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碚区三圣镇三金公路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一切都井然有序,没有人阻工闹事、没有征地拆迁纠纷,许多村民还自发参与到施工队伍中来,帮着夯路基、铺碎石。一位村民感叹道:“还是名誉村主任们有办法,让我们盼望多年的事情梦想成真。”
这次三金公路建设工程能够顺利启动,三圣镇的名誉村主任和新农村建设顾问团的成员们功不可没,而这些活跃的名誉村主任和顾问团成员,都是被党内民主“激活”的。
党内民主催生顾问团
2006年9月8日,三圣镇一个特殊的仪式——名誉村主任聘请仪式,吸引着所有村民的目光,6位从三圣镇走出去发家致富的老板、能人成为楼房、古佛、德圣等6个村不占干部职数、不领工作报酬的编外“村官”。在这6位名誉村主任里,有3位资产过亿元,一位资产过千万元。这些编外“村官”成了镇里民主决策的得力参谋。
给能人戴上“官帽”的做法,起源于北碚区在基层普遍推行的党内民主制度。
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北碚区三圣镇,一方面是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一些村的办公用品都要靠村干部垫支购买:一方面全镇拥有百万元以上资产的有近100人,资产上千万元的有10余人,资产过亿元的有3人,贫富相差悬殊。
一次,在一个村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上,有党员提议:“我们村这么穷,日子怎么过哟,既然村里出了那么多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为啥不能让他们来带一下我们呢?”
党员们的意愿与镇、区领导的想法不谋而合。2006年,北碚区委在推进党内民主的战略中,在区和镇(街)两级党委,分别建立重大决策咨询委员会,邀请党代表、普通党员和群众代表、有关专家参加决策咨询论证:在村和社区,则把决策论证范围扩大到村(居)民代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碚区探索出一条农村党内民主决策的新路子:让思路活、点子多、出路广的能人,受聘为名誉村主任或者新农村建设顾问团成员,为家乡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到2006年底,北碚区有69个村建立了新农村建设顾问团,148名致富能人和科技人才被聘为编外“村官”,担任顾问。这些编外“村官”不仅为北碚建设新农村提出了众多真知灼见,而且调动了众多能人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点燃了党内民主决策的燎原之火。
一位名誉村主任的感慨:民主不是花架-T-
在重庆江北特种建材有限公司碎石厂,一位来自三圣镇德龙村的农民工正高兴地忙碌着:“以前我们就晓得在家种地,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今年潘主任动员我们出去打工挣钱,还将我们村100多人安排到他自己的厂里来,现在我们也当起了工人,拿上了工资,收入比以前高多了。”
进入德龙村,家家户户门口都铺了人行便道。一位村民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潘主任出钱为我们修好的,他还出钱修好了村办公室,为我们家家户户都缴纳了闭路电视收视费,给我们每个村民都交了一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
被村民挂在嘴边的“潘主任”是谁?原来他就是德龙村的名誉村主任潘先文,江北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 、自潘先文当选为德龙村的名誉村主任后,真正感觉到党内民主不是花架子,凡是村里的重大问题,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都要主动找他沟通,听取他的意见。既然民主不是花架子,他这个名誉村主任也不能不作出点成绩来,潘先文暗下决心。
2007年年初,村委会召开年度工作研讨会,邀请潘先文参加。
会上,大家针对德龙村新农村建设的路该怎样走争论不休。有干部建议,应向有些地方学习,将农民集中到一起住集体别墅,用自来水,村风村貌能大大改观。有干部却反对,能够将村民集中到一起住别墅当然好,但是在我们村肯定行不通,村里没钱,村民们收入又不高,资金问题怎么解决?有人又提议,村里应该搞几个实体。也有人说,重点应该放在促进农业产业化上……会场讨论激烈。
潘先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还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现在村民们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务农所得,这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损失大,村民致富困难。搞实体,没有项目,农业产业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我建议一方面鼓勋村民外出务工、经商、学技术,增长见识,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村委会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加快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上,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多为村民办几件实事。”
一席话,在情在理,大家都暗自佩服这个编外“村官”。通过民主表决,大家一致同意他的发展思路。
于是,在村干部们的动员下,今年全村约有70%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挣钱。
三圣镇党委一位负责人感慨地说:“有了这些名誉村主任参加决策咨询论证,村干部们落后的观念渐渐转变,同时村里的民主风气异常浓厚。不像以前,村干部们没什么主见,上面怎样说就怎样做。”
“既然民主之风吹到了我们镇,党组织交给了我们任务,我们就有责任做到最好”
7月21日上午,三圣镇青峰会所,三金公路建设工程捐资仪式热闹非凡,当名誉村主任们把一叠叠厚厚的票子投进捐款箱时,人群中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仅几个小时,就收到捐款60万元,其中名誉村主任们捐款43万元。
三金公路是三圣镇的一条交通要道,多年来由于路况差,严重影响了镇上的发展,老百姓也时常抱怨。2006年,区交通局解决了部分补助资金,但仍有120万元左右的资金缺口。“现在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顾问团功不可没。”三圣镇党委书记王忠明说。
2006年底,由镇上的致富能人、技术专家等组成的新农村建设顾问团成立。“既然民主之风吹到了我们镇,党组织交给了我们任务,我们就有责任做到最好。”一位顾问团成员说。
“离开家乡十多年,回来一看,家乡还是那么穷,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还是那么苦,我心里很酸啊。”这是在新疆创业十多年的汪昆伦回乡后的感慨。
作为卫东村的名誉村主任、顾问团成员,汪昆伦觉得,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光靠给钱是不行的,关键是要为乡亲们致富创造条件,而首要的任务,就是尽快修好镇和村里面的几条乡村公路。
带着这一思路,汪昆伦以三圣镇新农村建设顾问团成员的身份,到区相关部门了解情况,答复是,乡村道路建设应由镇政府负责实施,区里主要提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汪昆伦又连忙赶到镇上了解情况,由于镇里财政困难,很多规划不能实现,只能一拖再拖。
“路修不好,乡亲们致富的基本条件就不具备,没钱修路别人可以拖,但是乡亲们拖不起。”汪昆伦思索着,能不能发动乡亲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己动手将几条路建好?
汪昆伦找来另外几名名誉村主任和一些顾问团成员,将想法一说,大家都觉得修路是当务之急,表示愿意分头到镇党委、政府提建议,到各村农户家进行动员。
在民主决策的过程中,总能听到不同的声音。顾问团的提议受到一些干部和群众的质疑。有干部害怕,说是如果组织大家出钱出力修路,一旦摊子铺开,中途资金出现问题,便会成为半拉子工程,好事变成坏事,还要背上骂名。有干部认为,农民的工作不好做,要让他们出钱出力来修路,简直是异想天开。
村干部的顾虑是有道理的。说到修路,所有村民都欢迎,但是一提出钱出力,许多人就犯嘀咕。有人问,这是不是又在变相收钱?有人公开反对:“我们捐的钱会不会被那些干部拿去吃了喝了?”
对于干部和村民们的担心,顾问团成员们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最后,在镇党委组织召开的会议上,顾问团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资金的问题,先组织捐款,在建设过程中不够的部分,由顾问团成员负责筹集;二是道路修建进行公开招投标;三是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定期将使用情况向群众进行公布:四是请区纪委、审计、交通和质检等部门对资金使用和工程质量进行监督。
有了顾问团的建议,大家都吃下了定心丸。在这况会上,修路的提议一致表决通过,并很快付诸实施。
带领群众在施工现场忙碌的汪昆伦激动地说,“起初我还担心成立顾问团只是个形式,看到我们的建议被采纳,觉得这个‘官’还是起得了作用。”
这次三金公路建设工程能够顺利启动,三圣镇的名誉村主任和新农村建设顾问团的成员们功不可没,而这些活跃的名誉村主任和顾问团成员,都是被党内民主“激活”的。
党内民主催生顾问团
2006年9月8日,三圣镇一个特殊的仪式——名誉村主任聘请仪式,吸引着所有村民的目光,6位从三圣镇走出去发家致富的老板、能人成为楼房、古佛、德圣等6个村不占干部职数、不领工作报酬的编外“村官”。在这6位名誉村主任里,有3位资产过亿元,一位资产过千万元。这些编外“村官”成了镇里民主决策的得力参谋。
给能人戴上“官帽”的做法,起源于北碚区在基层普遍推行的党内民主制度。
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北碚区三圣镇,一方面是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一些村的办公用品都要靠村干部垫支购买:一方面全镇拥有百万元以上资产的有近100人,资产上千万元的有10余人,资产过亿元的有3人,贫富相差悬殊。
一次,在一个村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上,有党员提议:“我们村这么穷,日子怎么过哟,既然村里出了那么多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为啥不能让他们来带一下我们呢?”
党员们的意愿与镇、区领导的想法不谋而合。2006年,北碚区委在推进党内民主的战略中,在区和镇(街)两级党委,分别建立重大决策咨询委员会,邀请党代表、普通党员和群众代表、有关专家参加决策咨询论证:在村和社区,则把决策论证范围扩大到村(居)民代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碚区探索出一条农村党内民主决策的新路子:让思路活、点子多、出路广的能人,受聘为名誉村主任或者新农村建设顾问团成员,为家乡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到2006年底,北碚区有69个村建立了新农村建设顾问团,148名致富能人和科技人才被聘为编外“村官”,担任顾问。这些编外“村官”不仅为北碚建设新农村提出了众多真知灼见,而且调动了众多能人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点燃了党内民主决策的燎原之火。
一位名誉村主任的感慨:民主不是花架-T-
在重庆江北特种建材有限公司碎石厂,一位来自三圣镇德龙村的农民工正高兴地忙碌着:“以前我们就晓得在家种地,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今年潘主任动员我们出去打工挣钱,还将我们村100多人安排到他自己的厂里来,现在我们也当起了工人,拿上了工资,收入比以前高多了。”
进入德龙村,家家户户门口都铺了人行便道。一位村民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潘主任出钱为我们修好的,他还出钱修好了村办公室,为我们家家户户都缴纳了闭路电视收视费,给我们每个村民都交了一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
被村民挂在嘴边的“潘主任”是谁?原来他就是德龙村的名誉村主任潘先文,江北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 、自潘先文当选为德龙村的名誉村主任后,真正感觉到党内民主不是花架子,凡是村里的重大问题,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都要主动找他沟通,听取他的意见。既然民主不是花架子,他这个名誉村主任也不能不作出点成绩来,潘先文暗下决心。
2007年年初,村委会召开年度工作研讨会,邀请潘先文参加。
会上,大家针对德龙村新农村建设的路该怎样走争论不休。有干部建议,应向有些地方学习,将农民集中到一起住集体别墅,用自来水,村风村貌能大大改观。有干部却反对,能够将村民集中到一起住别墅当然好,但是在我们村肯定行不通,村里没钱,村民们收入又不高,资金问题怎么解决?有人又提议,村里应该搞几个实体。也有人说,重点应该放在促进农业产业化上……会场讨论激烈。
潘先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还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现在村民们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务农所得,这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损失大,村民致富困难。搞实体,没有项目,农业产业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我建议一方面鼓勋村民外出务工、经商、学技术,增长见识,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村委会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加快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上,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多为村民办几件实事。”
一席话,在情在理,大家都暗自佩服这个编外“村官”。通过民主表决,大家一致同意他的发展思路。
于是,在村干部们的动员下,今年全村约有70%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挣钱。
三圣镇党委一位负责人感慨地说:“有了这些名誉村主任参加决策咨询论证,村干部们落后的观念渐渐转变,同时村里的民主风气异常浓厚。不像以前,村干部们没什么主见,上面怎样说就怎样做。”
“既然民主之风吹到了我们镇,党组织交给了我们任务,我们就有责任做到最好”
7月21日上午,三圣镇青峰会所,三金公路建设工程捐资仪式热闹非凡,当名誉村主任们把一叠叠厚厚的票子投进捐款箱时,人群中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仅几个小时,就收到捐款60万元,其中名誉村主任们捐款43万元。
三金公路是三圣镇的一条交通要道,多年来由于路况差,严重影响了镇上的发展,老百姓也时常抱怨。2006年,区交通局解决了部分补助资金,但仍有120万元左右的资金缺口。“现在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顾问团功不可没。”三圣镇党委书记王忠明说。
2006年底,由镇上的致富能人、技术专家等组成的新农村建设顾问团成立。“既然民主之风吹到了我们镇,党组织交给了我们任务,我们就有责任做到最好。”一位顾问团成员说。
“离开家乡十多年,回来一看,家乡还是那么穷,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还是那么苦,我心里很酸啊。”这是在新疆创业十多年的汪昆伦回乡后的感慨。
作为卫东村的名誉村主任、顾问团成员,汪昆伦觉得,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光靠给钱是不行的,关键是要为乡亲们致富创造条件,而首要的任务,就是尽快修好镇和村里面的几条乡村公路。
带着这一思路,汪昆伦以三圣镇新农村建设顾问团成员的身份,到区相关部门了解情况,答复是,乡村道路建设应由镇政府负责实施,区里主要提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汪昆伦又连忙赶到镇上了解情况,由于镇里财政困难,很多规划不能实现,只能一拖再拖。
“路修不好,乡亲们致富的基本条件就不具备,没钱修路别人可以拖,但是乡亲们拖不起。”汪昆伦思索着,能不能发动乡亲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己动手将几条路建好?
汪昆伦找来另外几名名誉村主任和一些顾问团成员,将想法一说,大家都觉得修路是当务之急,表示愿意分头到镇党委、政府提建议,到各村农户家进行动员。
在民主决策的过程中,总能听到不同的声音。顾问团的提议受到一些干部和群众的质疑。有干部害怕,说是如果组织大家出钱出力修路,一旦摊子铺开,中途资金出现问题,便会成为半拉子工程,好事变成坏事,还要背上骂名。有干部认为,农民的工作不好做,要让他们出钱出力来修路,简直是异想天开。
村干部的顾虑是有道理的。说到修路,所有村民都欢迎,但是一提出钱出力,许多人就犯嘀咕。有人问,这是不是又在变相收钱?有人公开反对:“我们捐的钱会不会被那些干部拿去吃了喝了?”
对于干部和村民们的担心,顾问团成员们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最后,在镇党委组织召开的会议上,顾问团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资金的问题,先组织捐款,在建设过程中不够的部分,由顾问团成员负责筹集;二是道路修建进行公开招投标;三是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定期将使用情况向群众进行公布:四是请区纪委、审计、交通和质检等部门对资金使用和工程质量进行监督。
有了顾问团的建议,大家都吃下了定心丸。在这况会上,修路的提议一致表决通过,并很快付诸实施。
带领群众在施工现场忙碌的汪昆伦激动地说,“起初我还担心成立顾问团只是个形式,看到我们的建议被采纳,觉得这个‘官’还是起得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