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学科是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学科,它涵盖了免疫学和复杂多样的微生物方面知识,同时又融合贯穿了诊断、预防等方面的关联性知识,对医学类学生夯实基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前该学科的教育教学虽有所改革,但仍存在着一些弊端,现针对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发展的趋势做一综述,旨在了解该课程改革现状并就其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究和找出改善的措施。
关键词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教育教学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4.008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and Immunology
ZHANG Hua
(Ham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mi, Xinjiang 839001)
Abstract The pathogenic basis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is a basic subject of medical students compulsory, it covers the knowledge of immunology and microbial complex, while the fusion through the knowledge relevance of diagnosis, prevention, medical student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to play a crucial role. The teaching of the subject despite the reform,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and immunology teaching trends were review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o explore and find out improvement measures.
Key words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and Immunolog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免疫學基础与病原微生物学是研究抗原性异物的性状、机体、免疫应答的机理,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病原微生物的生物特性、生命活动规律、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1]病原微生物主要研究的是微生物及寄生虫的内容。而免疫学基础主要研究免疫系统、免疫性疾病以及患病的原因,还囊括了诊断、预防、治疗等的方法。这一课程本身的枯燥性、抽象性、晦涩性,使其成为大多医学生的“拦路石”,由于这门课程主要是针对中专学生开展的课程,他们自身资质、学习基础较差,对学习的热情不够,理解能力弱,自主能力也偏差,因此,如何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怎样提高教学质量,怎样使教师高效完成授课任务,都成为了医学教育教学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针对这一现状进行探讨,希望对课程教学工作提出有利建议。
1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1.1 课程严谨复杂、难度大
由于医学课程独特的严谨性、复杂性,使得医学有关课程内容难度较大。[2]课程中的专业词汇量大,且晦涩难懂,知识书面抽象,学生很难通过文字较好的理解这些知识的真正形态、含义,思想上也很难形成较为立体、完整的思路,知识难以梳理,并且课程要求对知识具有严谨性、科学性,记忆性也对学生造成极大考验,学生要记忆大篇幅枯燥晦涩的文字,自然兴趣不浓,不利于学习的进展。
1.2 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理解性差
病院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比较复杂多样,它并不独立,往往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要涉及其他学科的多样知识。[3]如应用的生物实验、人体结构等,其次还要应用到显微镜等工具,这就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高,也要有一定的实践操作基础,但该专业大多数学生均为文科生,在医学、生物等领域的知识自然基础较弱,立体思维欠缺,加大了学习难度。 以上的问题,受课程难度和学生自身的能力的影响,制约着学生学习的發展,降低学习效率,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1.3 教学内容、框架无法及时更新,素质教育弱化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发展迅猛,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发现等不断涌现,层出不穷。但这一课程的内容、整体框架基本上没多大改变,并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及时更新、调整。[4]教授者在课堂的讲授中应介绍一些挑战性的课题和新发现,新进展,可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适应社会科学的进步发展。我们现在的培养目标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5]培养新世纪新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随时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例如,在讲授超敏反应一章时,同时透析近年来过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原因,找出环境污染是主要因素,并由此引出环境污染的问题是全球瞩目的事件,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可通过结合相关视频报道等,激发起学生的责任意识,重视问题,正视问题,从而对环境污染话题更为了解和关注,引导学生保护环境,这样既结合和理论知识,有增强了实践体会。 1.4 教学实验重理论,忽视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们的教学仍是注重于以理论的知识为主,实验课只是作为理论的一种辅助性手段。[6]这种理念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差,自主动脑能力弱,而理论的消化和理解也不理想,学生缺乏实践技能的训练,分数高但操作差的现象屡见不鲜,实验课也往往是一带而过,过于形式化,学生对实验操作等的态度也不够严谨认真,操作以及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极差,而这一课程开展的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是更重要的使其应用于实践操作中,这就更值得引起教育者们反思。
2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方法发展趋势
2.1 实施“10+35”教学模式提高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验课教学质量
10+35”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利用 10 min 左右的时间来配合学生讲解课程学习内容并予引领和指导,再用余下35 min 让学生完成“自学+小组合作+谈论探究”。[7]这一模式的教学环节包括以下几点:(1)预习交流,一般利用课前或晚自习时间;(2)明确目标:学生理解学习目的,找出重难点加以记录;(3)分组合作;(4)展示提升;(5)总结测评等。通过这种创新的模式来引导学生交流合作,小组互动,提高学生的应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综合素质,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但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要考虑一些细节问题,如在进行实验前必须准备充分,细致入微,否则在教授过程中会出现因准备纰漏而导致拖延进程、秩序混乱等现象;其次,实验师等应对实验文稿等进行预演,查缺补漏,有序进行;最后,在课堂实验中,教师要维持好秩序,避免学生因过于自主而忽略纪律性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保证实验的高效质量和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2.2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观能动性
作为一名实验师,备好实验课程,理论与实验并重,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实验课程等设计、操作等环节产生兴趣,增强课题互动性。国家示范性建设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由传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向“主导”角色转换,[8]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以及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并鼓励学生独立观察,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并允许实施,使学生可以自己做主,完成学习,教师做好引导、指教等辅助工作,使学生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思想上变“被动接受”为“主观学习”。
2.3 多元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缺乏生机,学生不易集中,这时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施以创新,采取多媒体等多元化授课方式。[9]可采取:(1)声像结合法。依托多媒体,依托现代化影像信息技术,将抽象乏味的课题内容立体化、灵动化,学生通过观看影像会更集中,更直接清晰地理解知识。(2)类比法。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课程内容最好采用类比法授课,以身边常见事物来类比,如免疫系统类比作人民警察,保障整个社会、人民的安全与稳定,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得更透彻、容易,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思维。
2.4 理論结合实际,注重实验总结,明确考核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的绝大多数知识都依托着实践,只有理论结合实际,才能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体会,增加临床实践的机会,再结合课堂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完成再记忆,学生掌握得更全面。[10]实验的总结也至关重要,对实验结果需总结、提炼、找寻不足、升华经验。考核更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合理手段,也对教师的工作起到了鞭策作用。如今该课程的发展已趋向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避免单一考核体系的缺陷,尽量采取多方评价等其他方式进行考核,對学生采取量化考核,并于考核后及时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点评。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5 人文情怀的教学融入
人文情怀貌似与医学联系微弱,但医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本身带有社会科学属性。[11]相比于西方注重人的心理和整体需求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国的教育体系往往更注重成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弊端,尤其是以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为学科的医学生,他们拘泥于严苛的教学、险隘的专业里,对于人文方面较为忽略弱化,势必会导致学生缺乏心理辅导,产生某些不良情绪,甚至爆发如骇人听闻的“马加爵事件”、“林森浩事件等”,这都警示我国的教育者应在注重成绩的同时也加强人文关怀,身心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育教学中仍处于待改革发展的现状,课程内容,学生、教师资质,实验理论等方面仍待改善,但新兴起的如“10+35”教学模式以及人文情怀等理念的有效融入,已对该课程起到了助推作用,学校以及教育界等应对该课程的发展积极选取有效方法,为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的改革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娜娜.高职护理专业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18:76-78.
[2] 甘世芬.提高中护生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基础实验教学效果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4:256.
[3] 李婷.对中职卫校学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1.34:379.
[4] 张金霞.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J].神州,2013.26:65.
[5] 侯英.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初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7:289.
[6] 刘金晔,田芳,吉木斯.探究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操作考核体系[J].生物技术世界,2016.5:264.
[7] 王桂芬.实施“10+35”教学模式提高《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验课教学质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20:88-89.
[8] 张建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6:730-731.
[9] 朱贤.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方法有效探究[A].《教育科学》编委会.2016年9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教育科学》编委会,2016:1.
[10] 李苗.浅谈如何提高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质量[J].基层医学论坛, 2015.18:2533-2534.
[11] 盘箐.人文情怀在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学科中的融入[J].环球人文地 理,2014.12:286.
关键词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教育教学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4.008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and Immunology
ZHANG Hua
(Ham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mi, Xinjiang 839001)
Abstract The pathogenic basis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is a basic subject of medical students compulsory, it covers the knowledge of immunology and microbial complex, while the fusion through the knowledge relevance of diagnosis, prevention, medical student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to play a crucial role. The teaching of the subject despite the reform,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and immunology teaching trends were review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o explore and find out improvement measures.
Key words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and Immunolog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免疫學基础与病原微生物学是研究抗原性异物的性状、机体、免疫应答的机理,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病原微生物的生物特性、生命活动规律、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1]病原微生物主要研究的是微生物及寄生虫的内容。而免疫学基础主要研究免疫系统、免疫性疾病以及患病的原因,还囊括了诊断、预防、治疗等的方法。这一课程本身的枯燥性、抽象性、晦涩性,使其成为大多医学生的“拦路石”,由于这门课程主要是针对中专学生开展的课程,他们自身资质、学习基础较差,对学习的热情不够,理解能力弱,自主能力也偏差,因此,如何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怎样提高教学质量,怎样使教师高效完成授课任务,都成为了医学教育教学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针对这一现状进行探讨,希望对课程教学工作提出有利建议。
1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1.1 课程严谨复杂、难度大
由于医学课程独特的严谨性、复杂性,使得医学有关课程内容难度较大。[2]课程中的专业词汇量大,且晦涩难懂,知识书面抽象,学生很难通过文字较好的理解这些知识的真正形态、含义,思想上也很难形成较为立体、完整的思路,知识难以梳理,并且课程要求对知识具有严谨性、科学性,记忆性也对学生造成极大考验,学生要记忆大篇幅枯燥晦涩的文字,自然兴趣不浓,不利于学习的进展。
1.2 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理解性差
病院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比较复杂多样,它并不独立,往往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要涉及其他学科的多样知识。[3]如应用的生物实验、人体结构等,其次还要应用到显微镜等工具,这就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高,也要有一定的实践操作基础,但该专业大多数学生均为文科生,在医学、生物等领域的知识自然基础较弱,立体思维欠缺,加大了学习难度。 以上的问题,受课程难度和学生自身的能力的影响,制约着学生学习的發展,降低学习效率,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1.3 教学内容、框架无法及时更新,素质教育弱化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发展迅猛,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发现等不断涌现,层出不穷。但这一课程的内容、整体框架基本上没多大改变,并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及时更新、调整。[4]教授者在课堂的讲授中应介绍一些挑战性的课题和新发现,新进展,可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适应社会科学的进步发展。我们现在的培养目标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5]培养新世纪新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随时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例如,在讲授超敏反应一章时,同时透析近年来过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原因,找出环境污染是主要因素,并由此引出环境污染的问题是全球瞩目的事件,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可通过结合相关视频报道等,激发起学生的责任意识,重视问题,正视问题,从而对环境污染话题更为了解和关注,引导学生保护环境,这样既结合和理论知识,有增强了实践体会。 1.4 教学实验重理论,忽视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们的教学仍是注重于以理论的知识为主,实验课只是作为理论的一种辅助性手段。[6]这种理念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差,自主动脑能力弱,而理论的消化和理解也不理想,学生缺乏实践技能的训练,分数高但操作差的现象屡见不鲜,实验课也往往是一带而过,过于形式化,学生对实验操作等的态度也不够严谨认真,操作以及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极差,而这一课程开展的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是更重要的使其应用于实践操作中,这就更值得引起教育者们反思。
2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方法发展趋势
2.1 实施“10+35”教学模式提高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验课教学质量
10+35”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利用 10 min 左右的时间来配合学生讲解课程学习内容并予引领和指导,再用余下35 min 让学生完成“自学+小组合作+谈论探究”。[7]这一模式的教学环节包括以下几点:(1)预习交流,一般利用课前或晚自习时间;(2)明确目标:学生理解学习目的,找出重难点加以记录;(3)分组合作;(4)展示提升;(5)总结测评等。通过这种创新的模式来引导学生交流合作,小组互动,提高学生的应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综合素质,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但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要考虑一些细节问题,如在进行实验前必须准备充分,细致入微,否则在教授过程中会出现因准备纰漏而导致拖延进程、秩序混乱等现象;其次,实验师等应对实验文稿等进行预演,查缺补漏,有序进行;最后,在课堂实验中,教师要维持好秩序,避免学生因过于自主而忽略纪律性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保证实验的高效质量和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2.2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观能动性
作为一名实验师,备好实验课程,理论与实验并重,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实验课程等设计、操作等环节产生兴趣,增强课题互动性。国家示范性建设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由传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向“主导”角色转换,[8]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以及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并鼓励学生独立观察,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并允许实施,使学生可以自己做主,完成学习,教师做好引导、指教等辅助工作,使学生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思想上变“被动接受”为“主观学习”。
2.3 多元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缺乏生机,学生不易集中,这时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施以创新,采取多媒体等多元化授课方式。[9]可采取:(1)声像结合法。依托多媒体,依托现代化影像信息技术,将抽象乏味的课题内容立体化、灵动化,学生通过观看影像会更集中,更直接清晰地理解知识。(2)类比法。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课程内容最好采用类比法授课,以身边常见事物来类比,如免疫系统类比作人民警察,保障整个社会、人民的安全与稳定,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得更透彻、容易,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思维。
2.4 理論结合实际,注重实验总结,明确考核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的绝大多数知识都依托着实践,只有理论结合实际,才能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体会,增加临床实践的机会,再结合课堂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完成再记忆,学生掌握得更全面。[10]实验的总结也至关重要,对实验结果需总结、提炼、找寻不足、升华经验。考核更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合理手段,也对教师的工作起到了鞭策作用。如今该课程的发展已趋向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避免单一考核体系的缺陷,尽量采取多方评价等其他方式进行考核,對学生采取量化考核,并于考核后及时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点评。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5 人文情怀的教学融入
人文情怀貌似与医学联系微弱,但医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本身带有社会科学属性。[11]相比于西方注重人的心理和整体需求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国的教育体系往往更注重成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弊端,尤其是以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为学科的医学生,他们拘泥于严苛的教学、险隘的专业里,对于人文方面较为忽略弱化,势必会导致学生缺乏心理辅导,产生某些不良情绪,甚至爆发如骇人听闻的“马加爵事件”、“林森浩事件等”,这都警示我国的教育者应在注重成绩的同时也加强人文关怀,身心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育教学中仍处于待改革发展的现状,课程内容,学生、教师资质,实验理论等方面仍待改善,但新兴起的如“10+35”教学模式以及人文情怀等理念的有效融入,已对该课程起到了助推作用,学校以及教育界等应对该课程的发展积极选取有效方法,为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的改革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娜娜.高职护理专业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18:76-78.
[2] 甘世芬.提高中护生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基础实验教学效果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4:256.
[3] 李婷.对中职卫校学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1.34:379.
[4] 张金霞.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J].神州,2013.26:65.
[5] 侯英.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初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7:289.
[6] 刘金晔,田芳,吉木斯.探究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操作考核体系[J].生物技术世界,2016.5:264.
[7] 王桂芬.实施“10+35”教学模式提高《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验课教学质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20:88-89.
[8] 张建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6:730-731.
[9] 朱贤.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方法有效探究[A].《教育科学》编委会.2016年9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教育科学》编委会,2016:1.
[10] 李苗.浅谈如何提高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质量[J].基层医学论坛, 2015.18:2533-2534.
[11] 盘箐.人文情怀在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学科中的融入[J].环球人文地 理,2014.1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