然语言不通,老师上课旁边还需要一个随身的中国翻译,但丝毫不影响学生们的热情,整堂课充满了笑声,课后对学生采访,普遍觉得“十分有趣,学的知识印象很深”。在上述丹麦教师的课堂上,采用的就是所谓的“探究学习”的方式,而这种探究式学习远比教师填鸭式教学、直接灌输要有效得多,学生也能从中体验到知识获取的快乐、会享受其中的过程。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不要害怕浪费时间,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予他们自主探究的时间、机会和空间,这将有助于培养他们科学探究、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学习相整合
(一)资源丰富,开拓学生的视野
记得小时候我作为学生上的数学课,老师总是一板板的板书写着,不仅效率低,接触的资源有限,还十分影响教师的身体健康。随着电脑、网络等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数学课的讲授应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容量大的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出发,学生可以浏览大量的信息和材料,激发思维活动,拓展思考问题的角度与广度。
(二)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原本静态、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探究数学规律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如何去思考,从而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享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价值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计算机传递速度快,灵活便捷,互动性强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到学生、学生到教师的双向交流,而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虚拟的网络空间,学生可以在群里留言、提问、交流,同伴之间可以互相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查阅学生的留言,及时回复学生的疑难问题,从而实现了从“点”到“面”的转变,也实现了不仅在学校、课堂同学之间讨论问题、学生向老师提问问题,还可以随时随地只要有任何想法都能找到交流的途径,突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及素养,增强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四)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个性发展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教育亦如此,我们面对的学生各不相同。然而,我们过去的教育,学生面对同一位老师,在同样的課堂上,采用同样的教材,学习同样的内容,完成同样的作业,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特别是一些拔尖、有特长的学生。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存储优势,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喜好、兴趣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时间,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目前,很多大学课程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线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学习需要学习的内容,完成相应的考试;线下由每门课程的导学老师将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告诉学生,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小组任务,而这些线下活动甚至可以选择到户外进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毋庸置疑,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其固有的优点,且能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在数学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教师板书的抄写、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记忆的过程;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让课堂变得更有趣、更形象、更生动。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应该相互结合,各取所长,互为补充,不能一味地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而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变成照读ppt内容或是课件的展示课,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应该适时、适度、适量;也不能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不引入新兴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否则课堂将变得乏味无趣、枯燥单调,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摄取,长此以往易使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四、适当采用项目化教学与学习
所谓项目化教学,就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看作是一个个项目,而学生就是项目的执行者。学生需要用自己以往的经验,通过思考、动手操作,在实际情境中完成项目。在这种项目化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共同参与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和学习长处,给予学生犯错、改正错误的机会,学生能不断地分享交流,建立多维度、有效的、可信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倡导学生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学会批判、学会怀疑,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体悟到古希腊著名学者、数学家赛翁(Theon of Alexandria)的感言:“数学很美。但由于它的语言、记法以及看上去显得奇特的符号,使一些人感到神秘莫测,外行人常把数学设想成受冷酷无情的法则、定理、公式统治着的专制王国,里面充满机械与单调。其实数学是一个充满生气的瑰丽多姿的大千世界,是人类思维开出的灿烂花朵,是思维高原上的一座宏伟殿堂,它永远向每一个人敞开着大门”。
项目化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事实上,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下的功夫远大于单纯的灌输式教学,因为教师既要提前备好课,也需要事先了解、设想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能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指导意见。此外,教师还需要掌握大量的心理学知识,知道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产生半途而废、知难而退等情绪时,该如何去引导,如何去鼓励他们继续完成剩余的项目。这些并非仅有数学专业知识就可以解决的,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知晓他们的性格特点,才能采用正确的引导方式,使得项目化教学顺利进行。同时,在项目化教学完成后,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总结和反馈,帮助他们下一次能做得更好。
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尝试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的特征一般是“先教后学,先讲后练”,这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一种“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的教学后果。尽管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看似效率很高,但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是肤浅的,只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真正地去领悟它,没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知识都会慢慢被遗忘,更不用提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了。因此,我们提倡采用“尝试教学”策略,即“先试后导,先练后讲”,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记得我的初中数学老师在导入新课时,经常采用的就是这种“尝试教学”策略,他会先把新知识的例题换种方式写在黑板上,学生根据之前的预习、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题,然后他会请1-2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解答过程,做对了固然好,做错也无妨,在学生尝试后,对学生尝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从中引出新课的内容。
采用“尝试教学”策略要注意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被动”为“主动”,自己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应该越早培养越好,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大,课堂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那么就需要学生课后能自觉地去学习,按照老师的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而敢于尝试是建立在兴趣、好奇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对一个问题缺乏好奇心,又怎么会愿意去尝试呢?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要害怕他们犯错,学校就是让学生犯错并改正错误的最好的地方。在尝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适度,不能总是打断学生的“尝试”,不能但凡学生出现一点点错误,就马上去指正,而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去尝试,去发现错误,去找寻纠正错误的办法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对《植树问题》教学内容采取同一内容不同教学方式,让我们对关于教学方式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为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两种教学方式该怎样巧妙融合?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要创设轻松、愉悦、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又喜欢的问题情境,采用项目化教学及尝试教学策略,适当地加以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张铁道,吴正宪.团队研修的实践探索——来自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2]常磊.如何备好一堂数学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3]徐斌艳.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学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4]邱学华,张良朋.整体教学策略系列——尝试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注释:
张铁道,吴正宪.团队研修的实践探索——来自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2.
2常磊.如何备好一堂数学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8.
3常磊.如何备好一堂数学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8.
4张铁道,吴正宪.团队研修的实践探索——来自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4.
5Joseph S. Krajcik and Phyllis C. Blumenfeld, Projekt-Based Learning. In: R. Keith Sawyer, TheCo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318.
作者简介:关淦恩(1971-)男,汉族,广东广州人,教导处主任,中共党员,中小一级教师,本科,主要从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