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建华简介
1953年出生,197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文工团任演员。1976年进入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任配音演员兼译制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曾参加上千部(集)电影、电视片的译制创作。其中在700部(集)以上的译制片中任主配或译制导演。
主要作品有《追捕》《远山的呼唤》《卡桑德拉大桥》《情暖童心》《莫斯科之恋》《昏迷》《无头骑士》《茜茜公主》《国际女郎》《魂断蓝桥》《真实的谎言》《廊桥遗梦》《诺丁山》等。
她担任主创的8部译制片曾获“金鸡奖”及“政府奖”,如《亡命天涯》《追捕》等。
曾获上海青年艺术十佳称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学会奖”,“我最喜爱的女配音演员”称号。
记者印象:明媚女儿心
丁建华这个名字,是伴随着一连串的外国经典影片进入我视线的,我喜欢她配音的《魂断蓝桥》和《廊桥遗梦》等译制片,那种女性内心的独特感觉,纤细的情感变化,难以言表的默默情怀,都被她准确地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女人的心,像夏日里那薄薄的蝉翼,空气中些许轻微的震颤,都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又如含苞的花蕊,吸吮滴滴雨露。点点滋润,便会敞开心扉,泪盈盈地向着太阳绽放。女人的心,脆弱时如暗夜中的小星,一朵小小的乌云都能将它遮蔽;坚韧时又如万年苍松,风霜雨雪也不能将它摧毁。女人的心是最最敏感的琴弦,哪怕是情感的微风悄然掠过,都会引起心灵的风暴,心海的涨潮……
而那些世界经典影片中的女人,如《追捕》中执著的真由美、《茜茜公主》中可爱的茜茜、《魂断蓝桥》中“唯有泪千行”的玛拉、《廊桥遗梦》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弗朗西斯卡……无一不是这种用情感拨动心弦、用灵魂承接雨露的女人。那样的心境,那样的故事,那样的对白,全是从丁建华的口中道出。战栗着,激情着,她与角色已融为一体,使我们在观影时几乎忘记了配音的存在,还以为那流畅的中文就是那些角色的原声呢!
那么,作为一名配音演员,丁建华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这个躲在声音背后的女人又有着怎样的一番人生经历呢?
“七一”前夕,丁建华来到天津,在那样两场感天动地的演出中,她褪去了华丽柔美的音色,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蓝布衫,红围巾,大义凛然,气壮山河!此刻,她是革命烈士杨开慧,是女英雄赵一曼,是写下《铁窗摇篮曲》的烈士赵云霄……
那晚,当她用颤抖的声音道出:“亲爱的一弟,以前我是一个弱者,现在仍然是一个弱者!……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啊,我有点可怜他们……”时,泪水和着声音一起流淌,台上,台下。杨开慧牺牲前写给一弟的这封信穿越时空的阻隔,回响在我们的耳畔,荡涤着我们的心魂。丁建华用她那千变万化的嗓音,更用她一颗赤诚的心,与乔榛等表演艺术家一道,为我们带来了一个荡气回肠的《红色箴言》之夜!
第二天,迎着雨过天晴的朝霞,我去宾馆采访她。她说昨夜睡得很晚,一连两天的激情朗诵,嗓子有些疼。当我说出在我印象中“你是一个特别感性的人”之后,她一下子就兴奋了起来,她人生的故事便如滔滔江水奔涌而出。开始还略带嘶哑的嗓音竟然随着她的讲述越来越明亮了起来,音色是那么柔美,音调是那么富于变化。我第一次感受到声音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那声音完全是一种心灵的直播,心灵的律动啊!不仅仅是声音,她边讲还边“情景再现”,眼角眉梢都是戏,且语言相当生动形象,每一个细节,每一种情绪,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我很快就被裹挟了进去,完全沉浸到她所讲述的历史氛围中。
生活中的她没有化妆,完全地素面朝天。但她的本真很美,很纯,有一种近乎孩童的热忱。一双大眼睛亮晶晶的,闪烁着飞扬的神采。母亲传奇又刚强的一生,父亲在女儿心中沉甸甸的分量,那个时代像她这种家世背景下坎坷的命运……
她人生的故事在她的讲述中犹如一部电影在我眼前栩栩如生,风风雨雨,悲欢离合,不仅有画面,甚至声音效果都活灵活现。那画面不停地在眼前依次迭出: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的外公是如何跪在外婆这个清秀乡下少女面前求婚,当时只有14岁的母亲又是如何被年轻的解放军团长父亲藏在马肚子底下躲避敌人枪炮,母亲怀她时做的那个把天上星星吸到口中的美丽胎梦,残酷岁月中宁愿玉碎不肯瓦全的母亲是如何卧轨自杀又被救下,崇明岛农场上漏雨破屋中依然带着弟弟妹妹歌唱的夜晚,因为政审不合格考上大学又被刷下来后以泪洗面的绝望时光……
丁建华是一个天生具有表演素质的人,聪明,敏感,悟性高,反应快,喜怒哀乐全形于色。激情满怀,有爆发力,如同最出色的运动员,发令枪一响,便如箭离弦般奔上跑道。她的人生就是这样在不断地爆发、激荡、奔跑中越过一个个障碍,走到今天的。对于她来说,每一次微笑,都是新感觉,每一次流泪,也都是动真情。访谈结束时,我们都有点意犹未尽,她用很亮的音色歌唱般地说:“我太热爱生活了!我太热爱这个世界了!”
与丁建华对话
记者:一个演员的声音是不是有饱满的生命力,一听就能听出来。
丁建华:作为配音演员,仅有一个好听的、有特点的嗓子并不能就把这项工作做好。我觉得作为专业的配音演员,不能只驾驭一两个角色,还要能够掌握各种各样能力,要有对艺术的一种先天的敏感和悟性。因为你没有一种激情的爆发,没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悟能力,还有对角色的分析、对角色的理解,直到最后身体力行地深入到这个角色中去,是不可能把配音工作做好的。
记者:我想知道您的家庭,您是生长在一个怎样的家庭环境?
丁建华:我的家庭是很有传奇色彩的,我父亲是军人,从山东打仗跟着陈毅的部队入驻上海的。当时他24岁,已经是一个团长了,解放上海时他接管了上海的一个区,是区委书记。我母亲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外公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在国民党政府里当秘书。我的外婆长得很漂亮,从乡下到上海来谋生,摆小摊卖大饼油条。那时候,我外公经常到我外婆的小摊上去吃早点,见我外婆长得漂亮又文气,他就对她说,嫁给我吧!把我外婆吓了一跳,不敢在上海再干了,就回到了乡下,我外公就追到了乡下。我外婆是家里的独生女,家里不准她再去上海,我外公就跪在地上求婚,说我会好好保护她的。终于感动了外婆的家人,结果把我外婆接到了上海,结了婚,然后就生下了我妈妈。刚解放那会儿,因为我妈妈小时候跟外婆住在乡下,对上海郊区的地形很熟,又从小上过私塾有文化,就带着我爸爸他们的部队在郊区剿匪。
记者:你妈妈胆儿够大的。
丁建华:解放军解放了上海之后,许多国民党的残余还有土匪就跑到乡下躲藏起来。剿匪的时候,我爸爸带着一个团,在我妈妈的带领下,到土地庙、奶奶庙之类的地方去剿匪。等到听到了枪炮声时,我爸爸就把我妈妈塞到马肚子底下,马会保护人。妈妈就感觉到,解放军真好!
记者:那时候你妈妈多大?
丁建华:妈妈当时只有14岁,爸爸是24岁。妈妈当时就觉得解放军勇敢,爸爸在她心目中特别神勇!爸爸当时确实很厉害,在山东一带,国民党用多少银子换他一个人头。我妈妈就特别崇拜这样的男人,她觉得能跟他们在一起做事情特别光荣。我妈妈14岁就穿上军装当兵了,哪都敢闯,特别冲。
记者: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丁建华:当时,部队里好多进城干部都喜欢我妈妈,我爸爸当时也特别喜欢她。但那时候他们都只能向组织上汇报。当组织上找我妈妈谈话时,她说她喜欢我爸爸。之后,妈妈的军被和爸爸的军被放到一张床上,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婚礼,他们结婚了。
记者:那时候你妈妈多大?
丁建华:17岁。然后18岁就生下了我。我妈妈告诉我,她怀每一个孩子的时候都做过一个梦。她说,我这个梦是这样的:我爸爸出差了,她天天等啊盼啊,我爸爸怎么还不回来?有一天夜晚她就走出了房门,她就望着夜空深呼吸,在满天的繁星中寻找哪一颗是我爸爸,特别渴望能找到一颗最亮的,她就把嘴巴张开深呼吸“啊”——那颗星星竟然像流星一样哗地掉下来了,她就用嘴去接,然后就把这颗星星吃到肚子里去了。后来到医院去一检查,才知道是怀孕了。后来人家就跟她说,以后你这个孩子肯定是个明星哩!
记者:美得像一部电影。
丁建华:1957年反右运动一开始,妈妈的噩运就开始了。因为外公曾经在国民党做过事,就怀疑他是特务。外公被抓起来了。妈妈被打成了漏网“右派”“极右分子”。当时有一个比我爸爸级别更高的干部早就看上了我妈妈,遭到拒绝后一直怀恨在心,非要把我妈妈打成“右派”,并逼迫我爸爸与妈妈离婚,说不离婚的话,你的孩子就全完了。为了我和弟弟妹妹们,爸爸决定与妈妈分手。对我妈妈来说,这无异于晴天霹雳,她崩溃了,她决定以死抗争。但两次自杀都没死成,一次是上吊,一次是卧轨,都被我爸爸救了,也让我给救了。那时候我弟弟妹妹都上全托住幼儿园,只有我上小学一年级在家,我太知道家里的这种动荡了。我就特别注意我妈妈的一举一动,两次都是我把爸爸叫醒,去救我妈妈……后来我妈妈说,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我再也不做这种傻事了。但是她对我爸爸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离婚后,你让我在这个家当保姆,我不要你工钱,我要看着这4个孩子长大,等这4个孩子长大成人了,我再离开这个家。你可以结婚,你可以干你所有想干的事情。
记者:她真坚强啊!
丁建华:她也感动了我爸爸。我爸爸跟组织表示:我不离婚!我的妻子是好人,是个好母亲!你们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我豁出去了!于是,就把我们家迁出上海,迁到崇明岛的一个农场里。那时候农场非常荒凉,冬天北风呼啸,住在像延安窑洞一样的房子里,借着微弱的烛光读书,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经常发生火灾,我妈妈就像一只老鹰一样张开翅膀护着我们这些小鸟一样的孩子。“三年自然灾害”时,妈妈把仅有的粮食给我们和爸爸吃,她自己在门前种了一些南瓜之类的充饥,最后人已经浮肿得很厉害,送到上海的医院才算捡了一条命。她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支撑着一个家。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的声音特别好听呢?
丁建华: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看电影,《英雄儿女》《上甘岭》,歌剧《江姐》,以前还在上海看过一些话剧。我对艺术的热爱也是这么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小时候我非常喜欢唱歌,在农场干活休息时,只要大家让我唱,我就把镰刀一丢,站在那就唱,从来不知道害羞。当时几乎所有的歌,还有京剧选段,我是一曲接一曲,不重复地唱。还代替当地沪剧团生病的小演员演过《智取威虎山》,当地人都叫我小夜莺。14岁那年,沪剧团就要吸收我当演员。我爸爸说不行,这个年龄应该是读书的年龄,不能去唱戏!
我到17岁的时候,我爸爸很懂我,他知道我太想当演员了。正好赶上部队到农场来招文艺兵,我就去考了,真是大浪淘沙啊,整个农场就考上了我一个。入伍就要政审,但我的政审就是通不过。当地的贫下中农联名写信到文工团替我说情,我妈妈也写了一封给上海市委组织部的申诉信。政审了整整一年,我终于当上兵,到了东海舰队文工团。可我还是被警告:你的出身不好,你是一个不能入党,也不能提干的军人。我穿上了军装,心想,不管你怎么说,我现在总算是当兵了,依然很开心。
记者:那您是怎样考上影译制厂的?
丁建华:产生报考译制厂的念头也是很苦涩的。入伍5年后,我接到我妈妈寄来的三封信,说关于你入党的问题部队已经来农场调查了。但因为妈妈的问题,我相信是不会让你入党的,你还是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第一封信我看了还没什么,第二封又重复这个内容,第三封还是。那时候我已经开始长大了,有点思想了,我就会想,凭什么呀!
记者:有一种不公平的感觉。
丁建华:太不公平了!对我一向的信念开始有点动摇了。我曾经对我的动摇还进行过自我批评。但是有一件事,一下子就把我以前所有的向往、希望和决心打碎了,我对于公平的幻想彻底破灭了!1975年,上海复旦大学到东海舰队招工农兵学员,我一直文科特别好,在农场小学读书时,就有好几篇作文被上海的小学生作文选登出来,我的童声独唱还被上海的唱片厂录制过。我要去考,我要读书!我就去考了。结果东海舰队的工农兵大学生就录取了我一个。通知来了,文工团还为我举办了庆祝宴会,还让我买糖给大家分了吃了,都整装待发了,突然就来了一纸命令,说我这样的人不能上大学,不能培养“右派”子女。正好这时,有一个高干子弟顶替了我。我就躺在床上痛哭,甚至绝食……无奈之中,我只好准备离开部队了。一位好心的老战友告诉我上影译制片厂正在招人,我找团长去开证明。团长说,小丁啊,你的情况和别人不一样,你最好先别脱军装,听团长一个劝,我相信你嘴里讲的父母都是好人,好人总有一天会有好报的,这是真理!
记者:团长真是个好人,应该说您还是很幸运的。
丁建华:我总是能得到贵人帮助。我就拿着文工团给我开的一个证明来到了上海译制片厂。那时候我留了一个娃娃头,他们管我叫当兵的。我就是胆子大,觉得自己胸有成竹。当时考了一批又一批,一批就是一二十个,让你站在话筒前朗诵,台下坐着两排老师。开始让我念一段阿尔巴尼亚电影里的台词,告诉我,你要慷慨激昂,侃侃而谈。我准备了一下,就侃侃而谈了。他们认为我身临其境、激情满怀,很符合那一段文字的情境,很好。接着,让我再朗诵一段我自己准备的内容。我朗诵的是一段对鲁迅的纪念文字,当时的朗诵,我是按照我在话剧舞台上的感觉,那种念白似的,声音很大很激昂。刚念了几句,就听到一个男中音说“停!”他说,配音演员说话要自然,不能像那种舞台上朗诵的腔调,我们应当像生活中自然的说话。你要保持住你的激情,又要生活化自然的表达。说实话,作为一名话剧演员,这对我是有点难度的。我静了一下,看着面前的话筒,我把它想象成了妈妈的脸。在农场困难的时候,妈妈总是讲鲁迅的故事给我听,现在妈妈还在农场,女儿如今已经长大成人。我心里很难过。我就想,妈妈,今天女儿来讲一个鲁迅的故事给你听。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态开始朗诵,声音一下子就沉了下来,而不是像刚才所有的血都涌到脑袋顶上,就用一种平稳的、亲切的声调开始倾吐心声……我只朗诵了四五句的时候,还是那个男中音说:“好了!很好,可以了!”我就有点不明白地看着他,他很肯定地说:“真的,很好!”
记者:他就是乔榛老师吧?
丁建华:是的。3天以后得到通知,我被录取了。就这样,我成为了上影译制片厂的一名配音演员。
记者:能讲讲您的恋爱故事吗?
丁建华:我的恋爱故事太简单了,在部队文工团时不准谈恋爱,当然还是没有遇到我喜欢的人。我到译制厂时才23岁,我老公就是我们厂里搞技术的,他是用什么方式追的我呢?他的字写得特别漂亮,那时候我经常到电台去做节目,每次都送给我一个印有“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字样的本,他就跟我要了一个本,然后把毛主席发表过的三十几首诗词全部用小楷抄录在本上送给我。我就说,他的字怎么写得那么好,再说他又是浓眉大眼的,他年轻的时候很帅气的。比我大5岁,也是复员军人,感觉他特别能保护我。当他要和我正式确定关系的时候,我说我父母要到上海来了,你让我父母看一看,如果父母同意,我就同意。结果我父母看过之后很满意,按当时的标准,他是工人,又是党员,还是复员军人,然后妈妈就和他长谈了一个晚上,跟他讲了我们家的所有情况,以后就确定了这个关系。之后没多久,我妈妈就得到了平反,全家人都回到了上海。我妈妈说我就是她的福星。后来我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复旦大学,她一心一意要圆妈妈未圆的梦,读世界经济系。她也喜欢戏剧,电影《钢琴课》里面那个小姑娘就是她配的音,但她只是客串一下。
记者:每当您配一部电影,等工作结束了,您是不是还要沉浸在其中一段时间?
丁建华:会的,里边的许多情节还会让你像过电一样。有时候配完了一部戏我就会发高烧,什么病也查不出来。太投入了,也太痛苦了。
记者:是情感的高烧。是一种神魂分离的状态。
丁建华:就是这样,我觉得当配音演员也不容易,不是我穿一双靴子,我拿一把扇子,我就是这个人了。我什么也不拿,往那儿一站,就音乐好听,能代表那个人物味道的,就永远是那段音乐。我觉得配戏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你要找到一个准确的内核。一旦找到了,你就能驾驭它了。
1953年出生,197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文工团任演员。1976年进入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任配音演员兼译制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曾参加上千部(集)电影、电视片的译制创作。其中在700部(集)以上的译制片中任主配或译制导演。
主要作品有《追捕》《远山的呼唤》《卡桑德拉大桥》《情暖童心》《莫斯科之恋》《昏迷》《无头骑士》《茜茜公主》《国际女郎》《魂断蓝桥》《真实的谎言》《廊桥遗梦》《诺丁山》等。
她担任主创的8部译制片曾获“金鸡奖”及“政府奖”,如《亡命天涯》《追捕》等。
曾获上海青年艺术十佳称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学会奖”,“我最喜爱的女配音演员”称号。
记者印象:明媚女儿心
丁建华这个名字,是伴随着一连串的外国经典影片进入我视线的,我喜欢她配音的《魂断蓝桥》和《廊桥遗梦》等译制片,那种女性内心的独特感觉,纤细的情感变化,难以言表的默默情怀,都被她准确地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女人的心,像夏日里那薄薄的蝉翼,空气中些许轻微的震颤,都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又如含苞的花蕊,吸吮滴滴雨露。点点滋润,便会敞开心扉,泪盈盈地向着太阳绽放。女人的心,脆弱时如暗夜中的小星,一朵小小的乌云都能将它遮蔽;坚韧时又如万年苍松,风霜雨雪也不能将它摧毁。女人的心是最最敏感的琴弦,哪怕是情感的微风悄然掠过,都会引起心灵的风暴,心海的涨潮……
而那些世界经典影片中的女人,如《追捕》中执著的真由美、《茜茜公主》中可爱的茜茜、《魂断蓝桥》中“唯有泪千行”的玛拉、《廊桥遗梦》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弗朗西斯卡……无一不是这种用情感拨动心弦、用灵魂承接雨露的女人。那样的心境,那样的故事,那样的对白,全是从丁建华的口中道出。战栗着,激情着,她与角色已融为一体,使我们在观影时几乎忘记了配音的存在,还以为那流畅的中文就是那些角色的原声呢!
那么,作为一名配音演员,丁建华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这个躲在声音背后的女人又有着怎样的一番人生经历呢?
“七一”前夕,丁建华来到天津,在那样两场感天动地的演出中,她褪去了华丽柔美的音色,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蓝布衫,红围巾,大义凛然,气壮山河!此刻,她是革命烈士杨开慧,是女英雄赵一曼,是写下《铁窗摇篮曲》的烈士赵云霄……
那晚,当她用颤抖的声音道出:“亲爱的一弟,以前我是一个弱者,现在仍然是一个弱者!……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啊,我有点可怜他们……”时,泪水和着声音一起流淌,台上,台下。杨开慧牺牲前写给一弟的这封信穿越时空的阻隔,回响在我们的耳畔,荡涤着我们的心魂。丁建华用她那千变万化的嗓音,更用她一颗赤诚的心,与乔榛等表演艺术家一道,为我们带来了一个荡气回肠的《红色箴言》之夜!
第二天,迎着雨过天晴的朝霞,我去宾馆采访她。她说昨夜睡得很晚,一连两天的激情朗诵,嗓子有些疼。当我说出在我印象中“你是一个特别感性的人”之后,她一下子就兴奋了起来,她人生的故事便如滔滔江水奔涌而出。开始还略带嘶哑的嗓音竟然随着她的讲述越来越明亮了起来,音色是那么柔美,音调是那么富于变化。我第一次感受到声音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那声音完全是一种心灵的直播,心灵的律动啊!不仅仅是声音,她边讲还边“情景再现”,眼角眉梢都是戏,且语言相当生动形象,每一个细节,每一种情绪,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我很快就被裹挟了进去,完全沉浸到她所讲述的历史氛围中。
生活中的她没有化妆,完全地素面朝天。但她的本真很美,很纯,有一种近乎孩童的热忱。一双大眼睛亮晶晶的,闪烁着飞扬的神采。母亲传奇又刚强的一生,父亲在女儿心中沉甸甸的分量,那个时代像她这种家世背景下坎坷的命运……
她人生的故事在她的讲述中犹如一部电影在我眼前栩栩如生,风风雨雨,悲欢离合,不仅有画面,甚至声音效果都活灵活现。那画面不停地在眼前依次迭出: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的外公是如何跪在外婆这个清秀乡下少女面前求婚,当时只有14岁的母亲又是如何被年轻的解放军团长父亲藏在马肚子底下躲避敌人枪炮,母亲怀她时做的那个把天上星星吸到口中的美丽胎梦,残酷岁月中宁愿玉碎不肯瓦全的母亲是如何卧轨自杀又被救下,崇明岛农场上漏雨破屋中依然带着弟弟妹妹歌唱的夜晚,因为政审不合格考上大学又被刷下来后以泪洗面的绝望时光……
丁建华是一个天生具有表演素质的人,聪明,敏感,悟性高,反应快,喜怒哀乐全形于色。激情满怀,有爆发力,如同最出色的运动员,发令枪一响,便如箭离弦般奔上跑道。她的人生就是这样在不断地爆发、激荡、奔跑中越过一个个障碍,走到今天的。对于她来说,每一次微笑,都是新感觉,每一次流泪,也都是动真情。访谈结束时,我们都有点意犹未尽,她用很亮的音色歌唱般地说:“我太热爱生活了!我太热爱这个世界了!”
与丁建华对话
记者:一个演员的声音是不是有饱满的生命力,一听就能听出来。
丁建华:作为配音演员,仅有一个好听的、有特点的嗓子并不能就把这项工作做好。我觉得作为专业的配音演员,不能只驾驭一两个角色,还要能够掌握各种各样能力,要有对艺术的一种先天的敏感和悟性。因为你没有一种激情的爆发,没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悟能力,还有对角色的分析、对角色的理解,直到最后身体力行地深入到这个角色中去,是不可能把配音工作做好的。
记者:我想知道您的家庭,您是生长在一个怎样的家庭环境?
丁建华:我的家庭是很有传奇色彩的,我父亲是军人,从山东打仗跟着陈毅的部队入驻上海的。当时他24岁,已经是一个团长了,解放上海时他接管了上海的一个区,是区委书记。我母亲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外公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在国民党政府里当秘书。我的外婆长得很漂亮,从乡下到上海来谋生,摆小摊卖大饼油条。那时候,我外公经常到我外婆的小摊上去吃早点,见我外婆长得漂亮又文气,他就对她说,嫁给我吧!把我外婆吓了一跳,不敢在上海再干了,就回到了乡下,我外公就追到了乡下。我外婆是家里的独生女,家里不准她再去上海,我外公就跪在地上求婚,说我会好好保护她的。终于感动了外婆的家人,结果把我外婆接到了上海,结了婚,然后就生下了我妈妈。刚解放那会儿,因为我妈妈小时候跟外婆住在乡下,对上海郊区的地形很熟,又从小上过私塾有文化,就带着我爸爸他们的部队在郊区剿匪。
记者:你妈妈胆儿够大的。
丁建华:解放军解放了上海之后,许多国民党的残余还有土匪就跑到乡下躲藏起来。剿匪的时候,我爸爸带着一个团,在我妈妈的带领下,到土地庙、奶奶庙之类的地方去剿匪。等到听到了枪炮声时,我爸爸就把我妈妈塞到马肚子底下,马会保护人。妈妈就感觉到,解放军真好!
记者:那时候你妈妈多大?
丁建华:妈妈当时只有14岁,爸爸是24岁。妈妈当时就觉得解放军勇敢,爸爸在她心目中特别神勇!爸爸当时确实很厉害,在山东一带,国民党用多少银子换他一个人头。我妈妈就特别崇拜这样的男人,她觉得能跟他们在一起做事情特别光荣。我妈妈14岁就穿上军装当兵了,哪都敢闯,特别冲。
记者: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丁建华:当时,部队里好多进城干部都喜欢我妈妈,我爸爸当时也特别喜欢她。但那时候他们都只能向组织上汇报。当组织上找我妈妈谈话时,她说她喜欢我爸爸。之后,妈妈的军被和爸爸的军被放到一张床上,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婚礼,他们结婚了。
记者:那时候你妈妈多大?
丁建华:17岁。然后18岁就生下了我。我妈妈告诉我,她怀每一个孩子的时候都做过一个梦。她说,我这个梦是这样的:我爸爸出差了,她天天等啊盼啊,我爸爸怎么还不回来?有一天夜晚她就走出了房门,她就望着夜空深呼吸,在满天的繁星中寻找哪一颗是我爸爸,特别渴望能找到一颗最亮的,她就把嘴巴张开深呼吸“啊”——那颗星星竟然像流星一样哗地掉下来了,她就用嘴去接,然后就把这颗星星吃到肚子里去了。后来到医院去一检查,才知道是怀孕了。后来人家就跟她说,以后你这个孩子肯定是个明星哩!
记者:美得像一部电影。
丁建华:1957年反右运动一开始,妈妈的噩运就开始了。因为外公曾经在国民党做过事,就怀疑他是特务。外公被抓起来了。妈妈被打成了漏网“右派”“极右分子”。当时有一个比我爸爸级别更高的干部早就看上了我妈妈,遭到拒绝后一直怀恨在心,非要把我妈妈打成“右派”,并逼迫我爸爸与妈妈离婚,说不离婚的话,你的孩子就全完了。为了我和弟弟妹妹们,爸爸决定与妈妈分手。对我妈妈来说,这无异于晴天霹雳,她崩溃了,她决定以死抗争。但两次自杀都没死成,一次是上吊,一次是卧轨,都被我爸爸救了,也让我给救了。那时候我弟弟妹妹都上全托住幼儿园,只有我上小学一年级在家,我太知道家里的这种动荡了。我就特别注意我妈妈的一举一动,两次都是我把爸爸叫醒,去救我妈妈……后来我妈妈说,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我再也不做这种傻事了。但是她对我爸爸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离婚后,你让我在这个家当保姆,我不要你工钱,我要看着这4个孩子长大,等这4个孩子长大成人了,我再离开这个家。你可以结婚,你可以干你所有想干的事情。
记者:她真坚强啊!
丁建华:她也感动了我爸爸。我爸爸跟组织表示:我不离婚!我的妻子是好人,是个好母亲!你们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我豁出去了!于是,就把我们家迁出上海,迁到崇明岛的一个农场里。那时候农场非常荒凉,冬天北风呼啸,住在像延安窑洞一样的房子里,借着微弱的烛光读书,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经常发生火灾,我妈妈就像一只老鹰一样张开翅膀护着我们这些小鸟一样的孩子。“三年自然灾害”时,妈妈把仅有的粮食给我们和爸爸吃,她自己在门前种了一些南瓜之类的充饥,最后人已经浮肿得很厉害,送到上海的医院才算捡了一条命。她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支撑着一个家。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的声音特别好听呢?
丁建华: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看电影,《英雄儿女》《上甘岭》,歌剧《江姐》,以前还在上海看过一些话剧。我对艺术的热爱也是这么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小时候我非常喜欢唱歌,在农场干活休息时,只要大家让我唱,我就把镰刀一丢,站在那就唱,从来不知道害羞。当时几乎所有的歌,还有京剧选段,我是一曲接一曲,不重复地唱。还代替当地沪剧团生病的小演员演过《智取威虎山》,当地人都叫我小夜莺。14岁那年,沪剧团就要吸收我当演员。我爸爸说不行,这个年龄应该是读书的年龄,不能去唱戏!
我到17岁的时候,我爸爸很懂我,他知道我太想当演员了。正好赶上部队到农场来招文艺兵,我就去考了,真是大浪淘沙啊,整个农场就考上了我一个。入伍就要政审,但我的政审就是通不过。当地的贫下中农联名写信到文工团替我说情,我妈妈也写了一封给上海市委组织部的申诉信。政审了整整一年,我终于当上兵,到了东海舰队文工团。可我还是被警告:你的出身不好,你是一个不能入党,也不能提干的军人。我穿上了军装,心想,不管你怎么说,我现在总算是当兵了,依然很开心。
记者:那您是怎样考上影译制厂的?
丁建华:产生报考译制厂的念头也是很苦涩的。入伍5年后,我接到我妈妈寄来的三封信,说关于你入党的问题部队已经来农场调查了。但因为妈妈的问题,我相信是不会让你入党的,你还是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第一封信我看了还没什么,第二封又重复这个内容,第三封还是。那时候我已经开始长大了,有点思想了,我就会想,凭什么呀!
记者:有一种不公平的感觉。
丁建华:太不公平了!对我一向的信念开始有点动摇了。我曾经对我的动摇还进行过自我批评。但是有一件事,一下子就把我以前所有的向往、希望和决心打碎了,我对于公平的幻想彻底破灭了!1975年,上海复旦大学到东海舰队招工农兵学员,我一直文科特别好,在农场小学读书时,就有好几篇作文被上海的小学生作文选登出来,我的童声独唱还被上海的唱片厂录制过。我要去考,我要读书!我就去考了。结果东海舰队的工农兵大学生就录取了我一个。通知来了,文工团还为我举办了庆祝宴会,还让我买糖给大家分了吃了,都整装待发了,突然就来了一纸命令,说我这样的人不能上大学,不能培养“右派”子女。正好这时,有一个高干子弟顶替了我。我就躺在床上痛哭,甚至绝食……无奈之中,我只好准备离开部队了。一位好心的老战友告诉我上影译制片厂正在招人,我找团长去开证明。团长说,小丁啊,你的情况和别人不一样,你最好先别脱军装,听团长一个劝,我相信你嘴里讲的父母都是好人,好人总有一天会有好报的,这是真理!
记者:团长真是个好人,应该说您还是很幸运的。
丁建华:我总是能得到贵人帮助。我就拿着文工团给我开的一个证明来到了上海译制片厂。那时候我留了一个娃娃头,他们管我叫当兵的。我就是胆子大,觉得自己胸有成竹。当时考了一批又一批,一批就是一二十个,让你站在话筒前朗诵,台下坐着两排老师。开始让我念一段阿尔巴尼亚电影里的台词,告诉我,你要慷慨激昂,侃侃而谈。我准备了一下,就侃侃而谈了。他们认为我身临其境、激情满怀,很符合那一段文字的情境,很好。接着,让我再朗诵一段我自己准备的内容。我朗诵的是一段对鲁迅的纪念文字,当时的朗诵,我是按照我在话剧舞台上的感觉,那种念白似的,声音很大很激昂。刚念了几句,就听到一个男中音说“停!”他说,配音演员说话要自然,不能像那种舞台上朗诵的腔调,我们应当像生活中自然的说话。你要保持住你的激情,又要生活化自然的表达。说实话,作为一名话剧演员,这对我是有点难度的。我静了一下,看着面前的话筒,我把它想象成了妈妈的脸。在农场困难的时候,妈妈总是讲鲁迅的故事给我听,现在妈妈还在农场,女儿如今已经长大成人。我心里很难过。我就想,妈妈,今天女儿来讲一个鲁迅的故事给你听。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态开始朗诵,声音一下子就沉了下来,而不是像刚才所有的血都涌到脑袋顶上,就用一种平稳的、亲切的声调开始倾吐心声……我只朗诵了四五句的时候,还是那个男中音说:“好了!很好,可以了!”我就有点不明白地看着他,他很肯定地说:“真的,很好!”
记者:他就是乔榛老师吧?
丁建华:是的。3天以后得到通知,我被录取了。就这样,我成为了上影译制片厂的一名配音演员。
记者:能讲讲您的恋爱故事吗?
丁建华:我的恋爱故事太简单了,在部队文工团时不准谈恋爱,当然还是没有遇到我喜欢的人。我到译制厂时才23岁,我老公就是我们厂里搞技术的,他是用什么方式追的我呢?他的字写得特别漂亮,那时候我经常到电台去做节目,每次都送给我一个印有“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字样的本,他就跟我要了一个本,然后把毛主席发表过的三十几首诗词全部用小楷抄录在本上送给我。我就说,他的字怎么写得那么好,再说他又是浓眉大眼的,他年轻的时候很帅气的。比我大5岁,也是复员军人,感觉他特别能保护我。当他要和我正式确定关系的时候,我说我父母要到上海来了,你让我父母看一看,如果父母同意,我就同意。结果我父母看过之后很满意,按当时的标准,他是工人,又是党员,还是复员军人,然后妈妈就和他长谈了一个晚上,跟他讲了我们家的所有情况,以后就确定了这个关系。之后没多久,我妈妈就得到了平反,全家人都回到了上海。我妈妈说我就是她的福星。后来我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复旦大学,她一心一意要圆妈妈未圆的梦,读世界经济系。她也喜欢戏剧,电影《钢琴课》里面那个小姑娘就是她配的音,但她只是客串一下。
记者:每当您配一部电影,等工作结束了,您是不是还要沉浸在其中一段时间?
丁建华:会的,里边的许多情节还会让你像过电一样。有时候配完了一部戏我就会发高烧,什么病也查不出来。太投入了,也太痛苦了。
记者:是情感的高烧。是一种神魂分离的状态。
丁建华:就是这样,我觉得当配音演员也不容易,不是我穿一双靴子,我拿一把扇子,我就是这个人了。我什么也不拿,往那儿一站,就音乐好听,能代表那个人物味道的,就永远是那段音乐。我觉得配戏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你要找到一个准确的内核。一旦找到了,你就能驾驭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