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施新课程,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新的语文课程需要新型语文教师。新型语文教师应该是“专家型”教师、“才子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全能型”教师。
【关键词】新课程 新型教师 专家型 才子型 创新型 全能型
新课程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预期效果,有两个关键的制约因素,一是教材,二是教师,在教材建设的任务基本完成以后,教师就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从教师的角度看,过去熟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打破了,教学评价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语文学科尤其如此。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内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的教学评价模式。一言以蔽之,新的语文课程需要新型语文教师。
一、新型语文教师应该是“专家型”教师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开放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在本学科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具备较强的应用、研究、领悟、发现、创新的能力,随时储备真正的“一桶水”,否则其教学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且不说必修课,单就大量的选修课(如“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文化论著研读”等)而言,教师如果没有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与研究,具备“准专家”的认识,谈何指导学生?
二、新型语文教师应该是“才子型”教师
“才子”本是对语文教师的一种赞誉,更是一种要求,只是这种要求现在更高了。“才”具体表现为“讲功”、“辩功”和“写功”。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出口成章”,该讲的时候充分展示其“讲功”。诚如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史绍典先生所言:“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把一篇课文讲得头头是道、分析得有血有肉、让学生听得如醉如痴、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功夫,那是无能。”“论辩之功”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才”。新课程语文教学实际上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与沟通。随机论辩是课堂上出现得最多的师生正面交流,老师(当然也包括学生)的“辩才”常常能引领学生进入想象的王国,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写功”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各种文体都能写,还要具备文学创作之才,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写作。
三、新型语文教师应该是“创新型”教师
首先是善于更新思想观念,当前最根本的是要在教学观念上真正实现“两个转换”:一是“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换。传统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领悟设法变成学生的理解、领悟,尽管也有师生互动,但从根本上看是以教师为中心。新课程无论是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还是实施过程、评价模式,都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思考、自主领悟,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二是“教材为中心”向“目标为中心”的转换。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教教科书”,新课程语文教学是教师“用教科书教”,两者具有本质区别:前者是教师围绕固定的教科书转,教师是教科书的执行者;后者是教师围绕目标选用教材,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从一定意义上讲,实现“两个转换”是新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其次是善于探讨(或借鉴)、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有法”与“无法”之间就是巨大的创新空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翱翔于这个空间,在寻求“守正出新”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语文教学新路。第三是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诸如教学中对文本解读的创新,作文立意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等等。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和其他语文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新型语文教师应该是“全能型”教师
“全能”即“多面手”。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学科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要具备广博的相关知识和一定程度的相关技能。语文学科与相邻学科的联系最紧密,教师对相邻学科的知悉程度往往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比如学生习作中运用的事实材料从历史的角度看是否准确、恰当,其论证是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观点所表现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是否理性等,都需要教师凭借自己广博的学识甄别。再如学生将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的表现手法运用于写作或鉴赏中,教师也必须慧眼能识。至于课堂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导演”与“演员”的素质并不为过。
此外,由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性质决定,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积极向上的品格、健康美好的情感以及引领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必须是善于将丰富的课程资源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的“育人”高手。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八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 新型教师 专家型 才子型 创新型 全能型
新课程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预期效果,有两个关键的制约因素,一是教材,二是教师,在教材建设的任务基本完成以后,教师就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从教师的角度看,过去熟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打破了,教学评价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语文学科尤其如此。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内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的教学评价模式。一言以蔽之,新的语文课程需要新型语文教师。
一、新型语文教师应该是“专家型”教师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开放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在本学科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具备较强的应用、研究、领悟、发现、创新的能力,随时储备真正的“一桶水”,否则其教学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且不说必修课,单就大量的选修课(如“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文化论著研读”等)而言,教师如果没有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与研究,具备“准专家”的认识,谈何指导学生?
二、新型语文教师应该是“才子型”教师
“才子”本是对语文教师的一种赞誉,更是一种要求,只是这种要求现在更高了。“才”具体表现为“讲功”、“辩功”和“写功”。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出口成章”,该讲的时候充分展示其“讲功”。诚如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史绍典先生所言:“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把一篇课文讲得头头是道、分析得有血有肉、让学生听得如醉如痴、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功夫,那是无能。”“论辩之功”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才”。新课程语文教学实际上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与沟通。随机论辩是课堂上出现得最多的师生正面交流,老师(当然也包括学生)的“辩才”常常能引领学生进入想象的王国,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写功”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各种文体都能写,还要具备文学创作之才,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写作。
三、新型语文教师应该是“创新型”教师
首先是善于更新思想观念,当前最根本的是要在教学观念上真正实现“两个转换”:一是“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换。传统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领悟设法变成学生的理解、领悟,尽管也有师生互动,但从根本上看是以教师为中心。新课程无论是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还是实施过程、评价模式,都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思考、自主领悟,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二是“教材为中心”向“目标为中心”的转换。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教教科书”,新课程语文教学是教师“用教科书教”,两者具有本质区别:前者是教师围绕固定的教科书转,教师是教科书的执行者;后者是教师围绕目标选用教材,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从一定意义上讲,实现“两个转换”是新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其次是善于探讨(或借鉴)、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有法”与“无法”之间就是巨大的创新空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翱翔于这个空间,在寻求“守正出新”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语文教学新路。第三是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诸如教学中对文本解读的创新,作文立意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等等。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和其他语文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新型语文教师应该是“全能型”教师
“全能”即“多面手”。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学科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要具备广博的相关知识和一定程度的相关技能。语文学科与相邻学科的联系最紧密,教师对相邻学科的知悉程度往往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比如学生习作中运用的事实材料从历史的角度看是否准确、恰当,其论证是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观点所表现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是否理性等,都需要教师凭借自己广博的学识甄别。再如学生将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的表现手法运用于写作或鉴赏中,教师也必须慧眼能识。至于课堂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导演”与“演员”的素质并不为过。
此外,由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性质决定,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积极向上的品格、健康美好的情感以及引领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必须是善于将丰富的课程资源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的“育人”高手。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