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论述道: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于“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适应学生发展是教育的重要指向。然而,环顾目前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现状,以机械重复为特征的作业滞后于学生发展,以花哨新奇为特征的作业模糊了学生发展,以提优超前为特征的作业脱离了学生发展……不适合学生发展的作业越来越强烈地桎梏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桎梏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用心思考,以“适合发展”为核心,科学、有效地设计语文作业。
一、强化目标,适合学生发展需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可见,语文课程有着鲜明的总目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各个学段都有着指向总目标的清晰的分目标;通过具体微目标的实现与累积,最终达成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技能、情感态度、方法策略等为基础,确定每次作业清晰而恰切的目标,根据目标进行具体而智慧的作业设计,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断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凸显情趣,适合学生心理需求
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考虑加以掌握。”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有了兴趣的作业,事半功倍。理论研究表明,富有情趣的作业过程既是学生对文本的再完成和再创造,是内心情感世界的再丰富与再完善,又是获取发展动力的新源点与新平台。作为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不断给学生注入新的激情与活力,用孩子感兴趣的作业练习激发兴趣,激活智慧,激励发展。
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了古诗《绝句》后,我让学生根据诗文画出那幅生机盎然、意韵深远的春色图,通过绘画,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了诗文的意境;学完了《神奇的克隆》,我让学生收集各种关于克隆的图片和资料,在班级里展示分享;学完了《滴水穿石的启示》,我引导学生尝试着围绕主观点进行具体的阐述;学习了《狐狸和乌鸦》,我让学生发挥丰富想象,续写故事;学习了《九寨沟》,我让学生当一回“导游”,解说九寨沟的风光……这样的作业设计进一步激发了兴趣,开发了智力,拓展了知识,点亮了思维,培养了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三、体现多元,适应学生自主需求
《课程标准》中对其基本理念进行了明确的诠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变“指令性”教学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使“教育回归到人”。语文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多元化作业,让作业成为富有色彩、充满情趣、自主选择的多元复合体。
例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菜单”,让学生自主选择:
1.爱积累的你,摘抄下文中的好词佳句,美美地记忆。
2.爱阅读的你,读一篇描写秋天的小文章。
3.爱旅行的你,去野外,去公园寻找秋天的脚步。
4.爱朗诵的你,高声朗读一首描绘秋天的小诗。
5.爱画画的你,用手中的画笔去描绘这丰收的季节。
6.爱写话的你,用优美的语言去描写这美丽的秋色。
7.还有一个怎样的你,还有一种怎样的方法来记录这美好的秋天?老师期待着你。
多元的作业设计,提供给学生一个无比宽广自由的发展平台,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索;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展示自主学习中的体验与思维之美。
四、呈现层递,适应学生个性需求
“因材施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长处,弥补不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作为教学的延展与补充,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以层递性的作业设计适应具有不同发展层次与需求的学生。
1. 作业数量层递性。背诵练习,一般学生只需按课本要求背诵有关篇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多选择一些精彩片段积累下来,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些感悟。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加高涨,作业才能满足其高品质的发展需求。如字形识记作业可让学生不必先反复机械抄写统一遍数,开展个“默写小竞赛”,根据掌握情况再分层次进行巩固积累。作业数量上的层递,体现的是语文教师对于“学生”本真的尊重与关注。
2. 作业难度层递性。教学了《负荆请罪》,我设计了以下的作业:
(一)填字成词。
Jù畏() ()离 ()绝 ()会
()本火()一应()全
(二)课文回顾。
①《负荆请罪》根据司马迁的《》改编,与之相关的成语故事有:()()。
②《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是个() ,课文是根据历史故事()第三部分而改编的。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背着荆条去请罪,表示愿意受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故事发生在()(时间),说的是赵国的()用()方式向 () 请罪的事。
(三)我来评点。(点评要点: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印象深刻的语句:( )
我的评点:( )
(四)拓展创作。
材料: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要求:根据材料和译文,改编成一个小独幕剧,注意剧本的基本格式。改编后可和同学合作演一演。
这样的作业,正视学生的发展差异,紧紧扣住目标,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发展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跳一跳,摘到“果子”。
五、回归生活,适合学生终身需求
当学生回归生活,当教育服务生活,教育的核心价值“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才得以实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可见,实践性作业是语文学习回归生活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设计恰切的实践性作业,寻找、挖掘、创造可供学生实践语文、全面发展的平台与空间。
1.拓展性阅读,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拓展阅读是实现“课内作为课外的依托和凭借,课外作为课内的补充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与载体,它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提供了更为科学和广阔的空间,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学习了《三顾茅庐》让同学们读《三国演义》,看易中天的《品三国》;学习了《普罗米修斯盗火》,推荐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通过摘录、评析、表演、展示,共享自我发展的成果。
2.活动性实践,使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可见,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大背景中运用语文,享受语文,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的价值。在学习完《诚实与信任》一课后,我让学生收集或自己创作有关诚信的名言,制成卡片送给自己的同学、朋友。学习了《春联》一课,我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家庭类型分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书写春联……生活,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与发展收获的最好舞台。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要牢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以“适合发展”为核心,重建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体系,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东中市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一、强化目标,适合学生发展需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可见,语文课程有着鲜明的总目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各个学段都有着指向总目标的清晰的分目标;通过具体微目标的实现与累积,最终达成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技能、情感态度、方法策略等为基础,确定每次作业清晰而恰切的目标,根据目标进行具体而智慧的作业设计,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断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凸显情趣,适合学生心理需求
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考虑加以掌握。”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有了兴趣的作业,事半功倍。理论研究表明,富有情趣的作业过程既是学生对文本的再完成和再创造,是内心情感世界的再丰富与再完善,又是获取发展动力的新源点与新平台。作为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不断给学生注入新的激情与活力,用孩子感兴趣的作业练习激发兴趣,激活智慧,激励发展。
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了古诗《绝句》后,我让学生根据诗文画出那幅生机盎然、意韵深远的春色图,通过绘画,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了诗文的意境;学完了《神奇的克隆》,我让学生收集各种关于克隆的图片和资料,在班级里展示分享;学完了《滴水穿石的启示》,我引导学生尝试着围绕主观点进行具体的阐述;学习了《狐狸和乌鸦》,我让学生发挥丰富想象,续写故事;学习了《九寨沟》,我让学生当一回“导游”,解说九寨沟的风光……这样的作业设计进一步激发了兴趣,开发了智力,拓展了知识,点亮了思维,培养了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三、体现多元,适应学生自主需求
《课程标准》中对其基本理念进行了明确的诠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变“指令性”教学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使“教育回归到人”。语文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多元化作业,让作业成为富有色彩、充满情趣、自主选择的多元复合体。
例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菜单”,让学生自主选择:
1.爱积累的你,摘抄下文中的好词佳句,美美地记忆。
2.爱阅读的你,读一篇描写秋天的小文章。
3.爱旅行的你,去野外,去公园寻找秋天的脚步。
4.爱朗诵的你,高声朗读一首描绘秋天的小诗。
5.爱画画的你,用手中的画笔去描绘这丰收的季节。
6.爱写话的你,用优美的语言去描写这美丽的秋色。
7.还有一个怎样的你,还有一种怎样的方法来记录这美好的秋天?老师期待着你。
多元的作业设计,提供给学生一个无比宽广自由的发展平台,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索;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展示自主学习中的体验与思维之美。
四、呈现层递,适应学生个性需求
“因材施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长处,弥补不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作为教学的延展与补充,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以层递性的作业设计适应具有不同发展层次与需求的学生。
1. 作业数量层递性。背诵练习,一般学生只需按课本要求背诵有关篇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多选择一些精彩片段积累下来,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些感悟。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加高涨,作业才能满足其高品质的发展需求。如字形识记作业可让学生不必先反复机械抄写统一遍数,开展个“默写小竞赛”,根据掌握情况再分层次进行巩固积累。作业数量上的层递,体现的是语文教师对于“学生”本真的尊重与关注。
2. 作业难度层递性。教学了《负荆请罪》,我设计了以下的作业:
(一)填字成词。
Jù畏() ()离 ()绝 ()会
()本火()一应()全
(二)课文回顾。
①《负荆请罪》根据司马迁的《》改编,与之相关的成语故事有:()()。
②《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是个() ,课文是根据历史故事()第三部分而改编的。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背着荆条去请罪,表示愿意受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故事发生在()(时间),说的是赵国的()用()方式向 () 请罪的事。
(三)我来评点。(点评要点: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印象深刻的语句:( )
我的评点:( )
(四)拓展创作。
材料: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要求:根据材料和译文,改编成一个小独幕剧,注意剧本的基本格式。改编后可和同学合作演一演。
这样的作业,正视学生的发展差异,紧紧扣住目标,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发展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跳一跳,摘到“果子”。
五、回归生活,适合学生终身需求
当学生回归生活,当教育服务生活,教育的核心价值“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才得以实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可见,实践性作业是语文学习回归生活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设计恰切的实践性作业,寻找、挖掘、创造可供学生实践语文、全面发展的平台与空间。
1.拓展性阅读,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拓展阅读是实现“课内作为课外的依托和凭借,课外作为课内的补充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与载体,它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提供了更为科学和广阔的空间,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学习了《三顾茅庐》让同学们读《三国演义》,看易中天的《品三国》;学习了《普罗米修斯盗火》,推荐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通过摘录、评析、表演、展示,共享自我发展的成果。
2.活动性实践,使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可见,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大背景中运用语文,享受语文,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的价值。在学习完《诚实与信任》一课后,我让学生收集或自己创作有关诚信的名言,制成卡片送给自己的同学、朋友。学习了《春联》一课,我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家庭类型分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书写春联……生活,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与发展收获的最好舞台。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要牢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以“适合发展”为核心,重建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体系,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东中市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