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成功的跨文化理解是建立在能认识两种文化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的基础之上,而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冲突和误解的主要原因。中国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亟需提高,文化教学远远落后于语言教学。因此,文化教学特别是交际文化教学应当进一步在英语课堂上得到加强。
关键词: 问题 原因 文化教学 重要性 运用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曾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重语言形式、轻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1]。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科用)中提出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力能力,初步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这里主要强调了读、听、说、写四种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没有提到语言中另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社会文化能力(Social culture Competence)。大学英语教学由于内容多,课时少,加上许多院校英语教学紧紧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致使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语言知识讲解及应试技能训练,无暇顾及英汉两种语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中英跨文化意识培养。其结果是,相当数量的中国大学生虽然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取得了优良成绩,但其英语交际能力存在严重缺陷,在实践中频频出现语用失误,致使交际失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存在的一些老问题也依旧存在,如英语教学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法教学还远离课堂。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非但没有淡化应试教学的色彩,反而有朝着“考研是目标,四、六级是关键,60分是硬道理”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最终导致了语言教学没能达到运用的目的;外语教学所花的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冲突和误解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文化教学远远落后于语言教学。因此文化教学特别是交际文化教学应当进一步在英语课堂上得到加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表征,和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和思维的动态关系是:思维先于语言产生,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又是思维进一步发展的根据;其次,它们的静态关系是:语言既是思维交流的工具,又是思维理解世界的媒介。这种双重性决定了牵涉语言和思维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因为交流的需要所以语言是保守的,反对革新的,此时是思维接受语言的规范,从这个意义上思维受语言的影响(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不同的语言往往对应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又体现在语言的各个侧面,这是我们对于思维语言之间关系的一种循环互动的理解。另一方面因为语言仅仅是思维理解世界的一种符号,所以具有局限性,对思维理解世界形成一定程度的障碍,所以其本身又是需思维考察、认识和进一步改造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思维会有意识地突破语言所设的天然限制,以使自己更好地理解世界,而此时语言是思维改造的对象。这就是所谓的思维决定语言。语言和思维的这种矛盾的双重关系决定了语言的产生、演化、消亡的全过程,也决定了世界上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必然存在着多样化的语言,而这些语言社区之间却可以做到没有隔阂地顺利交流。所以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创造语言环境,习得相关语言的文化知识。任何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习惯都是长期的历史演变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语境和语言文化现象。脱离文化学语言或者脱离语言学习文化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古今中外的一些语言学家早就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
语言学家Brown,J.douglas曾指出:“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的是破坏作用,是我们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碰到的主要障碍。”[2]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确也碰到了大量类似的问题,其中最明显的例证就是:第二语言习得者一辈子也难以丢弃其口音,正所谓“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未改鬓毛衰”,可见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干扰之大;而第二语言习得者常犯带有母语痕迹的语法错误的情况更是俯拾即是,可见母语对第二语言的破坏之深。古德诺夫(H·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中是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3]
正如王佐良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4]在中西文化交际中了解双方的社会文化能够提高交际各方的语用能力。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在交际时由于对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差异性缺乏了解,错误地把母语交际模式套用于相应的外语交际场合,因而违反了外语交际惯例,致使交际失败,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语用失误。根据社会语言学家N.Wolfsan的看法,由于语用迁移所造成的言语行为的言外之力丧失的现象也是违反语言规则造成的,不同的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往往把自已的语言翻译为目标语,而不考虑这些话语应遵循的交际规则和语用规则,其结果是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失去作用。与语音、语法、句法等语言错误相比,语用失误现象更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不易被人谅解,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在当今全球化的国际新形势下,将跨文化教学融人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因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交往中引发的误解时有发生。从这些事实中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了“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英语教师文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优化教学方法,向改革方法要质量。一定的教学目的总是要求一定的教学方法为其服务。当前,制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可以说,如果不能大面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就很难有指望。把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培养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必然要求相应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因此优化教学方法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英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足够的语言知识,训练他们的言语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和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准确顺利地进行交际。仅传授语言知识而忽视相应文化知识的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充其量只拥有语言能力,却难以具备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利于记忆,避免因文化因素干扰而造成的语用错误,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怎样使用那种语言,即必须具备掌握使用那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必须习得如何使用恰当的语言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正意图,而这种表达方式的主要使用依据则是社会文化背景。交际能力学说强调的是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语言的运用能力的影响,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跨文化教学。要想在中国这样一个非英语环境中,仅用几年的时间通过几本书习得系统的英美文化知识是不大可能的。尤其对大学英语教学来说,更是困难重重,因为内容多,课时少,又没有一套完全按照文化项目编写的教材,因而在应该选用什么教学材料和应该教授什么文化内容问题上,还没有个万全之策。但无论如何,文化教学总归还是要进行的。
1. 直接诠释法
这是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教师在教材中碰到一些和我们文化习惯不同的容易引起歧意的词汇,进行的相关的文化知识背景的诠释,使学生在熟悉文化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例如:在讲句子Don’t Clinton me 时,对单词Clinton的讲解可以给学生讲讲克林顿与莱温斯基案件以及词义的演变过程。
2. 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无异于天方夜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补充语言交际中所需要的文化知识。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习得。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应该是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发展交际能力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同时通过积极参加英语角和寻找语言伙伴在不停的语言操练中自己的语言能力自然得到提高。交际能力不仅仅是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简单相加, 而是大量实践的结果。因此, 我们要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 强化文化意识,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①开设英语角
英语角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它构建了一个大多数没有机会出国的人的语言习得的平台,但是对一些大学的英语角活动的调查发现,英语角大多经过短暂的时间后都夭折了,究其原因是因为谈话的主题太过单一,每次都是谈同样的问题,诸如你来自哪里,你所学的专业等问题。参加英语角的学生很快会对该活动失去兴趣,所以在参加英语角活动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②鼓励学生寻找语言伙伴
语言伙伴最好是自己同寝室的室友,这样可以随时随地地交流,培养自己对英语的语感和驾驭英语的能力。大量研究实验表明, 学习的内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学习者如不及时在交际中内化其熟记的社会文化知识, 其社会文化能力乃至整个交际能力, 仍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
3. 教师在教学中介绍英语的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
文化制约着人们的一切行为, 也制约着人们的语言行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行为方式, 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目标语与母语在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差异的敏感性,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 在日常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喜欢谈论天气、地理位置等话题, 而把年龄、工资、婚姻状况等作为禁忌的话题。中国喜欢用“你吃了吗? ”“ 去哪儿呀? ”来打招呼。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跨文化知识教学
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放一些反映外国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的幻灯片、电视、影片、录象等,让异国情调深入学生的头脑并习以为常。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形象生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教学 The Woman whowould not Tell 这一单元时,可以播放《乱世佳人》这部反映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电影。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一战争的时间、地点、起因、交战双方、发展过程、胜负情况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感受地道的英语。这种冲击视觉和听觉的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1.
[3]吴显龙.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错误”及其对策[J].国外外语教学,1997.4.
[4]曾萍.文化的障碍[J].外语教学,1999.2.
关键词: 问题 原因 文化教学 重要性 运用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曾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重语言形式、轻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1]。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科用)中提出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力能力,初步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这里主要强调了读、听、说、写四种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没有提到语言中另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社会文化能力(Social culture Competence)。大学英语教学由于内容多,课时少,加上许多院校英语教学紧紧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致使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语言知识讲解及应试技能训练,无暇顾及英汉两种语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中英跨文化意识培养。其结果是,相当数量的中国大学生虽然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取得了优良成绩,但其英语交际能力存在严重缺陷,在实践中频频出现语用失误,致使交际失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存在的一些老问题也依旧存在,如英语教学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法教学还远离课堂。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非但没有淡化应试教学的色彩,反而有朝着“考研是目标,四、六级是关键,60分是硬道理”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最终导致了语言教学没能达到运用的目的;外语教学所花的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冲突和误解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文化教学远远落后于语言教学。因此文化教学特别是交际文化教学应当进一步在英语课堂上得到加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表征,和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和思维的动态关系是:思维先于语言产生,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又是思维进一步发展的根据;其次,它们的静态关系是:语言既是思维交流的工具,又是思维理解世界的媒介。这种双重性决定了牵涉语言和思维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因为交流的需要所以语言是保守的,反对革新的,此时是思维接受语言的规范,从这个意义上思维受语言的影响(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不同的语言往往对应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又体现在语言的各个侧面,这是我们对于思维语言之间关系的一种循环互动的理解。另一方面因为语言仅仅是思维理解世界的一种符号,所以具有局限性,对思维理解世界形成一定程度的障碍,所以其本身又是需思维考察、认识和进一步改造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思维会有意识地突破语言所设的天然限制,以使自己更好地理解世界,而此时语言是思维改造的对象。这就是所谓的思维决定语言。语言和思维的这种矛盾的双重关系决定了语言的产生、演化、消亡的全过程,也决定了世界上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必然存在着多样化的语言,而这些语言社区之间却可以做到没有隔阂地顺利交流。所以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创造语言环境,习得相关语言的文化知识。任何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习惯都是长期的历史演变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语境和语言文化现象。脱离文化学语言或者脱离语言学习文化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古今中外的一些语言学家早就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
语言学家Brown,J.douglas曾指出:“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的是破坏作用,是我们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碰到的主要障碍。”[2]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确也碰到了大量类似的问题,其中最明显的例证就是:第二语言习得者一辈子也难以丢弃其口音,正所谓“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未改鬓毛衰”,可见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干扰之大;而第二语言习得者常犯带有母语痕迹的语法错误的情况更是俯拾即是,可见母语对第二语言的破坏之深。古德诺夫(H·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中是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3]
正如王佐良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4]在中西文化交际中了解双方的社会文化能够提高交际各方的语用能力。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在交际时由于对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差异性缺乏了解,错误地把母语交际模式套用于相应的外语交际场合,因而违反了外语交际惯例,致使交际失败,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语用失误。根据社会语言学家N.Wolfsan的看法,由于语用迁移所造成的言语行为的言外之力丧失的现象也是违反语言规则造成的,不同的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往往把自已的语言翻译为目标语,而不考虑这些话语应遵循的交际规则和语用规则,其结果是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失去作用。与语音、语法、句法等语言错误相比,语用失误现象更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不易被人谅解,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在当今全球化的国际新形势下,将跨文化教学融人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因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交往中引发的误解时有发生。从这些事实中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了“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英语教师文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优化教学方法,向改革方法要质量。一定的教学目的总是要求一定的教学方法为其服务。当前,制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可以说,如果不能大面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就很难有指望。把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培养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必然要求相应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因此优化教学方法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英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足够的语言知识,训练他们的言语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和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准确顺利地进行交际。仅传授语言知识而忽视相应文化知识的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充其量只拥有语言能力,却难以具备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利于记忆,避免因文化因素干扰而造成的语用错误,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怎样使用那种语言,即必须具备掌握使用那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必须习得如何使用恰当的语言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正意图,而这种表达方式的主要使用依据则是社会文化背景。交际能力学说强调的是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语言的运用能力的影响,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跨文化教学。要想在中国这样一个非英语环境中,仅用几年的时间通过几本书习得系统的英美文化知识是不大可能的。尤其对大学英语教学来说,更是困难重重,因为内容多,课时少,又没有一套完全按照文化项目编写的教材,因而在应该选用什么教学材料和应该教授什么文化内容问题上,还没有个万全之策。但无论如何,文化教学总归还是要进行的。
1. 直接诠释法
这是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教师在教材中碰到一些和我们文化习惯不同的容易引起歧意的词汇,进行的相关的文化知识背景的诠释,使学生在熟悉文化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例如:在讲句子Don’t Clinton me 时,对单词Clinton的讲解可以给学生讲讲克林顿与莱温斯基案件以及词义的演变过程。
2. 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无异于天方夜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补充语言交际中所需要的文化知识。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习得。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应该是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发展交际能力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同时通过积极参加英语角和寻找语言伙伴在不停的语言操练中自己的语言能力自然得到提高。交际能力不仅仅是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简单相加, 而是大量实践的结果。因此, 我们要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 强化文化意识,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①开设英语角
英语角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它构建了一个大多数没有机会出国的人的语言习得的平台,但是对一些大学的英语角活动的调查发现,英语角大多经过短暂的时间后都夭折了,究其原因是因为谈话的主题太过单一,每次都是谈同样的问题,诸如你来自哪里,你所学的专业等问题。参加英语角的学生很快会对该活动失去兴趣,所以在参加英语角活动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②鼓励学生寻找语言伙伴
语言伙伴最好是自己同寝室的室友,这样可以随时随地地交流,培养自己对英语的语感和驾驭英语的能力。大量研究实验表明, 学习的内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学习者如不及时在交际中内化其熟记的社会文化知识, 其社会文化能力乃至整个交际能力, 仍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
3. 教师在教学中介绍英语的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
文化制约着人们的一切行为, 也制约着人们的语言行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行为方式, 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目标语与母语在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差异的敏感性,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 在日常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喜欢谈论天气、地理位置等话题, 而把年龄、工资、婚姻状况等作为禁忌的话题。中国喜欢用“你吃了吗? ”“ 去哪儿呀? ”来打招呼。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跨文化知识教学
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放一些反映外国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的幻灯片、电视、影片、录象等,让异国情调深入学生的头脑并习以为常。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形象生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教学 The Woman whowould not Tell 这一单元时,可以播放《乱世佳人》这部反映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电影。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一战争的时间、地点、起因、交战双方、发展过程、胜负情况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感受地道的英语。这种冲击视觉和听觉的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1.
[3]吴显龙.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错误”及其对策[J].国外外语教学,1997.4.
[4]曾萍.文化的障碍[J].外语教学,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