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本杂志上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小学二年级上学期数学课本上有一道思考题: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有3棵,该怎样种?小昱做不出来,就问大学毕业的爸爸和妈妈。一家三口共同苦战一个多小时,还是“了无战果”。妈妈下“命令”了,看答案吧!看完答案后,小昱说:如果不看答案,爸爸也一定能做出来。
其实,如果不看答案,爸爸不见得能做出来。当时,不知为什么,爸爸没有向女儿承认。晚上爸爸躺在床上,联想到一个美国家庭的故事:小约翰请爸爸制作一只风筝,爸爸挤时间整整做了一天,但风筝却不能飞上天去,最后爸爸向小约翰摊摊手说:“爸爸的确不会,但爸爸希望你能会。”后来爸爸买来很多只风筝,让小约翰课余拆开再装上,装上再拆开……一个月后,小约翰已经能很自如地为小伙伴们制作各式各样的能够飞上天去的风筝了。
想到此,这位爸爸翻身起床,在一页白纸上写下:“小昱:昨天那道题,爸爸若是不看答案,的确不会,但我相信你以后能超过爸爸。”然后把这张字条夹在女儿的数学课本里。
我为这位爸爸睿智的做法感到欣慰,他真正领会了“爸爸的确不会,但爸爸希望你能会”这句话的真谛,点燃了孩子求知欲的“圣火”。自己不懂就坦率承认,激励孩子去超越父母,这是珍贵无比的。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而教师回答不出来,这种“卡脖”情况本属正常,有的教师却不敢放下架子,不懂装懂,回答学生要么含糊其词,要么借故推辞,这实际上是一种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不思进取的做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一些教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教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基本上没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即便有了这样的机会,且提出了较有价值的问题,但可能会因为打乱了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教师往往一句“很好,请坐”打发了事。
曾有一个经典故事:一位教师在黑板上写错了一个字,被学生发现指出后,这位教师灵机一动,说:难道老师不知道这个字怎么写吗?这是老师故意写错,来考验同学们的!这样的处理方式,的确维护了教师的面子,却给人留下虚伪的印象,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危机甚至是人格的怀疑。作为教师,在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时,重要的是要平等诚实,遇到不会的问题,应大方地告诉学生:“你提的问题老师现在也不是很明白,不能给你满意的答案。课后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直到弄明白为止。”不用担心这样会让学生看轻你,相反学生会感谢你的诚实和热忱,会为自己能提出老师无法回答的问题而高兴,会在课后努力查阅资料和老师交流。这才是富有时代魅力的教育和学习。
特级教师于漪教授《木兰辞》时,一位学生问:“中国的妇女什么时候开始裹小脚?”这把于老师给问住了,谁会想到从木兰从军竟会牵出妇女缠足的问题呢?于老师如实地说:“这个问题老师也不知道,课后请同学们帮老师一起解决,好吗?”课后,于老师立即查阅资料,方从《陔余从考》中查到了“弓足”的说法,知道中国妇女早在五代便有裹足之事。于是她在下一堂课上回答了这一问题,学生为她的求知精神所感动,其人格魅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学生能够问倒老师,能够想到课文写不到的地方,这种创造思维正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别小看了年幼的学生,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他们的创造性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得多。作为教师,我们应视学生为共同学习的伙伴,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枣庄,277100)
编辑 / 于 洪 终校 / 何 妍
小学二年级上学期数学课本上有一道思考题: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有3棵,该怎样种?小昱做不出来,就问大学毕业的爸爸和妈妈。一家三口共同苦战一个多小时,还是“了无战果”。妈妈下“命令”了,看答案吧!看完答案后,小昱说:如果不看答案,爸爸也一定能做出来。
其实,如果不看答案,爸爸不见得能做出来。当时,不知为什么,爸爸没有向女儿承认。晚上爸爸躺在床上,联想到一个美国家庭的故事:小约翰请爸爸制作一只风筝,爸爸挤时间整整做了一天,但风筝却不能飞上天去,最后爸爸向小约翰摊摊手说:“爸爸的确不会,但爸爸希望你能会。”后来爸爸买来很多只风筝,让小约翰课余拆开再装上,装上再拆开……一个月后,小约翰已经能很自如地为小伙伴们制作各式各样的能够飞上天去的风筝了。
想到此,这位爸爸翻身起床,在一页白纸上写下:“小昱:昨天那道题,爸爸若是不看答案,的确不会,但我相信你以后能超过爸爸。”然后把这张字条夹在女儿的数学课本里。
我为这位爸爸睿智的做法感到欣慰,他真正领会了“爸爸的确不会,但爸爸希望你能会”这句话的真谛,点燃了孩子求知欲的“圣火”。自己不懂就坦率承认,激励孩子去超越父母,这是珍贵无比的。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而教师回答不出来,这种“卡脖”情况本属正常,有的教师却不敢放下架子,不懂装懂,回答学生要么含糊其词,要么借故推辞,这实际上是一种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不思进取的做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一些教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教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基本上没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即便有了这样的机会,且提出了较有价值的问题,但可能会因为打乱了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教师往往一句“很好,请坐”打发了事。
曾有一个经典故事:一位教师在黑板上写错了一个字,被学生发现指出后,这位教师灵机一动,说:难道老师不知道这个字怎么写吗?这是老师故意写错,来考验同学们的!这样的处理方式,的确维护了教师的面子,却给人留下虚伪的印象,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危机甚至是人格的怀疑。作为教师,在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时,重要的是要平等诚实,遇到不会的问题,应大方地告诉学生:“你提的问题老师现在也不是很明白,不能给你满意的答案。课后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直到弄明白为止。”不用担心这样会让学生看轻你,相反学生会感谢你的诚实和热忱,会为自己能提出老师无法回答的问题而高兴,会在课后努力查阅资料和老师交流。这才是富有时代魅力的教育和学习。
特级教师于漪教授《木兰辞》时,一位学生问:“中国的妇女什么时候开始裹小脚?”这把于老师给问住了,谁会想到从木兰从军竟会牵出妇女缠足的问题呢?于老师如实地说:“这个问题老师也不知道,课后请同学们帮老师一起解决,好吗?”课后,于老师立即查阅资料,方从《陔余从考》中查到了“弓足”的说法,知道中国妇女早在五代便有裹足之事。于是她在下一堂课上回答了这一问题,学生为她的求知精神所感动,其人格魅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学生能够问倒老师,能够想到课文写不到的地方,这种创造思维正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别小看了年幼的学生,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他们的创造性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得多。作为教师,我们应视学生为共同学习的伙伴,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枣庄,277100)
编辑 / 于 洪 终校 / 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