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读吟咏,能够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文章的韵味,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因此,加强朗读训练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示范美读 指导诵读 理解朗读 课外阅读 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所谓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是在长期的体验、训练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感能力直接影响阅读与表达的效果。那么如何培养语感?我认为加强朗读训练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通过诵读吟咏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文章的韵味,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而课外的延伸阅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大有裨益。具体做法如下:
1 示范美读,培养语感。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理趣。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通过磁带或多媒体等手段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中。教师范读时应声情并茂,有时还要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时,则可以充分利用图像和声音使学生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例如在教《人琴俱亡》时,这是一篇文言文,我通过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在视听当中体会到那种深厚的兄弟情谊。特别是读到“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痛绝良久。”这句时,学生都听得动容,眼含热泪。这表明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子猷失去亲人后发自肺腑的悲痛之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他们被这种真挚浓烈的亲情深深感动着,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2 指导诵读,培养语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诵读的时候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这样才能准确、细膩、真切。教师在诵读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可采用齐读、轮流读、指名读、跳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投入诵读。例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鲁迅的散文时,因这篇课文比较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跳读的方法初步感知课文,对于重点段落,让学生集体或个别反复朗读,让死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菜畦、桑葚、何首乌等优美的景物,黄蜂、叫天子、蟋蟀等有趣的动物,学生沉浸在趣味无穷的情境中,也走进了作者心中的“乐园”。
3 理解朗读,培养语感。理解朗读,重在体会。语感的会意性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品味语言关键依据语境,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品味语言也要注意调动生活的经验,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跨越铁道买橘子的那段,“……我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只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在清淡、素雅不加任何雕饰的语言中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慈母般的父子情怀。品味语言还要发挥想象,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学生朗读时,还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活生生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从而加强了语感。
4 课外阅读,培养语感。语感训练仅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我在教学中开展了“亲近文学”的活动,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让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要大力开展“读经典文学名著,做快乐读书人”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去阅读名著,不断积累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增强语言的感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人类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感受中外传统优秀文化,在中外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语感,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语感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教师要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形成良好的语感。没有朗读的语文教学是缺乏激情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是读出来的,学生的激情是读出来的,学生的语感是读出来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读出来的。我们要把朗读提高到语文教学本体论的高度来重视,用朗读激发学生兴趣,用朗读开启学生的心智,用朗读唤醒学生的心灵。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关键词]示范美读 指导诵读 理解朗读 课外阅读 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所谓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是在长期的体验、训练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感能力直接影响阅读与表达的效果。那么如何培养语感?我认为加强朗读训练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通过诵读吟咏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文章的韵味,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而课外的延伸阅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大有裨益。具体做法如下:
1 示范美读,培养语感。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理趣。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通过磁带或多媒体等手段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中。教师范读时应声情并茂,有时还要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时,则可以充分利用图像和声音使学生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例如在教《人琴俱亡》时,这是一篇文言文,我通过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在视听当中体会到那种深厚的兄弟情谊。特别是读到“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痛绝良久。”这句时,学生都听得动容,眼含热泪。这表明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子猷失去亲人后发自肺腑的悲痛之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他们被这种真挚浓烈的亲情深深感动着,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2 指导诵读,培养语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诵读的时候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这样才能准确、细膩、真切。教师在诵读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可采用齐读、轮流读、指名读、跳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投入诵读。例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鲁迅的散文时,因这篇课文比较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跳读的方法初步感知课文,对于重点段落,让学生集体或个别反复朗读,让死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菜畦、桑葚、何首乌等优美的景物,黄蜂、叫天子、蟋蟀等有趣的动物,学生沉浸在趣味无穷的情境中,也走进了作者心中的“乐园”。
3 理解朗读,培养语感。理解朗读,重在体会。语感的会意性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品味语言关键依据语境,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品味语言也要注意调动生活的经验,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跨越铁道买橘子的那段,“……我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只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在清淡、素雅不加任何雕饰的语言中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慈母般的父子情怀。品味语言还要发挥想象,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学生朗读时,还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活生生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从而加强了语感。
4 课外阅读,培养语感。语感训练仅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我在教学中开展了“亲近文学”的活动,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让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要大力开展“读经典文学名著,做快乐读书人”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去阅读名著,不断积累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增强语言的感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人类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感受中外传统优秀文化,在中外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语感,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语感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教师要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形成良好的语感。没有朗读的语文教学是缺乏激情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是读出来的,学生的激情是读出来的,学生的语感是读出来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读出来的。我们要把朗读提高到语文教学本体论的高度来重视,用朗读激发学生兴趣,用朗读开启学生的心智,用朗读唤醒学生的心灵。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