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5月,欧洲议会发布了一份正式书面声明,宣布把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为长远的经济规划以及欧盟发展的路线图,正式揭开迎接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问题是能源再造和信息技术融合,并将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很多人认为是技术,这当然是对的,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观念。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别强调“世界上最容易落伍的东西是观念与意识”。回想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最关键的问题是观念和意识变化,最需要总结的一句话是观念必须改变,必须创新。正是我们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大的创新和改革,才有了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在,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我们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首先要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准确的认识,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有准确的把握,对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全新的思路和方案,对进入、推动乃至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有正确的措施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后来居上,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赢家。否则,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而言,更多的是挑战而非机遇。
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质上是科学的进步。通过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带动新的产业,并用革命性的技术管理经济和市场,推动全球工业生产方式和全球社会方式的变革,才可以说进入了新一轮工业革命。这是新的工业化的渐变过程,也是社会经济结构乃至管理结构变迁的过程。对中国企业来讲,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通过吸收外国投资获取高科技跨国公司技术机会越来越难,如果说中国前30年更多是靠承接高技术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形成现在的工业化,对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中国工业来讲,再靠这样的方式获得工业发展我认为几乎不再可能。现在,不仅有跨国公司的引领,还有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追赶。因此,中国如果不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之前,取得先导性的工业突破,并将其产业化,就可能再一次被边缘化。
战略性新兴电子信息技术与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抢占“后危机时代”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再加上与新材料、新能源的交叉融合,将会使其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产业,直接影响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同时,3D技术的应用,将会使许多人成为设计、生产、销售、服务集一身的绿色创造者。信息技术及其网络再加上分布式的再生能源技术,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交叉融合,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业基础,影响工业革命的走向和进程。所以,开发风能、太阳能等等自然再生能源,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络、下一代网络等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研究、探索,推进信息技术及网络与分布式能源的融合,应该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
分布式的、网络化的能源结构,必然推动分散型的企业组织架构崛起,传统自上而下组织架构逐步被边缘化,让位于社会化、扁平化的分布模式。这也是未来社会经济改革中值得注意的关键点。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更多是扁平式、网络化的,每个个体,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乃至其他社会组织,一方面个性化会更加突出、更加张扬,另一方面,因为是网络化,相互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更加难以保持独立性,所以经济活动乃至社会活动的规则性要求就更多,尤其是法律的要求会更加严格、更加完善。
新型的通信和新的能源机制,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作为中国的中央企业,我们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并以此形成高技术产业群。同时要看到,前些年垄断企业和国际巨头会逐步向更多松散的大范围小企业发展,未来国家或者世界经济政策,更多会鼓励中小企业,甚至个体的创造和发展。专业型、各种中小企业、区县组织更具创造性,他们分布在全球各个角落,成为这次工业革命的积极参与者甚至是领跑者。大的国有企业和大的跨国公司与广大中小企业合作、融合,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个重要的特点。
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关键的就是要科学进步,只有科学进步、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化,并用革命性的技术管理经济和市场,推动全球工业生产方式和全球社会方式的革命,才可以说进入了新一轮工业革命,这是渐变过程,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另外,加强技术的积累和前瞻性部署是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历史机遇的重要前提,也是后发国家成功实现“赶超”可打开的“机会窗口”。而这个窗口的打开,通常是要靠政府和产业界、科技界、教育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当务之急是梳理出有关这次革命的基础性、关键性、支撑性技术,然后有所为、有所不为。谁能率先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并产生协同效应,谁就掌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动权。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科学问题。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讲的科技创新更多是技术创新,缺少真正的科学探索。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把科学理念、科学行动作为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的前提,没有科学创造和科学的发展,就没有真正持续的技术创新,也没有真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就不可能取得突破性发展和获得领先地位。因为,技术、产品、产业可以靠“拿来主义”得到,但真正的科学创新决不可能靠“拿来主义”而获得。
而且,我们必须看到,世界已经步入一个大科学时代,主基调就是“合作”。单纯依靠一个大企业、一个国家实现一个划时代的重大科学发明与重大技术突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正处在大科学时代的十字路口,集中有限资源,选择向何种方向突破、向何种重点技术突破、如何运作优势资源与国外先进同类资源携手共进,从而在科技产业的制高点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天,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型通信媒体和能源机制的重新整合。而这种整合必将带来新型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大量涌现。中国的现实是:一方面改造升级,加快建设智能电网;另一方面,超前布局,加快建设分布式新能源网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先进信息技术使两者尽早交汇为一体。长期以来,我们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现在,当务之急是要将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主动融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化中,特别是要借力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的良机,在先进通信技术与能源网络结合方面有所作为。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是电子信息领域一个重要的企业,是国家电子信息技术研发领域的一支核心力量。因此,我们立志成为国家发展高端电子信息技术、信息系统集成、信息安全包括安全信息、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马前卒”,成为我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急先锋”。我们也准备在科技创新、技术引领,尤其是针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前沿性、基础性技术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工业化的融合方面,做出一些新的探索和新的成就。为此,中国电科首创“横向三角、纵向三层”的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以此为核心主动与国内外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同行优秀大企业建立起联合创新、集智攻关的伙伴合作平台。中国电科正在技术体系架构、技术方向选择和技术项目的确定方面做一些新的探索。我们愿意和所有同行一起,包括国际同行,一起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中合作、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做出新的贡献。
英国荣光:第一次工业革命(1760~1840年)
“拿破仑曾经嘲笑英国是一个小店主的国家。然而,这个小店主用制造业和航海雇佣了整个世界,将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联成商品经济的巨手,用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这只巨手只是轻轻一送,就把英国推进了一个新天新地。”(《大国崛起·英国》)
英国为了满足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商品供应,刺激创新,当时几乎所有英国人都陷入了一种对新技术、新发明的狂热崇拜之中。蒸汽机的发明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牛顿的万有引力和三大定律沟通了“技术”和“科学”的鸿沟,英国迅速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日不落帝国的繁盛将世界带入了一个新天地。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问题是能源再造和信息技术融合,并将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很多人认为是技术,这当然是对的,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观念。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别强调“世界上最容易落伍的东西是观念与意识”。回想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最关键的问题是观念和意识变化,最需要总结的一句话是观念必须改变,必须创新。正是我们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大的创新和改革,才有了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在,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我们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首先要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准确的认识,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有准确的把握,对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全新的思路和方案,对进入、推动乃至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有正确的措施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后来居上,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赢家。否则,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而言,更多的是挑战而非机遇。
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质上是科学的进步。通过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带动新的产业,并用革命性的技术管理经济和市场,推动全球工业生产方式和全球社会方式的变革,才可以说进入了新一轮工业革命。这是新的工业化的渐变过程,也是社会经济结构乃至管理结构变迁的过程。对中国企业来讲,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通过吸收外国投资获取高科技跨国公司技术机会越来越难,如果说中国前30年更多是靠承接高技术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形成现在的工业化,对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中国工业来讲,再靠这样的方式获得工业发展我认为几乎不再可能。现在,不仅有跨国公司的引领,还有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追赶。因此,中国如果不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之前,取得先导性的工业突破,并将其产业化,就可能再一次被边缘化。
战略性新兴电子信息技术与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抢占“后危机时代”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再加上与新材料、新能源的交叉融合,将会使其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产业,直接影响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同时,3D技术的应用,将会使许多人成为设计、生产、销售、服务集一身的绿色创造者。信息技术及其网络再加上分布式的再生能源技术,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交叉融合,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业基础,影响工业革命的走向和进程。所以,开发风能、太阳能等等自然再生能源,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络、下一代网络等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研究、探索,推进信息技术及网络与分布式能源的融合,应该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
分布式的、网络化的能源结构,必然推动分散型的企业组织架构崛起,传统自上而下组织架构逐步被边缘化,让位于社会化、扁平化的分布模式。这也是未来社会经济改革中值得注意的关键点。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更多是扁平式、网络化的,每个个体,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乃至其他社会组织,一方面个性化会更加突出、更加张扬,另一方面,因为是网络化,相互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更加难以保持独立性,所以经济活动乃至社会活动的规则性要求就更多,尤其是法律的要求会更加严格、更加完善。
新型的通信和新的能源机制,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作为中国的中央企业,我们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并以此形成高技术产业群。同时要看到,前些年垄断企业和国际巨头会逐步向更多松散的大范围小企业发展,未来国家或者世界经济政策,更多会鼓励中小企业,甚至个体的创造和发展。专业型、各种中小企业、区县组织更具创造性,他们分布在全球各个角落,成为这次工业革命的积极参与者甚至是领跑者。大的国有企业和大的跨国公司与广大中小企业合作、融合,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个重要的特点。
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关键的就是要科学进步,只有科学进步、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化,并用革命性的技术管理经济和市场,推动全球工业生产方式和全球社会方式的革命,才可以说进入了新一轮工业革命,这是渐变过程,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另外,加强技术的积累和前瞻性部署是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历史机遇的重要前提,也是后发国家成功实现“赶超”可打开的“机会窗口”。而这个窗口的打开,通常是要靠政府和产业界、科技界、教育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当务之急是梳理出有关这次革命的基础性、关键性、支撑性技术,然后有所为、有所不为。谁能率先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并产生协同效应,谁就掌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动权。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科学问题。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讲的科技创新更多是技术创新,缺少真正的科学探索。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把科学理念、科学行动作为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的前提,没有科学创造和科学的发展,就没有真正持续的技术创新,也没有真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就不可能取得突破性发展和获得领先地位。因为,技术、产品、产业可以靠“拿来主义”得到,但真正的科学创新决不可能靠“拿来主义”而获得。
而且,我们必须看到,世界已经步入一个大科学时代,主基调就是“合作”。单纯依靠一个大企业、一个国家实现一个划时代的重大科学发明与重大技术突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正处在大科学时代的十字路口,集中有限资源,选择向何种方向突破、向何种重点技术突破、如何运作优势资源与国外先进同类资源携手共进,从而在科技产业的制高点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天,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型通信媒体和能源机制的重新整合。而这种整合必将带来新型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大量涌现。中国的现实是:一方面改造升级,加快建设智能电网;另一方面,超前布局,加快建设分布式新能源网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先进信息技术使两者尽早交汇为一体。长期以来,我们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现在,当务之急是要将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主动融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化中,特别是要借力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的良机,在先进通信技术与能源网络结合方面有所作为。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是电子信息领域一个重要的企业,是国家电子信息技术研发领域的一支核心力量。因此,我们立志成为国家发展高端电子信息技术、信息系统集成、信息安全包括安全信息、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马前卒”,成为我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急先锋”。我们也准备在科技创新、技术引领,尤其是针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前沿性、基础性技术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工业化的融合方面,做出一些新的探索和新的成就。为此,中国电科首创“横向三角、纵向三层”的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以此为核心主动与国内外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同行优秀大企业建立起联合创新、集智攻关的伙伴合作平台。中国电科正在技术体系架构、技术方向选择和技术项目的确定方面做一些新的探索。我们愿意和所有同行一起,包括国际同行,一起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中合作、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做出新的贡献。
英国荣光:第一次工业革命(1760~1840年)
“拿破仑曾经嘲笑英国是一个小店主的国家。然而,这个小店主用制造业和航海雇佣了整个世界,将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联成商品经济的巨手,用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这只巨手只是轻轻一送,就把英国推进了一个新天新地。”(《大国崛起·英国》)
英国为了满足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商品供应,刺激创新,当时几乎所有英国人都陷入了一种对新技术、新发明的狂热崇拜之中。蒸汽机的发明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牛顿的万有引力和三大定律沟通了“技术”和“科学”的鸿沟,英国迅速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日不落帝国的繁盛将世界带入了一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