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期开展的新农科建设将扎根中国大地掀起一场高等农林教育的质量革命,以“开改革发展新路,育卓越农林人才,树农林教育新标”三大举措,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指明新方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涉农高校适应新农科建设的客观需求。从师资队伍各项结构指标,系统分析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生师比、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以新农科建设为背景提出4项对策,为新时期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农科;师资队伍;不足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9-026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9.069
Abstract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has ignited a quality revolution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China.Upholding three major measures as “blazing a new trial for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raining excellent talents of agriculture, and establishing new standards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t offered a new direction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China.Highcaliber teaching staff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building of highlevel universities, and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s an objective demand of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keep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our college in studentteacher ratio, age profile, professional title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graduation school and other aspec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presents 4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hu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 this new stage.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Teaching staff;Shortcoming and countermeasure
基金项目 云南省农业大学黄大年教学团队-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A2032003035);云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建设项目(云教高〔2016〕72号);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领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第一批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MA201601012)。
作者简介 唐然(1988—),男,云南昆明人,讲师,博士,从事作物育种相关科研与教学工作。*通信作者,教授,博士,从事高等农业教育与薯类作物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20-03-05;修回日期 2020-04-03
我国于2019年奏响了新农科建设的“三部曲”,安吉共识提出“四个面向”新理念[1],北大仓行动推出“八大行动”新举措[2],北京指南实施“百校千项”新项目[2],系列改革实践措施已全面展开,为高等农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为新农科建设注入强大活力,对涉农高校更好地支撑和引领“三农”事业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3]。教师作为新农科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培养农业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创新农业科技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实践者,知识与技术应用的主要参与者,是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水平的集中体现,在高校新农科专业建设、新型人才培养、新兴科技成果产出,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4]。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高效精干的教師队伍是高校新农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在此背景下,合理并有效地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完善和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是实现农业高等教育由“量”向“质”飞跃的基本着力点,也是高校适应新农科建设的客观需求。
1 学院师资队伍现状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始建于1938年云南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以“开学养正,育四海英才;明理尚农,兴九州粮仓”为办学理念,至今已有80余年历程,是云南农业大学办学最早的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29人,副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20人,初级职称5人;博士学位教师52人,硕士学位教师23人,本科及以下教师13人;年龄在55岁以上教师14人,46~55岁教师41人,36~45岁教师23人,35岁以下教师11人;最高学历非本校取得的教师47人。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50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2人,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4人,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云岭学者1人,云南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学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8人、云南省科技创新人才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作物学作为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的中取得C+的位次。经过分析发现,“师资队伍”存在短板效应,评估位次仅排在在全国22位,在评估设置的10个二级指标中位列倒数第二,情况不容乐观。 2 学院师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师比过高,亟需扩充学院专任教师师资队伍
充足的师资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而生师比常被用于衡量高校的办学规模及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能从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人才吸引力这3个方面体现办学质量的好坏,生师比高,办学质量难以保证[5]。美国著名高校的平均生师比为6.5∶1,其中加州理工大学的生师比更是低至3∶1[6]。根据《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平均生师比为18.56∶1。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招生总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教职工人数近几年不增反减,专任教师师资队伍的扩大已远滞后于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张。目前学院在读本科生(含专升本)和研究生合计1 812人,教职工89人,生师比高达20.36∶1,尚未达到我国平均水平。就国内几所农业院校农学院而言,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生师比为7.05∶1,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师生比为10.06∶1,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为10.59∶1,与这些学院相比,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差距显著,因此,合理地扩大并补充学院专任教师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2.2 年龄结构比例失衡,青年教师比例亟待提高
年龄结构是衡量教师群体教学和科研活力及创造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同时也预示着教师队伍的发展潜力,均衡的教师队伍中老中青教师比例应呈现正态分布[7]。相关研究分析表明,合理的教师年龄结构应表现为:正高职称的平均年龄为50岁,副高职称平均年龄40岁左右,中级职称的平均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整体平均年龄大都在40 岁左右,这样的年龄结构分布均匀,易形成老中青学科梯队,学科带头人的接班将不存在问题[8]。而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52岁,副高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47岁,中级职称教师平均年龄41岁,整体平均年龄47岁,老龄化现象突出。
此外,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群体,也是适应和实施新农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一般具有学历高、科研创新能力强、教学热情度高等特点,是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性评价中的关键组成部分[9]。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失衡,青年教师,特别是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只占12.4%,人数严重不足。
2.3 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实验系列教师及高层次人才比例亟待提高
职称结构的优化程度,可集中反映教师队伍的综合质量,也是衡量高校教学及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7]。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高级职称比例达71.9%,结构基本合理,但教师队伍中实验系列岗位教师和高层次人才比例较低。
近年来,学院平台建设成绩显著,有校级以上科研实验平台13个,仪器设备齐全,实验条件优良,为学院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师队伍中实验系列岗位教师只有10人,占比11.23%,数量太少,导致大量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仪器设备无专人管理,造成仪器利用率低,功能扩展不足,维修维护频繁等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國外高校实验岗教师占全校职工总数的比例平均可达18%[10]。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实验系列岗位教师队伍的建设。
此外,在新农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农科院校肩负着培养农科高端人才和研究农业先进技术的重任,高层次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建设一支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高校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现仅有国家级人才2人,“无院士,无长江,无杰青优青”已成为学院适应时代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2.4 学缘结构单一,应进一步优化融合
学缘结构是师资队伍合理性评价的关键指标,合理的学缘结构有利于学科交叉,不仅是提升学术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其逻辑终点在于建设学术自由、平等共享,紧密合作的学校文化[12]。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师资队伍中有50.6%的教师最高学历来源于本校,而且大部分为本院专业毕业,虽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延续性,但“师徒型”团队难以产生创新思想,不利于学科多元发展,不利于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8]。此外,合理的学缘结构还体现在教师毕业院校的高层次性和多元性,所涵盖学科的广泛性和丰富性[13]。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师学历来源单位25个,专业以作物学传统学科和生物学为主,学缘结构较为单一。
2.5 国际化视野缺乏,影响学院教育教学国际化进程
新农科建设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培育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卓越农林人才。高校不仅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能,在当今时代还要承担国际交流的重要使命[14]。国际化是高校加快开放与合作、提升教学科研实力和影响力、增加学科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经,而教师国际化是实现大学国际化的重要因素[15]。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师中,具有1年以上国外访学经历的教师有24人,最高学历来源于境外的教师仅有9人,比例较低。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的内涵即“引进来”和“走出去”。对于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来说,教师队伍来源国际化较难实现,即“引进来”难,但“走出去”的可能性较大。此外,教师国际化视野缺乏已成为学院推进教育教学国际化的重要限制因素,主要反映在到国外深造和交流的学生比例偏低,留学生偏少,国际合作项目不多。
3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与途径
新农科建设要求农科教育教学达到4个根本性的转变:即从偏重服务产业经济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从单学科割裂独立发展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转变,从专注专业教育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高度融合转变,从专注知识本位向侧重个人本位转变[16]。学院现有师资队伍能否满足新农科建设的需求,能否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这些已成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3.1 坚持立德树人的方向指引,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强调,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培养和造就一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
一是要健全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把师德师风作为考评师资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积极引导我院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17]。同时,要求所有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建立“一人一档”师德师风考核档案,通过总结、调研、走访学生等形式对每位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全面考核,详细记录每位教师的奖惩信息、教学评价记录及学生访谈记录,以此作为年度考核、任期考核、职称晋升、导师遴选、派出进修等的第一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18]。
二是要強化专业思政建设,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要求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达到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目的。以教研组或系(室)为基本单位,定期组织研究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环节的切入点及切入形式,加大典型案例的挖掘、培育、宣传和表彰,切实提高教师师德师风水平。
三是要优化师德师风监管体制,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学院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学院党政领导班子为成员的师德师风监管小组,负责监督和检查教师师德师风情况,设立举报电话及邮箱,受理各类投诉举报[18]。
3.2 注重教师队伍的规模效益,保增长,调结构
生师比作为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及办学效益,同时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示器,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不应该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过分追求效益[5]。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生师比太高,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按照学院现有学生规模计算,师资队伍规模至少要能达到100人以上,才能保证生师比接近国内高校的平均水平。
一是要结合学院学科发展需要,加大宣传,逐步扩大现有教师规模。对一些学科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适当放宽招录条件。同时,健全退休教师,特别是正高级职称退休教师的返聘机制,更好地发挥资深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传帮带”作用。
二是要着力调整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创造更好的条件使青年教师的数量及质量稳步提高,用项目资助、团队吸纳等方式加快学术梯队建设。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生力军,既承载着接续奋斗、载梦前行的使命,也肩负着开源活水、立德树人的担当。学院要持续加大青年教师的引育力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构建一支具有使命意识、责任意识、育人情怀、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19]。
三是要结合学校有关规定,根据学科及学术梯队的建设需要,构建合理的职称结构,提高实验系列教师比例。针对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实验系列岗位教师不足的问题,建立实验技术“带头人”机制[10],鼓励在岗教师参与仪器设备的管理与服务。
四是要优化学缘结构,控制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比例,制定师资学缘结构的优化计划及配套的评价方法, 提高编制的使用效率。同时,健全学缘再造机制,通过学历晋升、出国深造等多途径丰富教师的学术经历,提高学缘多样性,促进学科交叉,优化学术氛围[20]。
3.3 完善人才队伍的引育机制,引进来,走出去
学院要坚持“充分用好现有人才,积极引进高级人才,努力培养后备人才”的方针,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引进一批一流科技人才,着力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发挥人才在育人和新农科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一是要明确“创新靠人才”的思想内涵,认真落实《中共云南农业大学委员会 云南农业大学关于印发人才引进办法(试行)的通知》的政策精神,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努力搭建一支合理的高层次学术人才梯队。
二是要重视学科建设,为人才的引育创造条件。学科是大学的灵魂,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平台,只有一流学科才能吸引一流人才。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紧密结合云南省农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云南省作物资源、生态资源和链接东南亚的“桥头堡”优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作物学和生物学2个分别涵盖了农学和理学2个学科门类的新局面。学院应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增加人才吸引力,同时为现有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三是要进一步落实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运行工作,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来云南农业大学从事高水平科研工作,以达到促进学科发展及加强学术交流的目的,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平台作用。
四是要立足学院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赴境外访学交流。学院有留学背景的教师比例很低,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学院要引进国外知名教师来校任教较为困难。因此,提高学院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结合学院发展规划和新农科建设需求,制定和完善教师境外研学进修方案及相关规定,加强教师外语能力培训,有针对性地选派业务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到境外一流大学及学术机构培训、深造、合作与交流,提高教师国际化视野,提升学术影响力和科研生产力,促进教育教学国际化。
3.4 创新师资队伍的培训及管理制度,激潜能,争先进
学院要遵循教师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因势利导,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热衷科研、勇于创新的积极性,达到重视有贡献的现有人才、吸引有能力的外来人才、激励有潜力的青年人才的目的。
一是要健全教师培训制度,结合信息技术,探索实行培训学分管理,并纳入任期考核指标;二是要完善新入职教师培训体系,实施青年教师分阶段培养制度;三是配合学校制定教师任期考核制度,在岗教师须根据岗位要求签订聘期目标任务书,包括思想品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院公共事务等多项考核指标。任期考核根据任务书的达标情况评定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评定结果与绩效和职称评定挂钩,以达到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目的,让广大教师更好地投身于新农科建设中。 参考文献
[1]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3):105-106.
[2]“新农科”建设开启“北大仓行动”[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5):110.
[3] 新农科建设推出“北京指南”[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6):104-106.
[4] 李召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书写新时代“新农科”答卷[J].中國农业教育,2019,20(5):3,14.
[5] 张静.从生师比角度透视中美一流大学的差距[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33(8):88-92.
[6] 陈泽,胡弼成.生师比: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示器[J].大学教育科学,2013(3):118-124.
[7] 美君,盖志毅.高等学校师资结构:指标·问题·优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08-109,120.
[8] 刘莉莉.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及其对策研究:基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6):126-129,136.
[9] 张晓旭.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优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4):38-42.
[10] 乔光,洪怡.高校实验系列岗教师现状分析及解决措施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4(26):78-79.
[11] 江珊,刘少雪.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聘任的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7):87-93.
[12] 吴丹英.高校科研水平与学术近亲繁殖率结构模型研究[J].教育评论, 2016(1):70-73.
[13] 成霞霞.优化学缘结构 提升学术生产力[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3):38-40.
[14]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J].社会主义论坛, 2017(3):4-5.
[15] 刘会胜,黄滋淳.国际化视野下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4):76-77.
[16] 应义斌,梅亚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36(1):1-6.
[17] 杨胜才.坚持“四个统一”把握重要抓手 切实增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30-134.
[18] 姚弋霞,张文舜,何久钿.“双一流”战略视域下一流本科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2):127-133.
[19] 张安富,靳敏.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系统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5(3):67-71,39.
[20] 李朝有,乔朋超,刘超洋,等.我国高校专任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6,34(4):103-107.
关键词 新农科;师资队伍;不足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9-026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9.069
Abstract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has ignited a quality revolution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China.Upholding three major measures as “blazing a new trial for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raining excellent talents of agriculture, and establishing new standards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t offered a new direction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China.Highcaliber teaching staff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building of highlevel universities, and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s an objective demand of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keep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our college in studentteacher ratio, age profile, professional title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graduation school and other aspec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presents 4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hu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 this new stage.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Teaching staff;Shortcoming and countermeasure
基金项目 云南省农业大学黄大年教学团队-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A2032003035);云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建设项目(云教高〔2016〕72号);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领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第一批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MA201601012)。
作者简介 唐然(1988—),男,云南昆明人,讲师,博士,从事作物育种相关科研与教学工作。*通信作者,教授,博士,从事高等农业教育与薯类作物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20-03-05;修回日期 2020-04-03
我国于2019年奏响了新农科建设的“三部曲”,安吉共识提出“四个面向”新理念[1],北大仓行动推出“八大行动”新举措[2],北京指南实施“百校千项”新项目[2],系列改革实践措施已全面展开,为高等农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为新农科建设注入强大活力,对涉农高校更好地支撑和引领“三农”事业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3]。教师作为新农科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培养农业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创新农业科技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实践者,知识与技术应用的主要参与者,是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水平的集中体现,在高校新农科专业建设、新型人才培养、新兴科技成果产出,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4]。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高效精干的教師队伍是高校新农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在此背景下,合理并有效地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完善和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是实现农业高等教育由“量”向“质”飞跃的基本着力点,也是高校适应新农科建设的客观需求。
1 学院师资队伍现状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始建于1938年云南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以“开学养正,育四海英才;明理尚农,兴九州粮仓”为办学理念,至今已有80余年历程,是云南农业大学办学最早的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29人,副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20人,初级职称5人;博士学位教师52人,硕士学位教师23人,本科及以下教师13人;年龄在55岁以上教师14人,46~55岁教师41人,36~45岁教师23人,35岁以下教师11人;最高学历非本校取得的教师47人。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50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2人,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4人,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云岭学者1人,云南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学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8人、云南省科技创新人才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作物学作为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的中取得C+的位次。经过分析发现,“师资队伍”存在短板效应,评估位次仅排在在全国22位,在评估设置的10个二级指标中位列倒数第二,情况不容乐观。 2 学院师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师比过高,亟需扩充学院专任教师师资队伍
充足的师资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而生师比常被用于衡量高校的办学规模及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能从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人才吸引力这3个方面体现办学质量的好坏,生师比高,办学质量难以保证[5]。美国著名高校的平均生师比为6.5∶1,其中加州理工大学的生师比更是低至3∶1[6]。根据《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平均生师比为18.56∶1。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招生总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教职工人数近几年不增反减,专任教师师资队伍的扩大已远滞后于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张。目前学院在读本科生(含专升本)和研究生合计1 812人,教职工89人,生师比高达20.36∶1,尚未达到我国平均水平。就国内几所农业院校农学院而言,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生师比为7.05∶1,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师生比为10.06∶1,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为10.59∶1,与这些学院相比,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差距显著,因此,合理地扩大并补充学院专任教师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2.2 年龄结构比例失衡,青年教师比例亟待提高
年龄结构是衡量教师群体教学和科研活力及创造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同时也预示着教师队伍的发展潜力,均衡的教师队伍中老中青教师比例应呈现正态分布[7]。相关研究分析表明,合理的教师年龄结构应表现为:正高职称的平均年龄为50岁,副高职称平均年龄40岁左右,中级职称的平均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整体平均年龄大都在40 岁左右,这样的年龄结构分布均匀,易形成老中青学科梯队,学科带头人的接班将不存在问题[8]。而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52岁,副高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47岁,中级职称教师平均年龄41岁,整体平均年龄47岁,老龄化现象突出。
此外,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群体,也是适应和实施新农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一般具有学历高、科研创新能力强、教学热情度高等特点,是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性评价中的关键组成部分[9]。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失衡,青年教师,特别是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只占12.4%,人数严重不足。
2.3 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实验系列教师及高层次人才比例亟待提高
职称结构的优化程度,可集中反映教师队伍的综合质量,也是衡量高校教学及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7]。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高级职称比例达71.9%,结构基本合理,但教师队伍中实验系列岗位教师和高层次人才比例较低。
近年来,学院平台建设成绩显著,有校级以上科研实验平台13个,仪器设备齐全,实验条件优良,为学院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师队伍中实验系列岗位教师只有10人,占比11.23%,数量太少,导致大量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仪器设备无专人管理,造成仪器利用率低,功能扩展不足,维修维护频繁等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國外高校实验岗教师占全校职工总数的比例平均可达18%[10]。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实验系列岗位教师队伍的建设。
此外,在新农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农科院校肩负着培养农科高端人才和研究农业先进技术的重任,高层次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建设一支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高校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现仅有国家级人才2人,“无院士,无长江,无杰青优青”已成为学院适应时代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2.4 学缘结构单一,应进一步优化融合
学缘结构是师资队伍合理性评价的关键指标,合理的学缘结构有利于学科交叉,不仅是提升学术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其逻辑终点在于建设学术自由、平等共享,紧密合作的学校文化[12]。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师资队伍中有50.6%的教师最高学历来源于本校,而且大部分为本院专业毕业,虽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延续性,但“师徒型”团队难以产生创新思想,不利于学科多元发展,不利于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8]。此外,合理的学缘结构还体现在教师毕业院校的高层次性和多元性,所涵盖学科的广泛性和丰富性[13]。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师学历来源单位25个,专业以作物学传统学科和生物学为主,学缘结构较为单一。
2.5 国际化视野缺乏,影响学院教育教学国际化进程
新农科建设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培育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卓越农林人才。高校不仅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能,在当今时代还要承担国际交流的重要使命[14]。国际化是高校加快开放与合作、提升教学科研实力和影响力、增加学科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经,而教师国际化是实现大学国际化的重要因素[15]。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师中,具有1年以上国外访学经历的教师有24人,最高学历来源于境外的教师仅有9人,比例较低。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的内涵即“引进来”和“走出去”。对于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来说,教师队伍来源国际化较难实现,即“引进来”难,但“走出去”的可能性较大。此外,教师国际化视野缺乏已成为学院推进教育教学国际化的重要限制因素,主要反映在到国外深造和交流的学生比例偏低,留学生偏少,国际合作项目不多。
3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与途径
新农科建设要求农科教育教学达到4个根本性的转变:即从偏重服务产业经济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从单学科割裂独立发展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转变,从专注专业教育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高度融合转变,从专注知识本位向侧重个人本位转变[16]。学院现有师资队伍能否满足新农科建设的需求,能否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这些已成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3.1 坚持立德树人的方向指引,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强调,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培养和造就一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
一是要健全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把师德师风作为考评师资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积极引导我院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17]。同时,要求所有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建立“一人一档”师德师风考核档案,通过总结、调研、走访学生等形式对每位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全面考核,详细记录每位教师的奖惩信息、教学评价记录及学生访谈记录,以此作为年度考核、任期考核、职称晋升、导师遴选、派出进修等的第一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18]。
二是要強化专业思政建设,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要求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达到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目的。以教研组或系(室)为基本单位,定期组织研究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环节的切入点及切入形式,加大典型案例的挖掘、培育、宣传和表彰,切实提高教师师德师风水平。
三是要优化师德师风监管体制,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学院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学院党政领导班子为成员的师德师风监管小组,负责监督和检查教师师德师风情况,设立举报电话及邮箱,受理各类投诉举报[18]。
3.2 注重教师队伍的规模效益,保增长,调结构
生师比作为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及办学效益,同时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示器,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不应该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过分追求效益[5]。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生师比太高,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按照学院现有学生规模计算,师资队伍规模至少要能达到100人以上,才能保证生师比接近国内高校的平均水平。
一是要结合学院学科发展需要,加大宣传,逐步扩大现有教师规模。对一些学科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适当放宽招录条件。同时,健全退休教师,特别是正高级职称退休教师的返聘机制,更好地发挥资深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传帮带”作用。
二是要着力调整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创造更好的条件使青年教师的数量及质量稳步提高,用项目资助、团队吸纳等方式加快学术梯队建设。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生力军,既承载着接续奋斗、载梦前行的使命,也肩负着开源活水、立德树人的担当。学院要持续加大青年教师的引育力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构建一支具有使命意识、责任意识、育人情怀、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19]。
三是要结合学校有关规定,根据学科及学术梯队的建设需要,构建合理的职称结构,提高实验系列教师比例。针对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实验系列岗位教师不足的问题,建立实验技术“带头人”机制[10],鼓励在岗教师参与仪器设备的管理与服务。
四是要优化学缘结构,控制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比例,制定师资学缘结构的优化计划及配套的评价方法, 提高编制的使用效率。同时,健全学缘再造机制,通过学历晋升、出国深造等多途径丰富教师的学术经历,提高学缘多样性,促进学科交叉,优化学术氛围[20]。
3.3 完善人才队伍的引育机制,引进来,走出去
学院要坚持“充分用好现有人才,积极引进高级人才,努力培养后备人才”的方针,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引进一批一流科技人才,着力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发挥人才在育人和新农科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一是要明确“创新靠人才”的思想内涵,认真落实《中共云南农业大学委员会 云南农业大学关于印发人才引进办法(试行)的通知》的政策精神,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努力搭建一支合理的高层次学术人才梯队。
二是要重视学科建设,为人才的引育创造条件。学科是大学的灵魂,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平台,只有一流学科才能吸引一流人才。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紧密结合云南省农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云南省作物资源、生态资源和链接东南亚的“桥头堡”优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作物学和生物学2个分别涵盖了农学和理学2个学科门类的新局面。学院应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增加人才吸引力,同时为现有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三是要进一步落实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运行工作,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来云南农业大学从事高水平科研工作,以达到促进学科发展及加强学术交流的目的,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平台作用。
四是要立足学院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赴境外访学交流。学院有留学背景的教师比例很低,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学院要引进国外知名教师来校任教较为困难。因此,提高学院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结合学院发展规划和新农科建设需求,制定和完善教师境外研学进修方案及相关规定,加强教师外语能力培训,有针对性地选派业务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到境外一流大学及学术机构培训、深造、合作与交流,提高教师国际化视野,提升学术影响力和科研生产力,促进教育教学国际化。
3.4 创新师资队伍的培训及管理制度,激潜能,争先进
学院要遵循教师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因势利导,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热衷科研、勇于创新的积极性,达到重视有贡献的现有人才、吸引有能力的外来人才、激励有潜力的青年人才的目的。
一是要健全教师培训制度,结合信息技术,探索实行培训学分管理,并纳入任期考核指标;二是要完善新入职教师培训体系,实施青年教师分阶段培养制度;三是配合学校制定教师任期考核制度,在岗教师须根据岗位要求签订聘期目标任务书,包括思想品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院公共事务等多项考核指标。任期考核根据任务书的达标情况评定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评定结果与绩效和职称评定挂钩,以达到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目的,让广大教师更好地投身于新农科建设中。 参考文献
[1]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3):105-106.
[2]“新农科”建设开启“北大仓行动”[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5):110.
[3] 新农科建设推出“北京指南”[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6):104-106.
[4] 李召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书写新时代“新农科”答卷[J].中國农业教育,2019,20(5):3,14.
[5] 张静.从生师比角度透视中美一流大学的差距[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33(8):88-92.
[6] 陈泽,胡弼成.生师比: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示器[J].大学教育科学,2013(3):118-124.
[7] 美君,盖志毅.高等学校师资结构:指标·问题·优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08-109,120.
[8] 刘莉莉.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及其对策研究:基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6):126-129,136.
[9] 张晓旭.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优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4):38-42.
[10] 乔光,洪怡.高校实验系列岗教师现状分析及解决措施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4(26):78-79.
[11] 江珊,刘少雪.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聘任的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7):87-93.
[12] 吴丹英.高校科研水平与学术近亲繁殖率结构模型研究[J].教育评论, 2016(1):70-73.
[13] 成霞霞.优化学缘结构 提升学术生产力[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3):38-40.
[14]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J].社会主义论坛, 2017(3):4-5.
[15] 刘会胜,黄滋淳.国际化视野下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4):76-77.
[16] 应义斌,梅亚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36(1):1-6.
[17] 杨胜才.坚持“四个统一”把握重要抓手 切实增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30-134.
[18] 姚弋霞,张文舜,何久钿.“双一流”战略视域下一流本科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2):127-133.
[19] 张安富,靳敏.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系统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5(3):67-71,39.
[20] 李朝有,乔朋超,刘超洋,等.我国高校专任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6,34(4):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