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渊:成功来自家世,更来自奋斗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2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304年,中原烽烟四起,遮天蔽日,号角之声撕裂长空。而在晋西的离石(今属山西吕梁)古地,则是一派人喊马嘶,旗帜飞扬,一个人长袍大袖地走向高台,向所有人宣告,一个新的国家建立了。
  这个国家就是汉国,史称汉赵(国名后改为“赵”,泛称“前赵”)。这个人就是汉赵光文帝刘渊,时隔百年,他让匈奴人再次成为鼙鼓硝烟里的传奇。
  一
  刘渊虽然姓刘,却并非汉人,而是匈奴人。但是,他登基称帝时并未如之前的匈奴首领那样自称单于,也没有像一般的匈奴单于那般住帐篷、吃牛羊肉,而是一切以汉族皇帝的生活起居来要求自己。他穿着长袍大袖,住着宫殿,并且按照汉朝官制来分封太子和官员,从而完成了匈奴族的进一步汉化。
  他的汉化目的很明确,就是向汉文化靠拢。毕竟,长年在洛阳等中原腹地生活让他看到了汉文化的先进和强大,他敏锐地意识到,汉化可以使自己的政权更易被汉族士大夫和百姓所接受。最主要的是,他姓刘,由于祖辈和汉朝的通婚,他也以汉朝皇帝的后裔自命,甚至在称帝时,他还将汉高祖等人的牌位高高供起,自己则以刘禅的继承人自居,还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这不是一般的认亲,而是一种政治谋略。
  蜀汉的政治在三国中一直是较为清明的。刘禅虽是亡国之君,有些糊涂,却不残暴,相反还很善良,在魏军打来的时候,为了避免战士阵亡过多,为了避免成都的繁华被付之一炬,为了避免田野庄稼被毁,他自愿投降了魏军。因此,蜀地没有经受铁马兵戈的蹂躏,成都大平原依然歌舞笙箫,一片升平。这位亡国皇帝因此在民间的口碑一直不坏。
  加之汉朝三百多年的经营,恩德也深入民心,刘渊自然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于是,他在称帝时就宣称自己算汉朝的外甥,匈奴和汉朝又曾约为兄弟,自己这做弟弟的继承哥哥的江山天经地义,无人可以置喙。随即,他建国为“汉”,目标直指中原。
  二
  刘渊之所以能顺利起兵称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拥有特别的政治资本。
  他不是匈奴平民,他的远祖是赫赫有名的冒顿单于,就是那个将刘邦困了七天七夜的匈奴首领;他的曾祖父则是东汉末年的南匈奴单于。因此刘渊也算是个王孙公子。
  可是,时间在流逝,岁月在更替,历史也在不断变化。三国之后,匈奴不断分裂、弱化,已经被分成五个小部落。朝廷给这些部落酋长一定的封号,进行羁縻统治。刘渊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部落酋长,被中原朝廷封为左部帅。这个官名听着挺辉煌,其实也就是统领着本部而已。
  刘渊的父亲每天的任务就是骑着马,带着本部族放牧、猎鸟。当时的匈奴五部虽各不统属,可也没有分开,而是全都狩猎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和汾水间,彼此呼声相应,相互联络非常便捷。
  这是中原王朝的失策。如果要削弱匈奴,那么分其为五部之后,就应该令这五部分别居住于各处,不相交结。现在,这五部生活在一个地区,与不分开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换言之,一旦有风吹草动,五部就能一呼既应,联合为一部,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
  中原王朝的疏忽成就了刘渊的事业。而刘渊左部帅之子的身份则是其称帝的一块奠基石。
  刘渊的成功更离不开他自身的修养。刘渊不同于一般的匈奴人。匈奴人一般都只爱骑马狩猎,不太重视读书,觉得读书无用。刘渊恰恰相反。他从小就很好学,还特意拜一位儒生为老师。这位儒生“儒术甄明,恬靖谦退”,还性情恬淡,轻于名利,更可贵的是,他还长于政事,在出任相府舍人和氐池长(官名)期间“甚有惠政”。
  刘渊拜了这样一位名师,学习成绩自是一日千里。他学习内容广博,包括诗书、经史和兵事。当他的童年玩伴都骑着马、唱着牧歌追逐打闹时,他正在西窗下磨穿铁砚,用心苦读。
  读书让他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让他确定了更宏伟的人生目标。读的史书一多,他对古人就产生了诸多见解,从而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他曾公开称,自己每次读汉高祖的开国史,常常鄙视那两个劝说高祖弃武经文、迎来盛世的大臣缺乏武功,而另外两个后来都当了相国的开国大将则缺乏文采——儒生怎么就不能顺应时代潮流、建立封侯的功绩,武将怎么就不能体会文化之美呢?可惜啊可惜!
  这话说得很狂,但也体现了刘渊的志向:他要做到文武双全。于是,文事之余,他开始学习武事。他双臂很长,能拉得硬弓,勤学苦练之后,他就骑射过人,能百步穿杨。
  英雄不是天生的,是自己磨砺出来的。刘渊就是这样一个后天炼成的英雄。
  三
  自身具备了过硬的条件还不行,如果没有当时的大环境,刘渊也不可能成为一国之君。
  恰好,他碰到了“八王之乱”。
  司马家族的兄弟子侄不服气白痴皇帝晋惠帝当政,纷纷起兵反抗,王爷们互相杀戮,捎带着杀戮百姓,你方唱罢我登场。刚刚统一宇内数十年的西晋就此四分五裂,成了混乱的沙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刘渊机敏地抓住难得的机遇,这才适时登场。
  但是,如果西晋当年的政策正确,刘渊也不可能顺利成事。
  早在晋武帝时,朝廷就很担心匈奴的酋长们反叛,命令他们交出自己最喜欢的儿子,到首都洛阳去做人质。接到命令后,刘渊就去了洛阳。晋武帝和他交谈后,非常惊讶,夸赞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当时晋武帝准备出兵灭掉东吴,统一南北。有人推荐刘渊,说他可以当灭吴大军的统帅。晋武帝正赏识刘渊,便答应了。可是一个很有见识的大臣马上提出了不同见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刘渊虽然是个人才,但他不是我们同族的,皇上如果给了他权力,他灭掉东吴之后,万一自己在那边做了皇帝,我们该怎么办?晋武帝一听,愣住了,让刘渊带兵的想法也就不再提起了。
  后来,凉州出现了叛军,有人又一次举荐刘渊。可是,那个有见识的大臣再次阻挡,说:“蛟龙得云雨,非复池中物也。”防范之心胜过了爱才之心,晋武帝再次点头,没有给刘渊带兵之权。
  刘渊知道后,十分害怕遭朝廷怀疑而被杀,哭着对别人说:“恐死洛阳,永与子别。”说完,他泪流满面,昂首长啸,声音清亮,犹如金铁交鸣,远远地传开。晋武帝的弟弟正好在附近,他听到声音,悄悄跑去一看,回来就对哥哥说:“你今天不杀刘渊,恐怕将来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刘渊的大本营附近)就难以安定了。”
  刘渊的一个朋友听到消息,忙劝晋武帝,千万不能仅凭猜测杀害贤才,否则无法服众。
  最终,晋武帝没有接受弟弟的建议,任凭刘渊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古人谈到用人之道时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西晋却反其道而行之,既知道刘渊是人才,又不用他;既怀疑他,又不快刀斩乱麻。这导致刘渊整天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后来一有机会就另开一國,西晋也给自己造就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四
  八王之乱时,刘渊正在邺城(今属河北邯郸),当着西晋的官,吃着西晋的俸禄。
  此时,面对天下汹汹大势,匈奴族也悄悄开始活动,准备起兵,恢复祖先的势力。在选举首领时,他们选中了刘渊,因为刘渊长得魁梧,又有才能,这样的人就是上天造就的单于,如果不当首领那不是辜负了他的能力吗?于是,他们派出间谍,悄悄潜伏到邺城,见到刘渊,把消息一透露,刘渊双眼发光,立马答应了,并且准备离开邺城。
  一开始,朝廷不答应放虎归山。后来,刘渊告诉朝廷的实权人物成都王,说自己回去就能组织部队,帮成都王和那些王爷兄弟们厮杀,决战疆场。成都王正在窝里斗,一听这话,连分辨一下真伪都没有,就高兴地答应了。刘渊立刻骑着快马,马蹄哒哒地跑了回去,回去当天就被匈奴族奉为大单于。
  不久,他改国号为汉,并将首都迁至离石以北的左国城(今属山西吕梁)。刘渊以离石这片古地为首都是基于离石的地理位置:它位于晋西,扼秦晋要冲,居易守难攻之地。从这里进军,可以和晋军决战;从这里退守,可以御敌于险要之外,攻守都占尽了地理优势,实在是一国初起、势力较小时最安全的堡垒。
  刘渊判断,凭借这块战略要地,自己“上可成汉高(祖)之业,下不失为魏氏(曹魏)”。果然,他建国之后,一呼百应,20天就汇集了五万大军,和西晋正式展开了战略对峙。在他病故六年之后,他的儿子昭武帝灭亡了西晋,拉开了十六国的序幕。
  尽管刘渊并非汉人,却也是华夏的一分子,他成功地登上历史舞台,为各民族之间的深层次融合提供了条件,也让他自己成了一部凝固的传奇。
  编辑/葡萄
其他文献
1896年5月,63岁的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收到一封电报,内容是:“克拉拉今天安详入睡了。”勃拉姆斯的心顿时轰然倒塌,他急匆匆地从瑞士赶回德国,一路上绝望而痛苦。恍惚中,他竟然踏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车,南辕北辙。当他终于赶到的时候,葬礼已经结束了。怀着难以抑制的悲伤,勃拉姆斯孤独地站在克拉拉的墓前,缓缓地把小提琴架在肩膀上。他的口袋里有四首刚刚作好的曲子,那是他准备献给她77岁的生日礼物。  琴声如怨如
说起中国古代的刺客,不得不提春秋战国时期的豫让,他被称为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在常人眼中,既然能名列四大刺客,身手一定不俗。不过,豫让的身手和成绩实在不怎么样。  豫让姓姬,是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他先为范氏做事,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但都未受到重用。在豫让郁郁不得志之际,他遇到了智伯,成了智伯的家臣,而且主臣之间关系密切,智伯对他很尊重。在豫让看来,智伯对他有知遇之恩。  正在境遇好转、前途看似
嘉靖年间,明朝军队战斗力十分低下,让人无法不吐槽。尤其在抗击鞑靼的前线、“九边”这号称精锐云集的九大边关要塞,对上强敌鞑靼可汗俺答汗,却是多年来被揍得满头包,经常是敌人还没见影,明军就卷包袱跑没影了,铁壁雄关常年互相比烂。结果号称草原无对手的俺答汗可汗胃口大开,年年都来侵扰好几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甚至带领精锐疯狂闯关,在北京城下烧杀八天后满载而归,周边的八万明军任凭被掳的百姓哭破
一位学生家长发表文章《请刘胡兰离我的孩子远一点》,以對抗孩子班主任“学习刘胡兰”的活动号召。他大概从某些作家笔下看到了充满情调的上海滩女性,但他忘记了,能优雅地在夜上海喝咖啡的女性在当时不到中国女性的1‰。其余女性呢?1949年的一份统计显示,国民党军队一个师投誠的2451名士兵中,其母亲、姐妹、嫂嫂被强奸、霸占以及被迫改嫁的总计达850人。绝望几乎渗透到了那个年代每一个女孩的骨髓里。所幸,在那个
1879年春季的一天,在南昌许公馆附近的一条小胡同里,洗衣婆李婆婆把一个12岁的小女孩带到了在许家当小厮的张勋面前。女孩虽瘦弱单薄,却容貌姣好、白皙秀丽——她就是李婆婆的外孙女曹琴。曹琴生长在南昌西郊一个普通农家,由于父母相继病逝,被外婆收留。李婆婆经常到许公馆帮佣,由此结识了张勋。李婆婆看中张勋,便做主将曹琴许给了他。  张勋长到25岁,这是第一次有人给他提亲。而他卻一无所有,有的不过是以前不太
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元绛任江宁府推官,并兼任上元县(今属江苏江宁)县令。元绛刚上任不久,上元县就发生了一起杀人大案。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傍晚,某甲和某乙一起在一家小酒馆喝酒,两人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其中一人耍起了酒疯,另一人也毫不示弱。于是,两人很快便扭打在了一起。打累了之后,两人就都回家睡觉去了。  但是,意外就在当天晚上发生了——沉睡之中的某甲,半夜里被人砍断了脚,鲜血喷染了整个床铺。
在巴黎某博物馆中挂着这样一幅画——《维纳斯的诞生》,虽然在博物馆众多“裸女”之中算不上出挑,她却在西方艺术史中占据着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这幅画的作者名叫卡巴内,在欧洲艺术史上属于活着有点儿名气、死了没人记得的那种角色。这幅画完成于1863年,由于在当年的巴黎官方沙龙展中大获成功,最终被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买下,成为他的私人收藏。同年,卡巴内被任命为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教授,登上了人生的巅
朱元璋在民间的形象很凶残,最出名的事件就是“火烧庆功楼”。这个故事散见于《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书,晋剧中也有《火烧庆功楼》的剧目。故事说朱元璋为了坐稳龙椅,建造了一座庆功楼,计划在庆功当晚将功臣连人带楼一把火烧尽。当晚,徐达紧紧跟着朱元璋,所以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徐达保住了一命。然而徐达惊吓成疾,得了背疽(后背长了一个大疮),忌口公鹅肉,朱元璋偏偏赐了一只清蒸公鹅给徐达。徐达知道这是皇上赐死
一回到乡下  春天的风  就变成了疯丫头  吻一吻桃花  挠一挠柳树  逗一逗炊烟  处处留下欢声笑语  她觉得还没尽兴  干脆脱了鞋袜  光著脚丫  奔跑在乡间的小道上  哪里还顾得  染的一身绿
1898年,慈禧对光绪推行新政十分恼火,又经贵族、官僚搬弄是非,更是气上加气。她决定借9月到天津阅兵的机会,指使亲信荣禄发动宫廷政变,拘押光绪,另立幼君,以便自己再次临朝听政。  光绪得知慈禧的密谋,便与谭嗣同等军机四卿商量对策。谭嗣同等人错误地把袁世凯及其谋士徐世昌当作新党同志;又以为袁世凯的新建陆军驻防在天津附近,“近水可以救火”,因而劝光绪召袁世凯进京陛见,加授侍郎,结以恩遇,以备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