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逸才真性情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a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马相如(前176—前117)[1],字长卿,生于蜀郡安汉(今四川蓬安),长于成都,西汉文学家,汉赋奠基人;汉景帝时举为郎,任武骑常侍,旋即游梁而作宾客;武帝时复入宫,历任郎、中郎将、孝文园令。述其生平,经世不特安边西南之功,逸才无愧“辞宗”[2]“赋圣”[3]之名,至情多有淡泊率真之举。
  一、事功贵维新而守道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4]。欲立非常事功,须破寻常窠臼。“破”与“立”的遵循,在于别开蹊径以拓展正道、顺应大势而新立格局。司马相如着眼民族融合,建言仁义之道,奉行和平之策,创造性解决西南民族问题;尤其“华夷一家”的提出与探索,备受历代推崇,恒有借鉴意义。
  “和”解危机,息兵平怨。处弱势而不卑,居强势而不亢,不屈从于威武,体现骨气;不以威武屈人,彰显胸怀。这种“士”的修身理念,贯穿司马相如取道于“和”、致力“天下晏如”的治平实践。汉武帝当政之初,经“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秦末汉初的战争创伤逐渐愈合,百姓渐趋富足,国力日显强盛。于是北击匈奴南伐越,以战争手段解决边界争端和民族问题,成为实现“大一统”的首选、开疆拓土的常态。在此背景下,司马相如首次出使西南夷,开启了安定西南各族的历程。当时,中郎将唐蒙征调巴蜀士卒通南夷道,大耗民财,并诛杀了僰人部族首领。愈是武力弹压,愈是遭到抵抗。巴蜀各族极度恐慌,变乱一触即发。“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等,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5]相如到蜀,审时度势,摈弃威权强迫,悉心察原委,竭力平民怨,发布《喻巴蜀檄》,阐明开通西南夷道路,乃为“存抚天下,辑安中国。……靡有兵革之事,战斗之患”;唐蒙劳民伤财、擅权滥杀,并非天子旨意,应受责罚。司马相如重点晓喻巴蜀士民“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6],不以武力胁迫,而凭借檄文明理,平息巴蜀士民怨愤之情,消除西南各族敌对之意,化干戈为玉帛,确保了南夷道顺利平稳开通。言为心声,檄文动情晓理之妙,应本于胸怀黎庶、怜爱苍生的“平和”之心。
  “仁”怀天下,等视华夷。居高临下施舍恩惠,不过慈悲的表象;真实践行众生平等,才是仁义的本质。心系天下各族、追求和谐融洽,更能体现“仁者爱人”的真挚。“创道德之涂,垂仁义之统”[7],是司马相如略定西南的出发点。作为蜀郡人,司马相如既耳熟能详巴蜀被秦国武力征服的残酷历史,又亲眼所见巴蜀融入中原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现实。他回顾历史,审视现实,深知推动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融合,既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巩固,又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繁荣。但朝廷在开通西南过程中,一些巴蜀民众甚至朝中官员却认为,“割齐民以附夷狄,弊所恃以事无用”[8],得不偿失。“齐民”对“夷狄”的优越感和歧视性,实为民族融合的认识障碍。为此,司马相如突破夷夏之间的观念桎梏,鲜明提出安定西南的路径是“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诛伐于彼”,目标在于实现“遐迩一体,中外禔福”[9]。史载“相如之难蜀老,文晓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10]。司马相如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能够跳出中外有别、夷夏各殊的局限,主张并探索华夷同为一体之道,无疑具有见识长远性、现实开创性。
  “新”开蹊径,安定西夷。灼见真知,源于立足需求的现实探索,贵在启迪济世的可行举措。南夷道打通之后,司马相如建言武帝开通西夷道:“邛、筰、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11],并以中郎将身份受命出使。其至蜀,吸取唐蒙开通南夷道时与地方对立的教训,仁化天子使臣的威严,与蜀郡官员坦诚交流,和家乡父老平易接触,争取汉族士民支持。他进而深入各地了解实情,礼待各族长老共谋实策,着眼边陲开发、各族相安,灵活采取“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等办法,“略定西夷,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12],拆除边隘、打通关道,设置郡县。虽然,由于朝中关注重心转移、公孙弘等大臣持续反对,西南夷道的开发一度中止;但司马相如的经略之举,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大一统”版图奠定了基础,为张骞出使西域及开通南方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其采用的委任少数民族首领为吏的做法,衍变为后来的土司制度,成为历史上稳定西南民族地区的重要方略。以此而言,称其安边之臣,名副其实。
  “天朝气象万情摅,秦尚通夷况汉与。冉笮更开千里道,华夷从此一家如。”[13]通西南夷道,开“华夷一家”之先河,司马相如对中华多民族和乐相处的开创性贡献,不言而喻。
  二、文章重经世而致用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4]。传世之文章必有经世之利用,或资政治国,或教化济时,或继往开来。司马相如“多识博物,有可观采,蔚为辞宗,赋颂之首”[15],诚然。观其辞赋文章、著作学问,就经世致用而言,多“有可观采”处。
  美刺谲谏,应时资政。文人的价值在立言,立言的可贵在致用。自古有风骨的文人,少见粉饰太平的附和者,多为褒贬现实的评论家。献策谏言,尽士子本分;匡时致用,显文人担当。考察司马相如存世文献,大多饱含“讽谏”精神。“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16],可谓公允。《谏猎疏》以“明者见远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提醒治国要明远见、重细微。其《上林赋》以“此泰奢侈!……非所以为继嗣创业垂统也”,讽谏为政须戒奢侈、尚节俭;以“发仓廪以赈贫穷,补不足,恤鳏寡,存孤独。出德号,省刑罚,改制度,易服色,更正朔,与天下为始”,规劝天子恤民生、修仁德。《哀秦二世赋》以“持身不谨兮,亡国失势。信谗不寤兮,宗庙灭绝。呜呼哀哉!操行之不得兮,坟墓荒秽而不修兮,魂无归而不食”,警诫反思历史、莫蹈覆辙……司马相如虽受朝中角色限制而少直谏之文,然借题发挥,亦振聋发聩,收效甚著。《史记》载,他奏上《子虛赋》《上林赋》后,“天子以为郎”;“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封禅书》让“天子沛然改容,曰:‘愉乎,朕其试哉’”……由此观之,虽“忠言逆耳利于行”不可否认,“文官不畏死谏”精神难能可贵,但以“善谏”的方式表达“忠言”,是否更“利于行”?是否值得谏言者深思?   言传理喻,教化安民。历来儒家学者积极入世的精神内核,不在文章道德的自我标榜,而在济世为民的不懈追求。司马相如生逢法家、道家主导社会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转型期、西汉“大一统”王朝的成型期,深知凝聚民心尤为关键,以利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问题的解决。因而,《喻巴蜀檄》直面民族矛盾,陈情说理,化危机于无形;《难蜀父老》解析现实问题,循循善诱,说服西南少数民族与汉廷合作。两篇檄文传颂千古,绝非仅在于妥善解决了当时难题,而是更在于直面问题、化解矛盾的合理指向,以及所引发的深层次思考:社会文明进程中的一时先进与落后之分,是否决定于先天的优劣之别?对和平融合与武力征服的取舍,怎样更利于文明演进?这些思考,迄今或许仍然有益。司马相如疏通民族融合障碍、导引社会安定之说,不仅体现于其存世文献、且贯穿著述始终,还验证于历史发展。史料记载,司马相如曾著《郊祀歌》《琴操》等礼、乐经书,有《蜀本纪》《凡将篇》等史学、字学著作,以资教化。尽管历时久远,不少卷册流失,残篇断简难窥全貌,但不乏旁证说明其言传理喻、“教”“化”安民的影响。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于其出生地始设相如县,经隋唐宋元明,存续八百余年。古代以人名为县名,有可靠史料记载者,仅不韦县、清丰县、相如县等数例,大多是为襄助教化风俗。如不韦县“以彰其先人恶”[17],清丰县“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因昌其孝”[18]。以此推论,在各民族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南北朝,专设相如县,用意昭然。
  问学致用,师范后侪。“西汉文章两司马”,后世言文必称道西汉,言西汉文章,必言司马相如与司马迁。司马相如的遗世作品固然是宝贵财富,但比作品文本更珍贵的,乃其治学方法对后世的启发意义。扬雄作赋,循法相如,自叹“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19];左思诗“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咏史》其四),亦言扬雄辞赋摹拟相如,以为准则;班固《典引序》“夫惟相如《封禅》……游扬后世,垂为旧式”[20],明言其文章作为典范,为后世效法;才高八斗的李白“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其二),以相如赋为范本……即便对司马相如批评有加的苏轼父子,也承认“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言必中当世之过”[21]“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22],肯定和传承司马相如以文章济世的精神。尤其不可忽略的是,巴蜀文化的发展,与其影响密不可分。《汉书·艺文志》言:“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繇是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将其对蜀学的引领作用与文翁化蜀相提并论。其能以文章垂范,标引后来,开领百代学风,谓为宗师,绝非谬赞。
  “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犹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韓愈《送孟东野序》)。司马相如文章辞赋的成就,世所公认。然而,“大抵文学止于润身,而政事可以及物”[23],其一鸣之后,回响不绝,岂徒文采之斐然?
  三、性情则归真而返璞
  大凡杰出人物,无不既能顺势而为,汇入历史潮流;又能逆流而行,跳出时代局限。在顺逆出入间回归真我、保持本色,乃司马相如可敬可佩、可亲可近处。
  率性平凡,不违本心。无限接近真实的平凡,便成可以触及的高尚。时间流淌定能冲刷装模作样而展示本来面目。迄今两千余载,司马相如并不让人觉得遥远和陌生。其或因平凡心面世,历代不乏认可;或因人性本真,古今连同崇尚。“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24]他从少年顽皮,到见贤思齐,真实而率性。成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25]书生意气,壮怀激烈,率性而旷达。“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26]。他虽因《上林赋》而声名远播,但遭逢困顿之时,却能以平常心与勤杂雇工一起在闹市洗碗涮碟,浑忘过去精彩,了无官民之分、尊卑之序。“相如逸才亲涤器”(《醉时歌》),杜甫的感慨不无道理。世俗常人之心态,拿得起者多闻,放得下者少见;往往上坡容易下坡难,低处趋高时觉爽,高处趋低便不平。居高不忘形,处下不失意,无论穷达,无违本心,正是其于平凡中显现的可贵。
  从容淡泊,不尚浮华。真正的淡泊人生,不是玩世不恭、放浪形骸,而是见惯繁华沧桑,历经得失成败,认清了生活的真实内涵之后,依然热爱和追求自在生活。司马相如历仕汉景帝、武帝两朝,未曾跻身高位,非才能不逮,是性情所致。武帝爱其才华,曾有“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之叹,两度委以重任,数次采纳建言,让其长侍左右。如此,司马相如岂乏邀功求赏机会?然其心所愿则行、不愿则止,从容随意的性情,注定与飞黄腾达无缘。他先是“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他因为喜欢辞赋,居然托病弃官,不慕天子近侍之位,退而求其次,甘为诸侯门客。及至武帝复召他入宫,为郎、中郎将、孝文园令,其间曾有持节“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的殊荣,却并不迷恋,“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27]最后,他病居茂陵,时时著书,任人取去;至死,方遗嘱家人转呈《封禅文》,彰显“功成不必在我”的淡泊。仕宦生涯,不为加官晋爵而虚与委蛇,却留略定西南之实功;问学路上,不以沽名钓誉而虚张声势,终成“辞宗”“赋圣”之实名。非坦荡从容、冲虚淡泊者,何能达此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境界?
  睥睨世俗,不负真情。直抵人性的事物通常独具生命张力,饱含真情的故事往往久伴审美需求。“琴挑文君”“私奔成都”“当垆酤酒”……《史记》所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学母题,无分达官贵人、贩夫走卒,皆津津乐道,可谓钟情惟一见,风雅映千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至深则一往,虽举世毁之而不返。二人为了自由的爱情,勇于摆脱封建礼教桎梏,共同克服家徒四壁的艰辛,最终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其所演绎的,正是无处不在却得之不易的人间真情。“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李白《白头吟》),讴歌其浪漫者有之;“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杜甫《琴台》),欣赏其坚贞者有之;“长卿本豪杰,礼法安可处”[28],敬佩其勇气者有之……当然历来不循常规、超凡脱俗之人事,有誉之,必有毁之。特别是宋明以后,礼教苛严,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相授受,往往难免成为众矢之的。“相如自序,乃记其客游临邛,窃妻卓氏,以《春秋》所讳,持为美谈。虽事或非虚,而理无可取。载之于传,不其愧乎”[29]。“窃妻”之议,未免偏颇。且不论汉初并不禁止寡女再嫁,西汉名臣陈平之妇、与司马相如同朝重臣主偃父之妇,皆为再嫁,当世不觉有损操行;即便后世,红拂夜奔唐朝名臣李靖,教坊女梁红玉私许南宋名将韩世忠,时人不道有亏妇德。司马相如、卓文君真心至爱、有情有义之举,理当无可非议。为真情深爱而不顾世俗偏见,冲破封建礼法樊笼,其故事脍炙人口、长远流传;或因追求自由的人性光辉,在任何时代都难以遮掩。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岁月长河中,沉淀为历史的人事皆不可复制和再现。追溯往事,旨在审视现实、开启未来;瞻念先哲,是为接受启迪、赓续传承。如今回望司马相如的生平事迹,当然也是为了从其来处,汲取求索的智慧。以此而言,其遗留给世人的,当不限一时政绩、满腹文章和千年故事。
  注释:
  [1]司马相如生卒时间,说法不一,本文采信熊伟业《司马相如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2][15][20](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
  [3](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5][6][7][8][9][11][12][16][24][26][27]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移檄》,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3](清)杨燮:《锦城竹枝词·驷马桥》,林孔翼辑录《成都竹枝词》,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4](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
  [17](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8](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地理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
  [19](晋)葛洪:《西京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21](宋)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22](宋)苏洵:《苏洵集·附录》,中国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3](宋)欧阳修:《欧阳文忠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25](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28](宋)邵博:《题司马相如琴台》,(明)杨慎编《全蜀艺文志》,线装书局2003年版。
  [29](唐)刘知幾:《史通》,中华书局2014年版。
  题图:司马相如(约前176—前117)塑像
  作者:四川省政协原主席
其他文献
年光世事暗相催,不到深寒不放梅。  过眼红尘惊旧梦,关心绿蚁问新醅。  将随暮雪幽香近,倒映清江瘦影陪。  点染何须千万树,曾经一顾一徘徊。  爱香爱影爱寒枝,癖自心成岂可医。  月下风前眠客酒,桥头雪后寄梅诗。  疏疏淡淡谁怜瘦,去去来来我笑癡。  肯向落花吹笛否?与先生老共相期。  再到阿坝二首  高原那得易相逢,记约当时第几峰?  久别无忘秋月色,经年未老雪山容。  云中晚照开金顶,涧底寒声
期刊
《黄州寒食诗帖》(以下简称《寒食帖》)[2]。作者为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苏轼(生平事迹参见《四川美术史》中册五代两宋卷之“苏轼”条)。帖为行书,纵34.5厘米,横199.5厘米,25行,共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3]  《寒食帖》释文如下: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期刊
长日悄然至,历冬千里寒。  祭天思绪远,献履寸心安。  九阙云霾重,一阳霜露残。  蓦闻梅萼放,娇耳正宜餐。  元 旦  一元从此始,令气浩然存。  雾漫山林杳,云来草木昏。  对言羞向豕,下箸愧开樽。  亲友如相问,空留岁月痕。  夜读少陵秋兴兼步有忠兄秋菊原玉  极目江天万里霜,巫山暝暗掩徐妆。  三声肠断清猿泪,八阵图开碧峡长。  蜀水惊魂伤别绪,楚台回梦识幽香。  少陵夔府今宵月,一卷诗书
期刊
百代英声啸咏中,二贤过后又乔公。  听人犹诵剑门路,怜我不知湖口风。  宦迹栖迟吟骨瘦,世情翻覆海桑红。  一编多少书生泪,念往忧来总未穷。  山居访友  傍水依山好结茆,鹪鹩不过一枝巢。  他人说梦何须问,君子爱梅聊自嘲。  时与邻翁呼煮酒,网同知己可论交。  休嗟车马门前少,已把心经百遍抄。  重阳前一日与继泽利勇鸿剑同上东山用小杜韵  又见云天一雁飞,山光水色接霏微。  无端旧事何须计,到此
期刊
摘 要:人寿保险是以人的生命为标的的商业保险,于19世纪40年代由英商引入上海。近代上海的华商寿险公司诞生于20世纪初,并主要通过报刊吸引客户。他们宣传寿险公司的民族担当、强调寿险保障家庭以及具有节俭储蓄的效用,以此呼吁民众投保寿险。寿险公司的这些宣传对民众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也促进了民族寿险业的发展。  关键词:寿险;民族;家庭;储蓄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寿命的长短不定,
期刊
题一:《印唐存稿》首阅  欣然逢岁日,馆里叩书关。  四海初方始,全家独未闲。  稿存彰俊彦,典隐识高山。  放眼前征路,和风引胜还。  题二:智谷云廊行观  智谷引人前,云廊接踏肩。  官槐思沛雨,冻柳枕寒烟。  惊看林中鸟,喜言天上鸢。  何堪追去日,民乐即芳年。  题三:鹿溪河畔野趣  溪畔清新远,偕游肺气苏。  句吟堪拾贝,回抱尚盈珠。  破雾中休意,垂风小隐图。  暖阳初岁始,俚语笑村姑
期刊
初雪临蓉冻九天,早梅花劲拥新年。  诗成岁月无涯客,笔走江湖自遣贤。  且喜疏林归落雁,莫嫌小院起寒烟。  元元献寿人皆乐,驱疫吞牛万象妍。  雾縠廊桥逐鹭飞,寒波放棹见人稀。  梅香百顷云生彩,竹韵连山翠入晖。  欲使蓬壶吞日色,只教银汉护天威。  逢君酌饮诗情妙,共享丰祥乐事围。  细雨吟窗自在鸣,征帆玉海竞寒晶。  少年幸识天骄客,游宦惟应制锦城。  梅瘦含香争得意,菊黄拂槛透豪情。  盈虚
期刊
这是一部视角独特的欣赏之著,也是一部穿越和创新之著。  最近阅读青年艺术家田海稣精心编著的《穿越美的世界历程》(四川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沉甸甸的一部大著,不仅厚重精美,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而且视角独特,论述精确,给人以清新之感,真的是可喜可贺。我觉得该书主要有以下一些鲜明特点。  首先是内容广博与丰厚。众所周知,世界美术的发展波澜壮阔。人类的绘画创作从遠古时期就开始了,在文明发展的漫长进程中
期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这个称呼是对人至高的评价,主要是指知行完备、至善至美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所谓“圣”者,看其繁体写法“聖”,从耳从呈,耳聪口敏,通达事理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耳、口,皆在王之上。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五代十国时期,政局混乱,政权林立。中原北方有梁、唐、晋、汉、周相继更替,南方则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九国的峙立,再加上一个北方
期刊
青崖冬日满櫼栌,寂寞灵祠秀影姝。  松柏方贞召墨客,寒泉潏荡化方壶。  追思孔圣途虽远,却信犨賢道不孤。  一叶开缄千里目,万微入梦点醍醐。  游广灵水神堂  山光摇落点秋残,水作琴声画里看。  飞塔龙移成化笔,楼台鹊起上云端。  湖泉只为清音赏,云树方知燕子寒。  明月行人来复去,幽人独倚玉阑干。  游蒙山大佛  蒙山垂晋土,登望八方雄。  云踏昙摩影,山排岚色空。  寒鸦惊宿雪,枯木唤新风。 
期刊