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电视手段进行理论宣传,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有效地大众化表达,解决的关键就是内容为王,样态创新。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人民网、湖南教育电视台联合出品的《社会主义“有点潮”》节目能在众多十九大主题宣传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股新潮风行台、网、报、微、端,并在十九大新闻中心大厅播映,关键就在于节目做到了思路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传播创新。
创新思路 “虚”功实做
理论类节目往往被认为晦涩高深,给人“高冷”的感觉,对大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缺乏吸引力,这是因为理论宣传隶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有“虚”的特征和特性。而事实上理论宣传并不是虚的,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如何将“高冷”的理论做到有意思,把“虚”字做实、做活,这是理论节目在创作之初就要思考的问题。《社会主义“有点潮”》定位为一档以面向青年学生为主的理论节目,力求打破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刻板印象,接地气、有温度、有情怀,为青年学生打开一扇了解马克思主义、熟知社会主义的窗口。
节目在策划之初就确立了“虚”功实做的创作思路。一是舆论引导。在节目制作前,通过举办全省社会主义“有点潮”主题征文、征歌、演讲等系列主题活动,为节目做铺垫和预热。二是以问题为导向。在节目录制前,节目组有针对性地到部分高校征集节目话题和进行主题宣传,通过问卷等方式,征集节目现场提问近500道,进行筛选,现场回应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现实热点。三是突出受众“口味”。节目组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和师生召开节目呈现形式座谈会,面向社会征集节目舞美方案12套,由专家和学生评审。四是内容为王,“讲好”故事。节目的内容就是通过嘉宾讲好社会主义故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五是匠心制作。将电视元素用足、用够、用好、用活,以丰富画面的表现力,营造观众的兴奋点,展现节目的整体美。
创新内容 入心入境
《社会主义“有点潮”》在内容上紧跟时代背景和发展主题,深刻把握了“时态”,唱响时代主旋律,凸显时代性、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
以独特标识阐释重大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节目聚焦的主题特殊而重大,《社会主义“有点潮”》以立足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主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6个时间段划分为基本依据,共分6期,每期40分钟。以《乌托邦是座什么岛?》《<共产党宣言>是本什么书?》《阿芙乐尔号为什么开炮?》《南湖的红船为什么能破浪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中国梦是个什么梦?》这6个重大代表性问题为导向,以多个重大标志性事件为线索,把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用“一座岛”“一本书”“一门炮”“一艘船”“一个特”“一个梦”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串联起来,做到了“大”与“小”的有机统一,碎片化解读和一条主线贯通的有机统一,让社会主义500年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坐标方位清晰明了,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的强大生机活力和世界意义,让社会主义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直击青年学生心灵。
以小问题切入大主题。网络时代受众的需求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内容生产者精心设计,筛选、打磨出贴近眼球、受众想看的内容。《社会主义“有点潮”》6集节目分别从6个代表性的小问题切入,以问题为导向,紧扣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节目第1集至第3集,系统讲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发展历程和标志性理论成果。让我们每一个身处社会主义这个伟大时代的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历史必然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出现的曲折、经验教训及其根源有了根本性的了解。第4集至第6集,从建党、建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节目全景式讲述了社会主义从西方来到东方,在中国的成功探索与实践,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开辟了根本路径,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浓墨重彩地书写了社会主义的新篇,让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以解疑释惑凝聚共识。《社会主义“有点潮”》以思想引领、释疑解惑为出发点,节目系统讲述了社会主义50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讲到了很多人关注但很少有人来讲的一些话题;讲清了很多人关注但很少有人讲清楚的现实问题;回答了一些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尤其是节目的现场互动提问环节,嘉宾与青年学生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困惑问题进行辨析,引发他们的共鸣与思考,让他们清醒地认知真理与谬误,理想与追求,前进与挫折,为他们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解决了一些具体的思想认识问题。
创新形式 轻松愉悦
《社会主义“有点潮”》节目以社会主义之名,聚思想文化之力,决心打造一个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有思想又有活力的“潮”节目,这就需要解决节目形式如何服务节目内容的问题。
在呈现形式上,节目采用了全息舞台加近似脱口秀的节目形式。当前理论节目的模式普遍都比较单一,《社会主义“有点潮”》另辟蹊径,首先从舞台呈现着手,将目前最先进的全息投影技术引入到理论节目,穿越历史时空,模拟再现历史场景,让主持人与立体呈现的托马斯·莫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历史人物对话,时空交错,使人身临其境,可感可触,使理论不再枯涩,使真理更加透亮。节目之所以采用近似脱口秀的形式,是因为脱口秀是大家熟悉并喜爱的一种形式,主持人和嘉宾们在舞台上大胆地“秀”,“秀”内容、“秀”主题、“秀”思想、“秀”情怀,使节目精彩纷呈。
在话语体系上,节目采用了具有情怀的故事化表达。嘉宾对理论问题的解读没有说教,没有灌输,大都用事实说话,用故事说理。为了讲好故事,他们结合了自己的工作经历、生活经历和自身感受,合情合理地表达,既具有理论亲和力又具有情感亲近性,让观众感同身受,引发共鸣,在情感认同中让人信服,自然增添了节目魅力。
在讲述风格上,节目力求做到轻松活泼。主持人和嘉賓的内容讲述亲切自然、生动活泼,有很多让人会心一笑的趣味性细节,增添了节目的趣味性。节目中使用了一批“时代新语”,如“细思极恐”“富二代”“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等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网络流行词语,增进与青年学生之间的共同语言,大众化、生活化的讲述让人感到轻松、愉悦、有趣。
创新传播 全媒融合
《社会主义“有点潮”》力求通过全媒体、多层次、多角度、多手段、多渠道进行传播推广,发挥节目的最大社会效益。
节目在湖南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南教育电视台等电视台播出后,在人民网开辟专题网页强势推出。同时,通过将节目二次制作成精华版短视频推送,推出系列评论文章等方式,充分利用台、网、报、微、端等全媒体实现多元传播,节目的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节目收视率、浏览量和观众口碑都创新高。
《社会主义“有点潮”》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作为典型案例,在新闻例会上与全国同行分享。节目价值就在于其为新时代理论宣传的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提供了一个案例,丰富了电视理论宣传的节目样式,在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创新思路 “虚”功实做
理论类节目往往被认为晦涩高深,给人“高冷”的感觉,对大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缺乏吸引力,这是因为理论宣传隶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有“虚”的特征和特性。而事实上理论宣传并不是虚的,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如何将“高冷”的理论做到有意思,把“虚”字做实、做活,这是理论节目在创作之初就要思考的问题。《社会主义“有点潮”》定位为一档以面向青年学生为主的理论节目,力求打破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刻板印象,接地气、有温度、有情怀,为青年学生打开一扇了解马克思主义、熟知社会主义的窗口。
节目在策划之初就确立了“虚”功实做的创作思路。一是舆论引导。在节目制作前,通过举办全省社会主义“有点潮”主题征文、征歌、演讲等系列主题活动,为节目做铺垫和预热。二是以问题为导向。在节目录制前,节目组有针对性地到部分高校征集节目话题和进行主题宣传,通过问卷等方式,征集节目现场提问近500道,进行筛选,现场回应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现实热点。三是突出受众“口味”。节目组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和师生召开节目呈现形式座谈会,面向社会征集节目舞美方案12套,由专家和学生评审。四是内容为王,“讲好”故事。节目的内容就是通过嘉宾讲好社会主义故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五是匠心制作。将电视元素用足、用够、用好、用活,以丰富画面的表现力,营造观众的兴奋点,展现节目的整体美。
创新内容 入心入境
《社会主义“有点潮”》在内容上紧跟时代背景和发展主题,深刻把握了“时态”,唱响时代主旋律,凸显时代性、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
以独特标识阐释重大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节目聚焦的主题特殊而重大,《社会主义“有点潮”》以立足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主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6个时间段划分为基本依据,共分6期,每期40分钟。以《乌托邦是座什么岛?》《<共产党宣言>是本什么书?》《阿芙乐尔号为什么开炮?》《南湖的红船为什么能破浪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中国梦是个什么梦?》这6个重大代表性问题为导向,以多个重大标志性事件为线索,把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用“一座岛”“一本书”“一门炮”“一艘船”“一个特”“一个梦”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串联起来,做到了“大”与“小”的有机统一,碎片化解读和一条主线贯通的有机统一,让社会主义500年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坐标方位清晰明了,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的强大生机活力和世界意义,让社会主义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直击青年学生心灵。
以小问题切入大主题。网络时代受众的需求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内容生产者精心设计,筛选、打磨出贴近眼球、受众想看的内容。《社会主义“有点潮”》6集节目分别从6个代表性的小问题切入,以问题为导向,紧扣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节目第1集至第3集,系统讲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发展历程和标志性理论成果。让我们每一个身处社会主义这个伟大时代的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历史必然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出现的曲折、经验教训及其根源有了根本性的了解。第4集至第6集,从建党、建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节目全景式讲述了社会主义从西方来到东方,在中国的成功探索与实践,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开辟了根本路径,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浓墨重彩地书写了社会主义的新篇,让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以解疑释惑凝聚共识。《社会主义“有点潮”》以思想引领、释疑解惑为出发点,节目系统讲述了社会主义50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讲到了很多人关注但很少有人来讲的一些话题;讲清了很多人关注但很少有人讲清楚的现实问题;回答了一些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尤其是节目的现场互动提问环节,嘉宾与青年学生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困惑问题进行辨析,引发他们的共鸣与思考,让他们清醒地认知真理与谬误,理想与追求,前进与挫折,为他们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解决了一些具体的思想认识问题。
创新形式 轻松愉悦
《社会主义“有点潮”》节目以社会主义之名,聚思想文化之力,决心打造一个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有思想又有活力的“潮”节目,这就需要解决节目形式如何服务节目内容的问题。
在呈现形式上,节目采用了全息舞台加近似脱口秀的节目形式。当前理论节目的模式普遍都比较单一,《社会主义“有点潮”》另辟蹊径,首先从舞台呈现着手,将目前最先进的全息投影技术引入到理论节目,穿越历史时空,模拟再现历史场景,让主持人与立体呈现的托马斯·莫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历史人物对话,时空交错,使人身临其境,可感可触,使理论不再枯涩,使真理更加透亮。节目之所以采用近似脱口秀的形式,是因为脱口秀是大家熟悉并喜爱的一种形式,主持人和嘉宾们在舞台上大胆地“秀”,“秀”内容、“秀”主题、“秀”思想、“秀”情怀,使节目精彩纷呈。
在话语体系上,节目采用了具有情怀的故事化表达。嘉宾对理论问题的解读没有说教,没有灌输,大都用事实说话,用故事说理。为了讲好故事,他们结合了自己的工作经历、生活经历和自身感受,合情合理地表达,既具有理论亲和力又具有情感亲近性,让观众感同身受,引发共鸣,在情感认同中让人信服,自然增添了节目魅力。
在讲述风格上,节目力求做到轻松活泼。主持人和嘉賓的内容讲述亲切自然、生动活泼,有很多让人会心一笑的趣味性细节,增添了节目的趣味性。节目中使用了一批“时代新语”,如“细思极恐”“富二代”“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等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网络流行词语,增进与青年学生之间的共同语言,大众化、生活化的讲述让人感到轻松、愉悦、有趣。
创新传播 全媒融合
《社会主义“有点潮”》力求通过全媒体、多层次、多角度、多手段、多渠道进行传播推广,发挥节目的最大社会效益。
节目在湖南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南教育电视台等电视台播出后,在人民网开辟专题网页强势推出。同时,通过将节目二次制作成精华版短视频推送,推出系列评论文章等方式,充分利用台、网、报、微、端等全媒体实现多元传播,节目的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节目收视率、浏览量和观众口碑都创新高。
《社会主义“有点潮”》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作为典型案例,在新闻例会上与全国同行分享。节目价值就在于其为新时代理论宣传的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提供了一个案例,丰富了电视理论宣传的节目样式,在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