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行为主义理论在分析学生心理、规范学生行为、建立班级良性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在学生管理中,班主任必须分析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行为,加以正确引导;学校必须改变服务职能,建立有利于激发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化机制;社会必须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家庭必须担负起教育、监护、沟通的职责。多管齐下,因势利导,“强化”学生行为,这样学生管理工作才能真正步入健康、科学、良性化的轨道。
[关键词]:行为主义 学生管理 指导 强化 具体运用
一、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是现代心理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有早期的华生(T·B ·Wotson),后期的赫尔托尔曼和斯金纳(B· F·skinner)等。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华生在1934年提出的,他主张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以“刺激→反应”(简称S→R)公式作为行为解释的原则,他吸收了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的理论,创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理论。后期的斯金纳进一步系统地发展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认为强化行为、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操作行为的后果,强调一次行为的结果对有机体另一次行为有“强化”作用,强化的时间间隔越短,有机体的反应就越快,在延长反应强化间隔的情况下,反应的速度就下降。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学生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一)行为主义理论在分析学生行为的动机上具有指导意义。
特定的社会环境产生特定的行为。二十世纪初,美国等资本主义制度已进入高度垄断阶段,社会各层面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提高生产力,追求最高的剩余价值,维护社会稳定是这个时代的总需求。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哲学思潮,如尼采的生命意志论,柏格森、萨特的“存在主义”等各种思潮又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心理学探索人的行为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维护社会稳定。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规范学生的行为具有指导意义。
职教生的年龄大都在I5一20岁之间,心理学家称这个时期为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这一时期身体发育即将完成,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上接近成熟,对人生、对世界,开始有比较系统和稳定的看法,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需要。他们要求独立思考的意识增强,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还不能得到自由发展;他们的情绪体验增强,但经受不了挫折和打击,容易走上极端;他们容易构想未来,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又往往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这一特定的心理年龄特征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出现巨大反差。同时,这个时期又是可塑期,通过校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引导他们不断进步,逐步走向成熟。因此,掌握他们的行为规律,强化他们的行为,并改变其行为,加强管理与引导就显得必要与迫切。
(三)行为主义理论在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上具有指导意义
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吸收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成果,同时又比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具有许多独到的优势。巴甫洛夫强调刺激对象,而斯金纳则强调刺激物。通俗地讲,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的管理,不论这个月你的工作好与不好,只要你按时上下班(刺激对象),你就可以领到固定的工资;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管理则不同,他更注重物,你做工做的越多,你所得到的工资(刺激物)就越多,而“刺激物”的多少又刺激你下一次行为,如此反复刺激从而强化人的行为。这两种理论在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管理体制,而比较优劣,我们不难发现,经典型条件反射理论在管理中,具有稳定性,也容易产生惰性;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管理中具有可变性,他可以通过“刺激物”的多少来强化人的行为,改变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很显然,面对可塑性很大的职业教育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时,行为主义的理论在学生管理中对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纠正不良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建立良好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指导意义。
三、行为主义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制度“强化”。一个班级工作的好坏,取决于一个班级的班风班纪是否优良,而每个学生都是整个班级的一分子,每个人的行为都可能影响班级形象,并在同学中间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因此规范每个人的行为,做到步调二致,尽可能减少或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就是班级管理的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就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刺激物”,必须时时加以“强化”。
(二)干部“强化”。班干部是班主任管理班级工作的助手,是班主任的“耳朵”、“眼晴”,又是班级工作的“血液”。班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班级工作的好坏。因此,对干部必须及时强化,组成一个多方面的综合管理网络。
(三)自尊“强化”。自尊是学生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没有自尊的人很容易堕落。一个人如果缺少必要的衣食住行等生存条件,那他可能失去自尊去偷去抢,如果缺少必要的安全条件,那他可能为了自尊而去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如失去爱的需要,那他可能会变得冷漠、孤僻而行为举止反常。因此,强化自尊,首先学校必须在生活、安全、博爱等方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环境,而作为班级工作的直接管理者的班主任,更有责任去了解自己教育对象的行为。“强化”学生的自尊,应当以表扬为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赏识教育”,好的行为应及时“强化”,以实现“皮克马利翁效应”,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规范下一次行为打下基础。其次,学校或班级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每位有特长的学生能各展所长,在活动中从而获得别人的尊重。对特长不突出的同学,可通过培养,创造条件让其通过各种活动获得自尊。通过不断地“强化”自尊,引导学生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其三,对约束力不强,经常犯错误的同学要及时运用校纪校规,及时批评教育,使其在充分认识错误之后,产生对自尊的渴望。这种对自尊的渴望就是“强化”其下一次行为的“刺激物”。当下一次行为获得认同后,要及时予以表扬强化,使其能体味到失去自尊与获得自尊的不同感受。当然,惩戒“强化”不可泛用,否则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罗森塔尔”效应。
(四)家庭“强化”。影响学生行为的因素除了学生自我约束和学校管理外,还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职业教育这一学龄的学生虽然很想独立,很想摆脱家庭的影响,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对家庭仍然有着较大的依附性。同时,家庭环境也影响学生的行为。不论每个人的家庭环境如何,每个孩子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对一个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或较差的同学,可以让家庭用减少或增加“刺激物”的方法,强化孩子的行为;一个文化背景深厚的家庭,家族的某种精神力量也往往潜移默化的“强化”着后人的上进.
总之,在学生管理中,班主任必须分析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行为,加以正确引导;学校必须改变服务职能,建立有利于激发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化机制;社会必须建立一套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家庭必须担负起教育、监护、沟通的职责,多管齐下,因势利导,“强化”学生行为,这样学生管理工作才能真正步入健康、科学、良性化的轨道。
[关键词]:行为主义 学生管理 指导 强化 具体运用
一、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是现代心理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有早期的华生(T·B ·Wotson),后期的赫尔托尔曼和斯金纳(B· F·skinner)等。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华生在1934年提出的,他主张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以“刺激→反应”(简称S→R)公式作为行为解释的原则,他吸收了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的理论,创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理论。后期的斯金纳进一步系统地发展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认为强化行为、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操作行为的后果,强调一次行为的结果对有机体另一次行为有“强化”作用,强化的时间间隔越短,有机体的反应就越快,在延长反应强化间隔的情况下,反应的速度就下降。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学生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一)行为主义理论在分析学生行为的动机上具有指导意义。
特定的社会环境产生特定的行为。二十世纪初,美国等资本主义制度已进入高度垄断阶段,社会各层面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提高生产力,追求最高的剩余价值,维护社会稳定是这个时代的总需求。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哲学思潮,如尼采的生命意志论,柏格森、萨特的“存在主义”等各种思潮又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心理学探索人的行为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维护社会稳定。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规范学生的行为具有指导意义。
职教生的年龄大都在I5一20岁之间,心理学家称这个时期为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这一时期身体发育即将完成,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上接近成熟,对人生、对世界,开始有比较系统和稳定的看法,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需要。他们要求独立思考的意识增强,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还不能得到自由发展;他们的情绪体验增强,但经受不了挫折和打击,容易走上极端;他们容易构想未来,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又往往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这一特定的心理年龄特征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出现巨大反差。同时,这个时期又是可塑期,通过校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引导他们不断进步,逐步走向成熟。因此,掌握他们的行为规律,强化他们的行为,并改变其行为,加强管理与引导就显得必要与迫切。
(三)行为主义理论在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上具有指导意义
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吸收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成果,同时又比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具有许多独到的优势。巴甫洛夫强调刺激对象,而斯金纳则强调刺激物。通俗地讲,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的管理,不论这个月你的工作好与不好,只要你按时上下班(刺激对象),你就可以领到固定的工资;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管理则不同,他更注重物,你做工做的越多,你所得到的工资(刺激物)就越多,而“刺激物”的多少又刺激你下一次行为,如此反复刺激从而强化人的行为。这两种理论在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管理体制,而比较优劣,我们不难发现,经典型条件反射理论在管理中,具有稳定性,也容易产生惰性;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管理中具有可变性,他可以通过“刺激物”的多少来强化人的行为,改变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很显然,面对可塑性很大的职业教育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时,行为主义的理论在学生管理中对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纠正不良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建立良好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指导意义。
三、行为主义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制度“强化”。一个班级工作的好坏,取决于一个班级的班风班纪是否优良,而每个学生都是整个班级的一分子,每个人的行为都可能影响班级形象,并在同学中间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因此规范每个人的行为,做到步调二致,尽可能减少或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就是班级管理的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就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刺激物”,必须时时加以“强化”。
(二)干部“强化”。班干部是班主任管理班级工作的助手,是班主任的“耳朵”、“眼晴”,又是班级工作的“血液”。班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班级工作的好坏。因此,对干部必须及时强化,组成一个多方面的综合管理网络。
(三)自尊“强化”。自尊是学生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没有自尊的人很容易堕落。一个人如果缺少必要的衣食住行等生存条件,那他可能失去自尊去偷去抢,如果缺少必要的安全条件,那他可能为了自尊而去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如失去爱的需要,那他可能会变得冷漠、孤僻而行为举止反常。因此,强化自尊,首先学校必须在生活、安全、博爱等方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环境,而作为班级工作的直接管理者的班主任,更有责任去了解自己教育对象的行为。“强化”学生的自尊,应当以表扬为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赏识教育”,好的行为应及时“强化”,以实现“皮克马利翁效应”,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规范下一次行为打下基础。其次,学校或班级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每位有特长的学生能各展所长,在活动中从而获得别人的尊重。对特长不突出的同学,可通过培养,创造条件让其通过各种活动获得自尊。通过不断地“强化”自尊,引导学生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其三,对约束力不强,经常犯错误的同学要及时运用校纪校规,及时批评教育,使其在充分认识错误之后,产生对自尊的渴望。这种对自尊的渴望就是“强化”其下一次行为的“刺激物”。当下一次行为获得认同后,要及时予以表扬强化,使其能体味到失去自尊与获得自尊的不同感受。当然,惩戒“强化”不可泛用,否则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罗森塔尔”效应。
(四)家庭“强化”。影响学生行为的因素除了学生自我约束和学校管理外,还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职业教育这一学龄的学生虽然很想独立,很想摆脱家庭的影响,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对家庭仍然有着较大的依附性。同时,家庭环境也影响学生的行为。不论每个人的家庭环境如何,每个孩子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对一个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或较差的同学,可以让家庭用减少或增加“刺激物”的方法,强化孩子的行为;一个文化背景深厚的家庭,家族的某种精神力量也往往潜移默化的“强化”着后人的上进.
总之,在学生管理中,班主任必须分析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行为,加以正确引导;学校必须改变服务职能,建立有利于激发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化机制;社会必须建立一套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家庭必须担负起教育、监护、沟通的职责,多管齐下,因势利导,“强化”学生行为,这样学生管理工作才能真正步入健康、科学、良性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