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走过了引进国外理论、国外理论中国化、国内训练理论自我创新和调整等阶段。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推理方法,对当前运动训练学某些理论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围绕训练理论研究评述、训练学热点问题研究评述、训练发展的内涵及价值、训练理论研究的反思、训练理论存在问题及训练理论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寻找训练理论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创新训练理论,进而推动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训练理论;研究;评述
引言
近年来,国内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一方面起到了正本清源之目的,另一方面也引导我们对运动训练理论作进一步的思考。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在逐渐向竞技体育理论扩展的同时,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环环相扣的发展结构,其中有前苏联形式主义理论和进化论影响下的体系,也有我国训练界有识之士努力下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训练理论研究对训练实践指导的不足,有些观点确实到了需要推倒重来的地步,这就需要用解构的方法对传统训练理论的一些观点重新进行审视,理清思路,使训练理论更加科学化。本文试图通过对以上问题分析、研究、述评,逐步加深了解目前训练理论的新动向,不断提高人们对运动训练理论的认知水平以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训练理论研究的发展及反思
训练理论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和深化,其研究方法趋于多样性,运动训练用语逐渐走向科学和规范,运动训练学术研究规范基本形成。这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举国体制下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实践直接推动了训练学研究的发展;其次,改革开放后,国外运动训练学研究著作的大量引进,催化了运动训练学的本土化和更新;再次,国内外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动了运动训练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吴贻刚认为:总结国内外训练理论研究的趋势,未来运动训练学科的研究重点趋于微观领域,方法上强调客观与精细化。
运动训练理论的若干争议性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焦点。通过思辨,认为人的认识过程不可能完全建构出客体的真实结构,训练理论理性只是一种“有限理性”,自然会产生争议,而实践理性是唯一具有立法权的训练行为准则。张建华认为:在实践过程中,理论自身的缺陷和在实践中的困窘是产生争议的隐性和显性诱因,化解争议的唯一办法是理论创新。
用建构和解构的思想对我国的运动选材、早期专项化训练、训练周期以及三层次理论体系在训练实践的理论指导方面进行探讨。用思辨的、解构的眼光对已有的理论观点、体系进行重新审视,才能产生新认知、新观点。目前,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
2、训练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现代运动训练研究的热点在于:竞技状态概念的塑造及其相关性质的研究;个体与集体竞技能力结构;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技巧内涵的诊断与甄别;“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的思辨等等。
我們总是奢望有一种概念、理论或学说能够全面清晰地解释丰富多彩的运动训练实践规律与机体在训练作用下复杂的变化机制,往往却适得其反。关于竞技状态性质的研究将突破传统的“一维线性思维模式”代之以“三位系统思维模式”,其内涵的定义应体现在对生理、心理水平与行为水平集合体的描述上,并应伴随评价的客观性;洞察到竞技能力及其结构中个体与集体的相互关系和效应由于会伴随着整个系统的内外部改变而呈现出不确定性和稳定性,且单个个体竞技能力要素的孤立特征和活动总和,并不能反映整体的性质和特征;诊断出与运动技术相关概念运动技能、运动技巧三者之间在内涵上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运动技术乃客观存在,运动技能因人的主观作用由技术而表现,运动技巧是客观和主观的高度集合体,是技术和技能的深层体现。
归纳了“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的理论构建分歧点在于体能与技术关系的认识问题上所引发的如何发展和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并分析指明:两种理论之间并非对立,是训练本身不同方面的不同表现,在指导具体的训练实践方面体现着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对以上运动训练理论的述评研究,我们期待也相信,伴随着新问题的不断提出和发现,运动训练理论争论还将持续下去,也将会有新的实验证据的出现,来证明和支持已有的理论,或创造新的理论。
3、训练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探讨、研究和创新,在短短50余年间使运动训练理论在运动训练学三层次理论体系,项目制胜规律,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理论,运动训练目标与过程,运动训练调控和板块理论,运动训练理论分化与贯通等领域取得的独具特色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推动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
一般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两个层次的论研究体系,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陷与不足日益明显。一般训练理论在力求括适用于全部项目的共同规律时遇到了巨的困难,专项训练理论受到视野的局限而脱狭窄性并难以提高和深化。而项群训练论的建立与完善弥补了运动训练体系的缺与不足。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理论的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填补了现有的竞技能力理论研究集中关注优秀运动员群体特征对个体的空白,选择个体竞技能力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发现了竞技能力的非衡补偿现象及其特征,并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归纳了竞技能力非衡补偿的途径,为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个体化实践应用提供了理论可能,也为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薄弱环节确立针对性的训练方案,使训练达到最优化。板块结构理论认为,准备期可以安排比赛,比赛期也可安排基础训练,甚至可以安排大负荷的力量训练。
4、小结
(1)训练理论研究的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和深化,其研究方法趋于多样性,运动训练用语逐渐走向科学和规范,运动训练学术研究规范基本形成,训练理论不断创新。
(2)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竞技状态概念的塑造及其相关性质的研究;个体与集体竞技能力结构;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技巧内涵的诊断与甄别;“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的思辨等等。
(3)训练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探讨、研究和创新,使运动训练理论在运动训练学三层次理论体系,项目制胜规律,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理论,运动训练理论分化与贯通等领域取得的独具特色的理论研究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另外,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也呈现“精细分化”与“高度贯通”的双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吴贻刚.近30年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述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4):14—17
[2]夏力,熊焰.目前运动训练理论热点问题研究述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1):77—80
[3]邓运龙.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进入了整体质变的转折时期[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40—50
[4]刘晓军.现代运动训练发展的内涵及主要特征[J].陕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9(4):106—108
[5]张洪潭.运动训练理论的基本构成及价值所系[J].体育与科学,2010,31(3):1—8
[6]熊焰,邱江涛,孔祥宁.运动训练理论中几个基本问题甄别[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102—104
[7]李元敬,杨合适,刘鹏鹤.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与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及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3(5):697—700
【关键词】训练理论;研究;评述
引言
近年来,国内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一方面起到了正本清源之目的,另一方面也引导我们对运动训练理论作进一步的思考。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在逐渐向竞技体育理论扩展的同时,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环环相扣的发展结构,其中有前苏联形式主义理论和进化论影响下的体系,也有我国训练界有识之士努力下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训练理论研究对训练实践指导的不足,有些观点确实到了需要推倒重来的地步,这就需要用解构的方法对传统训练理论的一些观点重新进行审视,理清思路,使训练理论更加科学化。本文试图通过对以上问题分析、研究、述评,逐步加深了解目前训练理论的新动向,不断提高人们对运动训练理论的认知水平以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训练理论研究的发展及反思
训练理论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和深化,其研究方法趋于多样性,运动训练用语逐渐走向科学和规范,运动训练学术研究规范基本形成。这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举国体制下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实践直接推动了训练学研究的发展;其次,改革开放后,国外运动训练学研究著作的大量引进,催化了运动训练学的本土化和更新;再次,国内外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动了运动训练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吴贻刚认为:总结国内外训练理论研究的趋势,未来运动训练学科的研究重点趋于微观领域,方法上强调客观与精细化。
运动训练理论的若干争议性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焦点。通过思辨,认为人的认识过程不可能完全建构出客体的真实结构,训练理论理性只是一种“有限理性”,自然会产生争议,而实践理性是唯一具有立法权的训练行为准则。张建华认为:在实践过程中,理论自身的缺陷和在实践中的困窘是产生争议的隐性和显性诱因,化解争议的唯一办法是理论创新。
用建构和解构的思想对我国的运动选材、早期专项化训练、训练周期以及三层次理论体系在训练实践的理论指导方面进行探讨。用思辨的、解构的眼光对已有的理论观点、体系进行重新审视,才能产生新认知、新观点。目前,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
2、训练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现代运动训练研究的热点在于:竞技状态概念的塑造及其相关性质的研究;个体与集体竞技能力结构;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技巧内涵的诊断与甄别;“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的思辨等等。
我們总是奢望有一种概念、理论或学说能够全面清晰地解释丰富多彩的运动训练实践规律与机体在训练作用下复杂的变化机制,往往却适得其反。关于竞技状态性质的研究将突破传统的“一维线性思维模式”代之以“三位系统思维模式”,其内涵的定义应体现在对生理、心理水平与行为水平集合体的描述上,并应伴随评价的客观性;洞察到竞技能力及其结构中个体与集体的相互关系和效应由于会伴随着整个系统的内外部改变而呈现出不确定性和稳定性,且单个个体竞技能力要素的孤立特征和活动总和,并不能反映整体的性质和特征;诊断出与运动技术相关概念运动技能、运动技巧三者之间在内涵上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运动技术乃客观存在,运动技能因人的主观作用由技术而表现,运动技巧是客观和主观的高度集合体,是技术和技能的深层体现。
归纳了“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的理论构建分歧点在于体能与技术关系的认识问题上所引发的如何发展和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并分析指明:两种理论之间并非对立,是训练本身不同方面的不同表现,在指导具体的训练实践方面体现着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对以上运动训练理论的述评研究,我们期待也相信,伴随着新问题的不断提出和发现,运动训练理论争论还将持续下去,也将会有新的实验证据的出现,来证明和支持已有的理论,或创造新的理论。
3、训练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探讨、研究和创新,在短短50余年间使运动训练理论在运动训练学三层次理论体系,项目制胜规律,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理论,运动训练目标与过程,运动训练调控和板块理论,运动训练理论分化与贯通等领域取得的独具特色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推动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
一般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两个层次的论研究体系,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陷与不足日益明显。一般训练理论在力求括适用于全部项目的共同规律时遇到了巨的困难,专项训练理论受到视野的局限而脱狭窄性并难以提高和深化。而项群训练论的建立与完善弥补了运动训练体系的缺与不足。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理论的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填补了现有的竞技能力理论研究集中关注优秀运动员群体特征对个体的空白,选择个体竞技能力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发现了竞技能力的非衡补偿现象及其特征,并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归纳了竞技能力非衡补偿的途径,为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个体化实践应用提供了理论可能,也为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薄弱环节确立针对性的训练方案,使训练达到最优化。板块结构理论认为,准备期可以安排比赛,比赛期也可安排基础训练,甚至可以安排大负荷的力量训练。
4、小结
(1)训练理论研究的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和深化,其研究方法趋于多样性,运动训练用语逐渐走向科学和规范,运动训练学术研究规范基本形成,训练理论不断创新。
(2)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竞技状态概念的塑造及其相关性质的研究;个体与集体竞技能力结构;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技巧内涵的诊断与甄别;“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的思辨等等。
(3)训练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探讨、研究和创新,使运动训练理论在运动训练学三层次理论体系,项目制胜规律,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理论,运动训练理论分化与贯通等领域取得的独具特色的理论研究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另外,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也呈现“精细分化”与“高度贯通”的双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吴贻刚.近30年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述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4):14—17
[2]夏力,熊焰.目前运动训练理论热点问题研究述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1):77—80
[3]邓运龙.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进入了整体质变的转折时期[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40—50
[4]刘晓军.现代运动训练发展的内涵及主要特征[J].陕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9(4):106—108
[5]张洪潭.运动训练理论的基本构成及价值所系[J].体育与科学,2010,31(3):1—8
[6]熊焰,邱江涛,孔祥宁.运动训练理论中几个基本问题甄别[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102—104
[7]李元敬,杨合适,刘鹏鹤.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与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及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3(5):697—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