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现阶段我国已不能依靠人口红利来带动经济增长,而是要挖掘现有人口的质量红利,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其中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在职培训和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红利;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人力资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其中最重要的得益于我国人口红利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上升给经济增长带来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和高增长率的“三高”增长态势。但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持续变慢,特别是自2018年初以来,贸易战等不确定性突然增加,经济低迷的风险迅速增加。未来,经济放缓可能长期现实。据估计,“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已降至约7.55%,而“十三五”期间则可能继续降至6.2%。按照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到21世纪中叶,可能会下降到2%到3%。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意味着长期经济增长空间正在缩小。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近些年我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40多年的时间,我国便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增长模式,人口抚养比持续下降。人口结构快速转型的直接后果是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21世纪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象。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2.54亿,占总人口的 18.1%,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1.76 亿,占总人口的 12.6%。联合国最新人口预测显示,2050 年中国老龄化率将高达35.1%。中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或“慢备快老”的基本现实致使很多人过度担忧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尽管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毕竟我国仍然是一个人口大国,过去能够依靠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往后也能继续依靠它发挥出潜力,只是我们需要将过去那种只注重人口数量转变为注重人口质量的方式发展,提高现有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挖掘现有劳动力富含的机遇,试想如果9亿劳动人口的知识、技能、素质得到提升后,生产率的增长情况必定比单纯的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大得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有可为。因此,本文将围绕我国二次人口红利中潜在的机遇,以及如何挖掘等方面展开分析。
1.人口红利的含义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大,而抚养比率较低。在老年人口比例未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它将形成一个资源相对丰富,负担较轻的劳动力,并且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人口条件,使整个国家呈现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阶段,也称为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一般为了便于理解,人们将人口抚养比低于50%的时期称为人口红利时期。
人口红利是基于人口机会窗口时期所能实现的经济效益。但是人口红利并不是从人类社会出现开始就有,它只在人口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人口红利时期,并从2000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时期仅仅维持了十几年的时间后,老年人口比例开始快速增长,从2012年人口结构转型以来,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和数量已经连续7年下降,7年间减少了2600多万人,生育率、死亡率快速下降,预期寿命延长。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和人口抚养比的上升,我国依靠人口数量获得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因此,近十几年来,学界开始关注“人口机会窗口”关闭和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相关问题。虽然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会给经济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但持积极态度的学者却认为我们可以从老龄化中发现新的经济发展契机,也就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第二次人口红利。二次人口红利的概念最早Mason&Lee提出,他们在Bloom&Williamson的一次人口紅利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本意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口结构的生产率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会下降,也就是一次人口红利消失,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另一种便利:老年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比较强,因此较高的储蓄可以给经济提供二次动力。国内不少学者也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二次人口红利的,例如蔡昉(2010)提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促使个体产生新的储蓄动机和人力资本投资动机,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新源泉。二次人口红利能带来超过一次人口红利的效果,还能够促进我国劳动力质量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本文将从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开发二次人口红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中国二次人口红利潜力巨大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了更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对教育的回报率及经济贡献率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人力资本不仅具有收益递增的特征,还能提升作为经济增长来源-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在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中,投资是非常重要的。舒尔茨大概将人力资本投资大致划分成各种成本,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在职人员培训、学校教育、个人和家庭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迁移活动等。这些投资一经使用,就会产生长期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长期并且稳定的。因此本节将从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保健等方面展开研究,针对当前我国关于人力资本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挖掘其中潜力。
2.1教育发展不均衡
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表现在:教育水平不高。根据舒尔茨等人的研究,教育投资特别是正规的学校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在当今世界,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的话,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而我们拥有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获取的,所以今天大部分学者都用受教育年限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劳动力基数较大,但是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却很低,截至2017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6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6年,而美国在2012年就已经达到12.2年。我国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很大,很多农村的孩子享受不到城市优越的教育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有的孩子刚初中毕业就被迫辍学出外打工,造成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普遍要比城市低很多。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水平特别是农村的教育水平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2在职培训不足
在职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也是员工学习工作技能的主要渠道。根据卡耐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公司每年在人力资本上的支出为600亿美元,相当于全国四年制大学的教育经费;且美国每年约有800万人在公司学习,这相当于每年高等院校录取的学生人数。美国如此重视员工的在职培训,充分说明在职培训是有价值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员工在职培训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于农民工的培训严重不足。我国有近3亿的农民工,他们是廉价劳动力的主要提供者,也是低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在职培训不足甚至是根本没有进行在职培训,而我国目前基础产业转型升级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严重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加强员工的在职培训十分有必要。
当前,对于员工的在职培训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企业培训;二是培训机构培训。按理论来讲,企业培训应该是其中培训中效果最好的,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从企业角度来讲,为员工提供在职培训成本太高,因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的农民工在城乡之间、城与城之间的流动性很大,工作稳定性很差,很多企业在用工时并没有与农民工签订长期的劳动合同,因此如果企业花费成本为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后,农民工没有留在本企业工作,那么企业为此付出了成本而不见收益,这显然不是一个理性的企业应该做出的决策。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企业培训数量远低于需求。因此,目前大多数员工接受的都是机构培训,大约占在职培训的60%。但是机构培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培训机构的资质有高低,培训的质量也高低不一,存在一些机构为了符合评估标准,而恶意虚报伪造信息,欺骗上级组织。其次,许多机构培训的内容过于单一化,注重知识本身,对受训者进行灌输式的培训,导致受训者难以消化吸收知识点,不能真正地掌握技能。且技能偏少,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与企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由此,将企业培訓与机构培训结合起来似乎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但目前这种形式的培训还较少。
2.3健康管理方面
良好的身体健康是参与劳动的基础。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健康状况会影响劳动者体力和精神状态,提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人力资本健康投资是缓解“健康贫困”的有效手段,人力资本学家迈克·格罗斯曼认为,健康既是一种消费品,同时又是一种投资品,因为健康状况决定消费者可利用的工作和闲暇时间的多少,而生病天数减少的货币价值就是健康投资的回报。由此可见,健康与福利之间存在着良性循环的关系。而我国的人均健康人力资本投资明显不足,健康水平低。一方面,近年来,劳动力短缺很大程度上由于低端产业消耗过多的农民工劳动力。这类行业突出的特点就是产能过剩,劳动力密集,工作强度大。工作强度大在我国主要体现在工作时间长,加班严重。我国虽然从1995年就开始实行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的标准工时,但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企业还未实施,单休、加班现象严重。研究发现,我国近90%的行业每周工作40小时以上,一半以上的行业每周要加班4个小时以上。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员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长达51.4小时,排名第一;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制造业周工时均超过8个小时,而这些行业也是农民工最聚集的行业。因此,现实中,很多农民工都是靠高强度的工作来获得报酬,反过来高强度的工作必然损耗身体健康。
另一方面,由于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渐渐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富有,逐步开始关注自身健康水平的维持和保护。然而当前人们对于健康的整体认知还处在较低水平,健康意识薄弱,认为对于健康的投资不属于资本投资;因为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健康投资在未来的效益,认为健康投资是一种经济负担,只有在物质财富得到极大的满足之后才会进行一些基础的健康投资。特别是农民工群体,较低的收入使他们无法支付除现有生存以外的消费,他们只有预见未来收益明显时,才会选择对此进行投资。而健康投资是个长期过程,往往只有在生病的情况下,才会感觉到健康投资的重要性。另外,相对贫困的农村居民可能会更多地使用健康资本获取收入。所以,现阶段农民对健康的投资是不自觉和有限的。
3.开发二次人口红利的建议
3.1提高教育水平并优化教育结构
人力资本理论证明,教育能使经济增长最大化,增加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消除贫困,最大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21世纪是人才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为了使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繁荣富强,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必须优先重视教育投资,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
首先应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政府应该继续协调优化教育资源,将优质教育资源投向重点领域,加大对偏远落后山区的教育扶持力度,对于发展水平不同的各区县,应分配适合当地的教育资源,做到因地制宜,充分释放各地区人力资本的经济促进效应,实现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在提高教育投入规模的同时,要使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主动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避免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其次,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需求,加快学科专业的调整,突破传统学科的局限性,大力发展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集中电路等新学科,加快发展信息技术的培育,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3.2解决在职培训问题
在职培训是有价值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上面的分析,此处从政府、企业、劳动者三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首先,政府方面要对在职培训充分重视,加强宣传动员,鼓励在职员工参与到培训中来。同时要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建立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合作机制、完善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相适应的资金投入机制、统计调查机制和协调机制、培训监督机制,避免政府失灵。企业层面来讲,要改变传统思想观念,认识到培训给企业带来的有利因素。强化责任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将本企业文化融入课程中,同时也可以与学校、培训机构加强合作,共同提供培训。最后,对于劳动者自身来说,应该主动参加培训,要从根本上改变培训观念,明白参加培训能给自己带来的长远收益,并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
3.3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
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工资利益;二是身心健康。对于工资利益方面,虽然劳动合同法能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生产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用工单位为了逃避税款和劳务纠纷,会故意不与劳动者签订或者拖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故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经常见。因此,政府应该对那些违反劳动合同的企业进行严惩,切实保护劳动者工资利益。而对于劳动者身心健康方面,不仅要鼓励劳动者自身重视健康人力资本的投资,政府也应高度重视,对于那些工作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的行业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4.结语
尽管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退,但我们也应看到,在老龄化背景下,挖掘人口质量红利的潜力巨大,这种红利主要体现在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上的提升,其中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加强在职培训、改善劳动者的健康水平等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Mason Andrew.Polulation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chanllenges met opportunities seized[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朱宇,刘爽.第二次人口红利理论回顾与中国实践展望[J].西北人口,2019,40(02):1-11.
[3]贺大兴.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两次人口红利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3(04):46-52.
[4]丁守海,丁洋.中国应着力开发二次人口红利[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02):47-58.
[5]张超锋,吴林飞.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4):107-113.
[6]王贺.我国人力资本现状与投资策略探析[J].人民论坛,2013(26):97-99.
作者简介:程兰兰(1997——)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劳动经济学专业。
关键词:人口红利;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人力资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其中最重要的得益于我国人口红利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上升给经济增长带来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和高增长率的“三高”增长态势。但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持续变慢,特别是自2018年初以来,贸易战等不确定性突然增加,经济低迷的风险迅速增加。未来,经济放缓可能长期现实。据估计,“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已降至约7.55%,而“十三五”期间则可能继续降至6.2%。按照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到21世纪中叶,可能会下降到2%到3%。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意味着长期经济增长空间正在缩小。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近些年我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40多年的时间,我国便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增长模式,人口抚养比持续下降。人口结构快速转型的直接后果是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21世纪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象。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2.54亿,占总人口的 18.1%,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1.76 亿,占总人口的 12.6%。联合国最新人口预测显示,2050 年中国老龄化率将高达35.1%。中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或“慢备快老”的基本现实致使很多人过度担忧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尽管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毕竟我国仍然是一个人口大国,过去能够依靠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往后也能继续依靠它发挥出潜力,只是我们需要将过去那种只注重人口数量转变为注重人口质量的方式发展,提高现有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挖掘现有劳动力富含的机遇,试想如果9亿劳动人口的知识、技能、素质得到提升后,生产率的增长情况必定比单纯的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大得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有可为。因此,本文将围绕我国二次人口红利中潜在的机遇,以及如何挖掘等方面展开分析。
1.人口红利的含义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大,而抚养比率较低。在老年人口比例未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它将形成一个资源相对丰富,负担较轻的劳动力,并且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人口条件,使整个国家呈现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阶段,也称为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一般为了便于理解,人们将人口抚养比低于50%的时期称为人口红利时期。
人口红利是基于人口机会窗口时期所能实现的经济效益。但是人口红利并不是从人类社会出现开始就有,它只在人口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人口红利时期,并从2000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时期仅仅维持了十几年的时间后,老年人口比例开始快速增长,从2012年人口结构转型以来,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和数量已经连续7年下降,7年间减少了2600多万人,生育率、死亡率快速下降,预期寿命延长。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和人口抚养比的上升,我国依靠人口数量获得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因此,近十几年来,学界开始关注“人口机会窗口”关闭和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相关问题。虽然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会给经济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但持积极态度的学者却认为我们可以从老龄化中发现新的经济发展契机,也就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第二次人口红利。二次人口红利的概念最早Mason&Lee提出,他们在Bloom&Williamson的一次人口紅利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本意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口结构的生产率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会下降,也就是一次人口红利消失,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另一种便利:老年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比较强,因此较高的储蓄可以给经济提供二次动力。国内不少学者也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二次人口红利的,例如蔡昉(2010)提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促使个体产生新的储蓄动机和人力资本投资动机,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新源泉。二次人口红利能带来超过一次人口红利的效果,还能够促进我国劳动力质量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本文将从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开发二次人口红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中国二次人口红利潜力巨大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了更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对教育的回报率及经济贡献率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人力资本不仅具有收益递增的特征,还能提升作为经济增长来源-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在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中,投资是非常重要的。舒尔茨大概将人力资本投资大致划分成各种成本,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在职人员培训、学校教育、个人和家庭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迁移活动等。这些投资一经使用,就会产生长期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长期并且稳定的。因此本节将从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保健等方面展开研究,针对当前我国关于人力资本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挖掘其中潜力。
2.1教育发展不均衡
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表现在:教育水平不高。根据舒尔茨等人的研究,教育投资特别是正规的学校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在当今世界,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的话,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而我们拥有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获取的,所以今天大部分学者都用受教育年限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劳动力基数较大,但是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却很低,截至2017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6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6年,而美国在2012年就已经达到12.2年。我国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很大,很多农村的孩子享受不到城市优越的教育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有的孩子刚初中毕业就被迫辍学出外打工,造成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普遍要比城市低很多。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水平特别是农村的教育水平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2在职培训不足
在职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也是员工学习工作技能的主要渠道。根据卡耐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公司每年在人力资本上的支出为600亿美元,相当于全国四年制大学的教育经费;且美国每年约有800万人在公司学习,这相当于每年高等院校录取的学生人数。美国如此重视员工的在职培训,充分说明在职培训是有价值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员工在职培训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于农民工的培训严重不足。我国有近3亿的农民工,他们是廉价劳动力的主要提供者,也是低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在职培训不足甚至是根本没有进行在职培训,而我国目前基础产业转型升级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严重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加强员工的在职培训十分有必要。
当前,对于员工的在职培训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企业培训;二是培训机构培训。按理论来讲,企业培训应该是其中培训中效果最好的,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从企业角度来讲,为员工提供在职培训成本太高,因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的农民工在城乡之间、城与城之间的流动性很大,工作稳定性很差,很多企业在用工时并没有与农民工签订长期的劳动合同,因此如果企业花费成本为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后,农民工没有留在本企业工作,那么企业为此付出了成本而不见收益,这显然不是一个理性的企业应该做出的决策。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企业培训数量远低于需求。因此,目前大多数员工接受的都是机构培训,大约占在职培训的60%。但是机构培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培训机构的资质有高低,培训的质量也高低不一,存在一些机构为了符合评估标准,而恶意虚报伪造信息,欺骗上级组织。其次,许多机构培训的内容过于单一化,注重知识本身,对受训者进行灌输式的培训,导致受训者难以消化吸收知识点,不能真正地掌握技能。且技能偏少,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与企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由此,将企业培訓与机构培训结合起来似乎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但目前这种形式的培训还较少。
2.3健康管理方面
良好的身体健康是参与劳动的基础。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健康状况会影响劳动者体力和精神状态,提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人力资本健康投资是缓解“健康贫困”的有效手段,人力资本学家迈克·格罗斯曼认为,健康既是一种消费品,同时又是一种投资品,因为健康状况决定消费者可利用的工作和闲暇时间的多少,而生病天数减少的货币价值就是健康投资的回报。由此可见,健康与福利之间存在着良性循环的关系。而我国的人均健康人力资本投资明显不足,健康水平低。一方面,近年来,劳动力短缺很大程度上由于低端产业消耗过多的农民工劳动力。这类行业突出的特点就是产能过剩,劳动力密集,工作强度大。工作强度大在我国主要体现在工作时间长,加班严重。我国虽然从1995年就开始实行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的标准工时,但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企业还未实施,单休、加班现象严重。研究发现,我国近90%的行业每周工作40小时以上,一半以上的行业每周要加班4个小时以上。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员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长达51.4小时,排名第一;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制造业周工时均超过8个小时,而这些行业也是农民工最聚集的行业。因此,现实中,很多农民工都是靠高强度的工作来获得报酬,反过来高强度的工作必然损耗身体健康。
另一方面,由于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渐渐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富有,逐步开始关注自身健康水平的维持和保护。然而当前人们对于健康的整体认知还处在较低水平,健康意识薄弱,认为对于健康的投资不属于资本投资;因为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健康投资在未来的效益,认为健康投资是一种经济负担,只有在物质财富得到极大的满足之后才会进行一些基础的健康投资。特别是农民工群体,较低的收入使他们无法支付除现有生存以外的消费,他们只有预见未来收益明显时,才会选择对此进行投资。而健康投资是个长期过程,往往只有在生病的情况下,才会感觉到健康投资的重要性。另外,相对贫困的农村居民可能会更多地使用健康资本获取收入。所以,现阶段农民对健康的投资是不自觉和有限的。
3.开发二次人口红利的建议
3.1提高教育水平并优化教育结构
人力资本理论证明,教育能使经济增长最大化,增加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消除贫困,最大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21世纪是人才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为了使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繁荣富强,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必须优先重视教育投资,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
首先应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政府应该继续协调优化教育资源,将优质教育资源投向重点领域,加大对偏远落后山区的教育扶持力度,对于发展水平不同的各区县,应分配适合当地的教育资源,做到因地制宜,充分释放各地区人力资本的经济促进效应,实现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在提高教育投入规模的同时,要使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主动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避免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其次,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需求,加快学科专业的调整,突破传统学科的局限性,大力发展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集中电路等新学科,加快发展信息技术的培育,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3.2解决在职培训问题
在职培训是有价值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上面的分析,此处从政府、企业、劳动者三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首先,政府方面要对在职培训充分重视,加强宣传动员,鼓励在职员工参与到培训中来。同时要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建立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合作机制、完善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相适应的资金投入机制、统计调查机制和协调机制、培训监督机制,避免政府失灵。企业层面来讲,要改变传统思想观念,认识到培训给企业带来的有利因素。强化责任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将本企业文化融入课程中,同时也可以与学校、培训机构加强合作,共同提供培训。最后,对于劳动者自身来说,应该主动参加培训,要从根本上改变培训观念,明白参加培训能给自己带来的长远收益,并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
3.3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
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工资利益;二是身心健康。对于工资利益方面,虽然劳动合同法能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生产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用工单位为了逃避税款和劳务纠纷,会故意不与劳动者签订或者拖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故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经常见。因此,政府应该对那些违反劳动合同的企业进行严惩,切实保护劳动者工资利益。而对于劳动者身心健康方面,不仅要鼓励劳动者自身重视健康人力资本的投资,政府也应高度重视,对于那些工作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的行业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4.结语
尽管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退,但我们也应看到,在老龄化背景下,挖掘人口质量红利的潜力巨大,这种红利主要体现在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上的提升,其中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加强在职培训、改善劳动者的健康水平等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Mason Andrew.Polulation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chanllenges met opportunities seized[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朱宇,刘爽.第二次人口红利理论回顾与中国实践展望[J].西北人口,2019,40(02):1-11.
[3]贺大兴.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两次人口红利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3(04):46-52.
[4]丁守海,丁洋.中国应着力开发二次人口红利[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02):47-58.
[5]张超锋,吴林飞.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4):107-113.
[6]王贺.我国人力资本现状与投资策略探析[J].人民论坛,2013(26):97-99.
作者简介:程兰兰(1997——)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劳动经济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