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能与其他学科互相融合。其中传统文化涉及的内容可以与“道法”很好地结合起来,是“道法课”很好的补充,就平日的教学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传统文化 道德与法治 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5.025
一、开展集研活动和培训学习,丰富知识储备
教师要教好学生,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积累和更新,增加自己桶里的水。我校依托《道德与法治》综合组,以学科带头人为牵头人,通过“手拉手”组织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带领相关教师学习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精品课堂。通过研摩课、互听课等形式,不断交流,从而研究出传统文化学科的精髓。研讨中提出自己见解,在商讨中统一内容、划定重点,在教学中付诸实施。另外通过微信群等形式向教师推送传统文化知识,每周组织学习讨论,不断提升水平。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道法课”有许多内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我们在备课中要善于挖掘利用。比如《道德与法治》的《有多少浪费本可以避免》一课,讲的是我们在享用餐桌上的美餐时,可能会产生浪费,这涉及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时候把传统文化的“养德”渗透进来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效果。“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的培养,重视才能和技艺的提高。道德的修养往往伴随人的一生,所以我们要从各个方面来磨砺自己的品行,自觉按道德要求做事,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课程内容要新鲜有趣,出示ppt课件,让学生读一读,在诵读中,传统文化的养德、励志就自然而然沁入孩子们心里。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教材中有家乡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优秀的古代著作,把学校教育、家乡教育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了解当地风俗、家乡的发展变化而建立起爱家乡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同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到学习和生活中。“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些富含着生活哲理的句子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素材,能感悟哲理,内化素养,品味生活之美。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良好风范等等,新教材中的章节增加了不少的实际案例,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案例,使“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更加贴近实际。同时课下多备课,课上因材施教,会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发挥学校主阵地、家庭引导、社会平台的作用,让三者合力
在引导学生成长方面,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缺一不可,三方各司其职,才能实现发展的目标。
我校成立家校平台,建立家委会,通过钉钉平台、家长微信群与家长建立联系,掌握学生对传统文化在家庭生活中的运用,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向,使学生、家长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及“三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挖掘地域文化,通过开展各项活動,例如武术、剪纸等课程,提升学生的体艺水平和素养;设计传统文化教育专栏,帮助家长学习,更新理念;通过亲情活动增进孩子跟父母的感情。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直接侧重于学生思想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道法”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创新,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实现二者的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杜玉林《整合教学资源,培育学科素养——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年第10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道德与法治 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5.025
一、开展集研活动和培训学习,丰富知识储备
教师要教好学生,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积累和更新,增加自己桶里的水。我校依托《道德与法治》综合组,以学科带头人为牵头人,通过“手拉手”组织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带领相关教师学习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精品课堂。通过研摩课、互听课等形式,不断交流,从而研究出传统文化学科的精髓。研讨中提出自己见解,在商讨中统一内容、划定重点,在教学中付诸实施。另外通过微信群等形式向教师推送传统文化知识,每周组织学习讨论,不断提升水平。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道法课”有许多内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我们在备课中要善于挖掘利用。比如《道德与法治》的《有多少浪费本可以避免》一课,讲的是我们在享用餐桌上的美餐时,可能会产生浪费,这涉及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时候把传统文化的“养德”渗透进来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效果。“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的培养,重视才能和技艺的提高。道德的修养往往伴随人的一生,所以我们要从各个方面来磨砺自己的品行,自觉按道德要求做事,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课程内容要新鲜有趣,出示ppt课件,让学生读一读,在诵读中,传统文化的养德、励志就自然而然沁入孩子们心里。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教材中有家乡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优秀的古代著作,把学校教育、家乡教育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了解当地风俗、家乡的发展变化而建立起爱家乡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同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到学习和生活中。“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些富含着生活哲理的句子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素材,能感悟哲理,内化素养,品味生活之美。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良好风范等等,新教材中的章节增加了不少的实际案例,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案例,使“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更加贴近实际。同时课下多备课,课上因材施教,会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发挥学校主阵地、家庭引导、社会平台的作用,让三者合力
在引导学生成长方面,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缺一不可,三方各司其职,才能实现发展的目标。
我校成立家校平台,建立家委会,通过钉钉平台、家长微信群与家长建立联系,掌握学生对传统文化在家庭生活中的运用,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向,使学生、家长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及“三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挖掘地域文化,通过开展各项活動,例如武术、剪纸等课程,提升学生的体艺水平和素养;设计传统文化教育专栏,帮助家长学习,更新理念;通过亲情活动增进孩子跟父母的感情。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直接侧重于学生思想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道法”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创新,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实现二者的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杜玉林《整合教学资源,培育学科素养——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